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杨成武
聚焦叙事特点,感受革命情怀
——《长征胜利万岁》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14个省,于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二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写作背景
、
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
文体知识
起源
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
回忆录
回忆录
“回忆录”是一种叙事性文体,常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带有文献性质。
概念
类型
作为回忆录中的一种,“革命回忆录”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前辈回忆亲身经历的革命斗争史实的纪实性文体,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文学的生动性和鲜明的革命性等特点。
合作探究:写法探究
回忆录的文体特点是真实、广泛、突出。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1.真实性: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分为时间真实、事件真实、情感真实。
2.广泛性: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3.突出性: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
回忆录一般都用怎样的叙事视角呢?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少年闰土》
学习任务一:聚焦叙述视角,感受革命情怀
一般来说,回忆录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限制性视角,即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线索与依据,叙述视角不仅仅是艺术手法,同时也体现着特定的意图。
请同学们圈划出文本中作者采用的叙事人称,看看有哪些特点?
学习任务一:聚焦叙述视角,感受革命情怀
“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2)
“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3)
“不管在怎样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7)
“我们越听越激动,越听越高兴,深深感到:胜利来之多么不易!……”(41)
“大家异常兴奋,纷纷表示一定要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办。”(43)
用集体叙事视角展现红军战士们的群体记忆,既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意味,也便于抒写出宏大叙事中群体共同的革命豪情。
学习任务一:聚焦叙述视角,感受革命情怀
“我知道,现在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15)
“我怎么也忘不了他!”(20)
“我身不由己的打了一个寒噤,但还继续听着毛主席讲话,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42)
在大量集体视角中穿插的个人视角叙述,以历史亲历者的视角,突出个人情感,更具代入感和真实感,引发视角认同和情感共鸣。
学习任务一:聚焦叙述视角,感受革命情怀
“你们——党的领导人,不知疲倦地操劳着,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36)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朱自清《绿》
学习任务一:聚焦叙述视角,感受革命情怀
“你们——党的领导人,不知疲倦地操劳着,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36)
用第二人称直抒胸臆,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抒发内心喷薄而出的对党的领导人的赞美之情,极大地增强了情绪感染力。
本文为回忆录,分为三个部分,回忆了长征的哪些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第一部分(1-8)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
第二部分(9-22)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人
第三部分(23-46)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
时间顺序
自主思考:梳理脉络
红军在陕北会师后,整编、会师等事件很多,本回忆录重点写了三个主要事件,为何写这三件事?
①红四团到达吴起镇,渡尽劫波兄弟在,历尽艰难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欣喜、激动令人终生难忘;
②吴起镇战斗,长征中的最后一仗,这一仗宣告了蒋介石“追剧”计划的彻底破产,意味着长征终获胜利
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毛主席总统长征精神,从理论高度总结了长征的价值和意义,永远激励着中国革命者奋勇前进。
这三件事是作者记忆中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事,都很好地体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
赏技法-选材
回忆录典型性
学习任务二:关注叙述时间,体会写作意图
请同学们梳理文本,根据文中的时间提示词,简要概括本文记叙的具体事件。
时间点 具体事件
10月18日 红军到达吴起镇
10月的一天早晨 长征最后一仗
10月30日 向陕北甘泉前进
11月6日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吴起镇战斗后有一天 参加全军干部会议
学习任务二:关注叙述时间,体会写作意图
实际时间(真实时间)
叙述时间(话语时间)
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自然时间,它是客观存在的,且不以叙述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作者根据文章情节的安排对故事实际发生时间进行特定调整后在文本里呈现的话语时间。
学习任务二:关注叙述时间,体会写作意图
(1)十月十八日部队到达吴旗镇附近,十月十九日我们正式进了吴起镇。……我们初进吴起镇,看到在一间窑洞的门口挂着工农民主政府的牌子。我们到了陕北根据地了!从此,我一方面军正式结束了长征。(《聂荣臻回忆录》)
(2)10 月 18 日这一天,进吴起镇之前,我们刚翻过一个山坡,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我们在蓝盈盈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苏维埃 ! 多么亲切的名字啊……(共8 个自然段)(《杨成武回忆录》)
用舒缓的叙事节奏表现心理时间
学习任务二:关注叙述时间,体会写作意图
十月二十一日,二纵队在左翼,一纵队在正面,向正面迂回吴起镇西北部的敌三十五师骑兵团的两千多骑兵出击,果然,我们出击不久,敌人就垮了。这次作战,我们不幸牺牲了第二大队队长李士华同志。随后,我们在杨城子以西,在齐桥、李新庄间,分别阻击敌三十二师和三十六师的两个骑兵团,又将敌人击溃。敌人骑兵这次垮了以后,一段时间再没有敢来侵犯。
——《聂荣臻回忆录》
请同学们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长征中的最后一仗”,你能发现不同的叙述时间和叙述节奏吗?
学习任务二:关注叙述时间,体会写作意图
“这是10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拖着跑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它往往是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的集中表现,是用语言描绘的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
通过场面描写舒缓叙事节奏定格历史瞬间,凸显历史意义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鲁迅《故乡》
学习任务二:关注叙述时间,体会写作意图
回忆录通常是作者晚年对过往历史的回忆与书写,写作时间与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回忆录也正因为经过时间沉淀而具有了一种历史深度和思想高度。
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听假话,说假话,起初把假话当做真理,后来逐渐认出了虚假;起初为了“改造”自己,后来为了保全自己;起初假话当真话说,后来假话当假话说。十年中间我逐渐看清楚十座阎王殿的图像,一切都是虚假!“迷魂汤”也失掉了效用,我的脑子清醒,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哪怕是给铺上千万朵鲜花,谎言也不会变成真理。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为它却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
——巴金《忏悔录》
明确
文中的邓小平是一个爱护战士、平易近人的首长。
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
“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思考:本文中的邓小平是什么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特点的?
学习任务二:关注叙述时间,体会写作意图
“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也拔掉了陕北最反动的地主豪绅安在千佛山的一根钉子。……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拍手称快,他们欢天喜地,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
19 世纪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照耀未来,人类的心灵就会茫然地游荡。”
回忆录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不只在于为历史填补细节,为文献提供佐证,更是作者努力用形象化的叙事、质朴平实的抒情去再现抽象化的历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