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8:21:21

文档简介

XCS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必定”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其间难免务虚矫饰,表里相违。”)
2.(3分)D(材料一未使用比喻论证。)
3.(3分)C(材料二的观点是“差序格局中以‘己’作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富有相对性和伸缩性的特点。”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的是若想成为一个仁德之人,应该靠自己的自觉和努力,而非依赖别人的指引或帮助。)
4.(4分)①君子应“求达不求闻”,不应在意名声的有无和大小,只应反省、自责自己的能力不够。②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应言实相符,言行应一致,不可虚张其词,夸诞其语。③君子应治学“为己”,应主动而自觉地追求道德之善,乐观进取。④君子应严于律己,时刻坚守君子的操守与德行。
(答出一点给1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材料一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是为了论证“为人”与“为己”的差别,表明孔子欣赏“为己”,鄙薄“为人”的处事态度,从而引出下文,进一步阐释“为己之学”的具体表现,为论证中心论点“君子求达不求闻”提供逻辑原因及理论依据。
②材料二引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是为了论证孔子的道德系统与差序格局的思想紧密相关,都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范围会依着需要而推广或缩小,作者以此来论证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
(答出一点给3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体现了“我”认知的片面性,但不属于思想落后,相反正是基于“我”思想的先进性,才对“金宝娘”产生这么强烈的厌恶。)
7.(3分)D(“动作描写比心理描写更具张力”错误。)
8.(4分)相同点:都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不务正业、不事生产的负面形象身份,转变为积极投入农业生产的普通劳动者的身份。
不同点:
①金宝娘之前的身份是被压迫所致,而三仙姑是假迷信,故意装神弄鬼,贪财好利。
②金宝娘之后的身份是积极争取,主动转变。而三仙姑是被教育、被改造的。
(相同点2分,不同点每点1分,共4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从内容上:文中叙述了土地改革背景下作为贫苦的农民“金宝娘”的经历。用大量的细节描写,以及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贴近农民的真实状态。
②从叙述者上:文本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位扎根农村工作的土改工作者,与农民的关系水乳交融,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
③从语言上:大量的民间口头语言鲜活、生动,符合农民的身份,具有时代特色。
④从主题上:揭示了新生政权之下农民的生活上物质以及精神的变化,表达了对传统观念下“失贞洁”的金宝娘顽强精神的赞美,以及对旧社会的批判。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CE
11.(3分)D
12.(3分)A
13.(8分)
(1)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那样专一,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专:专一;行:行使,各1分,句意2分)
(2)读到梁惠王问“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国家获利”,没有一次不放下书而叹息(何以:宾语前置;废:放下;各1分,句意2分)
14.(3分)①天下致力于合纵连横的谋略,把攻城伐地当作贤能;②孟轲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的仁德之政,与当时齐、梁的需求不相符。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直接抒情”有误。)
16.(6分)①《无衣》表达人民面对敌人保家卫国、同仇敌忾、英勇献身的精神,基调高昂。②《击鼓》表达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以及思归的痛苦之情,感情基调低沉。
(每点3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3)示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示例二: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示例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均不得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18.(3分)D(原文“一池春水”是特殊含义,A选项引用,B选项强调,C选项反语讽刺,D选项特殊含义。)
19.(4分)
①体育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②使教学中的体育贴近生活中的体育
③不必纠结于体育是主科还是副科
(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两个给2分,答出三个给4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20.(3分)
①毫无二致 ② 足不出户 ③ 经久不衰
(每填对一个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成语不给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6分)
②句“以上”两字删去
⑤句“保留”前添加主语“年画”
⑧句“所”字删掉。
(有三处语病,改对一处给2分)
22.(4分)①原句运用比拟,“绞尽脑汁”一词赋予“戏出年画”以人的情态,突出了戏出年画的精彩。②原句运用比喻,将画年画的“画师”比作轮船上的“掌舵者”,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画师的重要性。③原句“搬”比“画”更加形象可感。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作文(60分)
23.(60分)
参考立意:
将小我融入大我,
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复兴相结合
坚守国之大者,终成小我之荣光
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深意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扣分标准:
(一)扣分项评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二)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
[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公孙丑问道:“先生如果您在齐国当权,管仲、晏子的功业可以再度兴起来吗?”
孟子说:“你可真是个齐国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有人问曾西道:‘您和子路相比,哪个更有才能?’曾西不安地说:‘子路是我的先人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又问)‘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个更有才能呢?’曾西马上不高兴起来,说:‘你为什么竟拿我和管仲相比呢?管仲得到齐桓公的信任是那样专一,行使国家政权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微不足道,你为什么竟拿他来和我相比呢?’”孟子接着说:“管仲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而你以为我愿意跟他相比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晏子辅佐景公名扬诸侯。 管仲、晏子还不值得效仿吗?“
孟子说:“以齐国的实力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您这样一说,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死,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继承他的事业,然后才统一天下。现在您说统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连周文王都不值得学习了吗?”
孟子说:“我们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汤到武丁,贤明的君主有六七个,天下人归服殷朝已经很久了,久就难以变动, 武丁使诸侯们来朝,统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
材料二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到梁惠王问“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国家获利”,没有一次不放下书而叹息。我还说:唉,功利真是祸乱的开端啊!孔子很少谈论功利,其原因在于经常防范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说“按照功利去行事,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从天子到平民,喜好功利的弊病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跟随子思的弟子求过学。他的学业精通之后,就出游侍奉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他又到了大梁,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还认为他的思想迂阔,不切实际。在那个时候,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争取得胜利,削弱了敌国的势力;齐威王、齐宣王任用孙膑、田忌这样的人,从而使诸侯东来朝拜齐国。天下正致力于合纵连横,把攻城伐地当作贤能,可是孟轲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仁德之政,因此他所到的那些国家都不适合。他返回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尙书》,阐述孔子的意旨,编写《孟子》七篇,在他之后有邹子等人。XCS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未教学质量检测
仰逆合、弄啦作很。因为,君子“求达”而学在“为己”,必然要求内在的真实和诚实,即“吾日
三省吾身”,在自我检视与反思中,严于律己不论身处何行境沉,“求达”的君子,会自觉为
o
高二语文
仁,并以此为馆念,不在意浮名虚誉,永远做个真诚、纯祚的人:
注意事项:
〔摘自胡发贵君子“求达不求闻”多}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城写在答题卡上。
材料二: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秦标号涂黑。如
在这种富于仲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秦标号。回答非选举题时,将答秦写在答题卡上,
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指在同-一田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役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田体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存在。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固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位定以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己”作为中心的主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我主义并不恨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藏包语在内。杨朱和孔子不
材料一:
同的是杨朱惑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仲编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
“求达不求闻”,是孔子餐赏的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其间也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
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已。子曰:“为政以德,华如北展,
子品性与辩质。《论语载,子张问孔子,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将上“达”呢?孔予反问子张:你
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的一个差序格局的壁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
所问的“达”何所指呢?子张说:我所理解的“达”,是知名于国家,知名于乡邦。孔子说:这
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孔子并不像耶稣,耶蛛是有超于个人的因体的,他有他的天
是“闻”啊,哪里是“达”?孔子强调,“达”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而“闻”
国,所以他可以牺控自己去成全天国。孔子呢?不然。
则与此大相径庭,是“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因之,他
“闻”指社会知晓度,而“达”则指“质直好义”,包含道德的成熟和品落的完善之意。减
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去至爱他的仇故,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放一这些不是
如朱燕所注:“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显然,“达”是向内的,追家的是自我的成长
从自我中心出发的。乳子呢?或日:“以德报怒,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怒,以德
与“成人”。放朱燕又说,“达”要“主忠信”,行为合宜,说亲低羽,处事使重,皆自修于内,不
报德:”这是差序层次,扎子是决不放松的。孔子并不像杨朱一般以小己来应付一切境
求人知。与此相对,“闻”则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其间难免务成矫饰,表里相违
他把这道德范离依希需要而推广或缩小。色不像耶鲸或中国的茎程,一放不能收。
“达”与“闻”不同,故孔子合“阳”而取“达”。孔子认为一个兵正的君于,只应反省、自
(墒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青自己的能力不够,而不要担心、顾虑不被人知,更不应盒惑自己的名声不足。显然在孔子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祈,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有来,求“达”的君子,是内在自足的,也是内向务实的,故元意于外在的应名。因此,孔子特
A.“求达不求闻”是孔子所认可的立身行事准则,也符合孔子对君子品性与特质的期许和
别主张君子应忠厚笃实,少说多做:君子还应言实相符,言而过其行,在君子那里是可耻的,
要求。
要做到言出有物,做不到的事桥就不说,说过的事情则必须做到,“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己
B.“闻”是向外的,务求人知,博取名声,因此求“闻”之人必定致力于虚无的、外在的装扮
矣”。所谓“无所苟”,意即力戒盛浮,更拒绝为了所谓“闻”而虚张其词,夸诞其语。
表里不一。
孔子之所以斑钢君子应求“达”不求“闻”,在逻饼上与他借导的君子“为己之学”密切
C.在孔子看来,实事实做是君子应当拥有的品性,为了求取声誉而做样子给别人看的测
相关。“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上述语境中,“为己”即实事实做,治学是为
是小人的机巧。
自己的学问和道德进步,而“为人”,则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即只意在邀袋而已。孔子借
D.君子虽“求达”,但学在“为己”,他们时刻坚守看子的操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避荣的
古就今,欣贷“为己”,邵薄“为人”,而前者是“君子”应有的品性,后者则是“小人”的机巧和
牵制下弄虚作假。
敷衍,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诺人”。所谓“求诸己”,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意味着主动而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自觉地追求道稳之善,这种追泉不是被迫或受利禄诱惑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一种内在的
A.材料一开门见山,开篇直接提出节选文段的中心论点“君子求达不求闻”,总领全文。
需要。其次,“求诸已”意味希乐观进取,“为己”之学不在牌取外在的名声或功利,而专注于
B.材料一主要从闻与达的内涵以及君子为何求达两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闻道”和“怀德”,寄意于“为圣成贤”,故洋溢着向上向兰的追求,它是充实而使乐的。再
C.材料二第一段运用对比的手法,旨在论证中国传统恩想是以“己"作为中心的自我主义,
次,”求诸己”还意味着严于华己,时剥坚守君子的溪守与德行,不会在外在噬荣的牵制下俩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及比喻论证的方法,增造论证说服力。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二语文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