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湘教版 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地理基础
第二章第二节
1、冰川及其分类
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分为
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山岳冰川: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安第斯山脉
落基山脉
南极洲
格陵兰岛
北冰洋沿岸岛屿
阿尔卑斯山
大高加索山
青藏高原地区
新西兰
全球 主要的冰川分布示意图
2、常见冰川地貌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
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形成过程:雪线附近的山势低洼处,反复冻融风化造成岩石崩解,崩解的岩石随着冰川刨蚀作用被搬走,洼地加深,(后缘陡壁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
资料来源:星球研究所
刃脊:是两条相邻冰川的冰斗不断扩大、后退,使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是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呈尖锐状
资料来源:星球研究所
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其中海洋性冰川多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冰温较高(0~-1℃),冰川依赖充沛的固体降水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而存在,冰川进退变化幅度大。冰川的运动受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冰川不断作用于山峰,使得山峰从覆舟形不断向山峰尖锐、山壁陡峭、侧面呈等腰三角形的金字塔形冰川角峰(金字塔峰)演变。我国藏东南地区分布着许多金字塔峰。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冰川分布及金字塔峰的形成过程。
1.简述金字塔峰的形成过程。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
地势起伏增大,冰川侵蚀作用加强,同一个山峰不同
侧面的冰斗不断扩大和后退,相邻冰斗间形成尖锐的刃脊
随着冰川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使得山峰侧面成为等边三角形,
形成典型的金字塔峰
2.分析藏东南地区金字塔峰密集的形成条件。
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交界处,地壳运动活动,
板块挤压抬升形成了众多高大的山峰
地势起伏大,河流溯源侵蚀能力强,对地表侵蚀切割作用强烈
藏东南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海洋性冰川丰富
海洋性冰川侵蚀作用强
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其中海洋性冰川多发育在降水充沛的海洋性气候区,冰温较高(0~-1℃),冰川依赖充沛的固体降水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而存在,冰川进退变化幅度大。冰川的运动受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冰川不断作用于山峰,使得山峰从覆舟形不断向山峰尖锐、山壁陡峭、侧面呈等腰三角形的金字塔形冰川角峰(金字塔峰)演变。我国藏东南地区分布着许多金字塔峰。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冰川分布及金字塔峰的形成过程。
3.说明我国藏东南地区海洋性冰川侵蚀力较强的原因。
纬度较低,冰温较高,流动性较强
藏东南地区地势起伏大,冰川流速快
地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冰川补给量大。
4.我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带(南北纬60°之间)冰川数量最多、
规模最大的国家。推测我国中低纬度带冰川规模最大的原因。
我国西部地区受到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影响,高原、高大山脉多,分布广
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深入,降雪较多
地势高、气温低,人迹罕至,有利于冰川的形成等
冰川的侵蚀、搬运
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
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
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
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漂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30余米
资料来源:星球研究所
冰川槽谷(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冰川消融时,将成为“江湖”的源头,和人类文明的哺育者
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一号冰川最高海拔6750米,最低海拔2850米,比贡嘎山雪线低1850米,是全球同纬度海拔最低、面积最大的冰川。
分析海螺沟一号冰川成为全球同纬度海拔最低的冰川的原因。(4分)
贡嘎山海拔高,相对高度大,雪线以上降水量大,累积的冰川冰多;
坡度陡,冰川向下运动速度快;
冰川在向低海拔地区移动过程中,补充量大于消融量,冰川继续下移;
位于相对闭塞的沟谷地带,与外界热量交换少。
挪威以峡湾闻名,有“峡湾国家”之称。
2005年,挪威西峡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挪威西峡湾——盖朗厄尔峡湾和纳柔依峡湾,具有壮观的自然美景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第四纪冰期与冰川地貌遗迹
在第四纪大冰期
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很多地区被连绵的冰川覆盖,留下了大量的冰蚀湖、峡湾等冰川地貌遗迹,这些遗迹成为研究环境演变的依据
北美五大湖
——冰蚀湖
图示-挪威地形 峡湾示意图
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的巴塔哥尼亚冰原是世界第三大冰原,冰原上多花岗岩山峰,山体垂直方向的节理(岩石裂隙)发育。雪山多呈塔状,山峰的崖壁近乎垂直,如一根根针锥插在山上,尖峭挺立。其中人迹罕至的菲茨罗伊峰,因其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是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海拔3359米,相对高度1951米)之一,成为无数登山爱好者、攀岩者的圣地。右上图为岩石节理结构示意图。
(1)说明巴塔哥尼亚南部峡湾形成的原因。(4分)
(冰期时)冰川侵蚀海岸形成U形谷(冰川槽谷);
(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谷地,形成峡湾。
(2)简析塔状尖峰形成的地质过程。/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说明塔状尖峰的形成过程。 (4分)
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板块挤压,山脉隆起;
山体岩石破碎,裂隙(节理)发育;
山峰经风化、冰川侵蚀,山体逐渐形成角峰;
外力持续作用,裂隙两侧岩石易在重力和侵蚀作用下剥落,角峰逐渐形成塔状尖峰。
(3)简析菲茨罗伊峰难以攀登的缘由。 (4分)
温差风化、冻融风化
冰川侵蚀、风力侵蚀
第 28 题图 2
第 28 题图 1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 分)
材料一:巴塔哥尼亚山脉属安第斯山脉南段,有“世界尽头”之称。约 7000 万年前开始, 巴塔哥尼亚地 区出现了持续的大规模火山活动,并形成了发育良好的垂直节理(裂隙)山体。如今狭长的山脉中,众多 塔状尖峰和冰川交错分布,成为全球研究冰川地貌的重要地区。
材料二:图 1 为巴塔哥尼亚地区示意图,图 2 为智利百内国家公园内塔状尖峰景观图,图 3 为塔状尖峰形成过程示意图。
(2)从板块运动的角度,分析巴塔哥尼亚山脉的成因。(4 分)
巴 塔 哥 尼 亚 高 原
第 28 题图 3
垂直节理
(位于)美洲板块(1分)和南极洲板块(1分)的消亡边界(碰撞挤压)(1分)(或南极洲板块(1分)俯冲(1分)到美洲板块(1分)下部),
美洲板块隆起抬升(1分)形成巴塔哥尼亚山脉。
第 28 题图 2
第 28 题图 1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 分)
材料一:巴塔哥尼亚山脉属安第斯山脉南段,有“世界尽头”之称。约 7000 万年前开始, 巴塔哥尼亚地 区出现了持续的大规模火山活动,并形成了发育良好的垂直节理(裂隙)山体。如今狭长的山脉中,众多 塔状尖峰和冰川交错分布,成为全球研究冰川地貌的重要地区。
材料二:图 1 为巴塔哥尼亚地区示意图,图 2 为智利百内国家公园内塔状尖峰景观图,图 3 为塔状尖峰形成过程示意图。
(3)分析巴塔哥尼亚山脉多尖峰的外力作用。(6 分)
巴 塔 哥 尼 亚 高 原
第 28 题图 3
垂直节理
山区昼夜温差大,物理(温差)风化作用强(2分);
气温低,冻融风化强(2分);
海拔高,风力大,风蚀强劲(2分);
冰川面积大,冰蚀作用强(2分)。(任答3点)
第 28 题图 2
第 28 题图 1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 分)
材料一:巴塔哥尼亚山脉属安第斯山脉南段,有“世界尽头”之称。约 7000 万年前开始, 巴塔哥尼亚地 区出现了持续的大规模火山活动,并形成了发育良好的垂直节理(裂隙)山体。如今狭长的山脉中,众多 塔状尖峰和冰川交错分布,成为全球研究冰川地貌的重要地区。
材料二:图 1 为巴塔哥尼亚地区示意图,图 2 为智利百内国家公园内塔状尖峰景观图,图 3 为塔状尖峰形成过程示意图。
(4)从垂直节理发育的角度,简述百内国家公园内塔状尖峰的形成过程。(6 分)
巴 塔 哥 尼 亚 高 原
地壳运动(或内力挤压)使山体岩石破裂并产生垂直节理(2分);
垂直节理经风化、风蚀等作用发育明显(2分);
在重力影响下,垂直节理两侧的岩石受冰蚀、风蚀等作用而剥落,逐渐形成塔状尖峰(2分)。
第 28 题图 3
垂直节理
第 28 题图 2
第 28 题图 1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 分)
材料一:巴塔哥尼亚山脉属安第斯山脉南段,有“世界尽头”之称。约 7000 万年前开始, 巴塔哥尼亚地 区出现了持续的大规模火山活动,并形成了发育良好的垂直节理(裂隙)山体。如今狭长的山脉中,众多 塔状尖峰和冰川交错分布,成为全球研究冰川地貌的重要地区。
材料二:图 1 为巴塔哥尼亚地区示意图,图 2 为智利百内国家公园内塔状尖峰景观图,图 3 为塔状尖峰形成过程示意图。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4 分)
巴 塔 哥 尼 亚 高 原
第 28 题图 3
垂直节理
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的巴塔哥尼亚冰原是世界第三大冰原,冰原上多花岗岩山峰,山体垂直方向的节理(岩石裂隙)发育。雪山多呈塔状,山峰的崖壁近乎垂直,如一根根针锥插在山上,尖峭挺立。其中人迹罕至的菲茨罗伊峰,因其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是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海拔3359米,相对高度1951米)之一,成为无数登山爱好者、攀岩者的圣地。右上图为岩石节理结构示意图。
(1)说明巴塔哥尼亚南部峡湾形成的原因。(4分)
(冰期时期)冰川侵蚀海岸形成U形谷(冰川槽谷);
(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谷地,形成峡湾。
(2)简析塔状尖峰形成的地质过程。/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说明塔状尖峰的形成过程。 (4分)
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板块挤压,山脉隆起;
山体岩石破碎,裂隙(节理)发育;
山峰经风化、冰川侵蚀,山体逐渐形成角峰;
外力持续作用,裂隙两侧岩石易在重力和侵蚀作用下剥落,角峰逐渐形成塔状尖峰。
(3)简析菲茨罗伊峰难以攀登的缘由。 (4分)
①垂直高差大,地势陡峭;②山顶附近气流紊乱,天气变化复杂;
③山地降水丰富,雪崩多发;④位置偏僻,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图示-冰川地貌示意图
冰斗湖
角峰
冰床
冰斗
冰碛湖
冰碛堆
刃脊
冰川消融以后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
堆积物不具有分选性,磨圆度差,堆积物颗粒棱角分明、大小混杂
冰斗湖
冰碛湖
日内瓦湖——冰碛湖
东欧平原波状起伏——冰碛丘陵
芬兰“千湖之国”
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西部海岸曲折,多峡湾;
湖泊广布,东部形成冰湖群;
河流平行状排列;
湖泊主要位于河流中上游。
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8分)
01-海岸地貌及其分类
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
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02-海岸侵蚀地貌及其原理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
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
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
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
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称为海蚀平台
02-海岸侵蚀地貌及其原理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
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
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称为海蚀崖
在海蚀平台上
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
成为海蚀柱
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的海蚀崖、海蚀柱
海蚀拱桥景观图
基岩海岸—海蚀穴—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
海蚀拱桥
马尔马拉海位于亚洲小亚细亚半岛和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之间,是断层下陷形成的内海,海岸陡峭,平均深度183m,水下地壳破碎,地震、火山喷发频繁。在亚洲的海岸上,绵延不断的小山,一列挨着一列,形成里亚斯型海岸即在褶皱和断裂发育下形成的、总方向与山脉构造线走向大致直交的海岸,也称为横向海岸。下图为马尔马拉海地理位置及里亚斯型海岸形成示意图。
(1)简析马尔马拉海亚洲海岸分布着绵延不断的
矮小山体的主要原因。
地质时期,非洲板块不断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隆起一列列山脉;
山脉不断被外力侵蚀,海拔降低,形成绵延不断的小山。
(2)简述马尔马拉海形成陡峭的里亚斯型海岸的主要过程。
由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的一列列接近与海岸垂直走向的山脉,山脉之间凹陷形成谷地;
后发生地壳运动,马尔马拉海地壳断裂下陷,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谷地;
海浪不断侵蚀山脉,形成陡峭的海岸断崖。
03-海岸堆积地貌及其原理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
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 活动-海岸地貌探究
海滩
海蚀崖
沙嘴
海滩
离岸堤
沿岸流
河流
指出图中的海蚀、海积地貌,描述它们的形态特点。
海滩是海岸边缘的沙砾堆积体;砾石组成的海滩坡度较大,沙质海滩的坡度则较小,沙质海滩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
潟湖指的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帕图斯湖(下图)为南美洲第二大湖,是个潟湖,与大西洋隔一北宽南窄的沙坝,北端有雅库伊河等注入,南端有宽约1.6千米的水道连通大西洋,湖水不深。据此完成3~5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形成沙坝的直接原因是
A.流水堆积 B.风化作用 C.风力堆积 D.海水堆积
4.导致沙坝海岸线平直的原因主要是
A.地处断层面 B.洋流的作用
C.人工修整 D.东北信风的影响
5.沙坝未来
A.向潟湖方向扩展 B.向海洋方向扩展 C.面积在不断萎缩 D.高度在不断增加
√
课时37《84练》P403
√
√
探究-野柳地质公园“女王头”
野柳地质公园地处我国台湾岛北部海岸,
大自然在这里造就了许多奇特的地质景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石就是“女王头”。
“女王头”的颈部修长,脸部线条优美,
形象犹如昂首静坐的女王。从图可以看出,
经过18年时间,“女王”的颈部明显变细了。
过去人们还能依偎在“女王”的肩上合影留念,
而现在“女王”已经被保护起来,游人不能再接近。
是什么原因使得“女王”的颈部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明显的变化?
长期遭受风化、侵蚀导致颈部明显缩小
目前,“女王头”面临着“断颈危机”。到底是通过人为手段保存,还是让她自然逝去,一直存在着争议。对此,说一说你的看法。
人为手段保护:
独特的地貌景观,科研价值大;
在加固保护过程中会形成相关学科学术研究;
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游客有较强吸引力;
是当地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自然逝去:
应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扰;
自然风化侵蚀后,还会有新的地貌景观形成;
加固保护成本高,形象也不再自然,跟竖个雕像没什么区别。
继承人:公主头
蕈(xùn)状石
形成过程:
①外力沉积→地壳抬升→海水侵蚀
②地壳抬升→(脱离海水侵蚀)出露
→风化、侵蚀
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
1.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涨潮时海浪堆积、河流堆积 D.退潮时海浪堆积、河流堆积
2.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A.基本稳定 B.呈上升趋势 C.反复升降 D.呈下降趋势
3.若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升高
C.沙坝可能转化为离岸堤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沼泽沉积→澙湖沉积→沙坝沉积→浅海沉积
→海水作用增强
海水作用减弱→流水作用增强→盐度降低→演变成淡水湖
已经形成的沙坝不受海浪影响,位置保持不变
流水作用增强→河流泥沙沉积→水深变浅
海平面上升或陆地地壳下沉→海侵;海平面下降或陆地地壳上升→海退
推移≠扩展
(2023·浙江强基联盟统测)拦门沙是位于河口区的泥沙堆积体(沙坎),受径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下图为“我国华南某河口区拦门沙甲、乙两时期位置变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甲、乙两时期形成的沙坝上的细沙形成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涨潮时海水沉积、退潮时海水沉积
B.退潮时海水沉积、涨潮时海水沉积
C.河流沉积、涨潮时海水侵蚀
D.退潮时海水沉积、海浪侵蚀
2.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海水作用
A.更强 B.更弱 C.先弱后强 D.先强后弱
√
课时37《84练》P403
√
(2019年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和地貌 B.地貌和土壤
C.气候和植被 D.植被和土壤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沿岸地貌 ②支流汇入 ③河水流量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A.淤积加强,河床变浅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侵蚀加强 D.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渭河汇入主流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支流的水与沙堵住在了交汇处,导致顶托作用增强,小北干流流水不畅,水位上升,泥沙淤积增强
辫状水系:①含沙量大②地形平坦③流量季节变化大
课时37《大一轮》P140
真题研析
(新课标全国文综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
√
√
→形成海岸线
海浪堆积
先形成海岸线后形成贝壳堤
1
2
3
4
考向预测
课时37《大一轮》P142
(2023·浙江丽水模拟)冰川对地表具有很大的侵蚀破坏能力,冰蚀作用包括磨蚀作用和挖蚀作用。冰川移动经过地表岩石时,先对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磨蚀);后把岩块拔起带走(挖蚀)。羊背石是冰川作用与其他自然因素结合塑造的一种典型冰蚀地貌。下图为“羊背石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图中羊背石的冰川的运动方向是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2.羊背石地貌形成条件不包括
A.移动的冰川 B.松软的凸岩
C.较大的坡度 D.适宜的温差
√
√
迎冰坡较平缓和光滑,背冰坡较陡峻和粗糙
考向预测
课时37《大一轮》P143
在冰川的末端,由冰川运动携带的砂石因冰川融化会在冰舌侧面与前缘不断堆积、增高,逐渐形成一条弧形垄岗状地貌冰碛垄。如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区不同年代冰碛垄的分布位置(范围)。据此完成3~5题。
3.该区域地势总体
A.北高南低 B.四周高中间低
C.西北高、东南低 D.东南高、西北低
4.冰碛垄的形成
A.与侵蚀无关 B.位于地势平缓处
C.沉积物大小均匀 D.与山谷平行
5.在任一高大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
A.气候逐渐变暖 B.气候逐渐变冷
C.气温反复升降 D.气候持续稳定
√
√
1
2
3
4
5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课时37《84练》P404
冰碛丘陵是指冰川消融后,由冰碛碎屑物汇合形成的起伏不平的地表形态。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波堆藏布谷地分布有面积较大的冰碛丘陵(图1)。图2为“冰碛丘陵形成过程示意图”。死冰是指冰川前端断开并脱离冰川的部分。
9.下列排序正确反映冰碛丘陵形成过程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③⑥⑤
10.图中
A.地貌景观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B.碎屑物由粒径不同的碎石和岩屑组成
C.地势起伏大导致死冰消融量差异
D.冰碛丘陵物质由粗到细分异显著
√
√
集中在凹穴中的冰川或冰面湖相沉积,
由原先的地势低处一跃而成为地势较高处
(2020·7月浙江选考)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 500~3 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2谷地景观可见于图1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图2谷地的成因是
A.构造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作用
C.岩层挤压弯曲 D.冰川侵蚀作用
真题研析
√
√
考向预测
1
2
3
4
5
南黄海泥质潮滩潮间带宽广,地势低平,潮滩物质主要是细小的粉砂、细砂及黏土,常常发育树形潮沟。潮沟的形成如同河流洪水退去的过程,末端的溯源侵蚀与边坡的重力崩塌作用相伴。右图示意某河流入海口处树形潮沟。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树形潮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河流侵蚀 B.河流沉积
C.海水侵蚀 D.海水沉积
2.若只考虑海水的沉积作用,潮沟处海水涨潮速度比落潮
A.快 B.慢 C.相同 D.不确定
√
√
考向预测
1
2
3
4
5
(2023·江苏宿迁模拟)锡瓦什湾位于亚速海西部(下图),大部分水体深度在0.5~1米,有沙嘴(从陆地凸入海中的狭长沙滩)与亚速海相隔。亚速海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据此完成3~5题。
3.沙嘴的物质主要来源于
A.亚速海的海底 B.亚速海沿岸河流
C.锡瓦什湾海底 D.亚速海沿岸沙地
4.影响沙嘴走向的因素是
①海底地形 ②河流分布 ③海流流向
④大陆轮廓 ⑤盛行风向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5.沙嘴增长最快的季节及原因是
A.春季,陆上风沙较大 B.夏季,偏南风降低海流流速
C.秋季,河流流速减小 D.冬季,偏北风增大海流速度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23·浙江湖州模拟)冰川槽谷横剖面一般呈“U”形,它常是一个地区曾发育冰川作用的关键指标之一,其形态的沿程变化反映了冰川侵蚀特征的沿程分异。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冰川不同部位槽谷横剖面形态。据此完成6~8题。
6.影响图示冰川槽谷横剖面形态的主要因素有
①冰川动力 ②基岩性质 ③植被覆盖率 ④地壳沉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推测该冰川不同部位槽谷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依次是
A.甲、丙、乙、丁 B.甲、乙、丙、丁
C.乙、丙、丁、甲 D.丙、丁、甲、乙
8.与乙相比,丙处谷宽更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A.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流水堆积作用强 B.位于上游,垂直高差大,冰川侵蚀作用强
C.位于冰川的交汇处,流水侧蚀作用强 D.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冰川侧蚀作用强
√
课时37《84练》P404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2023·浙江镇海中学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
随着气候变暖,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贡嘎山冰川普遍出现后退、厚度减薄、面积减少等现象,但其东坡冰川(代表冰川为海螺沟、燕子沟冰川)和西坡冰川(代表冰川为大、小贡巴冰川)末端消融速度存在差异。在冰川形成和向下运动过程中侵蚀两侧及底部的基岩和松散物质,使石块和砂砾等
混杂于冰川内部形成内碛,而表碛是指存在于冰
川表面的冰碛物。研究表明,当冰川表碛厚度达
到一定程度时,其对冰川消融的影响会发生改变。
如图示意1990年与2019年贡嘎山部分冰川表碛厚
度随海拔高度变化情况。
课时37《84练》P40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990~2019年间贡嘎山冰川表碛的总体变化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 表碛覆盖范围扩大(向高海拔地区扩张)
表碛的厚度变大(冰川末端表碛变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说明贡嘎山冰川表碛增多的原因。(4分)
答案 气温升高,冰层变薄,大量冰川内碛裸露于冰川表面,成为表碛;冰川后退过程中,山体两侧基岩裸露区扩大,岩石风化形成的松散物质因重力作用,掉落至冰川表面,使表碛增多(冰川减薄后,两侧基岩裸露区扩张导致大量的冻融和风化侵蚀岩屑物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推测2019年后贡嘎山东西坡冰川末端消融速度的差异,并说出判断依据。(5分)
答案 东侧快,西侧慢。东侧冰川末端表碛厚度薄、增幅小,冰川消融加快;西侧冰川末端表碛厚度大、增幅大,消融速度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