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18:2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节选)
《复活》
超越苦难,回归本我
列夫·托尔斯泰
Resurrection
观看节选部分视频片段
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让许多人产生了好奇心。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复活》。
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自己却孤独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火车站。
他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
他是俄国的世袭贵族,却能放弃阶级观念,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为争取农民的权益做出自己的努力。
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作者简介
1847年退学后,他回到故乡在自己领地进行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
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1863~1869
《忏悔录》
《安娜·卡列尼娜》12次修改,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
《复活》
1852、1854
《战争与和平》
长篇历史小说
70年代末
列夫·托尔斯泰 作品一览
1873~1877
1889~1899
80年代
相关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
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简要概括节选部分课文内容
男女主人公在监狱中相认。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作者是如何塑造男女主人公人物形象的?
·展现人物间关系;
·窥见人物的身份、经历、境遇、教养、背景、社会地位;
·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导故事的走向;
·透露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特点。
小说中人物对话的作用
双方围绕什么话题展开,沟通顺畅吗?
聂赫留朵夫想赎罪
玛丝洛娃想要钱
从对话看沟通顺畅与否?
第4-12段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我想见见您……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1)第一次对话时,聂赫留朵夫不知道用“您”还是“你”,随即决定用“您”。
①两人没有曾经的亲切、熟悉。
②他是来请求她饶恕,带着“严肃、庄重、爱怜的心情”来见她的。
从对话看沟通顺畅与否?
第31-33段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
“您是怎么找到我的 ”她不理他的话,径自问。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聂赫留朵夫望着她那张变丑的脸,暗自说。
从对话看沟通顺畅与否?
第63-65段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2)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
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沟通为什么不顺畅?
第35-41段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 ” 聂赫留朵夫问, 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真的吗 是怎么死的 ”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 起眼睛来。
“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
“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 地们一发现这事,就把就把我赶出来了。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沟通为什么不顺畅?找找主客观原因
沟通不顺畅的外部原因
“你别跟我啰唆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你到底拿过没有 ”
“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 ”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对你说:你去管闲事干什么……”这边有人喝道。
“老天爷在上,我连知道也不知道。”那边有个女犯大声说。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
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作用
环境描写
课文选取的典型环境——监狱,这一环境的特点是:混乱、嘈杂。
托尔斯泰把监狱作为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相认的背景,目的是以环境的混乱、嘈杂映衬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映衬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并且因为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铁栅栏
有罪→在铁栅栏外
无罪→在铁栅栏内
对话发生的地点、环境
前 情 提 示
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在审讯过程中,法官们只忙于自己的私事,或者因为家庭琐事,或者因为外出偷情,或者为了卖弄学问,对案件审理心不在焉。
最后,陪审员们在写定罪意见时,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图,可是却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导致玛丝洛娃必须判罪。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第35-41段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 ” 聂赫留朵夫问, 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真的吗 是怎么死的 ”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 起眼睛来。
“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
“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 地们一发现这事,就把就把我赶出来了。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沟通不顺畅的内部原因
“没有,没有认出来。我没有工夫认人。当时我根本没有看。”玛丝洛娃说。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 ” 聂赫留朵夫问, 感到脸红了。
“谢天谢地,他当时就死了。”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真的吗 是怎么死的 ”
“我当时自己病了,差一点儿也死掉。”玛丝洛娃说,没有抬 起眼睛来。
“姑妈她们怎么会放您走的 ”
“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 地们一发现这事,就把就把我赶出来了。说这些干什么呀!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
对话不顺畅的内在原因
·“这事”,指身为女仆的玛丝洛娃怀孕。
·“那事”,指她被抛弃、产下私生子,孩子后来死了,自己差点病死的痛苦经历。
第43-44段
玛丝洛娃为什么不愿意沟通赎罪一事?
嫌恶妖媚可怜地微微一笑
模糊地想起新天地——想到残酷、屈辱、苦难——感到痛苦——照例驱除,用迷雾遮住。
神态描写:“笑”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妓女讨好
真情流露、故意利用
鄙夷不屑毫不信任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神态描写:眼神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痛苦、蔑视、愤怒、抵抗
冷漠置之、痛苦愤恨、鄙夷不屑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
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
(节选部分)
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最终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在中途有过动摇和怀疑,但最后还是坚持赎罪。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节选部分)
心灵辩证法
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分析人物
心灵辩证法和全知视角
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揭示心理过程的结束,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托尔斯泰为人称道的“心灵辩证法”和其全知视角的应用分不开。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当局者难以完整清晰地表述心路,因为当局者更关注自我思绪出路而往往忽视来路,通过旁观者叙述心理(全知视角)则可如手术刀般细腻准确地剖析一个人完整的心路。托尔斯泰对人性强大的洞察力与描摹能力使得他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如行云流水且极其精准,全知视角则如虎添翼般加强了心理刻画的艺术效果。所以,《复活》中的全知视角呈现着独特的价值——深度与准度,这是其他小说无法比拟的
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陪同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
故事后续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后经聂赫留朵夫的拯救,也终于回归向善。
人物形象
玛丝洛娃
精神的、灵魂的复活
美好人性的复归
标题含义
《复活》
总结主题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你觉得这个故事真实吗?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可信吗
情节讨论
《复活》
情节设计的讨论《复活》的原型:
托尔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讲给他听一件真实的事:
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姑娘生下孩子后把他送给育婴堂,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落入下等妓院,当了妓女。这个年轻的陪审员认出她就是被他糟蹋过的姑娘,来找法院检察官柯尼,告诉他自己想同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固执,不肯放弃自己的主意。没想到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症死了。
这故事像一颗种子落入托尔斯泰肥沃的心田里,经过若干年的酝酿,开始萌芽、长大,终于成为一株参天大树。这就是《复活》产生的渊源。
情节设计的讨论之情节的“变形”:
妓女在婚礼前得伤寒症死了
男女主人公终成眷属,虽被流放西伯利亚,但过着安宁的生活
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没有和他结婚。
最终两位主人公双双实现“复活”。
情节设计的讨论之情节的“错位”:
男女主人公终成眷属,虽被流放西伯利亚,但过着安宁的生活
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没有和他结婚。
最终两位主人公双双实现“复活”。
情节设计的讨论之情节的“错位”:
聂赫留朵夫的觉醒
玛丝洛娃无药可救
爱上聂赫留朵夫
不与聂赫留朵夫结婚
情节设计的讨论
如果人物的精神绝对对立,势不两立,毫无感情,则人物难免概念化。如果人物很有感情,完全统一,没有矛盾,无法构成情节,人物也没有个性可言……"错位"的幅度越大,且没有达到完全断绝关系的程度,人物个性就越是鲜明……如果聂赫留朵夫一求婚,玛丝洛娃就表示理解,就欢天喜地,人物就没有生命了。或者玛丝洛娃死了,那小说就无以为继了……托尔斯泰在这里驾驭着“错位”艺术规律,既有魄力,又有分寸。
——孙绍振
情节设计的讨论
柯尼讲的故事经过托尔斯泰的“变形”,结局成为男女主人公捐弃前嫌,终成眷属,虽被流放西伯利亚,但男的著书立说,教育孩子,女的读书进修,帮助丈夫,两口子过着安宁的生活。但托尔斯泰后来发觉这样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不符合生活的真实,而纯属个人的愿望,因此是虚假的……最后他得出结论:男主人公既不可能使女主人公在精神上复活,而精神上复活了的女主人公也不可能跟他结婚,共同生活。这才是生活的真实。
——《复活》译本序(节选)草婴
情节设计的讨论之情节的“真实”:
迟了,德米里·伊凡诺维奇,如今我不
配做您的,也不配做任何人的妻子。
(早期手稿)
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大家都说应该上诉…别舍不得花钱,得请一个好律师…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话。(最终稿)
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年联系起来,但接着
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
(最终稿)
托尔斯泰主义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
(《三大师》茨威格著,申林文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
我为巨著来代言——《复活》个性推荐词
我校正在举行“我为经典代言”活动,请为教材中的《复活》选文或整部作品写一段推荐词,100个字左右。
[点拨] 推荐词一般包含以下内容:作者简介、内容概述、艺术特点、思想高度等。具体推荐时,可以有所侧重,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如:突出特点、设置问题、再现精彩片段、谈阅读感受……力求将作品的魅力快速展示给读者。
答案 (示例)这是一个关于忏悔与救赎的故事。从单纯善良到自私堕落,从矛盾动摇到悔罪赎罪,“精神的他”战胜了“兽性的他”。而栅栏那头的她,那个庸俗麻木的灵魂会被唤醒吗?打开《复活》,便被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牵引着,打动着。让我们跟随着托尔斯泰,去洞察人性,拷问心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