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试卷
七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全部为单选,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回望历史、中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可追溯到(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南北朝时期
2.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它却是一短命的王朝,致使西晋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腐朽 B.游牧民族内迁 C.八王之乱 D.匈奴起兵灭晋
3.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B.晋惠帝在位时出现了“八王之乱”
C.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称“南朝”
D.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
①书桌上有一卷纸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
③桌上有《史记》一书 ④书柜中摆放着《大明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小丽看到下面一段话语:“他学习各家书法之长,为节省时间,身边的池水竟成了他涮毛笔的方便之处,日久天长,一池清水被染得墨黑墨黑。”小丽从这段话中感受到的精神是( )
A.实事求是 B.勤学苦练 C.心系苍生 D.敢于创新
6.中国青瓷制作工艺在南北朝时期以南方为先,北方掌握青瓷技术要晚于南方数百年。然而根据考古发现,在北齐的墓葬中也出土了精美的青瓷莲花尊。这表明南北朝时期( )
A.北方制瓷技术高于南方地区 B.佛教仅在南朝统治区域流行
C.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多元一体 D.政权对峙隔绝南北经济交流
7.“经典课文《陈涉世家》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删除”的消息传出后,网民纷纷叹息:又少了学习“壮士不死即以,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催人上进精神的机会。据此判断,该课文记载的历史人物是( )
A.陈胜和吴广 B.项羽和刘邦 C.卫青和霍去病 D.刘备和曹操
8.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
A.海上丝绸之路 B.通往西域的道路
C.陆上丝绸之路 D.通往漠北的道路
9.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作者是( )
A.孔子 B.司马迁 C.班固 D.司马炎
10.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保卫东周王室
11.我国古代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说法,这体现了( )
A.青铜器制作流程复杂 B.社会腐败现象很严重
C.社会等级的界限森严 D.流行以礼器彰显财富
12.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民间传说“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的形象突出反映了( )
A.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精神 B.中国人善于想象
C.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多民族交融而成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13.“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
A.华佗 B.祖冲之 C.毕昇 D.贾思勰
14.2022年12月13日零时起,通信行程卡服务下线,行程码成为了历史,疫情防控进一步放开。小明一家期盼来年大好形势的同时,开始制定家庭游学计划。小明认为游学第一站应该从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开始,所以游学第一站是( )
A.云南 B.北京 C.浙江 D.陕北
15.“他没有指挥千军万马,但所自己的一双脚改变世界……让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两个帝国之间有了间接的经贸交流。”据此可判断,“他”的主要功绩是( )
A.促进了东西文明交流 B.打败了匈奴侵扰
C.让西域正式归属中国 D.加速了对外扩张
16.禹在位时,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愈加严重,此后,夏朝还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由此可知,我国( )
A.进入铁器时代 B.早期国家产生 C.文明开始起源 D.出现社会动荡
17.在当今中国人的主流思想文化观念中,既有儒家的“济世”和“中庸”,道家的“变通”和“隐忍”,又有墨家的“兼爱”和“节俭”,还有法家的“法治”和“一统”。由此可见,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的是( )
A.问鼎中原 B.尊崇儒术 C.百家争鸣 D.尊王攘夷
18.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采取了注射疫苗、定期核酸等诸多预防措施来防止疫情的蔓延,在预防疫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汉时就有名医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祖冲之 D.扁鹊
1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B.华佗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C.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佛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D.班固通西域后,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20.我国石窟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就雕塑方面而言,在继承我国雕塑艺术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宗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外来宗教”主要指的是( )
A.道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佛教
二、非选择题(共五大题30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我国进入东周时期。历史上又把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了危机。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材料三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论语》
材料四 在汉朝政权征服大宛之后,西域诸国与之建立了臣服关系,(西)汉朝政权也逐渐开始了对西域各族的管辖和治理,并形成诸多创新措施……确保了中国西部边疆的稳定,成为后世效仿传承的范式。
——郑言午《汉朝政权对西域民族地区的革故鼎新》
材料五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1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1分)
(3)材料三中首先称霸的是哪一诸侯国?(1分)除了“桓公”外,请列举该时期称霸中原的霸主还有哪些人?(1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对西域的管理机构。(1分)
(5)材料五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1)材料一中李白诗句歌颂了秦始皇的哪一丰功伟绩?(1分)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秦始皇采取什么措施?(1分)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汉武帝为了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还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
材料三
朝代 统治政策 治世局面
西汉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 文景之治
东汉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光武中兴”
(3)请比较材料三表格中的统治政策,找出“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有哪些?(1分)
(4)综上所述,秦汉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什么?(1分)
23.(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 鲜卑姓改用汉姓的情况(部分)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步六孤 独孤 贺赖 尉迟
改为汉姓 元 楼 陆 刘 贺 尉
材料三 495年,皇帝则号令天下,“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四 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少数民族旧俗)。……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献文六王·咸阳王禧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场改革?(1分)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是改革中的哪项措施?(1分)
(2)材料二、三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改革?(1分)根据材料二,若一位鲜卑人的名字叫做拓跋明,他的汉名应该叫什么?(1分)
(3)指出材料三叙述的是这次改革的哪一项内容?(1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留京官员违背了统治者的哪项诏令?(1分)
(5)通过上述材料及问题,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分)
24.(6分)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及主持修建者。(2分)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1分)
材料三: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性。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3)面对上述情景,汉高祖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
材料四:《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南方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1分)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一条建议。(1分)
25.(5分)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七年级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20 CADDB CAABB CCBAA BCAAD
二、非选择题(共五大题30分)
21.(6分)(1)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1分)
(2)王权衰落,诸侯国崛起。(1分)
(3)诸侯国:齐国。(1分)霸主: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答对任意两人即可得分)。(1分)
(4)机构:西域都护。(1分)
(5)张骞出使西域。(1分)
22.(6分)(1)统一六国。(1分)郡县制。(1分)
(2)颁布推恩令。(1分)刺史制度。(1分)
(3)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等。(1分)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分)
23.(7分)(1)商鞅变法。(1分)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1分)
(2)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元明。(1分)
(3)官员在朝廷里必须用汉语,禁止用鲜卑语。(1分)
(4)以汉服代替鲜卑服。(1分)
(5)改革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意思相近即可,1分)
24.(6分)(1)都江堰(1分),李冰(1分)
(2)措施:统一货币和度量衡。(1分)
(3)休养生息政策(1分)
(4)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社会比较安定;优越的自然条件(1分)
(5)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科技在经济上的应用;鼓励发明创造;出台适当的经济政策;维护社会安定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25.(5分)评分说明: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给分要点:自拟题目:(1分,如“以少胜多的战役”、“从赤壁之战到淝水之战”等。)图片内容:(2分)图片之间的联系:(1分)史实正确,表述完整。(1分)若小短文不足80字,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