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会写“辩”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为、决”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4.能了解《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有节奏的朗读课文;学习用四种方法疏通文意。
难点:知道《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各自的观点,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教学过程】
导入
师:在语文的世界里,翻开课本,文言文是一道靓丽而又独特的风景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两小儿辩日》(板书),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
师:课前,孩子们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指名读、齐读——看来做到课前充分的预习就会有不少的收获啊!
师: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其他的拦路虎呢?老师在这里也有一个疑问,“孰为汝多知乎”怎么读?(生读)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下注释)是啊!通过课下注释,我们知道这就是通假字,只要是通假字,通哪个字就读哪个字的读音,什么意思呢?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拆解课题,《两小儿辩日》中的“辩”字,怎样才能把它写好呢?(生答)——是啊!把握好形近字就能够写好,还有吗?(生答)师范写:(唇枪舌战说不完,两口争辩不忘言,言字旁小而窄)(板书)生写:拿出本子,一个字写两遍——瞧,这小身板儿,挺得多直呀!写出的字就是漂亮。提醒注意写字姿势。根据刚才的方法,相信以后经常练习,你就能够成为书写小达人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理顺句子只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小步,如果想要读的更好,还应该注意划分节奏和停顿。师范读——孩子们,你们认真倾听的样子可真美啊!节奏很重要,对不对?指名读——按照节奏感受一下它的韵律美,嗯!有这种味道了。生再读——对,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准节奏,还需要读准语气,你就做到了这一点。男女生比赛读——越来越有古文的韵味了齐读——是啊!只有这样的朗读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根据题目,我们知道了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答)——嗯!
师:联系题目、熟读课文就能概括这个故事,他们到底是怎样争辩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辩斗的过程吧!
师:齐读第一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生答)——你的理解不错!这句话中有几个词跟现在的说法是不同的,发现了吗?(生答)
师: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一般用“争论”、“争辩”去表示,在文言文中却用“辩斗”,跟我们现在的意思是不同的,针对这个问题,编者已经解答了我们的疑点,他用什么方法解答的?(课下注释)——对,文言文中的课下注释非常重要,好多疑问通过课下注释我们就能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第一个锦囊妙计。(板书)“其”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们)——可见,通过联系上下文就能够清楚并理解意思,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第二个锦囊妙计。(板书)还有一个字,“故”呢?(生答)——你是怎么解决的?(生答)——
师:是啊!当没有课下注释、无法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讲通时,我们可以通过查资料来解答我们的疑惑。(板书)我们碰到疑点时,会处处联系生活中已有的知识,这种方法我们会时时用到(板书)。孩子们,掌握了这几种方法,文言文对我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了,遇到疑点时,就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师:根据这几种方法,来看下文的意思
①你来读读这句话(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说下你的理解(生答)。有几个字跟现代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呢?(生答)——是啊!这几个字与现在的意思有些差别,它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呢?(生答)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疑点的?(生答)——是啊!利用这几种方法,我们就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你再来解释,谁再来解释?②下一句,谁来?(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你是怎样理解的呢?(生答)。这句话中只有一个字有难度,其他跟上一句是一样的,哪个字?(初)——是啊!“初”是什么意思呢?谈谈你的理解(生答)——是啊!“初”和上句中的“始”是一样的,都是刚刚开始的意思。你看,为了避免语言的重复,作者都知道用不同的词来表示相同的意思。你再来解释,谁再来解释?
③两句合起来,谁来读?合起来说一下意思。同位之间互相读并疏通意思。
④疏通意思后,我们知道了这两个小孩原来是围绕着太阳的远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第一个小孩是怎样认为的?用自己的话来理解一下。(生答)(板书)第二个小孩是怎样认为的?用自己的话来理解一下?(生答)(板书)
师:是啊!他们的看法就是他们的观点,不同的看法就是不同的观点。由此可见,文章中有两个观点,当然会争论不休啊!一儿曰——一儿曰——。越说越激烈,我的观点是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你们的观点呢?我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你们认为呢?同学们,我们这样争论能争论出高低吗?——
师:是啊!光表达观点是不能争论出高低来的。在争论中,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观点站住脚、有理有据呢?联系《为人民服务》引入方法、那么这两个小孩是用什么方法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的?
师:(出示: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来读一读这一句,谁来谈一谈你的理解?强调“则”“为”的意思。联系《学弈》中的“为”字辅助理解,这是第三种解释了,把它记下来,牢牢地记住。你看,文言文中一个字可以有多种解释。第一个小孩看到的太阳是怎样的呢?(生答)说下你的理解(生答)——
师:是啊!车盖是如此之大,而盘盂呢?通过课下注释我们知道盘盂是什么意思呢?(生答)可见,盘盂是如此之小。如此一大一小我们知道了第一个小孩是以看到太阳的大小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板书)
师:第二个小孩的理由是什么呢?(生答)谈谈你的理解?(生答)——是啊!第二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正午时?是啊!如此一热一凉,我们知道了第二个小孩是以热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两句话合起来谁来读?合起来说下意思?
师:其实,这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辩斗的过程了,下面我么来小试牛刀。
师:谁能用现代白话文,再来体验一把辩斗的乐趣 ——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你认为你赢了吗?说出你的观点,你的理由是?(生答)你认为你输了吗 说出你的观点,你的理由是?(生答)你说的有道理,你说的也有道理,都说的有理有据,我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了,连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孔圣人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出示:孔子不能决也)你来读,谈一谈你的理解。“决”的意思是?(判断),你再来解释一下。
师:关于孔子,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莫说是在古代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就是在现代,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如此至贤至圣的孔子,也不能决也,说明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实事求是)
师:下一句呢?(出示: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谁来读?你的理解是什么?(生答)——是啊!连学富五车的孔子他们都敢质疑,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敢于质疑)看,孩子们,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同,但他们都用具体事例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这说明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生答)
课堂小结
师:是啊!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知道了不仅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还要明白一个观点的成立一定要有充足的事实论据。伴随着两小儿辩斗的余音,再来回顾一下整个过程吧!
(六)布置作业师:1.背诵课文;2.在疫情期间,张文宏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孩子早餐应该喝牛奶还是喝粥”,他金句迭出,一时间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崇洋媚外,也有人认为,他的观点非常正确,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请同学们课下之后写出你的观点,并用具体事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