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兼爱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 兼爱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21:3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兼爱
墨子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活动一
查阅分享,了解墨家发源
研读探讨,领悟兼爱思想
疏通文言,梳理文脉大意
活动二
活动三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和孔子并称“显学大师”,当时有“非儒即墨”之称。
知识链接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韩非子·显学篇》
一、查阅分享,了解墨家发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逻辑学集大成者。
墨子出身卑微,是一个熟悉木工技巧的工匠,后来成为一位博通古代典籍的“士”。在当时“百家争鸣”中,是唯一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并为劳动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被誉为“平民哲学家”。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生活在文人气息浓厚的鲁国,他也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因为发现儒家礼仪繁琐,厚葬久丧,劳民伤财,很不以为意,所以便脱离了儒家,另立新说,创立了墨家学派,聚徒讲学,与儒家抗衡,在当时影响很大,世称“儒墨显学”。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韩非子·显学篇》
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1.兼爱
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
2.非攻
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3.尚贤
墨子十论
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4.尚同
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可以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5.天志
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
9.非命
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反对厚葬久丧。
8.节葬
墨家也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它们会赏善罚暴
6.明鬼
墨家认为音乐对生产毫无用处,而且音乐 (声) 会让人产生淫欲。因此,墨家主张禁止音乐,尤其是一些奢侈浪费的乐器。
10.非乐
墨家强调节约和勤俭,反对奢侈浪费。他们认为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7.节用
主要思想
政治
主张“尚贤”(以贤能为用人标准)与“尚同”(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的主张。
经济
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提出“节葬”(反对厚葬久丧)
伦理
主张“兼爱”(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 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
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主张“非乐”(提倡废止音乐。认为音乐浪费资源消磨意志)“非命”(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
军事
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 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墨家典籍:《墨子》
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原有七十一篇,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内容涉及哲学、逻辑、科技、军事、工程等,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中国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是从《墨子》开始。墨辩是中国第一个逻辑性系统体系,是世界三大逻辑学(中国《墨经》逻辑、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之一。
发明先秦顶尖军事武器——墨子机关术
籍车:《墨子·备城门》有记载借车外部包覆铁皮,器械的一部分埋在地下,是能够投射炭火的机器,由多人操纵,主要用来防备敌方的攻城队。
转射机:《墨子·备城门》记载转射机也是一种置于城墙上的大型发射机,机长六尺,由两人操纵,与连弩车不同的是,转射机更为机动灵活,能够在一人射箭的同时由另一人将机座旋转,需要的操纵人数较少,且器械的守备范围较大。
连弩车:记载于《墨子·备高临》。连弩车是一种置于城墙上的城战武器,是一部可同时放出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无数的大型机械装置,一部连驽车需要十个人来操纵驾驶,其最为巧妙的设计是,长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绳子系住,射出后能用辘轳迅速卷起收回。
侦查木鸢:这是墨子花了3年间用木材制成的飞鹰,据说能在天上飞一天(可能有夸张成分),这样敌军的行动就能了如指掌。
标题解读
《墨子》其书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该书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兼爱”是墨子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活动一
查阅分享,了解墨家发源
研读探讨,领悟兼爱思想
疏通文言,梳理文脉大意
活动二
活动三
朗读经典
(识文断句品味节奏)
(梳理字词完成挖空)
(概括大意梳理思路)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治理天下;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这就好比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
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第1段
研读文本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知乱之所起”对于治理天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比喻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第一段
(开门见山)
知识卡片——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不同性质的事物) 比较(性质相同的事物)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墨子在第一节论证的时候在句子排列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圣人治天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医生治疾病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圣人治天下
墨子在第一节论证的时候在句子排列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正面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反面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正面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反面
正面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反面
第二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译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尝试考察混乱是由什么引起的?起于不互相关爱。臣下和儿子不孝敬国君和父亲,这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此使兄长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王,因此使君王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就是所说的混乱。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子女,因此使孩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因此使弟弟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君主爱自己而不爱臣子,因此使臣子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互相亲爱。
即使是天下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也是这样。偷窃者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因此以偷窃别人的家而使自己的家得利;劫夺财物者只爱自身,不爱别人,因此伤害别人而使自己得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即使是大夫之间互相侵夺封地,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夺别人的封地而使自己的封地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而使自己的封国得利。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罢了。
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
子自爱,不爱父
弟自爱,不爱兄
臣自爱,不爱君
父自爱,不爱子
兄自爱,不爱弟
君自爱,不爱臣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中有哪些“乱”?“乱”之因?
“父子、兄弟、君臣”(家庭)“盗贼”(社会)“大夫”“诸侯”(国家)
只爱自身而不能相爱,所以损人以利己。
乱:
原因:
铺排:铺陈、排比的简称。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铺排的种类(纵向、横向):按人物的年龄铺排;按人物的服饰装扮铺排;按事态现象铺排;按心理历程铺排;按辈分长幼铺排;渲染情绪的铺排;景观物象铺排……
铺排的作用: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再现(种种)情景;再现人物的(某种)心理;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加强语气,增强情感,淋漓尽致的抒发作者的情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知识卡片——铺排
【学习任务】
(1)请用原文回答:墨子认为天下之乱的起源是什么?
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墨子认为践行兼爱的方法是什么?
爱人若己,视人若己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和君主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孝的事情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子女和臣子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实行不慈爱的事情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伤害人?所以盗贼又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吗? 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 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
因此大夫之间相互侵夺别人的封地,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别人的封国的现象就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夺,偷盗抢劫没有了,君主、臣子、父亲、子女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
第3段
翻译
第三段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中心论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假设论证
铺排
反问
4个“犹有”
3个“谁”
10个“若”
正面论证
第二段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憎恨而鼓励相爱呢?
所以天下之人全都互相亲爱就会安定太平,互相憎恨就会发生祸乱。
所以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
翻译
第4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第四段
本文第四段的结论是什么?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04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得出结论
01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
提出问题
02
天下乱——
不相爱
分析问题
03
天下治——
兼相爱
解决问题
学习任务一: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分析文章思路。
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
反面论证
假设论证
正面论证
钱振鍠在《名山小言》中说: 《墨子》一文质朴充实,直言不讳,不重文采,不加修饰,通俗易懂,有一说一,重在以理服人。总是把一种观念、一种逻辑贯穿到底,绝不旁生枝节。不但用语浅显,还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又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再总结。
有人说,墨子的《兼爱》语言不简洁,有絮叨之感。你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
合作探究
这种文风与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墨家主张人人平等相爱,反对侵略战争;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从这些思想倾向和历史记载的“巨子”事迹来看,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他们“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
有人说,墨子的《兼爱》语言不简洁,有絮叨之感。你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
合作探究
有人说,墨子的《兼爱》语言不简洁,有絮叨之感。你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
1.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结构的层次感。
2.反复论说,反复举例,正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明白清楚。
1.墨子的美学思想:实用至上
2.墨子学派的受众:底层平民,文化程度低。
活动一
查阅分享,了解墨家发源
研读探讨,领悟兼爱思想
疏通文言,梳理文脉大意
活动二
活动三
1.以下是儒家弟子巫马子与墨子的一段对话,请你结合对儒家文化的了解,谈谈"仁爱"和"兼爱"有什么不同?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
(《墨子·耕社》)
儒墨两家一度被认为是先秦时期两大“显学”,试比较: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有何异同。
孔孟的“仁爱” 墨子的“兼爱”
相同点 不同点 爱的基础
爱的关系
爱的含量
①内涵一致。两者都显示出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②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都体现出一种“大同社会”的理想。
③均注重个人内在修养。“仁爱”与 兼爱"都把个人内在修养放在重要的地位,借此来是实现各自”爱“的理想。君子如果想要有所作为,要先修身。
仁爱是建立在血缘的基础上的
兼爱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兼爱是双向交互的
仁爱可以是单向不求交回报的
仁爱是有差等的,不均衡的
兼爱是无差等的,均衡的
孔子和墨子的主要思想对比
孔子 墨子
政治思想 仁爱德政,实现大同社会 (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实现 “兼相爱,交相利”
(为广大底层百姓的发声)
教育理论基础 性相近,习相远 (否认先天禀赋的差异,外烁论) 素丝说
(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外烁论)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教育目的 培养“贤人”和“君子” (培养社会人才) 培养“兼士”,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教育内容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重道德、文史教育,轻生产劳动。 (强调继承) “述而且作”自然科学知识、文史教育,生产技能、思辨能力培养
(强调创新)
教学原则 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才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 不叩必鸣、言行一致、量力而行
兼,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
2.什么是“兼爱”?墨子是否主张爱一切人呢?
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墨子·小取》)
墨子所说的“兼爱”是不包括爱“盗”的,他认为对于坏人我们不但不要爱,我们还要把它除掉,所以墨子在好几篇中都讲到了,我们要“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子的兼爱是要除去这些暴人、害人的人。
【学习任务三】
2.思考:墨子是否主张爱一切人,反对一切战争?
【材料一】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墨子.非攻上》)
3.思考:墨子所说的“非攻”是否反对一切战争?
今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言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
(《墨子·非攻下》》
小结:
墨子所说的“兼爱”是不包括爱“盗”的。
墨子反对的是攻伐战争,支持正义之战。
4.思考:儒家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罕言利",而墨子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兼爱"就是要通过"义"来体现,"义"事能使彼此都获利,墨子说"必兴天下之利",这种利是互爱互利,这是一种大义,绝不是单方面的个人私利。
代表人物 孔子 老子 庄子 孟子 墨子
说理方式 1.以观点为主,不展开论证。 2.综合运用排比、对偶、比喻、反问等手法。 1.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概括抽象哲理。 2.辩证说理。 3.从反面提问。 1.善用寓言故事。 2.通过对话和想象婉曲达意。 1.具备说理散文特征。 2.论证方法多样,善用比喻、排比。 3.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1.论证方法多样。
2.繁复论证,不重文采。
语言特色 言简意赅 文字隽永 富有哲理 文辞精炼 逻辑严密 思辨性强 想象丰富 意境开阔 犀利明快 气势充沛 感情强烈 说服力强 朴实无华
不厌其烦
逻辑性强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初步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那么继承墨子“兼爱”思想,对于我们现今社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虽然墨子把“天下之人皆相爱”这种超阶级的兼爱主张当作普遍的社会法则,这在阶级社会里是脱离现实、无从实现的天真幻想。但是他提倡的兼相爱交相利、互助共赢的兼爱精神,是现今社会所急需的。
世界
中国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
中国
世界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
斯人已逝,思想和精神永存。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弹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
心存兼爱,我们的生命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兼相爱,交相利,奏响生命的最美和弦。
现实意义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一直都处于显学地位。历经千年发展,儒家思想尊为正宗,墨家思想日益式微,“兼爱”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很难实现,请立足“兼爱”内涵,尝试分析“兼爱”思想在当时社会难以实现的原因有哪些?
(1)与时代需求不匹配。当时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是不能满足时代需的,所以没有立足之地。
(2)超越阶级局限性。“兼爱”思想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反映的身处贫困与战乱之中的人们的愿望,他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但是这种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这是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是简单得因为各方不兼爱造成的。跨越阶级,良药也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3)内部分裂:墨家自墨子死后便分裂,共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三派之间相互否认对方的存在,认为自己才是正统。之后的巨子管理能力一代不如一代,人才逐渐凋零。
墨子提出的不分等级贵贱的全民兼爱学说,在当时没有任何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配套性措施去支撑,难免流于空洞的理想化纸面文章。但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了数千年,今天的中国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物质基础和法制体系,为墨子平等兼爱思想提供了实现的土壤和基础。如今文化兴国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人民族性格也应受“兼爱”思想的有益引导,逐渐走向善和博爱的道路。
联系现实生活,分享你印象深刻的“兼爱”事件,探讨“兼爱”的当今时代价值。
“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序、人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学习墨子思想,借鉴其兼爱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目标: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开放,实行“零门槛”阅览,因此,常有乞丐、拾荒者和农民工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此消息在网上传播开后,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图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84岁的聂利兴因为腿脚不便,平时很少下楼走动。最近几天他发现斜对楼的一位邻居林奶奶家的阳台有些异样,平时她总会晒些衣服,最近却都空着,晚上会拉上的窗帘也一直开着。老人通知女儿去查看情况,及时发现独居老奶奶将其送医,聂静向总台记者表示,邻里之间就是应该相互关心,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也希望有更多人关爱独居老人。
世界
中国
中国
世界
立足时代,心存兼爱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