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08:4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备课与学习提示:本课重点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剧变,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上册已经学过。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缘由,了解东欧剧变的全过程,了解苏联的建设和改革及其走向解体的过程,由此反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欧诞生了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8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波兰政府流亡国外。1944年8月,国内人民举行华沙起义,在苏军配合下,1945年4月波兰解放,成立了临时民族革命政府。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工人党领袖贝鲁特当选总统,社会党人担任政府总理。1948年,两党合并为统一工人党,成为波兰的执政党。
罗马尼亚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追随德国,但是民众展开抵抗法西斯的斗争。1944年,以共产党为核心组成全国民主阵线。8月20日,苏军在罗马尼亚东部发起攻势。8月23日,国王逮捕了追随法西斯的原内阁成员,由共产党等进步组织组成新政府,罗马尼亚爱国军民发动起义。8月30日,苏军到达布加勒斯特。1945年,罗马尼亚成立民主政府。1947年,罗马尼亚废除君主制,成立人民共和国。1948年,罗马尼亚工人党成立,并成为执政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加利亚是德意法西斯集团中的小伙伴,是德国所需物资的供应地。1942年,共产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倡议组成反法西斯的祖国战线,并组建了许多游击队。1944年9月,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当晚游击队起义推翻了反动政府,正式成立祖国战线政府。1946年9月,保加利亚全民投票,废除君主制,成立了人民共和国,季来特洛夫成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1941年4月,希特勒进攻南斯拉夫,随后德、意、保、匈等国瓜分了南斯拉夫。6月,铁托领导成立了人民解放游击队,经过4年艰苦斗争发展成为80万人的强大军队,以自己的力量打垮了德国侵略军,1945年5月解放全国。11月,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铁托元帅成为共和国领导人。新生的南联邦包括6个共和国,即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门的内哥罗)。
匈牙利的霍尔蒂政权曾于1940年加人法西斯同盟,追随德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匈牙利共产党领导进行反法西斯斗争。1945年,苏军解放了匈牙利。1946年成立了匈牙利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最先遭受德国侵略,被法西斯铁蹄蹂躏长达6年。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逃亡英国组织流亡政府,共产党领导了国内抵抗运动。1944年,斯洛伐克爆发反希特勒大起义。1945年5月,捷共领导布拉格人民起义,与4万多法西斯守军展开了激烈巷战,苏军进入后消灭了全部德国占领军,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解放。1946年5月,捷举行议会选举,贝奈斯仍担任总统,同时成立以共产党人哥特瓦尔德为总理的联合政府。1948年5月,议会制定宪法,定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意大利法西斯占领了阿尔巴尼亚。1943年意大利投降,德国军队又占领阿全境。1944年11月,阿尔巴尼亚获得解放。1946年1月,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
盟军在消灭德国法西斯的过程中,德国领土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9年5月,美、英、法3块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简称“联邦德国”。苏占区为德国东部的5个州。1945年7月后,苏军在各州建立行政机构。1946年10月,苏军将权力移交给各地方政府。1948年3月,成立德意志人民委员会。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人民委员会宣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简称“民主德国”。
1949年,苏联和东欧7国组成“经济合作互助会”(简称“经互会”)。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经互会各成员国实行生产专业化分工。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参加者主要是东欧8国。这是个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抗衡的军事同盟。华沙条约组织建立了2支部队:一是联合部队,各国各拨一部分军队,平时由各国管理,战时统一指挥;二是一体化部队,也是各国各拨一部分部队,平时战时都由联合司令部统一指挥,总司令始终由苏联人担任。苏联按多边协定或双边协定,向成员国派驻苏军。华约组织有利于强化苏联与成员国之间的亲密关系,但也是矛盾分歧不断发生的场合。
1956年,苏军镇压了匈牙利事件。1968年,苏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绞杀了“布拉格之春”。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是要求进行改革,试图自主选择发展方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发生剧变,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急剧变化。
捷克斯洛伐克分解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民主德国在这场剧变中被并入联邦德国。从1992年开始,南斯拉夫联邦内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共和国先后分离出去,只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2006年6月,塞尔维亚和黑山分别成为2个独立国家;2008年,科索沃又单方面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版图有所扩大,军事人员达到1100多万,武器装备也有极大的提高,原子弹和氢弹先后问世。战后最初10年,苏联以最快的速度医治战争创伤,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特殊作用。1956年,
苏共召开“二十大”,“对东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中央和国家经济管理权限过分集中的问题。在工业管理体制中,他撤销了中央对工业的管理部门,设立经济行政区,权力下放给各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扩大地方对工业的管理权,后又进一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工作,并且还讨论了利润应成为衡量企业效率的尺度问题。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不稳定,效果不显著,他的主张和原则留下了不小的影响。在他之后勃列日涅夫又进行全面改革,1965年开始推行计划与经济刺激相结合的所谓“新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而不单是行政手段来管理企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物质刺激原则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调动他们对经济效果的关心。“新经济体制”贯彻3条原则:改进计划工作,扩大企业自主权;充分提高经济杠杆的作用;贯彻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改革收到一定效果,1966-1970年,苏联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5.7%,仅次于日本。苏联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如钢铁、石油、水泥和化肥生产,产量逐渐居世界首位。但是,这些改革基本上没有触动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商品货币关系和物质利益虽然一再被强调,但仍然只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次要补充手段。虽然改革促进了经济建设,但没有建立真正以市场为轴心的经济体制,固有模式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依靠石油资源的开发和输出,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加强军备投入,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在国内加强集权。勃列日涅夫不断给自己颁发勋章。他任用的各地领导人几十年不变,中央领导人老龄化也很严重。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后3年内苏共换了3任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先后继任,都在位一年多便因病而逝。1985年,53岁的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上任伊始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从整顿组织、调整干部,到制订“加速社会发展战略”,一切似乎进行得井然有序。改革一年多后,苏联各项经济指标没有完成既定任务,甚至还低于改革前的增速。于是戈尔巴乔夫认为经济改革失败是由于政治阻力太大,因此必须先进行政治改革,为经济改革扫清障碍。1987年,他提出“民主化”、“公开性”口号,出版了名噪一时的《改革与新思维》,正式提出“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苏共领导层内部开始分化,国内思想领域出现混乱。1988年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扩展到国家机器,他极力主张放权,扩大地方“自治”。1989年,东欧六国发生意想不到的剧变,直接影响到苏联。
苏联解体以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独立为起点。这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都是独立国家,立陶宛还曾是一个东欧大国。在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过程中,这三国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这三国在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方面,与苏联有很大的差异和隔阂。戈尔巴乔夫推行“公开性”和“民主化”改革后,有关“东方战线”的档案被公布出来,三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迅速高涨,要求从苏联分离出去的呼声愈来愈高。1988年11月,爱沙尼亚通过宪法修正案,提出终止实行苏联法律。1989年7月,拉脱维亚发表《共和国主权宣言》,这是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第一个“主权宣言”,成为苏联分裂之启端。1989年12月,立陶宛共产党宣布脱离苏共而独立。1990年3月,立陶宛正式宣布独立,将国名改为“立陶宛共和国”。5月,三国的领导人签署《三国一致与合作的宣言》。三国真正独立是在1991年“八一九”事件之后。
“八一九”事件,是苏联最高领导层发动的推翻戈尔巴乔夫的一场夺权斗争。发起者是时任苏联副总统的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国防部长亚佐夫等人。然而政变者没能控制局势,被新崛起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轻而易举地挫败了。此事的发生和解决表明,戈尔巴乔夫及其中央政府已失去控制力,从此联盟的权力基本落到了叶利钦的俄罗斯政府手中。其余的加盟共和国也早有自立的倾向和动作。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都在为独立大造声势。1990年7月,乌克兰发布主权宣言,声称乌克兰法律高于苏联的联盟法律。这些加盟共和国正式宣布独立,也是在“八一九”事件之后的几天里。
1991年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会晤,随后驱车来到著名的布列斯特市城郊。12月8日,三国领导人签署《别洛韦日协议》,决定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以取代行将终结的苏联;同时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12月21日,独联体正式成立,参加者有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向苏联人民作“最后的讲话”,这是他作为苏联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天。红色的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前的旗杆上徐徐降落,将近70年的苏联正式解体。
三、反思
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它在前进道路上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许多曲折。“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其解体的原因是诸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等-但最直接的关键因素来自苏共自身,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以致放弃了社会主义方向。”②(1)整个管理阶层的官僚化。在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各企业,主要领导人也成了他所管辖范围的专权者。他们俨然是统治者,高高在上,把对国家的管理变成对人民的“管理”,忘记了共产党人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发号施令,视手中权力为禁脔,视国家资产为己有。官僚们的腐化堕落专横为人民所切齿,是激化社会矛盾冲突的主要诱因。
(2)经济运行模式的僵化。计划经济具有很大的优势,在苏联早期建设中成效显著。但随着时间推移,计划经济的某些缺陷和弊病也逐渐暴露,抑制了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难以根据需要及时调整生产方向,一旦计划失当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等。苏联领导人虽有察觉,并进行过一些改革,但毕竟没有触动经济体制本身。
(3)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国力、轻视民生,忽视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生产的根本目的。早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是出于打破西方世界威胁的需要,发展苏联国力的需要,获得了人民的大力支持,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虽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还是得到了他们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忍受。但这种重工业模式经济只能适度,不能无休止地延续。而后来的苏联不仅没有改变这种状况,反而为了争霸需要,卷入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竭力发展军事尖端科技,在重工业尤其在国防建设上集中了大量资金和资源,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应不断提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连人民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结果造成民怨四起,人心涣散。
(4)民族问题是诱发苏联解体的直接导火线。苏联版图2200万平方千米,境内有100多个民族,各民族相互间难免有历史纠葛。社会主义制度在理论上要求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但在苏联的实践中常常被歪曲,大俄罗斯主义依然存在。这种存在刺激了地方民族主义情绪形成。而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又抹杀着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常表现为民族矛盾。当苏联处于生死危机的关头,民族矛盾冲突终于演变为民族分立行为,最终将苏联撕裂。
(5)奉行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是苏联遭受危机的又一教训。苏联崛起后,其大国主义思想日益严重,尤其反映在对社会主义各国的关系上。东欧各国除了被要求照搬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外,在外交、防务等方面也须绝对听从苏联统一调度和指挥。苏联与东欧的“经互会”,一直要求各成员国实行生产专业化分工,这就使得苏联以外的成员国难以形成独立完
整的经济体系,而苏联在经济和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使其他国家的经济必须攀附在苏联这棵大树上,从而势必引发并加深它们与苏联之间的矛盾,几乎没有一个东欧国家没与苏联闹过摩擦。同样,苏联同中国的关系思化,也与苏联的大国大党主义作祟不无关系。
霸权主义主要体现为20世纪60、70年代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展开全球进攻战略,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苏联与美国争霸的重点是欧洲,同时对阿拉伯地区、非洲、南亚、东南亚,甚至拉丁美洲,它都进行了全面渗透。各国人民越来越认清苏联的真实意图,使得它在国际社会越来越不得人心,尤其是它对阿富汗的武装侵略,成为国际社会众矢之的,其国际威望降到了最低点。
(6)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但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而且还有榜样和示范的意义。其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使得西方国家从一开始就必欲将苏联除之而后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干涉苏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冷战,表明西方国家总是将苏联作为头号敌人。在武力干涉威胁不奏效的情况下,思想文化渗透是西方国家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当经济建设不顾民生而导致群众不满情绪增长时,当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引起苏联国内思想混乱时,当他在苏美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向美国过于低姿态地妥协甚至逢迎讨好时,当西方在思想渗透的同时允诺经济上援助时,苏联国内那些倾向西方制度的势力变得活跃起来,他们迅速控制了权力,笼络了民心,将这个红色大国置于了死地。
反思苏联的解体,留给后人的教训真是太多了。
教学与学习建议
《教师教学用书》对本课“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大概是全部23课中最长的最详尽的说明。《教师教学用书》开列的“主要参考资料目录”、其中左凤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和陆南泉、姜长斌主编的《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值得细读。还有一部书《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共3册155万字,这部书几乎集中了我国研究苏联问题的全部专家,主编陆南泉、黄宗良、郑异凡、马龙闪、左凤荣,前4位都是一辈子从事苏联研究的老专家。中学教学怎样给学生讲这段历史,这需要中学教师自已研究。而研究的根基在于对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深刻理解,进行辩证分析、全面分析,然后才能创编出中学课堂的教学设计-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上述3部书只要阅读其中一种,或是“101个问题”中有选择地读一部分,一定会有所得。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深刻了解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以期通过援助、贸易、技术与学术交流等手段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这也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