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1 18:20:50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岳家湖遗址中发现有宫殿建筑、壕沟、祭祀坑等,说明此时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形成,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发现祭祀坑,但为描述祭祀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无法判断是否早于世界其他地区,排除C项;材料只描述了陶寺遗址,没有体现其他遗址情况,无法得出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官员选拔以血缘为依据,属于贵族政治;郡县制下,官员选拔以才能为依据,官员有一定任期,属于官僚政治,B项正确;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但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A项;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而郡县制不是,分封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郡县制维护了封建统治,而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题意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自称自己是炎黄的后裔,体现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政权的正统性,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的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而不是国家统一,排除A项。“趋于一致”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华夏认同观念,并没有体现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儒学建立正统地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故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记述了民间雕版印刷诗集在市场上售卖的情况,结合所学,印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书籍出版和售卖,推动了文化传播,C项正确;材料仅提及书籍售卖,未提及是否有序,排除A项;仅凭个例不能断定盗印成风,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民间雕版印刷的情况,但仅凭此不能断定只在民间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元朝(中国)。图片反映的是元朝的“四等人制”,蒙古人以征服者自居,把各民族分成四个等级,种族间有很严的等级差别,这显然是民族歧视和压迫的体现,A项正确;阻断社会各阶层流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隔绝了各民族间交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该制度与人口布局无关,不能得出“改变了国内人口的布局”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与外界完全隔绝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暴力”指的是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C项正确;中法战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题干指出了李鸿章对于在中国修筑铁路前后态度的变化,从“铁路费烦事巨”到“铁路实有远利”,这说明李鸿章逐步接受修筑铁路事实,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边疆危机四起,修筑铁路有助于加强国防建设,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材料只列举;了李鸿章对于修铁路的态度,并没有看到其思想带来的实际影响,排除A项;交通对于战争的影响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B项;D项“左右”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90年代,政治性社团数量急剧增加,是因为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国人救亡图存意识强烈,A项正确;科举改革的时间是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是晚清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11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反对专制,因此“辛亥革命后,论帝制也罢,复辟也罢,都很快地塌台”,D项正确;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而非辛亥革命在形式上推翻了专制制度,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习俗变革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近代“众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抗争,但都没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从学习西方的科技到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均没有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救国方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诞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其诞生具有必然性,并非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非照搬马克思主义,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党中有党”指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两党合作并发动国民革命(或北伐战争),D项正确;“党中有党”的合作发生于国民大革命期间,排除A项;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逻辑关系颠倒,排除B项;“党中有党”的合作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有利于共产党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图片显示中国不仅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伤亡的人数最多而且参战人口也最多,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故B项正确;抗战胜利标志着近代中国一百多年反帝斗争第一次胜利,故A项错误;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结束是澳门的回归,故C项错误。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故D项错误;
1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52—1957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增长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成就显著,所以A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所以B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左”倾错误,所以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建设过于冒进出现于1958年,所以D错误。
14.C
【详解】依据材料“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可以看出我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项正确;对外开放与农村稳定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首要措施,排除B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确立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后这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故选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属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排除AD;“求同存异”是外交方针,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排除C。
【点睛】本题除了题目的设问部分外,其余为无效信息,这也提醒学生在做题时要先看题目要求,后再看材料。
16.C
【详解】本题是单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东京奥运会获得88枚奖牌,位居奖牌榜第二名”可知,21世纪以来,我国在交通、经济、航天、体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升,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相关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21世纪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而不是对外开放,排除B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之一,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原因: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②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③北方地区战乱不断。(每点2分)
(2)原因: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每点2分)
影响: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详解】(1)本题是特点、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小问情形及原因:根据材料“攻伐不断......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可得出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原因是北方地区战乱不断、气候寒冷;根据材料“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可得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原因是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本题是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朝时期。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及所学可得出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据材料“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可得出南方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各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8.(1)《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2)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3)器物、制度、思想文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详解】(1)图一是魏源,其作品是《海国图志》;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2)根据所学,图二的康有为的作品,其主张是维新变化,君主立宪;
(3)根据所学可得出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9.(1)促进西南、西北地区的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上改变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布局;保存了抗战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特点:以国防建设为中心:时间长、规模大:(任答两点即可)
意义: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布局。(任答两点即可)
20.示例:
方面一:政治上,1954年,首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构建起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这些举措,使得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为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基础,中华人民成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方面二:经济上,1950到1952年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调整,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方面三:军事上,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国大陆的统一。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方面四: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与10多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树立了新中国的外交形象。
综上,建国初期,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条战线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故作者将该书命名为《凯歌行进的时期》。(每论述一方面5分,两方面10分,总结2分)
【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中共八大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的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可知《凯歌行进的时期》指的就是新中国初期取得的成就,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曲阐述即可。题目要求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中任选两个方面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该书作者将其命名为《凯歌行进的时期》你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政治上的成就主要是新政协的召开,54宪法、三大制度的建立等;经济上的成就主要是49年到52年的国民经济回复以及53到56的一化三改取得了突出成就;军事上主要是赢得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并逐步解放了除台湾外的全中国,外交上主要是建国初的第一次建交高潮、外交方针和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同学们任意选取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即可,建议选择比较熟悉的版块。{#{QQABRQwAggCAQBBAAAgCUwFKCgGQkBEACIoGgBAIsAAAiAFABAA=}#}
{#{QQABRQwAggCAQBBAAAgCUwFKCgGQkBEACIoGgBAIsAAAiAFABAA=}#}
{#{QQABRQwAggCAQBBAAAgCUwFKCgGQkBEACIoGgBAIsAAAiAFABAA=}#}
{#{QQABRQwAggCAQBBAAAgCUwFKCgGQkBEACIoGgBAIsAAAi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