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会认“徘、徊、渺”等 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默读课文,能借助图表,梳理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了解课文大意。
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积累与“思乡”相关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并能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认识作者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单元,在这一单元,我们走进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在古诗三首中有古代乡村中的儿童生活,在祖父的园子中也有萧红无拘无束的童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3课《月是故乡明》,相信同学们在课前一定做了充分的预习,那么关于本文的作者,你了解吗?没错,他就是享誉国际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他笔下的一轮明月。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了,那这些生字词敢挑战吗?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在这些生字词中有一个字特别难记,就是篝,笔画比较多,同学们在识记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篝的本意啊,是指三角形竹架,因而它是竹字头,人们用竹子搭建三角形竹架在上面悬挂锅壶等器皿,底下燃起火,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篝火。
看,这还藏着一个多音字呢,跟老师读读,燕园,燕在这里指的是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这一地区,燕园指的就是今天北京大学的所在地。还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读音,燕子。3.除此之外,这篇课文还有大量的描写景色的四字词语,我们也要读准。(学生读)其中旖旎两个字都是三声,课下借助工具书我们知道它多用来描写景色婀娜多姿的样子。如果其中我们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别忘了向你身边的字典老师请教。就让我们一起想象着画面把词语送进句子里,再来读一读。(齐读)词语我们都掌握了,下面就一起走进课文。
入境“赏月”,感受深情
汇总归类,梳理主线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的吗?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要我们学会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回到这片略读课文,我们要学会关注课题下面的导读提示,那我们就按照导语中提示的往事和感受进一步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吧!
小组合作,借助思维导图,找一找作者以“月”为线索,写了哪些童年往事和成年经历?数星星、捉知了童年往事看月亮、梦月亮月成年经历异乡望月朗润园赏月是啊,这篇课文正是以月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的趣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和成年经历异乡望月、朗润园赏月。
你知道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吗?时间顺序。
你看我们就是按照时间顺序、通过了抓关键词的方法梳理出作者回忆当中的典型事例。(二)回忆童年典型事例,理解“何为故乡月”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作者在开篇第一自然段就用一个爱字,直接抒发了对故乡月亮的喜爱。那作者家乡的月亮又是什么样的呢?请默读课文 2——4段标画出相关语句。
师;是啊,在别处看到的月亮可能有巍峨的高山相称,也可能有碧波如镜的湖水相映,但是作者家乡的月亮,却只有平原和苇塘相伴,可是也正是这一轮明月,却让作者魂牵梦绕,以至于每每看到月亮都会想起许多多的往事和经历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他真实的感受吧,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一共回忆了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四件小事,那当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默读 3—4段,标画出相关的句子。预设:我们首先来看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同学们快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从中能读出什么?①(学生汇报)(发现了天天、早早这几个叠词)是啊,透过这几个词,我们就能体会到作者对于数星星捉知了是多么的期盼与期待呀!②(学生汇报)还发现了乐此不疲,对呀,透过这个词,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些事情是多么的着迷,多么的喜欢呀,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你们看,抓关键词也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一种很好的方法。(贴板书)
这是黄昏之时的乐事,那么到了更晚的时候呢?(学生汇报)(到了更晚的时候,作者看月亮、梦月亮,心中油然有诗意在萌动,可以看出作者故乡的月亮很美。)
那这里的萌动能换成萌发吗?预设一:不能,我们来看一看萌动和萌发有什么区别,萌发是指萌芽新生。预设二:萌动除了具有萌发之意,还有内心受到触动的意思。正是萌动,即使故乡的明月没有巍峨的高山,没有广阔的湖水,但它依然激发了我的诗兴,让我的内心受到触动,因而这个萌动更能凸显作者对故乡明月的喜爱之情。是啊,就是这种美的月亮才给作者很多美好的回忆,让作者更加思念家乡。
作者明明是想写家乡的月亮,那为什么还要回忆这些童年趣事呢?是啊,这一件件趣事正是与月亮有关,正是和故乡有关,作者也正是借着一件件小事让我们了解了他故乡的月亮,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总结;你们看,有时我们借助一些典型的事例,也能很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啊。(贴板贴)
(三)聚焦成年漂泊经历,理解“月是故乡明”
1.其实这篇课文,作者除了回忆了童年趣事,还回忆了自己成年后的一些经历呢,那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又在哪些地方欣赏到了什么样的月色呢?请默读 5—6段标,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2.师: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我们不妨要了解一下季老整个的人生经历,那就让我们通过一组时间轴来了解一下,季老 1911年出生于山东西北部平原,6年后投奔济南叔父,高中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大学专修德文,4年的大学生活后,又回到济南母校任职一年,1935年前往德国求学,10多年后才辗转回国,可谓历经坎坷。
3.同学们,看季老的这一生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是啊?预设一:或许只有在他童年的这段时光是无忧无虑的。预设二:其后离开故乡的这段日子便充满了飘泊与坎坷。总结:所以那样的一种生活的境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一份人生经历,再回到文中,作者说在离开故乡之后的日子,在哪些地方欣赏到了什么样的月色呢?(学生汇报:在这风光旖旎......我都非常喜欢)
①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对,这正是一组排比句,再认真读一读,透过这组排比句,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汇报)对呀,原来这外国月色是那么的美妙绝伦,是那么的风格各异,但是即使看到这么美的月色,作者的心中想到的却依然是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这是为什么呢?②同学们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那些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并批注你读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汇报)预设: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故乡多远,我的心那立刻就飞回去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同学们快来读一读这段话,在这段话当中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了两次,你找到了吗?对,就是这个立刻,再来读一读,透过这两个立刻你体会到什么呢?是啊,作者多么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到故乡,想要看到那故乡的小月亮呀,两个立刻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明月的思念之情啊。预设:还有一处在第六自然段,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的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作者触景生情,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这两位同学抓住了两处作者直接表达他思想感情的句子,这样的一种表述,我们也可以叫做直抒胸臆。(贴板书)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感受感受。
作者是想写家乡的月亮,那为什么还要描写在其他地方的赏月经历呢?(学生回答)作者正是想通过这些经历和自己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进而更能凸显出自己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啊,所以作者才会直抒胸臆,发出这样的感叹,我的小月亮,我永远放不掉你。
聚焦句子,体会“月是故乡明”
作者为什么多次用小来形容故乡的月亮呢?(学生汇报)
2总结:对同学们就是你想的那样,其他地方的月亮固然是美妙绝伦的,故乡的小月亮呢,是小的是平凡,但可爱的,这两者之间可谓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可即便如此,对于作者而言,这小月亮虽平凡,这故乡虽平凡,但都是他的最爱,所以说这一个小月亮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位 78岁的老人,对故乡的那份深深的爱恋。
3.那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带着这样的一种情怀,让我们朗诵出作者心底的呼唤,(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回顾全文,拓展古诗。
再读课题,我们发现他原来寄托的是一位老人的一颗赤子之心和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与爱恋,可能也有同学发现了,这样的一个课题来源于诗圣杜甫的一个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常常寄托着我们的思乡之情,作者选用这句名诗作为我们的题目,这份思乡之感油然而生。
总结:这篇课文作者就是以月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往事和成年经历,我们通过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句子,充分的体会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
3.布置作业:那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三点研学建议。①季羡林写下的作品还有很多,课下不妨找来读一读,进一步感受这位“大师中的平民,平民中的大师”!②搜集一些思乡的诗句和同学们交流。③在以后得写作中尝试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