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23 月光曲 课时 2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 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背景分析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学习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谱写、幽静、霎时、陶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学习 重难点 重点: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一)(二)(三)(检测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二中的3,任务三中的3(检测目标2) 3.完成学习任务四中的9,任务五四中的1(检测目标3)
所需条件 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23 月光曲 听:琴声 谈:一曲 创:《月光曲》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知音 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学 习 过 程 学 习 过 程 课前预习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至少3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文中的生词及二类词语。 2.查工具书解释不理解的词语,以及多音字“传”的其他读音和意思,摘记在便利贴上。 3.将本课生字每个练写两遍,圈出自己认为难写的或易错的生字。 4.查阅资料,了解贝多芬的事迹。 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一:认读字词,理解运用(检测目标1) (一)这些词语我会读:(检测目标1) 谱写 莱茵河 盲目 纯熟 琴键 一缕 陶醉 恬静 幽静 1.看屏幕上的词语,分行练读词语,提醒易读错的字音。 2.重点指导难读、易错字音重点指导生字,前鼻音“纯”;后鼻音“盲、涌”等。 (二)这些词我会写:(检测目标1) 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 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 微波粼粼 1.小组内轮读,相互纠正字音小组汇报。 2.展示自己预习时书写的生字,交流易写错的字。 3.指导生字书写,交流评价提升。 (1)重点关注这两字书写:“谱、纯、键、缕、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莱、茵、盲”,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谱、缕”,上下结构的字“盲”,学生练写。 谱:普字上边点和撇与横分开,亚字扁宽、中间两竖、下横要长,日字窄小。 盲:亡字扁宽、上横要长、竖折的竖靠左、折要短,目字稍窄、宽度与折相当。 缕:纟要窄,米字中竖下边要短、下撇和捺稍长,女字扁宽末笔长点要有力。 4.理解词语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纯熟 安静,宁静。 恬静 非常熟练。 断断续续 形容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微波粼粼 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三)课文我会读:(检测目标1) 1.小组内轮读课文,相互指出读错的地方,做到正确流利,尝试读出体会。 2.汇报读书过程中发现的错误并订正练读。 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感受课文内容 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组自学后组内交流。 全班展示汇报梳理后交流汇报。 ⑴课文主要写了贝多芬在散步时听到( 盲姑娘兄妹 )的谈话,就给盲姑娘弹了一首钢琴曲,盲姑娘猜出他就是( ),他又即兴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并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了下来,谱写《 》的传说 ⑵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 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 两首 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⑶《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 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 ⑷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分成两部分,尝试概况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发展)平静→稍快→激昂→舒缓(发生) 第二层:第4—6自然段:(高潮)月亮升起→月亮升高→风起浪涌→风平浪静 第三层:第7—10自然段:(结束)谱曲 学习任务三:以读促悟,认识贝多芬。(检测目标2) 1.出示: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1)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写贝多芬创作了 月光曲 ,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课件出示: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1)姑娘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姑娘所说的话用了两个感叹号,一是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二是表达自己对弹好这首曲子的渴望,从中可以看出姑娘对音乐的痴迷。) (2)姑娘为什么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由此可见姑娘家境贫穷,她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全班交流。(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 月光曲 的传奇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超的琴技以及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 ) 4.朗读感悟 多么生动的语言,多么真挚的感情,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课文题目是《月光曲》,那么这首乐曲是谁谱写的,又是怎样谱写成的呢?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习任务四:品读课文,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检测目标3) 1.《月光曲》是一首非常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让我们用心灵去倾听、感悟!和盲姑娘兄妹俩一同感受这优美的意境!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认真研读第六至十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课件) 2.因为贝多芬被穷兄妹俩生活所困,但仍热爱音乐、手足之情所感动。所以为兄妹俩弹奏了《月光曲》。在弹奏的过程中,盲姑娘非常惊讶: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那!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盲姑娘为什么觉得这个人是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称赞,贝多芬心里会怎么想? (出示课件) 3.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 (出示课件) “一阵风……格外清幽。” 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 (清幽) 4.有感情的读出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 5.“一阵风……按起琴键。”(出示课件) 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6.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 (出示课件) 7.配乐感悟: 如此优美的意境,把穷兄妹俩都陶醉了,他们听的如痴如醉,我们也仿佛进入了贝多芬为我们所创设的情境中,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在感悟优美音韵的同时,带上感情一起进入文本,感受着天籁之音! 方法指导: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为,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仔细阅读本课第二自然段到第八自然段,想象贝多芬见到的茅屋里的景象,感受穷困的兄妹俩的亲情,感受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体会贝多芬的心情,感受贝多芬心中音乐美。 8.回顾课堂、知识巩固 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9.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2)齐读。 (3)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儿?(海平线上) 师: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音乐一定是舒缓的。大家想象一下,贝多芬这时是怎样弹琴的?(节奏很慢,声音很轻的。) 练读。板书:慢 轻 出示图2: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板书:平静 柔和 出示图3: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 。这时的旋律是急骤、奔放的。 练读。板书:急骤 奔放 (5)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 (6)指导朗读。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8)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 (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 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 ( 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10.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恬静 睁的大大的眼睛)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学习任务五:总结全文,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1.小练习: 用“―――”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______”画出联想的语句。 (1)实在的事物:1鞋匠听到琴声;2鞋匠看到妹妹的表情。 (2)联想:皮鞋匠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皮鞋匠看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2.学一法:运用联想描写事物的方法 本文作者描写 月光曲 的琴声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表现出来的,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即使我们没有亲耳聆听,也能通过语言文字想象出 月光曲 的基本旋律——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这种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表现了贝多芬高超的琴技。 (1)从“相近”、“相关” 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2)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指作者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跟它在性或形态上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3.举一例: 回家路上,我仿佛看到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老大爷用焦急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眼睛看酸了,用手背擦一擦;脚冻麻了,用力跺一跺;站得太累了,就稍稍坐一坐。从红日初升的早晨,到暮色降临的傍晚,一天、三天、五天……这时,我觉得老时,我觉得老大爷给我的不是五个鸡蛋,而是一颗朴实火热的心。 这段文字中“我”看到手中的五个鸡蛋,联想到这一个星期来,老大爷寻找“我”的情景,突出忠厚诚实的老人形象。 4.练一练: 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景物?仔细想一想身处其中的美妙之处,这让你想到了些什么,试着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示例: 浓重的大雾弥漫在天地之间。我坐在汽车上,雾钻进车厢。路边的树木只能看出个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树。我的脑海里忽然展现一个奇特的想法:瞧,这云雾弥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园吗?我们在这山雾中穿行,不正是在腾云驾雾吗?要是去寻访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们乘坐的汽车,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轮船,正劈风斩浪,奋勇向前。
当 堂 检 测 一、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乐(lè yuè)曲 入场券(quàn juàn) 微弱(rò ruò) 纯熟(shú shóu) 恬(tián qià)静 飞奔(bēn bèn) 二、选词填空。 幽静 恬静 安静 1.月光照在盲姑娘( )的脸上。 2.一天夜晚,贝多芬在( )的小路上散步。 3.教室里( )极了,只能听见孩子们呼吸的声音。 三、填空 联想的部分写了三层意思,开始音乐[ ],然后[ ],最后[ ]。
作 业 内 容 1.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他可能会怎么写?他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2.请你写一段话,学习在写实中加入联想的写法。注意用上 “好象”“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一 致 性 本课制定了清晰的学习目标,教学、学习与评价都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一级对学生的评价具有目标的一致性。通过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在的学习中有所提高,有所收获。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学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