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1 14:51:23

文档简介

湖南省2024届高三上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学家在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湾作坊遗址20平方米范围内初步发掘陶杯4078件,学者估计5510平方米的作坊范围内埋藏的红陶杯数量可能会达到惊人的2242570件。另有观点认为三房湾200万残杯,对应的可能是数千万甚至近亿件成品。据此最合理的推测是( )
A. 良渚先民具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 B. 石家河周围存在发达的贸易网络
C. 蛋壳陶生产依赖初步的社会分工 D. 神权阶层主导三房湾的文明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湾作坊遗址2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大量的陶杯,这么多的陶杯不可能是单单一个20平方米的作坊可以生产出来,因此,表明石家河周围存在发达的贸易网络,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湾作坊,与良渚先民无关,排除A项;蛋壳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材料中也没有信息表明三房湾作坊生产的是蛋壳陶,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神权阶层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湘州(晋置,治临湘即今长沙)地区素有一个传统: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纳财,谋求州郡的一官半职。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后来梁武帝下令要求其他州郡也都按照杨公则的湘州模式执行。这表明当时( )
A. 士族专权膨胀 B. 士庶区分严格
C. 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九品中正制发展到顶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朝时期。根据材料“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纳财,谋求州郡的一官半职”“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及所学可知,南朝时期,士族政治逐渐走向衰落,但仍然存在严格的士庶区别,B项正确;南朝时期,士族专权已经走向衰落,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已经走出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
3. 《诗经·周颂·载芟》中有“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的诗句,将除草、拔除杂木、松土等景象融于祭礼音乐。宋代苏轼在海南为官时为《减字木兰花》填的词中有“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以市井音乐描绘春耕气象。这说明古代中国( )
A. 农耕文明范围不断拓展 B. 督促耕作是官员的义务
C 音乐表演世俗倾向明显 D. 重农风气文化土壤深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将除草、拔除杂木、松土等景象融于祭礼音乐”“以市井音乐描绘春耕气象”可知,诗经和宋词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信息,这体现了古代中国重农风气对文学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农耕文明范围不断拓展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官员督促农民从事农业耕作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音乐表演呈现出世俗化倾向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 1584年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舆地山海全图》(图),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刻印的西洋式世界地图。从16世纪下半叶起到17世纪,根据这一地图绘制的各种地图不断出现,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有十二种。此现象说明( )
《舆地山海全图》
A. 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B. 夷夏观念被抛弃
C. 有识之士世界观的转变 D. 新思潮开始萌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材料“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刻印的西洋式世界地图。从16世纪下半叶起到17世纪,根据这一地图绘制的各种地图不断出现,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有十二种”说明当时的国人逐渐采纳了西方的地理绘图技艺,说明有识之士的世界观在发生转变,C项正确;西学东渐在当时并未形成潮流,排除A项;明代依然存在较为浓厚的夷夏观,排除B项;新思潮的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C项。
5. 以下是太平天国颁发的一张税捐执照,这则材料最能够说明,太平天国( )
A. 凸显了小农的阶级局限 B. 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 背离了早期的土地纲领 D. 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税捐执照背离了太平天国早期“有田同耕”的土地纲领,C项正确;图示信息体现不出小农阶级的局限,排除A项;该材料也体现不出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6. 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
A. 意在排斥西方文化渗透 B. 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
C. 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 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胡适主张重新看待“国学”,提出了对国学研究的方式方法,进而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这是一种新的学术观念,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B项正确;胡适主张重新看待“国学”,并不意味着其排斥西方文化,排除A项;文学革命兴起于1917年,排除C项;五四运动使得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了转向,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下表为毛泽东部分讲话内容。材料表明毛泽东( )
文献记载 出处
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苏维埃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34年)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实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的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
A. 开始认识到人民的伟大作用 B. 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 积极动员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D. 坚持推行群众路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中国)。根据材料“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苏维埃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实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可得出,毛泽东注重关切民众的相关问题,坚持推行党的群众路线,D项正确;“开始”一词错误,材料无法说明就是在这时认识到人民的伟大作用,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国民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时间不符,排除B项;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的失败已经不复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
8. 建国初期,上海股市刚开市时,投机商们看到有棉纱售出,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有的人不惜借高利贷,但他们发现,上海等地的国营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这从反映了( )
A. 共产党主动运用了市场经济规律 B. 政府依靠组织手段应对银元危机
C. 社会主义改造帮助打赢米棉之战 D.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材料所描述的场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米棉投机活动的“米棉之战”。人民政府在投机商人哄抬物价时,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出售米棉等,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迅速下跌,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建国初的“米棉之战”,与银元危机无关,排除B项;材料描述事件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排除C项;国民经济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下图为《人民画报》封面女性形象(部分)据学者统计,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文体工作者,而90年代以来,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演艺明星。这一不同( )
A. 适应了社会传媒的市场化趋势 B. 促进了“双百方针”的重新恢复
C. 体现入世前后的价值观念转变 D. 不利于女性社会形象多元化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80年代的封面女性多为文体工作者,90年代的封面女性多为演艺明星,这是因为90年代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传媒行业日益市场化、商业化,这一现象适应了社会传媒的市场化趋势,A项正确;1978年,“双百方针”得到重新恢复,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C项;材料现象展现了女性不同的社会形象,有利于女性社会形象多元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新时代中国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主张各国对话协商、妥处分歧,反对单边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各国共享全球发展与治理成果。这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 )
A. 注重发展睦邻间友好关系 B. 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C. 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承担起超级大国的国际义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新时代中国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主张各国对话协商、妥处分歧,反对单边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各国共享全球发展与治理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中国注重于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热衷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项正确;本题主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注重发展睦邻间友好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中国还不大“超级大国”,而“承担起超级大国的国际义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汉谟拉比法典》第四十八条记载:“如果一个人身上有债,而暴风雨或洪水又冲毁了他的田,或是由于缺水田没有长出大麦,那么那一年他可不向他的债主交粮,他可涂改他的泥板,不付那一年的利息。”这主要反映了( )
A 法律判决重视文书证据 B. 立法精神蕴含强不凌弱
C. 经济压迫维护阶级统治 D. 国家建立社会救济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达巴比伦(西亚)。根据材料“如果一个人身上有债,而暴风雨或洪水又冲毁了他的田,或是由于缺水田没有长出大麦,那么那一年他可不向他的债主交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注重社会的实际以及社会的公平公正,B项正确;“法律判决重视文书证据”与材料“他可涂改他的泥板,不付那一年的利息”的要求不符,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法律的公平公正”,而“经济压迫维护阶级统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国家建立社会救济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如表所示是法兰西国王颁发的两份特许状。从特许状的规定可以看出,当时该两城( )
1128年路易六世授予拉昂城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如果没有法官的干预,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农奴”。
1155年路易七世授予洛里斯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在洛里斯待了一年又一日,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他可以在洛里斯城继续自由地待下去”。
A. 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 市民自由与安全获得法律保障
C. 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和教权斗争 D. 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得到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法兰西王国)。根据材料“任何人,如果没有法官的干预,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农奴”“任何人在洛里斯待了一年又一日,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他可以在洛里斯城继续自由地待下去”可知,法兰西国王颁发的两份特许状都就保障市民的人身自由与安全作出了规定,可见市民自由与安全获得法律保障,B项正确;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说法绝对,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城市自治得益于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民族国家心理认同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7世纪以前利物浦只是一个小渔村。到1730年,利物浦船舶进出口吨位达到37000吨以上,1750年为65000吨,1760年为100000吨。笛福描写道:“在我第二次和第三次游览之间它(利物浦)又大了一倍以上,它的财富、人口、商业、建筑物还在一天天地增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工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 B. 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
C. 英国在世界积极推行自由贸易 D. 海外贸易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由材料可知,17世纪以前的小渔村利物浦到18世纪中期船舶进出口吨位急剧增加、“财富、人口、商业、建筑物还在一天天地增加”,这说明利物浦由于海外贸易发展为一个规模不断增大的商业城市,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6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展后,英国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之前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如图是1870年到1913年的运输设施状况统计表(1870年的量=100)。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 欧洲铁路运输事业领先世界 B. 科技革命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 欧美主导世界经济贸易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年到1913年(世界)。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世界蒸汽船运输量、铁路运输量、世界货物运输量在明显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发展速度较快,随着交通工具的革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欧洲铁路运输事业与其它地区的铁路运输事业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欧洲铁路运输事业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通过材料只能反映出当时世界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并不能看出当时欧美主导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它用一文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1967年,戴高乐责令法国央行将法国所持的美元全部兑换成黄金。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 法国摆脱美国控制 B. 国际贸易体系弊端暴露
C. 西方阵营渐趋分化 D. 欧洲一体化的程度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65-1967年(法国和美国)。材料主要说明法国总统戴高乐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霸权地位以及对其他国家造成的损失不满,反对美国霸权,体现了其一贯主张的摆脱美国控制,实现战略自主,说明随着法国实力的恢复,西方阵营逐渐分化,C项正确;当时的法国并尚未能摆脱美国的控制,排除A项;戴高乐针对的是国际货币体系,而非国际贸易体系,排除B项;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与美国相抗衡,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与欧洲一体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6. 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北部的“The Viliages”(中文译名:群村)是美国商业养老社区模式的代表。“群村”内部分布有密集的娱乐活动设施、便利的医疗服务设施和友好的道路设计,适老化的设计理念在这里随处可见,目前“群村”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社区。这可以佐证( )
A. 美国的社会矛盾基本缓解 B. 美国社区的重要性超过政府
C. 政府减少了社会资源投入 D. 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现代(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北部的“The Viliages”(中文译名:群村)内部分布有密集的娱乐活动设施、便利的医疗服务设施和友好的道路设计,成为美国商业养老社区模式的代表,这意味着这一社区承担了政府的部分保障职能,可以佐证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D项正确;通过材料中社区的功能并不能佐证美国社会矛盾基本缓解,排除A项;社区只是部分承担政府职能,但是其重要性不可能超过政府,排除B项;社区承担部分政府保障职能,但是不影响政府在其它领域投入增加,因此并不能佐证政府减少社会资源的投入,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24分,18题16分,19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盟约具有国际司法和调节功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与此同时,儒家也力图将国际法纳入“礼”的范畴,构建和谐的“天下秩序”。
——据高旭《先秦国际法的溯源与探究》等
材料二: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
——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
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应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际法体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的认识。
【答案】(1)背景: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经济联系增强;各国矛盾加剧、战争不断;专业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出现;百家争鸣。(任答3点即可)
应用:诸侯会盟;制定国际规范;调解国际纠纷;确定外交原则。(任答3点即可)
(2)评价:西方崛起和殖民霸权的产物;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形成欧洲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任答4点即可)
(3)挖掘传统外交思想的现代价值,赋予当代中国外交鲜明特色;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体现大国担当;为国际法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完善全球治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 、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问: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可得出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根据材料“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可得出各国矛盾加剧、战争不断;根据材料“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可得出专业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可得诸侯进行会盟,并制定国际规范,以此来调解国际纠纷;根据材料一“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可知,诸侯国之间确定了外交原则。
【18题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二“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可得,近代国际法体系的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所学可知,积极方面主要包括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消极方面主要包括是西方崛起和殖民霸权的产物,形成欧洲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等。
【19题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可知,中国从国际法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在国际法体系的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应挖掘传统外交思想的现代价值,赋予当代中国外交鲜明特色;根据材料三“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可知,中国在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时,应充分履行国际义务,体现大国担当,为国际法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现代化初步完成于16—18世纪,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摩尔主张各国政治现代化道路主要有莱法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德意日的法西斯主义和俄中的社会主义三种模式。英国在早期现代化中捷足先登,成为西方最早的原生性(内源性)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徐浩《自下而上:英国原生性现代化的起源》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精英开始认真关注国际世界。1864—1894年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了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同光中兴。不幸的是,伴随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的工业现代化全面失败。随后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进行过尝试,都没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全新制度选择,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蓝志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与思考》
有学者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都经历了艰苦历程,他们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各具特点,但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概括中英两国走上现代化的路径特点,并以中英为例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答案】观点:中英两国通过自己的路径走向现代化。
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被迫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救亡图存,中国的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最终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惨败于封建反动势力之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了中国两千多年未有过的共和政体,然而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之手,中国仍然没有彻底完成现代化。随着俄国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并最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采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被压迫剥削,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之路。英国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的壮大,发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成为了较早采用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开始了工业革命,完成了初步的政治经济上的现代化。总之,中国和英国虽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各有特点,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摸索以及更艰巨的任务最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走上现代化,而英国则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二者都经历过革命与倒退,但最终都通过自己的方式走上现代化之路。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6-18世纪(英国)、近现代(中国)。首先拟定论题,根据题干要求可考虑拟定中英两国通过自己的路径走向现代化。根据材料“英国的现代化初步完成于16—18世纪,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英国在早期现代化中捷足先登,成为西方最早的原生性(内源性)现代化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英国自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走上现代化之路进行论述。根据材料“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精英开始认真关注国际世界”“洋务运动的工业现代化全面失败。随后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进行过尝试,都没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全新制度选择,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各阶级各派别采用不同主义和思潮进行的救亡图存及现代化尝试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和英国虽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各有特点,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摸索以及更艰巨的任务最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走上现代化,而英国则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二者都经历过革命与倒退,但最终都通过自己的方式走上现代化之路。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棉纺织业的历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9. 价值及推断: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棉纺织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印度地区棉花的种植推动了棉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人们的重要衣料。
史料二有助于探讨棉花种植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有助于研究古代南美洲植棉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出古代秘鲁也是棉花种植和棉织业的故乡。
史料三可用来探讨棉花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助于研究棉布彩带是否为古代埃及法老特权的表现,可以推断出古代埃及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历史悠久。
20. 示例标题:棉纺织业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不断扩大的历史。
阐述:棉花原产地为印度、东非和中美洲。随着不同地区商贸往来的扩大,欧亚大陆之间的经贸往来增多,棉花种植技术传播到西亚和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汉代以来伴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棉花种植技术逐渐大量传入中国,中国棉纺织业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扩张,世界各洲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物种交流越来越多,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品也成为深受人们喜欢的重要产品。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殖民扩张的加剧,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英法美等国竞相发展棉纺织工业,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掠夺棉花原料、向其倾销棉织品,以牟取暴利,从而导致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总之,棉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的发展趋势。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世界)。据材料“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得出史料一有助于研究古代印度棉纺织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古印度地区棉花的种植推动了棉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人们的重要衣料。据材料“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得出史料二有助于探讨棉花种植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有助于研究古代南美洲植棉业的发展,可以推断出古代秘鲁也是棉花种植和棉织业的故乡。据材料“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得出史料三可用来探讨棉花的起源地和起源时间,有助于了解古代埃及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助于研究棉布彩带是否为古代埃及法老特权的表现,可以推断出古代埃及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历史悠久。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至近代(世界)。据材料“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等信息,得出标题:棉纺织业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不断扩大的历史。
阐述:首先,说明棉花的原产地,并介绍商贸发展对棉花种植以及扩展带来的推动作用,同时介绍汉代以来,受海陆丝绸之路的影响,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特点。其次,说明新航路开辟和西方殖民扩张,对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品的影响。最后,说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最后总结,得出棉纺织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的发展趋势。湖南省2024届高三上期期末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学家在湖北石家河古城三房湾作坊遗址20平方米范围内初步发掘陶杯4078件,学者估计5510平方米的作坊范围内埋藏的红陶杯数量可能会达到惊人的2242570件。另有观点认为三房湾200万残杯,对应的可能是数千万甚至近亿件成品。据此最合理的推测是( )
A. 良渚先民具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 B. 石家河周围存在发达的贸易网络
C. 蛋壳陶生产依赖初步的社会分工 D. 神权阶层主导三房湾的文明秩序
2. 湘州(晋置,治临湘即今长沙)地区素有一个传统: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纳财,谋求州郡的一官半职。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后来梁武帝下令要求其他州郡也都按照杨公则的湘州模式执行。这表明当时( )
A 士族专权膨胀 B. 士庶区分严格
C. 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 九品中正制发展到顶峰
3. 《诗经·周颂·载芟》中有“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的诗句,将除草、拔除杂木、松土等景象融于祭礼音乐。宋代苏轼在海南为官时为《减字木兰花》填的词中有“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以市井音乐描绘春耕气象。这说明古代中国( )
A. 农耕文明范围不断拓展 B. 督促耕作是官员的义务
C. 音乐表演世俗倾向明显 D. 重农风气文化土壤深厚
4. 1584年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舆地山海全图》(图),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刻印的西洋式世界地图。从16世纪下半叶起到17世纪,根据这一地图绘制的各种地图不断出现,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有十二种。此现象说明( )
《舆地山海全图》
A. 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B. 夷夏观念被抛弃
C. 有识之士世界观的转变 D. 新思潮开始萌发
5. 以下是太平天国颁发的一张税捐执照,这则材料最能够说明,太平天国( )
A. 凸显了小农阶级局限 B. 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 背离了早期的土地纲领 D. 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6. 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
A. 意在排斥西方文化渗透 B. 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
C. 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 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7. 下表为毛泽东部分讲话内容。材料表明毛泽东( )
文献记载 出处
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苏维埃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34年)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实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完全打不破的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
A. 开始认识到人民伟大作用 B. 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 积极动员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D. 坚持推行群众路线
8. 建国初期,上海股市刚开市时,投机商们看到有棉纱售出,即拿出全部资金争相购入,有的人不惜借高利贷,但他们发现,上海等地的国营纱布公司,源源不断地抛售纱布,而且一边抛售,一边降低牌价。这从反映了( )
A. 共产党主动运用了市场经济规律 B. 政府依靠组织手段应对银元危机
C. 社会主义改造帮助打赢米棉之战 D.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9. 下图为《人民画报》封面女性形象(部分)据学者统计,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文体工作者,而90年代以来,大部分的封面女性为演艺明星。这一不同( )
A. 适应了社会传媒的市场化趋势 B. 促进了“双百方针”的重新恢复
C. 体现入世前后的价值观念转变 D. 不利于女性社会形象多元化发展
10. 新时代中国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主张各国对话协商、妥处分歧,反对单边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各国共享全球发展与治理成果。这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 )
A. 注重发展睦邻间友好关系 B. 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C. 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承担起超级大国的国际义务
11. 《汉谟拉比法典》第四十八条记载:“如果一个人身上有债,而暴风雨或洪水又冲毁了他的田,或是由于缺水田没有长出大麦,那么那一年他可不向他的债主交粮,他可涂改他的泥板,不付那一年的利息。”这主要反映了( )
A. 法律判决重视文书证据 B. 立法精神蕴含强不凌弱
C. 经济压迫维护阶级统治 D. 国家建立社会救济体系
12. 如表所示是法兰西国王颁发的两份特许状。从特许状的规定可以看出,当时该两城( )
1128年路易六世授予拉昂城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如果没有法官的干预,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农奴”。
1155年路易七世授予洛里斯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在洛里斯待了一年又一日,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他可以在洛里斯城继续自由地待下去”。
A. 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 市民自由与安全获得法律保障
C. 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和教权斗争 D. 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得到增强
13. 17世纪以前利物浦只是一个小渔村。到1730年,利物浦船舶进出口吨位达到37000吨以上,1750年为65000吨,1760年为100000吨。笛福描写道:“在我第二次和第三次游览之间它(利物浦)又大了一倍以上,它的财富、人口、商业、建筑物还在一天天地增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工业革命扩大了对外贸易规模 B. 利物浦成为世界商业的中心
C. 英国在世界积极推行自由贸易 D. 海外贸易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14. 如图是1870年到1913年的运输设施状况统计表(1870年的量=100)。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 欧洲铁路运输事业领先世界 B. 科技革命助推世界经济发展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 欧美主导世界经济贸易发展
15. 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它用一文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1967年,戴高乐责令法国央行将法国所持的美元全部兑换成黄金。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 法国摆脱美国控制 B. 国际贸易体系弊端暴露
C. 西方阵营渐趋分化 D. 欧洲一体化的程度提高
16. 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北部的“The Viliages”(中文译名:群村)是美国商业养老社区模式的代表。“群村”内部分布有密集的娱乐活动设施、便利的医疗服务设施和友好的道路设计,适老化的设计理念在这里随处可见,目前“群村”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社区。这可以佐证( )
A. 美国的社会矛盾基本缓解 B. 美国社区的重要性超过政府
C. 政府减少了社会资源投入 D. 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24分,18题16分,19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盟约具有国际司法和调节功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与此同时,儒家也力图将国际法纳入“礼”的范畴,构建和谐的“天下秩序”。
——据高旭《先秦国际法的溯源与探究》等
材料二: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
——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
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应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际法体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现代化初步完成于16—18世纪,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摩尔主张各国政治现代化道路主要有莱法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德意日的法西斯主义和俄中的社会主义三种模式。英国在早期现代化中捷足先登,成为西方最早的原生性(内源性)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徐浩《自下而上:英国原生性现代化的起源》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精英开始认真关注国际世界。1864—1894年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了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同光中兴。不幸的是,伴随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的工业现代化全面失败。随后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进行过尝试,都没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全新制度选择,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蓝志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与思考》
有学者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都经历了艰苦历程,他们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各具特点,但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概括中英两国走上现代化的路径特点,并以中英为例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棉纺织业的历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