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注释,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矛”的图片)同学们在古代,有这么一种武器,猜猜它的名字
在你的印象中,什么人会使用矛 (3)在古代,还有这样一种武器一起说——盾。
(4)同样是一种武器,他们有什么差别 (盾是防御的,矛是攻击的。)
我们把这两种武器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一个词语,齐读——矛盾。两样不相干的武器放在一起时就变成了一件事情,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呀,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矛盾的课文,题目就叫——《自相矛盾》,同学们要注意矛和盾的书写,这是我们本课的生字,大家举起手来跟老师一起写一写。
借题拓展,了解作者。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那么老师问大家,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大家来看看图猜一猜这都是哪个故事?(出示图片: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这些小小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了我们深刻的大道理。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3、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精读课文,交流探究
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把整堂课分为三部分:读、演、议;
第一部分:读
、指名朗读,教师指导。(2)、这个人一直在干什么?(吹牛)
、大家一起来吹牛。(先吹盾,后吹矛,加上表情和动作,老师加以指导)
、除此之外,还有个人说话,是谁?他是怎么说的?(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过瘾了吧?下面一步我们要干什么?(演)(故意一撇嘴,话风一转)没那么容易,让你们现在上来演,太便宜你们啦。(出示《自相矛盾》
(6)、教师指导,通读意思:引导学生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鬻、誉、吾、坚、利、陷、何如、弗、夫)(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试着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细心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是哪一个?(之)讲解之的两种解释及用法。(“之”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代词,相当于“它”;一是助词,相当于“的”。)
第二部分:演
我感觉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已经蓄势待发了,来表演吧!前后同桌互相吹一吹。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道具矛和盾,分小组上台展示,师生共评。
(3)思考楚国人为什么回答不上来了,也就是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从而引出第三个部分。
第三个部分:议(
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2)探究思维过程,聊一聊楚国人此时内心的想法。(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4、帮助楚国人卖矛和盾。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生活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事儿。
四、布置作业新编《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