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清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1.了解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基本史实;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理解清朝实施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的基本知识和造成的恶劣影响;运用表格,梳理历代加强君主专制、思想控制的措施;知道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通过研读相关史料,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通过了解清朝专制统治的危害,理解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策会直接影响社会发展;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和感悟分析,学会以史为鉴,认识到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对外开放促进繁荣富强的历史规律。(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在我们的印象里,当皇帝是一件多好的事啊,全天下权力最大的人,怎么还会有烦恼呢?清朝最初的几个皇帝可烦恼啦!那么,他们到底烦些什么呢?他们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烦恼呢?这些措施与君权强化有何关系呢?今天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走进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中来寻找答案。
二、探究新知
(—)军机处的设立
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说说清朝皇帝的烦恼。为解决烦恼,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学生自由回答)
提示:(1)烦恼:君权受到限制。
(2)措施: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雍正年间,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它的出现,使得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索性被撤销。
2.教师提问:军机处的设立有何作用呢?(学生回答)
提示: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教师总结: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更加容易控制,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所以强化了君主专制,解决了皇权受限的烦恼。
教师过渡:手中权力强化的皇帝们是不是高枕无忧了呢?并没有,接下来我们看看清朝皇帝们还有哪些烦恼。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展示案例:
案例一 翰林院学士徐骏写有一句赠别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被乾隆皇帝认为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统治,于是被杀。
案例二 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胡中藻被杀,友人也受到牵连。
教师提问:以上两则案例体现了清朝前期的哪一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拓展:所谓文字狱,就是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文字狱最大的特征是“冤”,另一特征是“狱”,虚构罪名,处罚极其严厉。清朝文字狱可谓空前绝后,无以复加,尤其是康、雍、乾三朝文字狱最为厉害,规模大,次数多,乾隆帝时,文字狱达到顶峰,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
2.展示材料:
材料一 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世道人心,实有关系。
——李祖陶《迈堂文略》
材料二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龚自珍《咏史》
教师提问:文字狱这种高压政策会给清朝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分组讨论)
提示: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拓展:在文字狱的阴影下,当时的读书人惧怕文祸,只能小心翼翼地遣词造句,揣摩统治者的想法,不能随意发挥,更不敢评论时事政治,将学术思想限定于政府允许的框架内,学问多用于保身,社会缺少创新的思维火花,因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3.清朝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集权统治,在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制造大批“冤狱”。除此之外,他们在文化领域方面也采取了较为极端的措施。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4.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列表归纳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及其影响。
提示:
朝代 内容 影响
秦朝 “焚书坑儒” 巩固了统治,束缚了人的思想
汉朝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
明朝 八股取士 加强了专制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清朝 文字狱 加强了专制统治,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教师过渡: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你是生活在清朝的官员,面对君权极端强化、人人自危的恐怖社会氛围,为了自保,你会怎样做?(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现在我们来看看清朝官员的做法。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多媒体出示问题:
(1)找出清朝君主专制统治下,政府和军队出现的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清朝社会矛盾加剧的表现。
(3)清朝社会矛盾加剧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1)政府:官僚体制日益腐败,官场上贿赂成风,结党营私;各级官吏敲诈百姓。军队:官场的腐败之风也在军队中蔓延,军风军纪败坏,军备废弛。
(2)出现了财政危机;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
(3)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材料二 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清政府实行海禁,不准“片帆出海”。
教师提问:上述两则材料说明清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实行此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总结:自大、自卫、自给自足。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我们知道,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是完全禁止对外交流,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课堂活动——辩论赛
闭关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执行的基本国策,对于它的评价众说纷纭。
学术观点:
胡绳等人认为:闭关政策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清政府实行的禁海政策,有意防止自己的臣民与外人接触,但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阻止外国侵略阴谋得逞。
胡思庸等人认为:闭关政策是一种封建主义的对内对外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带有与世隔绝的盲目排外立场。它妨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维护专制统治,对国家和民族有百害而无一利。
戴逸等人认为:闭关政策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在客观上阻止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实际上成为弱者对抗强者的一种自卫手段。
主题材料:
材料一 限制一口通商,不准外商与中国一般商人直接做生意,禁止在外洋私卖洋货及走私入口等规定,对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与鸦片侵略,是有遏制作用的。……对来华外国人在军事上的限制,不准践踏中国司法主权等规定,直接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在鸦片战争前清朝对外关系史上,曾多次发生外国兵船侵入中国和外国人杀伤、杀死中国人的事件。对这些事件,清政府都是站在反侵略、维护独立主权的立场上,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的。这些都说明,清朝前期的限制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起过抵御侵略的作用。
材料二 南洋海禁之前,福建、广东一带的人民靠对外贸易生活,生活富足,社会安定。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规定:出海商船所带的货物不能超过500石,只准带铁锅1口,每人只许带铁斧1把……;外商不得在广州自由出入……凡外来的一切人员、船只、货物及纳税等事宜皆由政府委派的人员担保……海禁之后,人民生计阻断,许多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清朝严格限制贸易。上海大商人张元隆曾经广买船只,设想打造远洋船100艘与外国商船竞争,但江苏巡抚诬陷他结交海盗,下了大狱,并且严刑逼供,夹毙贸易船户12人。
材料三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仅有200千克左右,美国已接近1 000千克;中国年产铁约20 000吨,不及法国的1/10,不及英国的1/40。中国的造船和航海业长期以来一直领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参照上述评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进行辩论。
辩题: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正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利大于弊。
反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弊大于利。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影响要从两方面评价,总的来说闭关锁国政策是有利也有弊的。一方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另一方面,清廷故步自封,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清朝统治者们的烦恼,而设立军机处、实行文字狱、强化君主专制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虽然强化了君权,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烦恼。反而因为君主专制、思想控制、闭关锁国等背离世界发展潮流和历史规律的政策,导致清代中期以来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国力虚弱、社会危机重重。
本课重点介绍了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内容比较枯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考虑到这样的学情,在设计这堂课时最好要形象化,多给学生展示一些感性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这些素材认识到清朝是如何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推向了顶峰。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相关材料,力图使制度类的课题形象化,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