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2024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本试题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随着快速工业化与城镇化,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可获得更高收益。耕地流转与劳动力人口外流 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图1示意以乡镇为单元,按劳动力人口外流相对强度与耕地流转相对
强度的组合关系,将大连瓦房店市的村庄划分为四种类型。据此完成1—2题。
耕地流转
相对强度
+
Ⅱ型: I 型:
人口外流相对强度- 人口外流相对强度+
耕地流转相对强度+ 耕地流转相对强度+
人口外流
Ⅲ型: IV型: 相对强度
人口外流相对强度- 人口外流相对强度+
耕地流转相对强度- 耕地流转相对强度-
一
图1
1.I 型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
A. 政府收回农村闲置宅基地 B.发展制造业吸引人口回流
C.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D.耕地集中经营的配套设施建设
2.Ⅱ型村庄呈现出人口外流和耕地流转明显差异,最可能是因为
A. 距离中心城区近 B. 当地乡镇企业多
C.老年人口占比大 D.人均耕地面积大
漓湖是被沙嘴、沙坝或者珊瑚礁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城,与外海水体的交换能力是 影响漓湖营养盐分布和浓度高低的重要因素。某漓湖位于海南岛东南部,图2示意该鸿湖观测站点 位置,S1 站点位于漓湖口门,平均水深为10 m,S2 站点位于鸿湖内渔排(一种水上民居,多为适应水 上养殖而修建)密集处,平均水深为4 m,S3 站点位于海草床内,平均水深为1.5 m 。图3为2020年
12月大潮期间该鸿湖甲、乙、丙三个站点的平均潮位与某营养盐浓度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图3中甲乙丙站点分别对应图2中的观测点位置是
A.S1 S2 S3 B.S2 S3 S1 C.S2 S1 S3 D.S3 S1 S2
4.相比甲乙站点,丙站点16日23:00至17日10:00和17日10:00以后营养盐浓度变化与潮位的变
化相关性较差,推测原因可能是
A.人类活动影响大 B.潮流流速小
C. 潮流扰动强 D. 营养盐浓度高
5.根据潮流与营养盐浓度的相关性,为缓解该海湖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 控制污水排放 B.减少渔排数量
C. 清除海草床 D. 改变口门地形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近年“农户十合作社”模式(图4)发展迅速,合作社将各家承包的小块地整合 成大田并集约化经营,农民“职业化”参与农业生产。新疆某大学研究团队研发棉花秸秆微贮饲料化利用技 术,在棉田将秸秆收割并粉碎,作为主要原料送至合作社,配合使用甜莱水丝(甜莱加工剩下的渣)、葡萄皮
渣、番茄渣、微贮专用菌等辅料,经容池或裹包形式发酵后形成饲料,价格低于青贮饲料。据此完成6—8题。
图 4
6.合作社整合耕地形成大田,直接有利于棉花
A. 缩短生长期 B. 提高生产率 C.增加单产量 D.延长吐絮期
7.农民“职业化”参与农业生产,可增加其
A. 劳动强度 B. 投资风险 C.经济收入 D.耕地面积
8.棉花秸秆微贮伺料化利用技术实现的生态效益是
A. 提高棉花秸秆利用率 B. 降低畜牧业养殖成本
C. 增加耕地土壤透气性 D. 减少农业废弃物排放
昆明准静止锋是影响云贵高原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冬、春季表现最为突出。研究人员根据锋面 活动的位置,选取昆明、沾益、贵阳3个站点,将昆明准静止锋细化为3类(图5)。 c 类准静止锋出现次 数最多,占46.0%,b 类准静止锋占40.0%,a 类准静止锋仅占14.0%。图6示意昆明、沾益、贵阳三
地冬季8时阴天日数年际变化统计。据此完成9—11题。
年份
图5 图 6
9.研究人员确定准静止锋位置的依据正确的是
A.锋线以东东南风、锋线以西西北风 B. 锋线附近等压线稀疏
C. 卫星云图中西部云系和东部晴空分界 D. 锋线附近等温线密集
10.图6中统计数据与三地对应正确的是
A. 甲——昆明 乙 贵阳 丙 沾益
B. 甲——昆明 乙 沾益 丙 贵阳
C. 甲——贵阳 乙 沾益 丙 昆明
D. 甲——贵阳 乙——昆明 丙 沾益
11.影响丙城市冬季阴天日数年际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暖气团湿度 B. 冷气团温度
C. 暖气团活动频次 D. 冷气团活动频次
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1956—1997年,中国红树林海岸曾遭受大 面积破坏。图7示意雷州半岛东侧通明湾1990年和2020年红树林分布状况的遥感影像。据此完成
12—14题。
图 7
12.与1990年相比,2020年通明湾红树林
A. 面积扩大 B.相对集中
C. 分布破碎 D. 树种减少
13.通明湾红树林分布状况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围海造陆 B. 海产养殖
C. 气候变暖 D. 生物入侵
14.湛江市逐步推进近岸与海岸湿地蓝碳本底调查工作,以提升湿地固碳作用,旨在保障湿地生态系
统的
A. 供给服务 B. 调节服务
C. 文化服务 D. 支撑服务
2023年12月15日,中山站(69°22'S,76°22'E) 第40次越冬队与第39 次越冬队举行了交接仪式。 期间,某科研人员每间隔4小时对太阳拍摄一张照片,并合成了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图8),据此完成
15—16题。
地平面
图8
15.拍摄甲位置太阳时,该科研人员面朝
A.西北方 B. 东北方
C. 西南方 D. 东南方
16.拍摄甲位置太阳时,北京时间约为
A.7 时 B.11 时 C.13 时 D.17 时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有关,还与植物蒸腾、消耗和土壤蒸发差异相关。 辛店沟小流域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整区,70%以上降雨量集中于6—9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某研究团队于2023年6—11月对该小流域灌木地、荒草地0~50 cm 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动态监
测,图9示意监测数据统计。
图 9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植被生长周期,分析7—10月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的特征及原因。(10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明代以来,珠江口两岸地区的人们因地制宜,开发了促淤造田的农业生产模式:先修筑堤坝、 后种植耐盐的威水草,经过多年淤成沙田,早期沙田以水稻种植为主,后期发展为水产养殖与经济 作物种植并重的基塘农业。近165年以来,珠江口两岸地区海岸线及海底地形的变化尤为明显,
图10示意1850—2015年珠江口的岸线变化。
图 1 0
(1)据图描述近165年来,珠江口岸线及土地利用的变化。(6分)
(2)说明人们在珠江口以筑坝方式促淤的原因。(8分)
(3)基塘农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基塘农业出现萎缩,请从可持
续发展角度提出解决措施。(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第四纪全新世(距今2.48百万年)前,经地壳多次间歇性隆升,秦岭山脉及其周边盆地地形格 局基本形成。在秦岭南麓的安康盆地,其内部河湖相沉积物层厚度大,局部达3000 m。2023 年 7月,某中学学生在安康盆地地区开展地貌考察,发现盆地内一地沿着a—a 剖面的河岸两侧有多 级平缓地带,各级平缓地带沉积物质堆积时间不同。图11示意安康盆地地形与 a—a'河谷剖面多
级平缓地带。
图 1 1
(1)分析安康盆地内河湖相沉积物层厚度大的自然原因。(8分)
(2)简述河岸两侧多级平缓地带的形成过程。(6分)
(3)判断剖面 a—a所在的河谷段至少经历地壳阶段性隆升的次数,并说明判断理由。(8分)
漳 州 市 2 0 2 4 届 高 三 毕 业 班 第 二 次 质 量 检 测
地理 答 案 详 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I) B A C. D B C D D B L) C B B A L)
1.【答案】D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T 型村庄人口外流相对强度 和耕地流转相对强度均较大,说明该类村庄以农业生 产为主,人口流出量较大,但政府收回农村闲置宅基 地的做法不可取,A 错 误 ;T 型村庄耕地流转相对强 度大,所以要发展耕地集中经营的配套设施建设,从 而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D 正确;该类型村庄以农业 生产为主,难以在短期内发展制造业吸引人口回流,
也很难靠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来促进经济发展,B,
人类活动影响小,A 错误;相比甲、乙两站点,丙站点潮 流流速小,导致潮位变化较小,潮流量较小,但涨潮时 外海海水依旧可以入湖,起到稀释作用,B 错误;丙站 点海水深度浅,海草死亡沉降,在海草床泥沙中沉积较 多营养盐,涨潮潮流涌入后,湖水受潮流扰动强,导致 底层沉积物营养盐上泛进入表层湖水中,湖水中的营 养盐浓度升高,外海海水对营养盐浓度的稀释效果较 弱,因此后期其与潮位变化相关性较差,C:正确;营养
盐浓度高是潮流扰动的结果,不是原因,D 错误。
C错误。
2.【答案】B
【解析】Ⅱ型村庄人口外流相对强度小,耕地流转相对 强度大,说明该类村庄居民仍在区域内就业,但是从事 农业生产的人数少,所以推断当地就业岗位充足,可能
有较多的乡镇企业,B 正确。
3.【答案】A
【解析】根据文字材料可知,渴湖中营养盐分布和浓度
受与外海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图3中16日13:00至 16日22:00潮位不断升高,为涨潮时期,三个站点营养 盐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16 日22:00 至 1 7 日 10:00潮位不断下降,为落潮时期,三个站点营养盐浓 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营养盐浓度变化与潮位变化 呈负相关,主要为涨潮时外海低营养盐浓度的海水大 量进入滈湖,稀释其营养盐浓度,而落潮时受外海海水 稀释作用小,且低营养盐浓度的表层水更易随落潮排 出,故营养盐浓度上升。图2中 S1 站点位于渴湖口
门,与外海水体交换频繁,受外海低营养盐浓度的海水
稀释作用强,故营养盐浓度最低,所以S1 对应的是甲
站点,同理可推断 S2 对应乙站点,S3 对应丙站点,
A 正确。
4.【答案】C: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甲站点为 S1 站点,乙站点为
S2 站点,丙站点为 S3 站点。丙站点位于海草床内,受
5.【答案】D
【解析】由分析可知,渴湖营养盐浓度变化与潮位变化 呈负相关。口门处流速及流量直接影响外海海水进入 量及其对营养盐浓度的稀释能力,所以可通过改变口 门地形来提高口门流速和流量,进而降低渴湖营养盐 浓度,D 正确;控制污水排放、减少渔排数量可以降低 漓湖的营养盐浓度,但没有体现潮流与营养盐浓度的 相关性,A,B 错误;海草床是滈湖中重要的生态系统
组成,具有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不可清除,C:错误。
6.【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合作社将各家承包的小块地整合 成大田,棉花种植规模扩大,更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提 高生产率,B 正确;棉花单产量的提高与生产技术投入 有关,整合耕地、扩大种植规模不能直接提高棉花的单
产量,C:错误;整合耕地不影响棉花生长期和吐絮期,
A,D 错误。
7.【答案】C:
【解析】农民“职业化”参与农业生产,通过提供土地获取 稳定租金,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投资风险,B 错误;通过提 供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增加了经济收入,C:正确;规模
生产适宜机械化投入,从业人员劳动强度降低,A 错误;
农民自有耕地面积没有变化,D 错误。
8.【答案】D
【解析】棉花秸秆主要作为薪柴使用和还田,棉花秸秆微
一 地理 · 答1 —
贮饲料化利用技术改变了棉花秸秆的利用方式,提高了 棉花秸秆的利用率,但这不属于生态效益,A 错误;降低 畜牧业养殖成本属于经济效益,B 错误;棉花秸秆微贮 饲料化利用,减少了秸秆还田的使用量,不利于增加耕 地土壤透气性,C:错误;棉花秸秆微贮饲料化利用减少
了秸秆的燃烧,减少了农业废弃物的排放,D 正确,
9.【答案】D
【解析】参照图中3类准静止锋活动位置,锋线均为西 北 东南走向,锋线东(北)侧为冷气团,西(南)侧为暖 气团,两侧气流均流向锋线附近,A 错误;锋线附近冷 暖气团相遇,气压差异大,等压线密集,B 错误;锋线东 侧为冷气团控制区域,多阴雨天气,气温低,锋线西侧 为暖气团控制区域,多晴朗天气,气温较高,所以锋线
附近气温差异大,等温线密集,C 错误,D 正确。
10.【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c 类准静止锋出现频次 最高,而贵阳位于c 类准静止锋锋线东北侧,多为冷 气团控制,多阴雨天气,所以丙为贵阳;b 类准静止锋
出现频次较c 类稍低,而昆明位于b 类准静止锋锋线
的西南侧,多为暖气团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甲为昆
明,进而可推出乙为沾益。B 正确。
11.【答案】D
【解析】由分析可知,丙城市为贵阳。昆明准静止锋是
南下冷空气被山脉阻挡而呈现准静止状态,锋上暖空
气缓慢抬升,产生规模偏小的云系和降水。丙城市冬 季阴天日数最多,说明丙城市冷空气南下较为频繁, 受冷气团活动影响时间最长,暖气团湿度大小影响 云量多少,A 错误;冷气团温度影响其控制区的气温
变化状况,B 错误;冷气团活动是昆明准静止锋形成
的主导因素,所以其活动频次影响阴天日数,C:错误,
D 正确。
12.【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2020年通明湾红树林与 1990年相比,面积减小,分布范围更广,单个红树林 斑块面积变小,分布破碎,A,B 错误,C 正确;由图文
材料无法判断红树林种类的变化,D 错误。
13.【答案】B
【解析】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
潮间带,潮间带有优质的海岸滩涂资源,大规模海产养 殖容易对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使红树林面积减小, B正确;对比两幅图可知,海湾轮廓变化较小,所以围 海造陆、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均不是通明湾红 树林分布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A,C:错误;生物入 侵会造成小范围破坏,但不会造成整个海湾红树林大
面积减少,D错误。
14.【答案】B
【解析】湛江市逐步推进近岸与海岸湿地蓝碳本底调 查工作,旨在调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为更好 地提升碳汇增量、有效发挥湿地的固碳作用提供依 据,固碳作用的增强对气候变化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B 正确。
15.【答案】A
【解析】由图示甲的位置和太阳视运动方向可以看出, 甲与前一次拍摄位置的太阳高度基本相同且邻近最 大太阳高度,结合材料可知,相邻两次拍摄间隔4小 时,所以甲位于当地正午之后2小时。中山站位于南 极地区,正午太阳位于观测者的正北方,正午过后太 阳视运动向西偏移,所以拍摄甲位置太阳时该科研人
员面朝西北方,A 正确。
16.【答案】D
【解析】结合分析可知,拍摄甲位置太阳时为中山站当 地时间14时,中山站经度约为76°E, 与北京时间所 在时区的中央经度(120°E)相差44°,时间相差约3个 小时,因北京时间早于中山站时间,故北京时间约为
14+3=17时,D 正确。
17.【答案】该地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夏季高温多雨; (2分)灌木和草类植被夏季生长旺盛,需水量大,秋季 枯萎凋零,需水量较少;(2分)7 8月,土壤水分含量 降低,原因是植被处于生长旺季,气温高,表层土壤水 分蒸发量大,植被蒸腾作用强烈;(2分)8 9月,土壤 水分含量降低,主要原因是8 9月降水量急剧减少, 土壤水分补给减少;(2分)9 10月,土壤含水量略有
增加,原因是气温降低,多数植被停止生长,蒸发蒸腾
量极少。(2分)(概述气候特点2分,植被生长周期特
点2分,7 10月3个阶段分析土壤含水量变化各
2分)
一地理 ·答2 —
【解析】设问要求“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植被生长周期” 展开分析:所以结合材料“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有关, 还与植物蒸腾、消耗和土壤蒸发差异相关”,先概述该 地气温和降水特征,依据气候特征判断该区域植被夏 季生长旺盛,需水量大,秋季枯萎,需水量少。结合图 示,针对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分阶段分析表述,8月较 7月降水有所增加,但土壤含水量降低,推测应该是植 物蒸腾作用和土壤蒸发作用强烈;8 9月降水明显减 少,该阶段植被生长蒸腾耗水和土壤蒸发耗水均减少; 9 10月气温降低,多数植被停止生长,耗水减少,同
时有少量降水补给,故土壤含水量略有增加。
18.【答案】(1)岸线向海推进,珠江口外岛屿逐渐归并 到大陆;(2分)海域面积不断减少;(2分)潮滩面 积先增大后减少,大部分潮滩均被围垦成陆地。
(2分)
(2)人口稠密,用地需求大,筑坝促淤可增加土地; (2分)珠江径流量大,河水携带泥沙量大,泥沙来源 丰富;(2分)地势低平,且位于河口附近,受海水顶 托,水流速度慢,堆积作用强;(2分)堤坝进一步截留
(退潮时)泥沙,加快淤积速度。(2分)
(3)划定农业生态保护区,保护基塘生态景观;完善农 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区域生态 环境监测,防治水污染;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鼓励深 加工,延长产业链;挖掘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发展乡村
生态旅游。(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1)对比三幅图,可以发现海岸线逐渐向海洋 推进,部分岛屿与大陆合并,潮滩面积在1970年前后 最大,之后由于人类围垦已转变为农业用地,海域面 积缩小。(2)根据材料“珠江口两岸地区的人们因地 制宜,开发了促淤造田的农业生产模式”可知,珠江三 角洲地区耕地面积小,人口密集,用地需求大,通过修 筑堤坝,促淤造田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以增加 土地面积;珠江三角洲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河流 径流量大,河流上游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流水侵蚀作 用强,携带的泥沙量大,泥沙来源丰富;珠三角地区地 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在入海口处受到海水顶托的作 用,以堆积作用为主;修筑堤坝能够帮助截留(退潮 时)泥沙,加快淤积。(3)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
下,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工业用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
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得基塘农业用地减少,环境污 染加剧,从事基塘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农村土地 撂荒,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基塘农业萎缩的现状。针 对上述原因,结合产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对应归纳出
相应的解决措施即可。
19.【答案】(1)地质时期,该地区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 碎,盆地四周山区风化作用强,多风化碎屑物;(2分) 该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地势起伏大,流水搬运作用强; (2分)盆地水系呈向心状,多条河流搬运大量碎屑物 在盆地汇聚;(2分)盆地形成年代久远,盆地内部流
水沉积物质持续堆积时间长。(2分)
(2)河流从上游搬运泥沙在河岸堆积,形成河漫滩; (2分)后地壳隆升,流水下切,原河漫滩废弃形成高 于河岸的平缓地带,新的河漫滩在河岸边形成; (2分)该地区多次地壳阶段性隆升,不同时期形成的 河漫滩逐次演化,形成高于河岸两侧的多级平缓地
带。(2分)
(3)5次。(2分)
理由:每一次地壳间歇性隆升,原河漫滩废弃,形成 1级高于河岸的平缓地带;(2分)T1 平缓地带与河面 水位高程相差近10米,并非正在发育壮大中的河漫 滩;(2分)剖面a a存在5级平缓地带,则对应5次 地壳阶段性隆升,但可能部分指示地壳阶段性隆升的 规模较小的平缓地带,在内外力作用下侵蚀殆尽,未 能在图中呈现。(2分)故判定至少5次阶段性隆升。 【解析】(1)安康盆地内河湖相沉积物层厚度大的自然 原因,主要从沉积物的物质来源、沉积物的搬运过程、 堆积位置和形成历史四个角度进行作答。(2)河岸两 侧多级平缓地带的形成过程可以根据文字材料“经地 壳多次间歇性隆升”“河岸两侧有多级平缓地带,各级 平缓地带沉积物质堆积时间不同”并结合图示信息 a a',从内外力作用交互的过程进行作答。(3)由 a a'河谷剖面多级平缓地带示意图可知,河面与 T1地带海拔差近10米,判定其目前不再是河漫滩状 态。砾石为沉积岩,图中5级平缓地带对应5层砾石 岩层,即对应5次明显的沉积与地壳抬升过程;结合 图例中河岸两侧部分对应的平缓地带缺失,考虑地貌 留存问题,故判定剖面 a a'所在的河谷段至少经历
了5次地壳阶段性隆升。
一地理 ·答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