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元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024 1
本试题卷共7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春秋早、中期,田氏记载用“陈”字,下方不缀“土”,陈氏称“敶”。但是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冠以“王孙”的齐国陶文中, “陈”字下均缀有“土”,作螴。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政治力量重大变革 B.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 文化交流互动频繁 D. 文字书写趋向规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早、中期,田氏记载用“陈”字,下方不缀“土”,战国时期 “陈”字下均缀有“土”。这与田氏代齐这一政治变革相关,即中国战国初年陈国妫姓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反映了政治力量重大变革,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卿大夫取代诸侯,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仅从陈字写法的变化,不能反映文化交流,且互动频繁说法错误,排除C项;陈字的写法从“敶”到“螴”的转变是因为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无法体现文字越来越规范,排除D项。故选A项。
2. 汉武帝时期,“改正朔,易服色”,打破了文景时期富贾贵戚与后妃服饰混乱的现象,并采用黄色为帝王之色,表示受命于天,逐步建立服饰制度。东汉明帝时期,制定了详细的官服制度,对后妃服饰也做出了具体规定。汉朝服饰制度的发展集中体现了( )
A. 纺织技术的进步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治国理念的深化 D. 国家治理的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初治国理念“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此时的统治者也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服饰等级制度,汉武帝时期,“改正朔,易服色”,打破富贾贵戚与后妃服饰混乱的现象,采用黄色为帝王之色,建立服饰制度,东汉明帝时期,制定了详细的官服制度,两个信息共同反映了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正统后,儒家礼仪等级制度对服饰的影响,体现了治国理念的变化,C项正确;纺织技术的进步与服饰的等级化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服饰的等级化也不存在必然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朝服饰制度的发展,不能全面国家治理的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 唐朝时期,每年七月十五既是“祭祀祖先、济拔先亡”的秋尝节,又是“朝拜上清、消灾祈福”的中元节,还是“目连行孝、取桃腊佛”的盂兰盆节,当天僧尼道俗同日而节,倾城巡寺随喜。民众心中带着敬天法祖的意愿,或去道观焚香祭拜孤魂野鬼,或去寺院施盂兰盆供。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三教合一的思想兴起 B. 社会信仰的多元化内涵
C. 佛教世俗化趋势明显 D. 异域文化与本土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材料中“目连行孝”等信息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当天僧尼道俗同日而节”等信息体现的是佛教,“去道观焚香”等信息体现的是道教,材料信息共同反映了唐朝社会层面出现了儒、佛、道并存和融合的思想发展趋势,体现唐朝时期社会信仰的多元化内涵,B项正确;唐朝时期是三教并行,元明清时期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三教合一,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佛教世俗化趋势明显,反映材料的局部信息,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教派、信仰同时存在,异域文化与本土相结合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B项。
4. 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宋敏、苏颂、李大临均为中书舍人。宋神宗与王安石欲提拔李定为中央的监察御史里行,但宋敏却行使职权拒绝草诏,并提出辞职。宋神宗命苏颂前来起草敕书,可苏颂如宋敏一样封还词头。神宗不悦,又命李大临起草诏书,结果还是封还词头。最终神宗一气之下将中书舍人全部大洗牌,才完成对李定的任命。这一事件说明( )
A. 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 B. 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
C. 专制体制制约监察效能 D. 变法改革遭受巨大阻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时期,宋神宗和王安石预提拔李定,却遭到三位中书舍人的封驳,封还词头就是宋代特有的由中书舍人行使的封驳方式,最终神宗还是通过大洗牌完成了对李定的任命,说明在封建制度之下,皇权至上,虽然有士大夫恪守官制的主体自觉精神和抗争,但是最终还是未能实现监察的效能,C项正确;王安石和宋神宗是站在同一边的,材料无法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能明确体现双方的立场,无法直接得出变法改革遭受巨大阻力的结论,而且最终还是宋神宗和王安石完成了任命,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明中叶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帮的出现,具有工商业性质的会馆大量出现并分布于各省。下表是山陕商人在部分省份的会馆分布表,据表格信息可知( )
山陕商人会馆分布表(部分)
河北 陕西 四川 湖北 甘肃 广东 河南 福建 广西 安徽 河北 北京
山西会馆 6 4 0 1 7 0 2 0 0 3 6 26
陕西会馆 0 16 28 8 12 0 4 0 0 0 0 19
山陕会馆 7 15 6 20 12 2 28 1 1 2 2 0
总计 13 34 34 29 31 2 34 1 1 5 8 45
A. 会馆建立以共同利益为目的 B. 商帮的经济实践具有灵活性
C. 南北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D. 山陕商人经营范围北方为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叶后(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清时期,陕西商人与山西商人由于地域相邻,风俗习惯接近,因而在商业活动中为了同外邦商人竞争而结盟,山陕会馆凝聚了陕商和晋商两大商帮的势力,从表格信息来看,在其他商帮势力较为强大的省份,例如安徽、广东、湖北、福建、河北等,山西和陕西商人共建会馆,组成联盟,对抗其他商帮,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在各自势力较为强大的省份,例如河北、陕西,或者北京等,呈现相互竞争的关系,由此可推知其商业实践具有灵活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山西和陕西商人既有联合又有斗争和对抗,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仅仅是山西和陕西商人建立的会馆分布,无法体现整个南北经济发展格局,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会馆建立对商帮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6. 对于鸦片战争,马克思怀着极大义愤,从人道主义情怀出发,痛斥英国资产阶级对“天朝帝国”海盗式的掠夺行为和虚伪面孔。但同时马克思又写道:“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这体现( )
A. 伦理原则与历史尺度的统一 B. 东西方发展的巨大差距
C. 不同立场影响对事件评价 D. 西方中心主义评价标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和中国)。由材料可知,对于鸦片战争,马克思既同情中国,但是又认为于落后社会形态的东方国家面对属于先进的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冲击,会带来旧的制度的解体和社会的进步,这是理性地从历史角度去看问题,反映出马克思始终坚持从价值观与历史观相结合的角度评价东方国家及其历史命运,坚持伦理道德原则与历史尺度怀的统一,A项正确;B选项解释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材料反映的是对鸦片战争的评价,与材料不吻合,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马克思的观点,没有不同立场,排除C项;马克思以全人类解放为己任的,突破“西方中心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
7. 19世纪后期,洋纱洋布大量涌入,并通过港口转运至各地,如下表所示,这主要反映了( )
汉口港和宜昌港转运入川棉织品及机纱数量表
年份 棉织品 棉纱
四川输入量(匹) 汉口转运 (%) 宜昌转运 (%) 四川输入量(担) 汉口转运 (%) 宜昌转运 (%)
1879 777017 94.1 5.9 —— —— ——
1881 873583 74.3 25.7 ——— —— ——
1883 760271 60.5 39.5 —— —— ——
1885 874729 47.4 52.6 —— —— ——
1887 551276 37.1 62.9 1016 22.9 77.1
1888 851853 22.7 77.3 2721 16.5 83.5
1889 713183 22.6 77.4 9728 18.3 81.7
1890 773788 31.0 69.0 100666 34.6 65.4
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B. 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结构解体
C. 列强在华资本输出范围扩大 D. 列强侵略进一步向内地延伸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世纪后期,洋纱洋布大量涌入中国,从汉口、宜昌转运至全国各地,说明列强侵略进一步向内地延伸,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洋纱洋布,不是本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情况,且洋纱洋布涌入内地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洋纱洋务涌入之后,对中国自然经济冲击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商品输出,不是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8. 北洋政府时期,1912 年教育部颁布军国民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19 年,根据北京教育调查会研究结果,建议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作为教育要义,并通过联合会议决呈教育部,作为新的教育宗旨被采纳施行。这一变化( )
A. 反映出教育权力日益集中 B. 推动西方科学理性精神的引入
C. 体现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 D. 与德国战败引发教育反思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12年国民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强调军国民教育。1919 年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作为教育要义,体现了教育的去军国主义化,这与德国战败引发的教育反思有关,D项正确;。1919年教育宗旨的变化收到北京教育调查会和联合会议的影响,体现了教育权力的下移,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引入西方科学理性精神,对教育宗旨的变化产生影响,“推动西方科学理性精神的引入”的说法因果倒置,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教育宗旨的变化,不能反映整个社会秩序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 美国记者曾在《风暴遍中国》一书中评价说:“这一政治联盟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首创的,他们把最优秀、进步的人士吸纳到自己的政权中,不要求他们一定是中共党员,但要求其必须为实现人民利益、反对共同的敌人而斗争,并一定要与中共合作。实践证明,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政治同盟的实践( )
A. 为人大制度的形成奠基 B. 提高了革命根据地的行政效率
C. 推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D. 易导致共产党丧失革命领导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这一政治联盟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首创的,他们把最优秀、进步的人士吸纳到自己的政权中”及所学可知,这一政治联盟主要指的是三三制,三三制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体现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C项正确;三三制为政协制度的建立奠基,而不是人大制度奠基,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并不是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国民革命时期,中共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才导致中共丧失革命领导权,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党外合作,中共掌握政权和军队的领导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82年改革开放后,陈云提出“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笼子’大小要适当,本身也要经常调整”。同时他又提出“打破铁饭碗是一场革命”“工资、奖金和补贴,必须遵循一定的限度”。陈云意在说明( )
A. 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B. 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结合
C. 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形式相结合 D. 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2年(中国)。根据材料,“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笼子’大小要适当,本身也要经常调整”,鸟指的是企业等,笼子指的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笼子里飞指的是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整个经济体制运行的变化,不是分配方式,排除A项;1984年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实行政企分开,国家享有国企所有权,将经营权交给企业,实行企业自负盈亏,“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结合”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形式相结合”与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有学者通过归纳公元前 190年、公元前 189 年发生在罗马的大事,分析了共和国主要政治机构的权力、在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军国大事的突出地位让执政官和元老院占据政治舞台中心,但人民大会与保民官仍然是罗马共和国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主要说明当时罗马共和国( )
A. 呈现混合政体政治特点 B. 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衡
C. 政治体制缺少民主因素 D. 对外战争决定权力运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90年、公元前189 年(罗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执政官体现了君主制的特点,执政官和元老院体现了贵族制的特点,人民大会与保民官体现了民主制的特点,罗马共和国政体呈现出混合政体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提及执政官、元老院、人民大会与保民官在罗马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但没有体现出相互制衡,排除B项;人民大会与保民官体现了罗马政权中的民主因素,排除C项;对外战争影响权力运行,“决定”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有学者认为,按传统历史观念,强势国家向弱势国家输出法律制度等同于人类法律的进化,弱势国家的法律甚至政治、经济都将被纳入到强势国家主导的历史轨道中而别无选择。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史实是( )
A. 日耳曼人对罗马法的继承 B.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过程
C. 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 D. 埃及托勒密法的希腊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史(世界)。结合材料的观点,强势国家会影响弱势国家的法律及各个方面的发展历史,由此可知希腊化时代的埃及托勒密法符合这一观点,其法律受到希腊法律的影响,并且渗透到埃及社会的方方面面,D项正确;日耳曼人入侵欧洲属于强势国家,他们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后,很快吸收被征服者的文化,继承发展了罗马法, A选项与材料观点相悖,排除A项;B选项英国普通法系的形成过程没有受到强势国家的影响,排除B项;拿破仑民法典颁布后,影响弱势国家,体现的是强势对弱势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4世纪以后的英国社会对拉丁语和法语的反感之情日益浓烈,政客、学者、商人等都逐渐学习用英语讨论政务、撰文写作、记录账目,拉丁语的统治地位日益下降。到都铎王朝宗教改革时期,拉丁语彻底为英语所取代,法语也很快被排斥出境。这一现象反映英国( )
A.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 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C. 世俗王权得到强化 D. 宗教改革深入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以后(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4世纪以后的英国社会对拉丁语和法语的反感之情日益浓烈,政客、学者、商人等都逐渐学习和使用英语,即英国自己的语言文字逐渐发展,反映了英国民族意识不断增强,B项正确;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始于1485年建立的都铎王朝,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现象反映英国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没有反映世俗王权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语作为民族意识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增强,而不是反映宗教改革深入发展,并且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4. 理想主义者强调公众力量在国际体系转换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张建立一种基于实力和权力联合之上的民主国家联盟。但是,理想主义只讲世界应当怎样,而不研究世界是怎样的,因此,它只能是1914 年后,人类思想在寻找新的乌托邦的一种反映。这一观点强调( )
A. 国际关系理论正义性不足 B. 国际关系格局缺乏稳定性
C. 国际关系体系的不平等性 D. 国际组织缺乏必要的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后(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作者认为理想主义的做法脱离社会现实,结合1914年时间点,主要指的是国际联盟缺乏必要的权威性,不能真正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寻找新的乌托邦,主要论及理想主义脱离现实,无法起到真正的作用,而不是正义性不足,排除A项;一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际关系体系中国与国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985 年英国不同水平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单位:英镑/周),作者意在说明( )
1985年英国收入统计表(部分)
就业收入 加:儿童津贴 住房津贴 家庭收入补助 学校免费午餐 减个人所得税 社会 保险费 实际收入
60 14 21.88 25 6 — 4.2 122.68
100 14 15.03 5 6 10.07 9 120.96
140 14 - - - 22.07 12.6 119.33
资料来源:英国财政部
A. 福利改革仍有制度缺陷 B. 保障制度已经全面覆盖
C. 社会福利种类日益增多 D. 公共福利制度日趋完善
【答案】ABC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1985年(英国)。据表格信息,住房津贴和家庭收入补助逐渐减少,实际收入也在逐渐减少,说明福利改革仍有制度缺陷,A项正确;英国此时的保障已经包括儿童津贴、住房津贴、家庭收入补助、学校免费午餐、减个人所得税等,保障制度已经全面覆盖,B项正确;英国此时的保障已经包括儿童津贴、住房津贴、家庭收入补助、学校免费午餐等,说明这时期社会福利种类日益增多,C项正确;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广,社会福利种类日益增多,说明公共福利制度日趋完善,D项正确;综上所述,A、B、C、D项正确;故本题选A、B、C、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 [百戏艺术与文化发展]
材料一 百戏是中国古代一种伴有乐舞的体育竞技表演形式。起源于原始生产劳动,并伴随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完善。隋炀帝时集百戏艺人于东都,举行大演出。戏场“绵亘八里”,参演人数“殆三万人”。唐朝大规模扩充教坊组织,设立梨园、宜春院等特别组织,为唐宫廷散乐百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盛唐时举行的“大酺”(初名“设酺”,摆宴之意)是大规模百戏表演主要内容,逢节日或帝王生辰用以招待各国使节和各民族首领,演出人员可多达数万,观众数更不可计数。大酺主要集中在长安和洛阳两处演出。节目一般有走大索、手技、飞剑、戏马、斗鸡和压轴戏的驯象、犀牛跳跃等。安史之乱”后,百戏艺人不断远走四方,百戏的主流开始转至民间。
材料二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的开封瓦舍中,流行着说书、唱曲、杂剧、杂技等类节目,而以杂技节目最为丰富,如翻跟斗、走索、杂手艺、踢弄、掉刀、口技等,其百戏汇集,表演精彩, “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南宋临安城中瓦舍的著名节目除杂技之外,有杂剧、商谜、游戏等表演内容,还可以演皮影戏,较北宋表演门类分工更细化了。 同时路歧和村落百戏艺人也是较为常见的形象,来自社会下层的路歧人,活动范围十分广阔,多在闹市、街头、广场、集市等临时场所献计谋生。他们表演的节目也丰富多彩。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王韧《流传千年的“百戏图”告诉你古时的演艺活动有多丰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隋唐与宋百戏艺术发展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百戏艺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相同点:表演内容丰富;规模大,观戏人数多
不同点:隋唐百戏以官方组织为主,宋朝百戏以民间自发为主;隋唐百戏有固定的场所,宋朝百戏除有专门的瓦舍外,范围更广阔;隋唐百戏以政治目的为主,宋朝百戏以经济利润为主;隋唐百戏以教坊等宫廷艺人为主,宋朝百戏艺人来源多元化;宋朝节目种类更丰富,表演门类更细化。
(2)主要原因:宋朝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朝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宋朝重文轻武,文化氛围相对宽松,世俗文化不断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宋(中国)。相同点,据材料一“隋炀帝时集百戏艺人于东都,举行大演出。戏场‘绵亘八里’,参演人数‘殆三万人’” “盛唐时举行的‘大酺’(初名‘设酺’,摆宴之意)是大规模百戏表演主要内容,逢节日或帝王生辰用以招待各国使节和各民族首领,演出人员可多达数万,观众数更不可计数”,和材料二“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可得出规模大,观戏人数多;据材料一“节目一般有走大索、手技、飞剑、戏马、斗鸡和压轴戏的驯象、犀牛跳跃等”和材料二“北宋崇宁大观年间的开封瓦舍中,流行着说书、唱曲、杂剧、杂技等类节目,而以杂技节目最为丰富,如翻跟斗、走索、杂手艺、踢弄、掉刀、口技等,其百戏汇集,表演精彩”“除杂技之外,有杂剧、商谜、游戏等表演内容,还可以演皮影戏”等,可得出表演内容丰富。
不同点,据材料一“隋炀帝时集百戏艺人于东都,举行大演出”“唐朝大规模扩充教坊组织,设立梨园、宜春院等特别组织”和材料二“北宋崇宁大观年间的开封瓦舍中,流行着说书、唱曲、杂剧、杂技等类节目”“同时路歧和村落百戏艺人也是较为常见的形象”,可得出隋唐百戏以官方组织为主,宋朝百戏以民间自发为主;隋唐百戏有固定的场所,宋朝百戏除有专门的瓦舍外,范围更广阔;据材料一“逢节日或帝王生辰用以招待各国使节和各民族首领”、材料二“献计谋生”,可得出隋唐百戏以政治目的为主,宋朝百戏以经济利润为主;据材料一“唐宫廷散乐百戏”、材料二“开封瓦舍”“路歧和村落百戏艺人也是较为常见”,可得出隋唐百戏以教坊等宫廷艺人为主,宋朝百戏艺人来源多元化;据材料二“南宋临安城中瓦舍的著名节目除杂技之外,有杂剧、商谜、游戏等表演内容,还可以演皮影戏,较北宋表演门类分工更细化了”,可得出宋朝节目种类更丰富,表演门类更细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政治上,宋朝重文轻武,文化氛围相对宽松,世俗文化不断发展;经济上,宋朝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朝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17. [外交援助与现代外交]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相继援助越南抗击法国、援助朝鲜抗击美国,向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各种援助共计约49亿元人民币。60年代,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援助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统一战线的思想成为推动中国进行对外援助的内在动力。70年代始,为配合中国外交的“以苏划线”,外援助逐渐扩展到拉丁美洲及大洋洲,援助国家不断增长,重点援助那些受到苏联侵略、扩张威胁的国家,增强国际反苏力量。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对外援助金额累计超450亿元人民币,且多是无偿援助。
——摘编自邵艳平《新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949—1978)》
材料二 进入新时期,中国一方面继续对友好国家的援助,另一方面增加了对拉美、中东以及部分非洲国家的援助。在经济援助管理体制方面进行调整,引进市场机制,企业逐渐成为对外援助的主体之一,开始要求受援国支付“当地费用”,加强与援助国家的互利合作。对外援助的投资方向上,减少生产性项目的援建,更多援建一些标志性建筑和贴近人民生活的中小型项目,对外人道主义援助的力度也逐渐加大。此外,中国还派遣专家向受援国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受援国人员来华参加学习、培训等。
——摘编自韩秀申《新时期我国对外助助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新变化。
【答案】17. 特点:援助目的以政治安全利益为重点;受意识形态影响,援助对象侧重于社会主义国家及民族解放运动地区;援助内容受国际形势影响;援助金额巨大,且无偿援助。
评价:积极: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利益,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拓展了国家的外交局面,改善在国际上的外交处境,为重返联合国创造条件;传播新中国的发展理念,加强与受援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消极:援助牺牲国家的利益大力援助别国,超越本国实际情况;援助决策受当时意识形态色彩影响,不利于对外关系的良性发展。
18. 新变化:援外理性化,强调“互利共赢”;援助主体多样化,引入市场机制;援外内容丰富化,包括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向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各种援助”可分析出援助目以政治安全利益为重点,受意识形态影响,援助对象侧重于社会主义国家及民族解放运动地区;根据材料“60年代,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重点援助那些受到苏联侵略、扩张威胁的国家,增强国际反苏力量”可分析出援助内容受国际形势影响;根据材料“对外援助金额累计超450亿元人民币,且多是无偿援助”可分析出援助金额巨大,且无偿援助。
评价:积极:根据材料“援助越南抗击法国、援助朝鲜抗击美国”可分析出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利益,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结合所学可知,拓展了国家的外交局面,改善在国际上的外交处境,为重返联合国创造条件;根据材料“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统一战线的思想成为推动中国进行对外援助的内在动力”可分析出传播新中国的发展理念,加强与受援国的经济文化交往。
消极:根据材料“对外援助金额累计超450亿元人民币,且多是无偿援助”可分析出援助牺牲国家的利益大力援助别国,超越本国实际情况;根据材料“以苏划线”可分析出援助决策受当时意识形态色彩影响,不利于对外关系的良性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变化:根据材料“加强与援助国家的互利合作”可分析出援外理性化,强调“互利共赢”;根据材料“引进市场机制,企业逐渐成为对外援助的主体之一”可分析出援助主体多样化,引入市场机制;根据材料“中国还派遣专家向受援国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受援国人员来华参加学习、培训等”可分析出援外内容丰富化,包括经济援助和技术援助等。
18. [货币格局与国际秩序]
材料一 近代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上确定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以发行纸币,金本位制逐步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体系。但由于黄金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国家开采技术迥乎不同,以此为基础,近代金本位体系呈现中心—边缘模式。英国凭借其世界最大贸易国和资本输出国的地位,加上伦敦城发达的票据贴现市场、英格兰银行的信誉保证,在这一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绝对核心地位。而中国长期是边缘国家,货币的国家治理在世界趋势的裹挟之下,以国内政治经济发展为依托,从追求银本位到倡行金汇兑本位,逐渐纳入世界货币体系。
——摘编自宋佩玉《近代国际货币治理体系的建构—全球视角和中国选择》
材料二
——摘编自宋鸿兵《货币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金本位体系的“中心—边缘模式”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 世纪以来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格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答案】18. 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和资本输出国;英国通过法律确立黄金作为货币本位的政策;伦敦发达的票据贴现市场和英格兰银行信誉的保证;中国等其它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发展落后,民族危机严重;受黄金分布差异和国家开采技术的影响。
19. 格局:国际货币储备多元化;美元占据最大权重,仍是主要货币;欧元、日元和英镑略有下降,有一定影响力;人民币成为国际重要储备货币。
影响:有助于促进世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有利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确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原因,据材料一“近代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凭借其世界最大贸易国和资本输出国的地位,加上伦敦城发达的票据贴现市场、英格兰银行的信誉保证,在这一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绝对核心地位”,可得出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和资本输出国;伦敦发达的票据贴现市场和英格兰银行信誉的保证;据材料一“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上确定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以发行纸币,金本位制逐步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体系”,可得出英国通过法律确立黄金作为货币本位的政策;据材料一“但由于黄金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国家开采技术迥乎不同,以此为基础,近代金本位体系呈现中心—边缘模式”,可得出“受黄金分布差异和国家开采技术的影响;据材料一“而中国长期是边缘国家”,可得出中国等其它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发展落后,民族危机严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1世纪以来(世界)。第一小问格局,据材料二反映的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占比情况可知,世界主要储备货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等,可得出国际货币储备多元化;据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占比情况,美元占到世界储备货币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可得出美元占据最大权重,仍是主要货币;欧元、日元、英镑的占比呈下降趋势,可得出欧元、日元和英镑略有下降,有一定影响力;人民币的占比呈上升趋势,可得出人民币成为国际重要储备货币。第二小问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结合所学知识,世界主要储备货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等,有助于促进世界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人民币成为国际重要储备货币,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欧元、日元和英镑有一定影响力,人民币成为重要储备货币,有利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确立和有利于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19. [英雄形象与社会变迁]
不同时期的“英雄”形象
时期 主要类型 具体形象
古代中国英雄的人格形象 创业帝王 胸怀大志、腹有良策,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能臣名将 才智和胆识过人,能够辅佐具备“圣人”品格和“兴亡”条件的政治领袖,开创宏国大业、建国兴邦的人才和助手。
仗义好汉 文学作品中的草莽英雄和武侠英雄,实际上是民间英雄理想化的结果,具有非凡的武功和超人的气质。
近代中国英雄的三重面相 过渡时代之英雄 魏源:“正与欧罗巴列国交战,有将军那波伦者,佛国英雄也。乘虚擅权,百战百胜,威声大震。”
中华民族之英雄 梁启超:为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及向海外殖民的人物作传,极力称颂他们向外开拓进取的精神。
芸芸平等之英雄 梁启超:“隐于世界中之农夫、职工、役人、商贾、兵卒、小学教师、老翁、寡妇、孤儿等,恒河沙数之无名英雄也。”
——据《从揽权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
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光耀时代,不同时代的英雄形象储存着丰富的历史密码。请以“英雄形象的变迁”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 英雄形象随着近代国家转型日益丰富而多元。
古代中国,“英雄”的人格形象包括纵横疆场争夺天下的立国之主,也包括智勇兼备、辅佐君王的人才和助手,还包括民间理想化的草莽英雄和武侠英雄。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确立察举制,开通疆域,开辟东西方交通道路,实行盐铁官营,改革币制,独尊儒术,措施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南宋初年,宋军与金军对抗,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成为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水浒传》中的草寇英雄首领宋江奉行“忠”“孝”“义”,率性洒脱、至真至诚,杀富济贫、除暴安良。但无论是创业帝王,还是能臣良将、仗义好汉,古代英雄形象主要指精英阶层。
近代中国,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英雄”概念的内涵伴随着国家转型变得丰富而多元。既有智识和勇气兼备、引领现代国家转型的精英式英雄人物,也有凝聚共同体意识,强化民族认同的英雄谱系,以及人人皆可为英雄的全新观念。近代,中国人开始认识和了解西方世界中的英雄,如拿破仑、华盛顿等。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现代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逐步生成,“民族英雄”成为形塑中华民族认同的象征符号。伴随着西方启蒙运动的平等、人权和民主等思想传入,中国近代英雄形象还凸显出英雄的平民化和平等性色彩。
伴随着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转型,近代英雄形象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动,日益丰富多元。
【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元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024 1
本试题卷共7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春秋早、中期,田氏记载用“陈”字,下方不缀“土”,陈氏称“敶”。但是据考古发现,在战国时期冠以“王孙”的齐国陶文中, “陈”字下均缀有“土”,作螴。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政治力量重大变革 B.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 文化交流互动频繁 D. 文字书写趋向规范
2. 汉武帝时期,“改正朔,易服色”,打破了文景时期富贾贵戚与后妃服饰混乱的现象,并采用黄色为帝王之色,表示受命于天,逐步建立服饰制度。东汉明帝时期,制定了详细的官服制度,对后妃服饰也做出了具体规定。汉朝服饰制度的发展集中体现了( )
A. 纺织技术的进步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治国理念的深化 D. 国家治理的优化
3. 唐朝时期,每年七月十五既是“祭祀祖先、济拔先亡”的秋尝节,又是“朝拜上清、消灾祈福”的中元节,还是“目连行孝、取桃腊佛”的盂兰盆节,当天僧尼道俗同日而节,倾城巡寺随喜。民众心中带着敬天法祖的意愿,或去道观焚香祭拜孤魂野鬼,或去寺院施盂兰盆供。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三教合一的思想兴起 B. 社会信仰的多元化内涵
C. 佛教世俗化趋势明显 D. 异域文化与本土相结合
4. 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宋敏、苏颂、李大临均为中书舍人。宋神宗与王安石欲提拔李定为中央监察御史里行,但宋敏却行使职权拒绝草诏,并提出辞职。宋神宗命苏颂前来起草敕书,可苏颂如宋敏一样封还词头。神宗不悦,又命李大临起草诏书,结果还是封还词头。最终神宗一气之下将中书舍人全部大洗牌,才完成对李定的任命。这一事件说明( )
A 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 B. 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
C. 专制体制制约监察效能 D. 变法改革遭受巨大阻力
5. 明中叶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商帮的出现,具有工商业性质的会馆大量出现并分布于各省。下表是山陕商人在部分省份的会馆分布表,据表格信息可知( )
山陕商人会馆分布表(部分)
河北 陕西 四川 湖北 甘肃 广东 河南 福建 广西 安徽 河北 北京
山西会馆 6 4 0 1 7 0 2 0 0 3 6 26
陕西会馆 0 16 28 8 12 0 4 0 0 0 0 19
山陕会馆 7 15 6 20 12 2 28 1 1 2 2 0
总计 13 34 34 29 31 2 34 1 1 5 8 45
A. 会馆建立以共同利益为目的 B. 商帮的经济实践具有灵活性
C. 南北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D. 山陕商人经营范围北方为主
6. 对于鸦片战争,马克思怀着极大的义愤,从人道主义情怀出发,痛斥英国资产阶级对“天朝帝国”海盗式的掠夺行为和虚伪面孔。但同时马克思又写道:“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这体现( )
A. 伦理原则与历史尺度的统一 B. 东西方发展的巨大差距
C. 不同立场影响对事件的评价 D. 西方中心主义评价标准
7. 19世纪后期,洋纱洋布大量涌入,并通过港口转运至各地,如下表所示,这主要反映了( )
汉口港和宜昌港转运入川棉织品及机纱数量表
年份 棉织品 棉纱
四川输入量(匹) 汉口转运 (%) 宜昌转运 (%) 四川输入量(担) 汉口转运 (%) 宜昌转运 (%)
1879 777017 94.1 5.9 —— —— ——
1881 873583 74.3 25.7 ——— —— ——
1883 760271 60.5 39.5 —— —— ——
1885 874729 47.4 52.6 —— —— ——
1887 551276 37.1 62.9 1016 22.9 77.1
1888 851853 22.7 77.3 2721 16.5 83.5
1889 713183 22.6 77.4 9728 18.3 81.7
1890 773788 31.0 69.0 100666 34.6 654
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B. 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结构解体
C. 列强在华资本输出范围扩大 D. 列强侵略进一步向内地延伸
8. 北洋政府时期,1912 年教育部颁布军国民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19 年,根据北京教育调查会研究结果,建议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作为教育要义,并通过联合会议决呈教育部,作为新的教育宗旨被采纳施行。这一变化( )
A. 反映出教育权力日益集中 B. 推动西方科学理性精神的引入
C. 体现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 D. 与德国战败引发教育反思有关
9. 美国记者曾在《风暴遍中国》一书中评价说:“这一政治联盟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首创的,他们把最优秀、进步的人士吸纳到自己的政权中,不要求他们一定是中共党员,但要求其必须为实现人民利益、反对共同的敌人而斗争,并一定要与中共合作。实践证明,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政治同盟的实践( )
A. 为人大制度的形成奠基 B. 提高了革命根据地的行政效率
C. 推动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D. 易导致共产党丧失革命领导权
10. 1982年改革开放后,陈云提出“鸟不能捏在手里,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笼子’大小要适当,本身也要经常调整”。同时他又提出“打破铁饭碗是一场革命”“工资、奖金和补贴,必须遵循一定的限度”。陈云意在说明( )
A. 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B. 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结合
C. 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形式相结合 D. 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11. 有学者通过归纳公元前 190年、公元前 189 年发生在罗马的大事,分析了共和国主要政治机构的权力、在政治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军国大事的突出地位让执政官和元老院占据政治舞台中心,但人民大会与保民官仍然是罗马共和国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主要说明当时罗马共和国( )
A. 呈现混合政体政治特点 B. 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衡
C. 政治体制缺少民主因素 D. 对外战争决定权力运行
12. 有学者认为,按传统历史观念,强势国家向弱势国家输出法律制度等同于人类法律的进化,弱势国家的法律甚至政治、经济都将被纳入到强势国家主导的历史轨道中而别无选择。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史实是( )
A. 日耳曼人对罗马法的继承 B.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过程
C. 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 D. 埃及托勒密法的希腊化
13. 14世纪以后的英国社会对拉丁语和法语的反感之情日益浓烈,政客、学者、商人等都逐渐学习用英语讨论政务、撰文写作、记录账目,拉丁语的统治地位日益下降。到都铎王朝宗教改革时期,拉丁语彻底为英语所取代,法语也很快被排斥出境。这一现象反映英国( )
A.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 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C. 世俗王权得到强化 D. 宗教改革深入发展
14. 理想主义者强调公众力量在国际体系转换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张建立一种基于实力和权力联合之上的民主国家联盟。但是,理想主义只讲世界应当怎样,而不研究世界是怎样的,因此,它只能是1914 年后,人类思想在寻找新的乌托邦的一种反映。这一观点强调( )
A. 国际关系理论正义性不足 B. 国际关系格局缺乏稳定性
C. 国际关系体系不平等性 D. 国际组织缺乏必要的权威
15. 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985 年英国不同水平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单位:英镑/周),作者意在说明( )
1985年英国收入统计表(部分)
就业收入 加:儿童津贴 住房津贴 家庭收入补助 学校免费午餐 减个人所得税 社会 保险费 实际收入
60 14 21.88 25 6 — 4.2 122.68
100 14 15.03 5 6 10.07 9 120.96
140 14 - - - 22.07 12.6 119.33
资料来源:英国财政部
A. 福利改革仍有制度缺陷 B. 保障制度已经全面覆盖
C. 社会福利种类日益增多 D. 公共福利制度日趋完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 [百戏艺术与文化发展]
材料一 百戏是中国古代一种伴有乐舞的体育竞技表演形式。起源于原始生产劳动,并伴随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完善。隋炀帝时集百戏艺人于东都,举行大演出。戏场“绵亘八里”,参演人数“殆三万人”。唐朝大规模扩充教坊组织,设立梨园、宜春院等特别组织,为唐宫廷散乐百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盛唐时举行的“大酺”(初名“设酺”,摆宴之意)是大规模百戏表演主要内容,逢节日或帝王生辰用以招待各国使节和各民族首领,演出人员可多达数万,观众数更不可计数。大酺主要集中在长安和洛阳两处演出。节目一般有走大索、手技、飞剑、戏马、斗鸡和压轴戏的驯象、犀牛跳跃等。安史之乱”后,百戏艺人不断远走四方,百戏的主流开始转至民间。
材料二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的开封瓦舍中,流行着说书、唱曲、杂剧、杂技等类节目,而以杂技节目最为丰富,如翻跟斗、走索、杂手艺、踢弄、掉刀、口技等,其百戏汇集,表演精彩, “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南宋临安城中瓦舍的著名节目除杂技之外,有杂剧、商谜、游戏等表演内容,还可以演皮影戏,较北宋表演门类分工更细化了。 同时路歧和村落百戏艺人也是较为常见的形象,来自社会下层的路歧人,活动范围十分广阔,多在闹市、街头、广场、集市等临时场所献计谋生。他们表演的节目也丰富多彩。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王韧《流传千年的“百戏图”告诉你古时的演艺活动有多丰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隋唐与宋百戏艺术发展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百戏艺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17. [外交援助与现代外交]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相继援助越南抗击法国、援助朝鲜抗击美国,向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各种援助共计约49亿元人民币。60年代,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援助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统一战线的思想成为推动中国进行对外援助的内在动力。70年代始,为配合中国外交的“以苏划线”,外援助逐渐扩展到拉丁美洲及大洋洲,援助国家不断增长,重点援助那些受到苏联侵略、扩张威胁的国家,增强国际反苏力量。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对外援助金额累计超450亿元人民币,且多是无偿援助。
——摘编自邵艳平《新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949—1978)》
材料二 进入新时期,中国一方面继续对友好国家的援助,另一方面增加了对拉美、中东以及部分非洲国家的援助。在经济援助管理体制方面进行调整,引进市场机制,企业逐渐成为对外援助的主体之一,开始要求受援国支付“当地费用”,加强与援助国家的互利合作。对外援助的投资方向上,减少生产性项目的援建,更多援建一些标志性建筑和贴近人民生活的中小型项目,对外人道主义援助的力度也逐渐加大。此外,中国还派遣专家向受援国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受援国人员来华参加学习、培训等。
——摘编自韩秀申《新时期我国对外助助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新变化。
18. [货币格局与国际秩序]
材料一 近代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上确定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以发行纸币,金本位制逐步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体系。但由于黄金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不同国家开采技术迥乎不同,以此为基础,近代金本位体系呈现中心—边缘模式。英国凭借其世界最大贸易国和资本输出国的地位,加上伦敦城发达的票据贴现市场、英格兰银行的信誉保证,在这一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绝对核心地位。而中国长期是边缘国家,货币的国家治理在世界趋势的裹挟之下,以国内政治经济发展为依托,从追求银本位到倡行金汇兑本位,逐渐纳入世界货币体系。
——摘编自宋佩玉《近代国际货币治理体系的建构—全球视角和中国选择》
材料二
——摘编自宋鸿兵《货币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金本位体系的“中心—边缘模式”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 世纪以来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格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19. [英雄形象与社会变迁]
不同时期的“英雄”形象
时期 主要类型 具体形象
古代中国英雄的人格形象 创业帝王 胸怀大志、腹有良策,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能臣名将 才智和胆识过人,能够辅佐具备“圣人”品格和“兴亡”条件的政治领袖,开创宏国大业、建国兴邦的人才和助手。
仗义好汉 文学作品中的草莽英雄和武侠英雄,实际上是民间英雄理想化的结果,具有非凡的武功和超人的气质。
近代中国英雄的三重面相 过渡时代之英雄 魏源:“正与欧罗巴列国交战,有将军那波伦者,佛国英雄也。乘虚擅权,百战百胜,威声大震。”
中华民族之英雄 梁启超:为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及向海外殖民的人物作传,极力称颂他们向外开拓进取的精神。
芸芸平等之英雄 梁启超:“隐于世界中之农夫、职工、役人、商贾、兵卒、小学教师、老翁、寡妇、孤儿等,恒河沙数之无名英雄也。”
——据《从揽权到召唤: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英雄“概念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