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共8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必一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共8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31 17:3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1张PPT)
新湘教版 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
第五章第一节
目录 | CONTENTS
01-自然环境的组成
0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03-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的物质组成:由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液态水为主的水圈、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组成
自然环境的主要环境能量:地球内能和太阳能
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
整体性是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一)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图5-3 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P115活动:据图5-3,绘制一幅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并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例,阐明各要素间的关系。
整体性的表现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
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进行频繁的水分、热量等的迁移和交换,对地区气候产生直接影响。气候可以通过水热,直接影响土壤形成与发育;也可以通过影响植被、水源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
水体能促进土壤化学元素的迁移,同时土壤又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圈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进入水圈。
土壤是直接在岩石圈表层风化产物上发育形成的,这些风化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土壤覆盖于岩石上,能够减少外力对母质的破坏。
土壤圈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为其供应水分、养分;而植被是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课时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读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序号表示的含义,正确的是
A.①影响水体的分配
B.②为土壤提供物质基础
C.③满足植物呼吸,促进营养物质合成
D.④促进土壤化学元素的迁移
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
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土壤是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拓展延伸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
拓展延伸
(2) 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与地貌的联系
水文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度陡,易发生水土流失;坡度缓,易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
拓展延伸
(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气候 气候的干湿冷暖条件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地形 土质疏松,易发生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
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
我国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生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
(一)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P115活动:据图5-3,绘制一幅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并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例,阐明各要素间的关系。
整体性的表现
(一)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P115活动:据图5-3,绘制一幅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并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例,阐明各要素间的关系。
深居内陆
干旱
大陆性
气候
地表水短缺
河流欠发育,且多为内流河

土壤
发育差
有机质含量少
植被
稀少
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
风力作用显著,形成戈壁、沙漠
地貌
整体性的表现
课时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各地理要素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大气环流 B.太阳辐射
C.人类活动 D.下垫面状况
10.图示各要素及地理环境的演化
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复杂性
C.整体性 D.稳定性
(一)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
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整体性的表现
“一发”是最关键的要素,其变化会影响其他各要素发生变化
(一)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整体性的表现
地下水
水位上升
水生生物或湿地生物增加
气候湿润、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对减小
减少
变少
(一)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个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功能≠各个要素功能之和
辨析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并非随机结合或简单叠加,
而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二)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整体性的表现
表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举例:形成土壤的功能、生产有机物的功能等;东亚季风的形成,也是大陆与大洋组合后产生的新功能
图示-光合作用示意图
生产有机物的功能:
二氧化碳

能量
氧气
糖分
(二)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整体性的表现
表现: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举例:形成土壤的功能、生产有机物的功能等;东亚季风的形成,也是大陆与大洋组合后产生的新功能
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的能力能力强,稳定性就好;反之,则表现为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 阅读-阿根廷的蜂蜜生产
阿根廷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世界蜂蜜生产和出口大国
阿根廷蜜源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车轴草(俗称三叶草)、柑橘、桉树、紫苜蓿、向日葵等,采蜜期一般为10月至次年3月
蜂蜜的产量、质量是当地地理环境整体性效应的反映
阿根廷可划分为三个蜜源区,由于每个蜜源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差异,形成不同特征的自然地理系统结构,拥有了不同的产蜜功能
# 阅读-阿根廷的蜂蜜生产
东部平原区地势平坦,气候条件适宜蜂业,是阿根廷主要的产蜜区
蜜源植物以三叶草和柑橘为主,生产的蜂蜜呈浅琥珀色,深受国际市场欢迎
不利因素是水灾较多、冬季潮湿、夏季多雨,蜂群有时发生病害
北部亚热带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雨量充沛,蜜源植物种类繁多,蜂群发育较快,生产的蜂蜜种类较多
南部草原区气候条件复杂,蜜源植物混杂,蜂蜜产量较少
图5-5 阿根廷蜜源区及地形分布
(三)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整体性的表现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
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是在现有结构中产生的,一般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
演替: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这便形成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三)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整体性的表现
案例1:破坏森林与植树造林形成的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三)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整体性的表现
案例2:湖泊→陆地的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湖泊→陆地的过程:
湖泊淤积,逐渐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3·贵州毕节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湖泊演变为陆地的先后顺序是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4.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其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5.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花岗岩岩体
沿节理风化;
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
缺水少土峭壁,植物发育不良;
岩浆上涌
加热地下水。
案例3:黄山四绝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对气候的影响
高原山地气候
山地垂直地带性
对植被的影响
高山植物区系
垂直植被带分异
对水文的影响
“亚洲水塔”
大江大河发源地
高原湖泊
对土壤的影响
高寒冻土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风向。读图,完成12~14题。
12.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性质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明显,从而形成方向不同的高原季风,故D正确。

16
17
18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风向。读图,完成12~14题。
13.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A.a、b
B.b、c
C.c、d
D.a、d
夏季高原面比周围大气升温快,在高原面上形成低气压中心,则风由周围吹向高原。故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图中a、d表示冬季风。故选B。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风向。读图,完成12~14题。
14.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图示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故选C。

(三)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整体性的表现
案例4:青藏高原隆升形成的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类似案例:巴塔哥尼亚高原使东侧森林演变为草原、荒漠
P113活动-苏门答腊岛与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就苏门答腊岛的地理位置来看,当地应属于
热带雨林景观,而由于海拔等因素的影响,
该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较少
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
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
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
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
该岛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要素是什么?
大气环流、地形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板块挤压隆起形成岛屿,岛屿面积狭小,
且西部山地较多,地势较高,改变了水热状况,缺失了热带雨林形成的条件。
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
的原因。
岛屿西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且
海岸线较为平直,很难停泊船只;
岛屿东岸:海域面积狭小(泥沙淤积严重,板块作
用抬升),且多珊瑚礁,建设港口水深不够且航
道极少。
三、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整体性的意义:①利用自然资源、②修复生态系统、③改善环境质量等。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人类对自然资源综合利用
的理论依据:
整体
环境状况
非可再生
平均每生产1吨铜,需要消耗相当于35吨煤炭的能源会产生142吨废渣;开采矿石使土地废弃排出废物和消耗能源也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比如改变了植被状况,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小气候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全球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减少是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P110活动:澳大利亚“树袋熊”
树袋熊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树林中,主要以桉树叶为食
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定居之地
P110活动:澳大利亚“树袋熊”
图示-澳大利亚地形分布图
因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树袋熊面临很大的生态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房屋分散修建于桉树林中
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威胁
P110活动:澳大利亚“树袋熊”
为什么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为什么人类分散居住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的影响更大?
树袋熊生存之处是澳大利亚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是人类宜居之地。
人类分散居住,扩大了对树袋熊的影响范围,破坏了树袋熊的睡眠环境和取食环境。
人类改变了树袋熊生存环境中的哪些因素,进而破坏了树袋熊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主要改变了“植被”之一要素。人类的定居和生存,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会改变地表植被的分布状况(用于建筑和生产)。植被破坏则会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减少了树袋熊的食物来源等;人类活动则会改变树袋熊的栖息环境,如对其产生惊吓等。
P114活动-美洲鹤
美洲鹤属于世界稀禽之一,体态优雅,鸣声嘹亮,其高声鸣叫能传播到3千米开外的地方,又称高鸣鹤
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湿地里,被戏称为“水中老人”
美洲鹤曾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大陆湿地
随着移民的到来,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耕地;人们修筑房屋、道路、沟渠等
使得美洲鹤栖息地严重破碎化,再加上猎杀和拾卵,其生存受到极大威胁
如今,美洲鹤逐渐从北美洲大陆湿地上消失,已成为世界濒危鹤类之一
P114活动-美洲鹤
从整体性角度说明移民在开发土地资源时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①大量移民到达,因需要农业土地和建筑用地,会围湖造田、排干沼泽等,造成湿地减少;②同时大量引水灌溉,会造成地表水减少。
为什么尽管恢复了部分区域被破坏的湿地环境,但要恢复美洲鹤原来的生活环境却仍有很多困难?
原先湿地受到破坏,已经使该地区的气候变干,地表径流发生改变(变少、变小),生物种类变少(美洲鹤的食物减少)。局部区域湿地恢复后,气候、地表径流及生物的恢复都需要重新建立,需要一个演替过程。
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为什么人工训练美洲鹤并野外放飞,实验成功的难度非常大?
由于人工训练时无法达到野外生存环境条件(如气候条件、径流条件、食物条件),美洲鹤被野外放生后,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导致实验成功的难度大。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考察角度
考察角度 解题思路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2.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由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理,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3.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4.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
课时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材料一:甲岛面积约3635平方千米,拥有宽阔的大陆架,白色沙质海滩四周环布。
岛上多荒漠,石灰岩层遍布全岛,但溶洞数量较少。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甲岛自然
地理环境特征。(8分)
甲岛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植被稀疏,多为旱生植物,物种独特单一;
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外力风化作用强,石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较差;
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河流稀少。(任答4点得8分)
材料二:龙血树是甲岛独特并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生长在山区只有少量土壤的地方,外形像一把巨伞,多刺的树叶上有一层蜡质。
推测索科特拉岛上植物的生态习性。
索科特拉岛处于热带,终年高温,说明植被耐热;
岛上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物叶少、茎粗,说明植被耐旱;
植物多生长在少量土壤或乱石中,说明植被耐贫瘠;
树木不高大,茎粗,说明植被抗大风。
遮阳(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集水(充分利用降水)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2023·河南商丘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阿塔卡马沙漠作为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相似的地区之一,对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有助于为人类探测火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呈南北向狭长分布,宽度只有几十千米。阿塔卡马沙漠被分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脉三大地形区,沙漠平均海拔高达2 400米,属于高海拔沙漠。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毫米,被称为“世界旱极”。阿塔卡马沙漠广泛分布着干盐湖和盐壳,风成沙丘极少,内陆地区都没有成片大面积的风成沙丘。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示意图及地形剖面图。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阿塔卡马沙漠自然地理环境特征。(4分)
阿塔卡马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气候极端干旱;
干旱气候导致该地河湖稀少,多为咸水湖;
干旱的气候导致植物难以生长,植被稀少,多沙漠;
降水稀少、地表缺乏植被,导致土壤贫瘠、富含盐类物质。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2023·河南商丘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阿塔卡马沙漠作为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相似的地区之一,对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有助于为人类探测火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呈南北向狭长分布,宽度只有几十千米。阿塔卡马沙漠被分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脉三大地形区,沙漠平均海拔高达2 400米,属于高海拔沙漠。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毫米,被称为“世界旱极”。阿塔卡马沙漠广泛分布着干盐湖和盐壳,风成沙丘极少,内陆地区都没有成片大面积的风成沙丘。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示意图及地形剖面图。
(2)从大气运动角度,简析阿塔卡马沙漠降水稀少的原因。(8分)
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纬20°~30°之间,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控制;
东南信风来自内地,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且处于山地背风坡;
副热带高压和背风坡的东南信风,均以下沉气流为主,水汽难以冷却凝结成雨;
西部沿岸地区受寒流影响,空气下冷上暖,(造成逆温层)抑制了空气对流,不利于成雨。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2023·河南商丘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阿塔卡马沙漠作为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相似的地区之一,对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有助于为人类探测火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呈南北向狭长分布,宽度只有几十千米。阿塔卡马沙漠被分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脉三大地形区,沙漠平均海拔高达2 400米,属于高海拔沙漠。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毫米,被称为“世界旱极”。阿塔卡马沙漠广泛分布着干盐湖和盐壳,风成沙丘极少,内陆地区都没有成片大面积的风成沙丘。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示意图及地形剖面图。
(3)推测中央山谷边缘及内部没有成片大面积风成沙丘分布的原因。(6分)
谷地内部气候干旱,河流少,流量小,缺乏充足的沙质沉积物,沙物质来源少;
地表被盐壳覆盖,减轻了风力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减少沙物质来源;
受副热带高压和地形影响风力较弱;
边缘为山地向谷地过渡带,坡度大,多砾石沉积。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由珊瑚、贝壳砂构成,质地疏松。各岛屿面积小,鸟类多,有200余种植物。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0~11题。
10.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 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11.南海诸岛土壤中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粪、鸟类残体 D.珊瑚、贝壳碎屑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
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简析塔里木河流域盲目增加耕地、修建水库对罗布泊地区自然生态的影响。
(2)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4)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塔里木河流域盲目增加耕地、修建水库,过度截流用水,导致塔里木河下游水量减少,最终使罗布泊干涸
失去湖水的调节作用,当地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减少,气候更加干旱
随着干旱加剧,荒漠化更严重,土壤沙化、盐碱化
湖泊地区会应强烈的风蚀出现雅丹地貌
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
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简析塔里木河流域盲目增加耕地、修建水库对罗布泊地区自然生态的影响。
(2)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4)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2)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3)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
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
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
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简析塔里木河流域盲目增加耕地、修建水库对罗布泊地区自然生态的影响。
(2)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4)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4)
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
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一个高原。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青藏高原海拔高直接导致该地气温低、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则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可推出①为气温低,②为空气稀薄,③为太阳辐射强。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一个高原。读图回答1~2题。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
藏高原自然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
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多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具有耐寒特性的牦牛为主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薄,土壤贫瘠。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2023·浙江杭州期末)哈拉奇湖是疏勒河的终端湖。这里曾经水草丰茂、湖泊荡漾,后来因为生态环境恶化,自东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一段断流,哈拉奇湖也随之消失。随着疏勒河及党河河道恢复工程的完工,生态水不断补给,疏勒河恢复全程流淌,哈拉奇湖也得以重现。下图是“哈拉奇湖位置图”。读图,完成3~4题。
3.哈拉奇湖重现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①生物多样性增加 ②地下水埋深变深 
③空气的湿度增加 ④气温日较差增大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湖泊可以成为一部分鱼类、鸟类或其他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①正确;
哈拉奇湖重现并不会导致该地区地下水埋深变深,湖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给地下水,会使得地下水埋深变浅,②错误;
哈拉奇湖的重现可以调节区域内的局部小气候,增加水面上空的空气湿度,使当地气温日较差减小,③正确,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A。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2023·浙江杭州期末)哈拉奇湖是疏勒河的终端湖。这里曾经水草丰茂、湖泊荡漾,后来因为生态环境恶化,自东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一段断流,哈拉奇湖也随之消失。随着疏勒河及党河河道恢复工程的完工,生态水不断补给,疏勒河恢复全程流淌,哈拉奇湖也得以重现。下图是“哈拉奇湖位置图”。读图,完成3~4题。
4.哈拉奇湖及周边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反映出
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稳定性
C.区域性 D.差异性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疏勒河一段断流,哈拉奇湖随之消失;随着疏勒河及党河河道恢复工程的完工,生态水不断补给,疏勒河恢复全程流淌,哈拉奇湖重现,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
整体的改变,反映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A正确。故选A。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右图为我国北方某地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示意图。
(1)将下列各现象的代码填入图中空白方框中。(3分)
①地表径流增加 ②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 ③降水变率增大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主要厘清各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降水增多会造成洪涝灾害,降水较少会造成旱灾,也会导致沙尘暴频发,可以确定最左边空白方框是降水变率增大;
地表径流增加,容易造成涝灾频发和土
壤侵蚀加剧;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导致沙尘暴频发,可以确定中间空白方框是地表径流增加,最上面空白方框是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右图为我国北方某地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示意图。
(2)图中引发地理环境变化的“一发”所代表的地理要素是________,由此引起的当地土壤的变化是:土层________、肥力______。(3分)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植被
变薄
下降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发”是最关键的要素,其变化会影响其他各要素发生变化,图中引发地理环境变化的“一发”所代表的地理要素是植被,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右图为我国北方某地生态环境变化过程示意图。
(3)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该地区应开展植树造林,发挥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环境作用。(3分)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防风
固沙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该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沙尘暴频发,土地沙漠化严重,所以,该地区应开展植树造林,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环境作用。
课后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为某地理事象关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森林破坏
C.气候变化 D.围湖造田
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
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整体性特征
【解析】从关联示意图中可以看出,由于甲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水土流失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说明甲现象与地表植被的破坏有关,这也充分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课后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完成3~4题。
3.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4.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课后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深居内陆有关;
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土质平顶;
降水少,则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
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成地貌,并且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适宜葡萄种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整体性。
第4题,日照时间长,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所以该地区的葡萄特别甜。
课后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中,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相互关系,右图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读图,回答5~6题。
5.左图中若a处形成化石,b处形成右图所示地理景观,则(  )
A.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生物圈
B.乙表示生物圈,丙表示大气圈
C.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岩石圈
D.乙表示岩石圈,丙表示生物圈
课后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中,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相互关系,右图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读图,回答5~6题。
6.右图景观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有(  )
①气候大陆性强,干旱、降水少
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③风力侵蚀显著,流水侵蚀微弱
④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课后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第5题,题中右图所示地理景观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地貌,所以b位于岩石圈和大气圈,a处形成化石,故a位于岩石圈和生物圈,结合a、b可知甲是岩石圈,乙是生物圈,丙是大气圈。
第6题,题中右图所示的风蚀地貌景观分布区气候大陆性强,干旱、降水少;流水作用较弱,物理风化较强;风力侵蚀显著,流水侵蚀微弱;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课后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  )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课后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7~8题。
8.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度扩展
课后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第7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
①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
②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
④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
第8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度扩展。
课后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干旱地区的内流河流域生态脆弱,生态系统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流域未被人类开发以前,水资源主要消耗于天然的生态环境系统,随着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其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为疏勒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一 疏勒南山位于青海省北部,是祁连山系中现代冰川广泛发育并分布最集中的一条支脉。疏勒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
课后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答案】(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
降水稀少,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显著,多戈壁、荒漠;地表水贫乏,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植被稀少。
【解析】第(1)题,根据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从气候、水文、土壤、地貌、植被等方面分析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课后作业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疏勒河流域先后修建了昌马引水枢纽、双塔水库、赤金峡水库等水利设施,有学者认为在该地区发展大型灌区弊大于利。试分析在疏勒河沿岸修建水库的弊端。
【答案】(2)库区蒸发量、渗漏量增大;
河流下游水量减小;下游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解析】第(2)题,疏勒河流域修建水库,发展灌区,一方面会使库区蒸发量、渗漏量增大,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必然会导致耕地面积扩大,过度引水等,从而导致下游水量减小,进而造成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