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五石之瓠
无用为大用,
游心于无穷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通读 】
五石shí之瓠hù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shí。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shuì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正音 】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通文 】
红色:重点词语或通假字 蓝色:词类活用 划线:特殊句式 或 固定句式。
任务分配
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二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三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贻:赠送。
树:种植。
实:装得下
以盛水浆:省略句,以(之)盛水浆。
坚:形作名,坚固的程度
剖之以为瓢:固定句式,剖开它把(它)做成瓢
为:因为
掊:击破。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种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装得下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剖开它把它做成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因而击破它了。”
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二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龟:同“皲”,皮肤冻裂。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后。
以洴澼絖为事:把漂洗丝絮当作职业。
请买其方百金:省略句,请买其方(以)百金。
为:从事
不过:不超过
鬻:卖。(成语“卖官鬻爵”)
与:给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个擅长配制不皲手药物的人,世世代代把漂洗丝絮作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请求用百金来购买他的药方。宋人召集全家族的人来商量,说:‘我家世代从事漂洗丝絮的职业,收入不超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制药的技术,就可卖得百金,请大家同意卖给他吧。’
二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三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说:劝说。(同“悦”,取悦。)
以说吴王:省略句,以(之)说吴王
将:名作动,统率军队。
水:名作状,在水上。
一:数词作形容词,相同。
或以封:省略句,或以(之)封。或,有的人。
虑:用绳结缀|考虑
省略句,以(之)为大樽
而:表转折,却。
犹:仍然,还是。
游客得到药方,用(它)取悦吴王。越国发兵侵吴,吴王派他带兵打仗。那年冬天,(他带领军队)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吴军靠防冻药)大败越军,(吴王)划分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一样的,有的人凭借(它)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丝絮的苦差,这是使用方法的差异啊。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为何不用绳结缀把它做成腰舟在江湖上漂浮,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还有浅陋、不通达的见识啊!”
三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哪几个故事?
惠子:大瓠无用
庄子:不龟手之药
【合作探究一】
1、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使用“大瓠”的?
2、“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使用“不龟手之药”的?
3、“不龟手之药”和“五石之瓠”的故事有何相通之处?
4、这两则故事,蕴含着什么哲理?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从“用”的角度分析两个故事的共通之处
惠子
庄子
盛水浆
不能举
剖为瓢
无所容
不龟手之药
宋人
客
洴澼絖
受封地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为其无用而剖之
“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有哪些相通的地方?
惠子和宋人
只看到事物的“无用”,看不到背后的“大用”。
庄子和客
都能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一重境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小与大之辩;无用和有用的话题之争。
同一事物,用法不同,眼光和见识不同,价值不同;
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小和大、有和无都不是绝对的。
在认识论上,对于我们看待和认识事物,有什么启发?
悟无用之用,达逍遥之境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梁文道
那么在价值观上庄子与吴王之客的“大用”是一样的吗?
吴王之客
眼光再高,也不过是用它带兵打仗,获得裂地封赏,没有摆脱对事物功利价值的依赖
庄子
浮于江湖追求精神的自由,超越了功利价值的认识
二重境界:自由价值高于功利价值
文本探究
对待天人关系,庄子与惠子的区别是什么?
惠子
庄子
盛水浆
剖为瓢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为其无用而剖之
文本探究
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海子《日记》
文本探究
对待天人关系,庄子与惠子的区别是什么?
惠子看重人道
盛水浆、做瓢,出于对物的加工、
改造和制作,拘泥于可见之利的“小“”技”。
庄子看重天道
保留大瓠的本貌,遵循本性,顺应自然,
人也因此得以泛舟江湖,逍遥自适,人和物都合于“大”“道”。
三重境界:遵循自然,合乎大道,天人齐一
惠子与庄子两人分别讲述的“大瓠无用”和“不龟手之药”,背后蕴含着什么深意?
惠子
暗讽庄子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
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暗讽惠子见识浅陋
你庄子的学说就像“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那是你认识不到无用之用,你就和那只能洗涤丝絮的宋人一样,见识短浅!
庄惠之境?
庄子:放旷豁达、自然无为、精神自由,不凝滞于物象。
惠子: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实用之见,见识不够通达。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shēng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wǎng gǔ。今夫斄lí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
何为逍遥
从“大瓠之用”与“大樗之用”看,“逍遥游”到底是什么?
大瓠
大樗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天人齐一
自然无为
完全自由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
陆树芝《庄子雪》:“此则与造化者游,而为逍遥之极致者。通篇主意,至此方点出,为全书之纲。”
“乘物以游心。” (《人间世》)“游心于无穷。” (《则阳》)
逍遥游——“游心于无穷的绝对自由”
庄子的人生哲学起于游世的人生态度,行于自由的人生价值,最终化于审美与创造的人生境界。“游”本身是一种审美过程,过程就是一切,目的是无须预设与达到的。“游”是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无拘无束,一种无偏执于“心”的自由。此“心”乃功利之心、认知之心、敬畏之心。 以“游”表达精神的自由活动。摆脱一切主客观束缚,精神上达到无己、无功、 无名的绝对自由状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庄子 列御寇》
庄子的生死观:超越生死,物我为一——无己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 秋水》)
庄子的富贵观: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无功无名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鲍鹏山)
小结
讽庄子学说大而无用
讽惠子固陋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个人如何立身处世方面,儒家、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儒家: “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即克制和超越个体生理本能、感性欲望;“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动诸方面皆合于礼。儒家强调的是社会伦理原则对个体生命的制约,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
道家: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强调解除精神上一切束缚,逍遥于四海之外。逍遥游就是要达到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达到心灵与天地同一、和宇宙万物并生的生命境界,完全超脱儒家所谓的“仁义礼智”。
在个人如何立身处世方面,儒家、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中国知识分子既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面,以社会伦理原则约束自身,积极入世,担当责任;同时又有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面,必要时采取超然物外的通达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
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他们为官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洒脱自在,淡泊名利,独善其身。
儒道交替为用,士大夫们可在曲折人生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是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的精神其实质就是儒道并立互补。林语堂先生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的确是精要恰当的概括。
在个人如何立身处世方面,儒家、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思辨性探究
要重视“无用”的价值,就要破除当前危害最大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让传统文化、审美文学还原人的纯真,带给人静谧与美好,成为人们在高速发展时代中的定海神针。
在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时代,实用主义不断盛行,人们总会习惯于问:“这有什么用?”于是,有用的宽敞马路取代无用的狭窄胡同,有用的经济书籍取代无用的哲学书刊。人们对“有用”趋之若鹜,却来不及等待“无用之用”。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有用”“无用”的观点?
名句观点
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丰子恺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周国平
悟无用之用,达逍遥之境
“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梁文道
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或做法体现了庄子“无用之用”的观点。试着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无用是怎样有大用的?
陈道明坚持抄写《道德经》,貌似在重复做着与演员无关的“无用之事”,但实际上这种日复一日的沉淀积累使得他身上自带一种儒雅之气,这也是他能从一众演员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总结
庄子擅长转换视角,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庄子批判了惠子固执于事物功利价值的认识。庄子的“无用之用”传承了老子的思想,他运用寓言进行说理呈现出和老子不同的说理风格。
诸子百家关注政治秩序重建,将眼光落在短暂而有限的现实社会中。庄子则企图为人类寻找一个摆脱生命困境的途径,庄子蔑视世俗功利、追求自由人格和逍遥自适的生命境界的精神,恰好和儒家的群体意识、积极入世形成一种互补。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肆
拓展——比较鉴赏
结合两篇课文,思考老子和庄子阐述“道”有何不同? 试分析《老子》和《庄子》不同的论说风格和语言韵味。
在思想上,庄子大体继承了老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他们都能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崇尚自然、无为。
庄子并非仅仅对老子的思想进行发挥,本文中的“无用之用”,不仅发展了老子对“有”和“无”的辩证思考,还体现出庄子不为功利所束缚,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
比较鉴赏
论说风格:
《老子》说理冷静,善于汲取俗世经验,具有辩证色彩。
《庄子》汪洋恣肆,善以寓言故事形象说理,把哲学思想寄托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对话中,留给读者去体悟,将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哲理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庄子创造了一种优美飘逸的说理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庄子)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比较鉴赏
语言韵味:
《老子》语言简约、表意深刻、表达严谨,具有独特的魅力。
有的直接论说道理,简洁有力,观点一目了然。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有的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说理层层推进,气势如虹,寓意鲜明。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庄子》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如文中庄子批评惠子“拙于用大”“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其中“拙”“蓬之心”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又突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比较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