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湘教版 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地理基础
第二章第三节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指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地区 聚落形态及分布 聚落规模及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 呈团聚型、棋盘式 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规模一般较大,聚居的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和山区 呈点状、条带状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规模一般较小,聚居的人口较少
图中哪一个是山区的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
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耕地广阔且连片分布,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因此人口密度大,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
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破碎,不利于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地区。
亚马孙平原
巴西高原
在热带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地区(气候湿热),而在山区和高原,气候凉爽
1
2
3
4
考向预测
5
课时38《大一轮》P147
(2023·浙江宁波模拟)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形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似道教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形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 000米的盆地中。如图示意“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S”形河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周围山地海拔增高 B.盆地不断沉降 C.地壳间歇性上升 D.河流侧蚀和下切作用
2.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是为了
A.地处阳坡,获取光照 B.位居高处,凉爽通风 C.防御洪涝,少占耕地 D.节省土地,就地取材
3.图中的大片耕地位于
A.河流侵蚀岸 B.河流堆积岸 C.地势低洼地带 D.地势较高地带
√
√
√
为什么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场所?
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减轻洪水威胁;
地势相对低平,热量充足、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聚落建设难度低;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先民在选择居住地时,已充分
考虑到地形和水源对聚落的影响
图2-51半坡原始村落功能区示意
该遗址表明,当时的村落已经有了初步的功能分区,如居住区、公共活动区、制陶区、墓葬区、防御壕沟等。
案例1:半坡村落
河谷阶地:有肥沃、深厚、疏松的土壤,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
山前(南坡):向阳坡,且可以阻挡北方的冷空气
河流的凸岸:泥沙沉积,产生新土地;水流缓、水浅,取水方便;天然水面环绕,作军事防卫
人工壕沟环绕:防野兽、排水、军事防卫
南宋都城临安城,依山傍水,河流穿城而过,南宫北市,南北狭长,形似“腰鼓”,其选址与布局体现了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的高度融合。右图为“南宋临安城位置及布局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临安城选址于山环水绕之地,主要原因是
A.气候较适宜,可以缓解热岛效应
B.易守难攻,利于防御设施建设
C.地势起伏和缓,可减轻洪涝灾害
D.交通便利,便于对外贸易
2.临安城的商业网点最可能
A.沿河分布 B.沿城区界分布 C.沿湖分布 D.沿山麓分布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16
√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案例2:丽江古城
在滇西北纳西族聚居地,有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西北部,海拔2400余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河、中河和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渠流贯大街小巷。古城、老街和纳西文化,造就了独具风情的高原水乡。
图2-54 丽江古城平面图
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①纬度相对较低;
②北、西面有山地阻挡冬季风(西北风)
夏无酷暑:①云贵高原,地势较高;
②东、南面开阔,易受夏季风(东南风)影响
案例2:丽江古城
低纬高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图2-54 丽江古城平面图
丽江古城的建设,利用了当地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案例2:丽江古城
北、西面有山地阻挡冬季风(西北风) ,冬无严寒
云贵高原,地势较高;东、南面开阔,易受夏季风(东南风)影响,夏无酷暑
地处丽江坝子(小盆地),地形平坦,利于聚落建设
小盆地地形有利于源于玉龙雪山的水源在此汇聚,方便居民用水
案例3: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盆地地形封闭,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特别干旱。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绿洲呈串珠状分布于盆地边缘,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这些地方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下图示意塔里木盆地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塔里木盆地边缘聚落分布及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交通
2.图中的公路
A.促进了聚落的形成
B.影响其走向的最主要因素是地形
C.沿线泥石流灾害频发
D.受风沙天气影响较大
扩大
≠主要因素
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河流和交通线路有什么关系
案例3: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塔里木盆地聚落的分布主要受水源和地形的影响,有利于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线建设,而交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图2-56 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
塔里木盆地的聚落呈 状分布,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和 。
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线呈 状分布,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和 。
串珠
交通线
水源/地形
环
水源/地形
城镇分布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有许多。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探究-河南郭亮村挂壁公路
河南辉县郭亮村地处太行山深处,背靠高山,前临绝壁,一条长约2000米的巨大悬崖隔开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
自1972年开始,村民们花了5年多时间在绝壁中凿出一条长约1300米的挂壁公路——郭亮洞,终于打开了村庄与外界交流的通道。如今,郭亮村已成为知名旅游地,当地独具特色的村落和民风民俗,吸引着各地艺术家前来创作。
挂壁公路
挂壁公路开凿前,郭亮村是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
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限制了当地村民的活动,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该地位于太行山深处,山高坡陡,
险峻的地形限制了该村与外界的联系,也限制了该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探究-河南郭亮村挂壁公路
一条公路,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
议一议,挂壁公路的开凿对郭亮村具有哪些重要意义?据此讨论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促进了该地与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拓宽了该地的旅游市场,促进其旅游业发展;
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第三级阶梯最大,第二级阶梯次之,第一级阶梯最小。
探究:我国地势与交通线密度
1.对比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的交通线路密度。
探究:我国地势与交通线密度
2.讨论我国地形大势与交通线路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探究:我国地势与交通线密度
第三级阶梯为平原与丘陵交错分布区,此地工业、农业、聚落和人口集中,同时该地建设交通线路的难度较小、成本较低,因而这里各类交通线路较多,线路密度也最大;
第二级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间,为我国高原、盆地、山脉相互交错分布区,与第三级阶梯相比,自然条件较差,工农业发展条件较差,聚落分布较少,交通线路建设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第一级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青藏高原组成,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谷岭并列的高寒地区,生存条件恶劣,有广阔的无人区,交通线路建设的难度大、成本高。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稠密的特点,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川西高原
四川盆地
图2-58 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
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上分为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盆地中部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不同地形区,交通线路布局方式不同,交通线路形态也各有差异。
探究: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
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四川省西部为高原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线路布局主要考虑避开高大山脉,减缓道路坡度,多沿山谷延伸,且沿线地区人口、城镇少,经济活动少,建设成本高,技术难度大,所以线路少且多是过境的,呈线状分布;
东部为四川盆地,地形平坦,交通线路分布受地形影响较小,布局主要考虑连接城镇,方便人们出行,盆地内人口、城镇密集,经济发达,建设难度小,所以线路多,呈网状分布。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当我们考察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时,可以看出
在不同的地形区内,交通线路呈现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态特征
不同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因素
平原地区
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少
交通线路稠密,呈网(络)状
类型多样,走向平直
山区地形
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大
交通线路稀疏,呈线状/带状
类型单一,走向弯曲,呈“之字形”
为了减缓道路坡度,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与等高线平行
|贵州晴隆24道拐|
|云南宜良68道拐|
|怒江72拐 / 川藏99道弯|
|湖南天门山99道拐|
|珠峰108道拐|
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地区。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A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附近,地形坡度大,给铁路修筑和运营带来极大的困难;
B方案线路较长,基本沿山谷修筑,但中间也需穿越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
C方案尽管线路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坡度较小,相比而言,最为合理。
交通运输的选线
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交通运输的选线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 少占用好地(农田),处理好农田与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复杂地形,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或开凿隧道
水文 尽量避开沼泽地及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或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从背斜部位穿过
气候 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积雪、冻土、缺氧的不利影响;航空港应选择能见度比较好的地区。
注意沿线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性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方面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和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对外联系不便,
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在历史上,出入四川盆地主要依赖南、北两条线路。
北线剑阁蜀道是过剑门关,以“剑门天下险”闻名;
南线出夔门,以“夔门天下雄”著称。
探究:蜀道如今变通衢
Academic training
1. 马帮运输是滇、藏、川之间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采用马帮运输的主要原因是A.当地畜牧业发达,骡马数量多
B.当地经济落后,发展马帮运输可增加就业机会和运输收入
C.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D.骡马适应性强,可满足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对交通运输的需要
近代,我国滇、藏、川之间的贸易是通过“茶马古道”进行的,它是以马帮(骡马)运输为基础,实现川、滇的茶叶和西藏马匹、药材的交易,故称“茶马古道”。读图完成题目。
Academic training
2.在建设云南、四川通往西藏的交通线时,国家坚持了先公路后铁路的原则,其原因①公路运输灵活性强,对地势起伏的适应性远比铁路强;
②沿线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运输量不大;
③公路运输的连续性比铁路强,运输效率更高;④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近代,我国滇、藏、川之间的贸易是通过“茶马古道”进行的,它是以马帮(骡马)运输为基础,实现川、滇的茶叶和西藏马匹、药材的交易,故称“茶马古道”。读图完成题目。
如今,随着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西成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四川盆地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
探究:蜀道如今变通衢
港珠澳大桥
阿尔卑斯山铁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能够在崇山峻岭中和大江大河上修建现代化的交通设施。
影响交通布局的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因素是影响交通布局的决定性因素
自然因素是具体影响交通选线或选址的制约性因素
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科技条件是影响交通建设的保障性因素
2020年11月28日,我国高铁首次“整体出口”,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将全部采用中国装备,这是我国高铁第一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雅万高铁(下图)位于印度尼西亚人口最多的爪哇岛上,连接首都雅加达和重要城市万隆。
1.我国高铁能够“整体出口”,成为国家名片的前提是
A.国内市场优势 B.制造价格的比较优势
C.国家政策支持 D.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2.决定雅万高铁走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平坦 B.资金充足
C.城市分布 D.水源丰富
D
C
探究:兰州市城市布局
兰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黄河自西向东流贯该市西固、安宁、七里河、城关四区,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黄河河谷,并沿着河谷向外围扩展。
图2-63 兰州城区主要交通路线
兰州所在区域,地形崎岖,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黄河水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兰州城市布局沿黄河分布。
1.为什么兰州城区沿黄河分布?
探究:兰州市城市布局
兰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黄河自西向东流贯该市西固、安宁、七里河、城关四区,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黄河河谷,并沿着河谷向外围扩展。
图2-63 兰州城区主要交通路线
受地形和城市形态影响,兰州市城区主干道沿河谷延伸,呈东西走向。
2.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的走向。
3.以兰州城区为例,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地形影响聚落的形态、分布、规模及人口数量;
地形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形态、密度、类型及走向。
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改造周围环境的活动。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逐步增大。人类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有利有弊。
利:蓄水、减少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坡地土地资源
弊:修筑过程易发生水土流失,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平衡
利: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用地
弊:加重海水污染,水质恶化,改变沿岸景观,破坏生态平衡
利:合理配置水资源,开挖运河促进经济发展,缓解洪涝灾害
弊:经济投入大,破坏生态平衡
利:调节径流,改善库区气候,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
弊:水质下降,生物数量减少,诱发地质灾害,如库区地震
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哀牢山南部。元阳梯田是哈尼族人民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园画,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元阳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元阳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活动-梯田与水土保持
我国山区多梯田。想一想,在开垦的梯田上耕作,与在坡地上直接耕作相比,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水土保持?为什么?
在开垦的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水土保持。
修梯田后,同一水平梯田在同一等高面上,
①田地的坡度减小,水的流速减慢,侵蚀作用减弱;
②同时田埂稍高于梯田面,使水肥不易流出,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1.修建哈尼梯田主要改造了当地的
A.热量条件 B.地形条件
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2.当地保护森林的主要目的是
A.调节气候 B.美化环境
C.获取木材 D.涵养水源
3.右上图中
A.①地适宜修建梯田 B.②地分布有原始森林
C.③地适合布局村寨 D.④地宜修建观景平台
4.哈尼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洪水威胁 B.获得清洁水源
C.便于观赏景色 D.便于就近取材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该地保存着太行山上独特的石堰梯田。石堰即由石头垒起的梯田田埂,在它们的拱卫下,梯田对山坡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据此完成12~13题。
12.石堰梯田反映出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是
A.土少水多 B.土多水少
C.土少水少 D.土多水多
13.石堰梯田的有利影响是
A.增强山谷风的强度 B.减少水土流失
C.便于建造水窖储存雨水 D.降低冬季冷空气的影响
√
16
√
石质山体土层薄
年降水量较少且变率大+山区河流流速快,水不易储存→水少
简述材料中海岸被严重侵蚀的原因。
该地风浪大,尤其是冬春季节在偏北风的影响下风浪对沿岸的侵蚀作用更明显;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潮位抬高,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大;
浅滩被开挖,深度加深,丧失防浪作用,因此该地海岸被严重侵蚀。
案例:山东半岛蓬莱浅滩
山东半岛蓬莱沿岸水下2米深处有一片浅滩,它是全新世(距今1.17万年至现在)以来形成的落潮流三角洲的浅滩边缘坝。该坝使北偏东方向的波浪31%在浅滩上破碎,能量衰减77.8%,对沿岸村庄、道路、农田起到保护作用。蓬莱西庄自1500年建村以来,从未受到过海浪威胁。为整治航道,自1985年以来不断开挖水下浅滩,至1990年浅滩水深达2.6-3.1米,个别地方深达4米,使水下浅滩失去防浪作用,1990年1月29-30日和2月23-24日的两次大风浪,就造成海岸线后退20米,并冲毁民房24间和农田300多亩。
有人认为,有时对地表形态的微小改变,所引发的灾难往往意想不到;你认同这一观点吗?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看法。
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实施密西西比河裁弯取直工程,到1950年,田纳西州孟菲斯到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之间的河长缩短了270千米,过去许多秀美的河流景观不复存在。
1887年,为建设普利茅斯造船厂,在英格兰普利茅斯附近的海滩开采了66万吨卵石,使得海滩下降4米,波浪作用加强,造成海蚀崖加速后退,1907-1957年,海蚀崖就后退了6米。
1
2
3
4
考向预测
5
课时38《大一轮》P147
珠峰大本营是指观看珠峰核心区环境而设立的生活地带。下图是通往珠峰大本营的一段公路,该公路由多段大致平行的弯道连接,形成连续的“之”字形路段,弯道弯曲度较大。完成4~5题。
4.该公路修建成“之”字形的目的是
A.降低爬坡难度 B.缩短道路长度
C.减少工程投资 D.避开落石地段
5.甲路段,与上行线相比,下行线
A.路面坡度更大 B.观光视野更好
C.道路维护较易 D.阳光照射较弱
√
√
读“欧洲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示意图”,完成1~2题。
1
2
3
4
5
6
7
8
9
1.该半岛地震、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
A.两大洋板块挤压 B.两大洋板块张裂
C.两大陆板块挤压 D.两大陆板块张裂
2.影响该半岛铁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 ②气候 ③河流 ④城镇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课时38《84练》P405
√
1
2
3
4
5
6
7
8
9
(2023·浙江七彩阳光模拟)西十(西安-十堰)高铁陕西段于2021年12月20日开工,全线新建桥隧总长242.9千米,桥隧比高达94.9%。读“古时秦蜀之间的栈道景观图(图1)”和“西十高铁分布示意图(图2)”,完成5~6题。
5.制约图中交通线建设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技术
6.图中古栈道与高铁多呈南北走向,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A.地形 地形 B.地形 社会经济
C.社会经济 社会经济 D.河流 社会经济
√
课时38《84练》P405
√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读某岛屿图,回答9~10题。
9.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10.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
最可能的原因是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读我国某村落分布图,回答1~2题。
1.影响M地村落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湖泊
2.图中所示地区的村落分布特点是( )
A.顺应地势,呈团聚型分布
B.环绕湖泊,呈多边形状分布
C.沿河流呈带状分布
D.沿道路呈带状分布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在下图所示的区域内,准备修建从A城(120.5°E,28°N)到B城的铁路。据此,完成7~8题。
7.在上图所示的四条线路备选方案中,最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一般来说,影响现代铁路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水文因素
C.气候因素 D.经济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9.(2023·辽宁沈阳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阆中古城的选址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关系密切。明清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畔的河漫滩阶地上,三面环水、北面靠山。古城在历史上一直为四川北部地区的军事、商业、政治、交通中心。当地有
“夏湿热、冬阴冷、多水患”的自然环境特
点。古城的布局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趋利避
害。阆中古城城址曾经历过几次变迁。如图
示意阆中古城位置及明清阆中古城内部空间
结构。
课时38《84练》P406
1
2
3
4
5
6
7
8
9
(1)简析图示地区山水分布对阆中古城气候的改善作用。(8分)
古城北部山地较高,阻挡寒冷的冬季风;
古城南部为嘉陵江和低矮的山地,夏季风从南部吹来,利于古城通风散热;
古城位于山地阳坡且南部无高大山地遮挡,光照条件好;
古城三面环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课时38《84练》P406
1
2
3
4
5
6
7
8
9
(2)分析阆中古城城市布局顺应山水自然格局的主要功效。(8分)
濒临嘉陵江,水运便利;
可为城市提供水源和排水便利;
三面环水、北面靠山,便于军事防御,为区域重要的军事中心;
建在河流阶地,有利于防洪、排水。
课时38《84练》P406
1
2
3
4
5
6
7
8
9
(3)历史上,阆中古城通过改变城址以避水患,说明古城城址变迁利于避水患的原因。(4分)
秦、汉时期阆中古城接近河流凹岸,河水对河岸侵蚀强烈,威胁古城安全,明、清时期阆中古城迁往凸岸,河岸不易受到侵蚀;
秦、汉时期阆中古城海拔较低,明、清时期阆中古城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漫滩阶地,更加安全。
课时38《84练》P406
1
2
3
4
5
6
7
8
9
(4)说明明清时期阆中古城商业区区位的合理性。(4分)
商业用地靠近码头和对外联系的驿道两侧,物资运输或转运便利;
靠近居住区,临近市场且劳动力丰富,便于当地的商业活动开展。
课时38《84练》P40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选择题
(2023·江苏南京月考)挂壁公路(下图)是在峭壁上开凿而出的奇险公路,为了方便施工和开通后取自然光照明,挂壁公路多贴壁而凿,相隔十余米旁开一侧窗。挂壁公路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山区交通难题,还产生了“特殊效应”,使挂壁公路成了真正的致富路。据此完成19~20题。
19.挂壁公路旁开侧窗,但在侧窗之间保留侧壁的主要原因是
A.减少施工量 B.防止山体崩塌
C.降低施工难度 D.保障出行安全
20.挂壁公路产生的“特殊效应”最可能是指
A.改变当地生态环境 B.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C.创造新的旅游景观 D.促进当地资源开发
√
√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塑造出了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丹娘乡位于大峡谷中游宽谷,年降水量约640毫米,降水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且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在丹娘乡对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下图为“丹娘沙丘位置示意图”。
(3)从河流地貌对聚落影响的角度,说明丹娘乡选址的合理性。(8分)
该处河谷宽广,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耕/聚落建设(2分);
远离河岸/地势较高,避免洪水的威胁(2分);
位于山麓且临近河谷,水源充足(2分);
远离陡坡,避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2分)。
+河谷地势低平,热量充足、土壤肥沃
(4)分析该地地形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可从交通运输分布、方向、方式和密度等方面分析)(8分)
该地山高谷深,地形崎岖/地形起伏大(1分),
交通线多分布于地形和缓的河谷地带(1分);
为了降低修建难度/提高通行的安全性(1分),其走向多与等高线平行(1分);
铁路修建难度大,成本高/河流落差大,流速快,难以发展水运(1分),因此适宜修建公路(1分);
人口密度小/经济较落后,交通需求小(1分),密度小(1分)。
【分布】
与河谷走向一致、沿等高线分布×
【走向】
与河流流向平行、顺等高线延伸、东西走向×
沿河谷/河流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