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不同文化学派的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错误,“文化时间”包括“循环
模式和线性模式”,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它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
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是不可逆时间(“线性模式”)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
接起来。】
2.B(A项,“效率高,时间价值就大”错误,文中只说“时间如影随形一效率无处不在;时间愈发精确
—效率
更加珍贵。当效率成为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和技术装置的基本参数,时间也被赋予价值”,不能得出“效率
高,时间价值就大”的结论,选项于文无据。C项,“才可以让人获得再生和更新”错误,原文为“多半的人都觉
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这样,过去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
认再生和更新”,可知应是让人“感觉可以获得再生和更新”。D项,“必将主宰人类生活”错误,原文为“线性
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可知“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及
引起的观念改变”,只是为现代科学产生打下思想基础,不能断定“必将主宰人类生活”。故选B。)
3.C(“张若虚的感悟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时间的本身”错误,从材料一最后一段来看,“与太阳、流水和钟声一样,
钟表时间只是时间的具象”,“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句也只是借助于“月”这一具象,不能帮
助我们“寻找到时间的本身”,而“想要探索真正的时间,我们必须追根潮源,寻找那个独立于物质,运动和观
察者的时间本身”。)》
4,材料一采用层进式(层递式、递进式)结构。先谈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引出人类对于时间本质的探讨,重点阐
述了钟表时间对于社会活动的影响,最后提出对待时间的具体办法,层层深入。(2分)材料二采用分总结
构。先谈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再谈文化时间的线性模式,最后指出两种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
(2分)
5.①两则材料都体现了辩证的时间观念,有线性时间与循环时间的区分,也有两者的统一,如材料一提及钟表
时间结合了两种时间观念,材料二则提及生物时间中既有循环式时间,也有不可逆时间。②“盖将…无尽
也”一句,从变的角度来看,体现的是线性时间,强调不可逆;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体现的是循环时间,一切是
循环无尽的。③苏轼强调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看,启示人们结合两种时间观念,客观而豁达地看待人生
与世间万物。(每点2分,酌情给分)
6.D(“小气吝啬”不正确。从原文看,王大奎为儿子举办婚礼时不惜物资,也尽心招待。“吝啬”是赖子喝醉后的
话,并不是实情。)
7.B(“原因是现在村庄的常住人口很少,一个能为孙子主事帮忙的人都找不到”错误。王大奎感到烦恼和无奈
的原因是:一方面,王大奎是为不能打消孙子举办乡村婚礼的念头而烦恼无奈;另一方面,找个主事帮忙的人
都难。)
8.①文本选取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婚礼为题材,读者不会有畏难情绪:②文本以“婚礼”为中心事件,将原本
时间跨度较大的三代人的生活集合在一起,情节紫凑,不枝不蔓;③三代人的婚礼以小见大,对比反映了一个
家族的致富脱贫史、一个村庄的发展变迁史、不同时代人民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发展史,主题深远。(每点
2分,任答两点即可)
9.①这两处“家”都是以王大奎和他的家庭为中心的。②第一处“家”是根据婚姻和生育事实所发生的亲属关
系,是一个较为固定的团体。③第二处“家”是根据地缘关系和交情深浅划出的交往圈子,不太固定。在村民
和王大奎一家感情融洽的时候,会被视为家人:随着居住地改变,彼此来往减少、交情变淡后“家”的范围可能
会缩小。(每点2分,酌情给分)
10.CEG(“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为对偶句式,可据此将C、E处断开,“以奉其身”表目的,故在G处断开。
所以正确断句为CEG。)
11.C(文中“居”指居住,与《登泰山记多中“半山居雾若带然”的“居”意思不相同。)
12.C(“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分析错误,综合三则材料可知,委子主张节俭,是
不想因为自己奢侈享受而劳民伤财,助长国君奢嘛之风。)
13.(1)您筑高台凿深池,征收赋税好像唯恐得到的少,施加刑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高台深池”“赋敛”“胜”
各1分,句意1分)
(2)君子不去做不合礼的事情,小人不去做不祥的事情,这是古代的制度。(“犯”“制”、判断句各1分,句意1
分)
14.①劝谏景公戒除奢侈:②拒绝重修住宅;③乘破车驾劣马以为甘。(每点1分,酌情给分》
15.A(“前者质朴浅白,后者典雅含蓄”说法错误,应该是“前者典雅含蓄,后者质朴浅白”。)
16.①对物物生机、清幽静谧的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一、二、五、六句):②对农人吃苦耐劳、勤奋耕作精神的赞
【高一期末·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必修上册一BB一X一F一1一唐A】全国名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主观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
显
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部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
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R
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一方面,天体运动造就的昼夜、月相和季节等有
着近似固定的周期,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之和谐的节律,古人据此设置历法规则,创
造了以年、月、日(以及后来无关天象的时,分、秒)为标度的时间体系。当这些标度被数学化后
舒
自然的时间就成为测度的时间。另一方面,能够感知“自我”和“现在”的生命,都难递生老病死
的命运。古人先验地意识到自己“向死而生”,联想到现在进入过去,未来进入现在,人死不能复
高
生,覆水不能再收
“时间之失”仿佛是一条线性、均匀、“逝者如斯”的河流
上述两种经验,奠定了数学化、空间化的时间观的基础。它们对应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现
淘
启发了人类对时间本质的思考。古印度和古希腊人觉得时间是循环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则基于
上帝和创世的观念,主张有始有终的线性时间。到了中世纪后期,线性时间观已经深入欧洲社
会。16世纪新式钟表诞生,其结合了两种时间观念:指针的运动既模拟循环,也呈现流逝。钟
表时问进入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重构了人与时间的关系,推动了关于时间本质的思考。德
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德·怕多瓦认为,这是现代时间及其观念被“发明”的年代,甚至是“近现
代/新时代”的开端」
以新式的钟表时问为参照,所有社会活动都变得可预期、可规划,能够像钟表机械那样运转
有序。同时,新式时间也将效率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效率本身就是由测度时间所定
义。时间如影随形一效率无处不在:时间愈发精确
一效率更加珍贵。当效率成为市场竞争
的决定性因素和技术装置的基本参数,时间也被赋予价值。
然而,尽管效率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时间始终属于稀缺资源。甚至,人们在相互竞争
之外,还要与时间竞争,如同赛场上的跑者。在越收越紧的时间之网里,“人们对过去充满了悔
恨,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试图拼命地抓住现在”,甚至需要刻意打发富余的时间。就在这并驱争
先、熙熙攘镶之中,世人陷入一种集体焦虑,在抱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同时,绝望地怀念过去: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时至今日,我们的时间经验依然受到钟表的主导。但是,与太阳、流水和钟声一样,钟表时
间只是时间的具象。想要探索真正的时间,我们必须追根潮源,寻找那个独立于物质、运动和观
察者的时间本身。托马斯·德·怕多瓦在《莱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中讲述的故事可以让我
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经验、时间工具和时间观念,分辨于躁动的时间之网,我们才能少一点无
【高一期末·语文第1页(共6页)必修上册-BB一X-F-1一唐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