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1-31 20:2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开封五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今,“玩梗”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我们既要鼓励语言创新,尊重年轻人的创新表达方式,重视网络用语对现代汉语发展的促进,理解流行词语无可替代的表达功能,也要高度警惕消极的玩梗文化,防范玩梗背后的传播迷思和价值取向偏差。
梗文化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质,其依赖的是将逻辑推至极致带来的荒诞,并借助于这一荒诞性去完成一次笑点的制造。梗的诞生发展可以分为语音变异和词汇变异两大源头。语音变异是指将各地方言或者外来语言转化成汉语中的同音字或近音字,以达到通俗易懂和生动有趣的目的。词汇变异是指词汇的变化以某一词汇作为基础进行延伸。
梗,通过对某事或某物在不同情境的解码编码,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玩梗,作为年轻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流行离不开媒介技术、符号意义、生产风格和社交隐喻的共同作用。造梗者漫不经心地自创或者引用某些具有流行潜质的词句或场景充当梗的语料,用以表达、评论、分享,成为梗的首发角色;玩梗者受个人经历、生活经验或性格偏好的影响与造梗者的输出一拍即合,对梗进行理解、解读、定义、回应、修正、延伸和再造。
当下许多“梗”的更新速度快、包含意义多样。由于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指向,“梗”的能指和所指都很丰富,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都存在着流动性。大众在使用“网络流行梗”时,不会追求一个确定的意义,更多的是通过“梗”来确立自身的位置,获得群体认同和情感共鸣。
“网络流行梗”的形成一般是依靠拼贴、戏仿等手段,实际所指常常与表面意思截然相反。特别是在后真相盛行、情绪为先的社交媒体中,事实不被重视,缺乏理性的讨论逐渐导致了公共话语的贫乏。在用“网络流行梗”进行交流时,表情包和固定化的文字成为传播中介,越来越少调用其他的词汇和语句,逐渐失去自身的语言逻辑。比如用“真香”来表示开始评价很低但后来态度有巨大转变,用“yyds”来形容事物或人的出色。梗,在提升了传播效率的同时,也陷入了固定的话语体系,甚至出现“文字失语”的症状和文字本真意义的消解。
部分玩梗以低下的感情姿态,在俗气而直白的“土味情话”中暗含笑点,使梗脱离最开始的传播语境,衍生出新的意义。同时,梗文化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汉字的歪曲,如“夺笋哪”是指“多损啊”,容易影响大众对汉字的准确认知,不利于汉字的传承。对梗文化的泛滥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不良价值取向。凡此种种,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网络流行梗”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影响着公众的日常交流和话语表达。网络玩梗的流行充满着必然性和偶然性,既能让人们收获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也能让人们在表达失语中走向模糊底线、缺乏原则的群体认同。所以,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网络玩梗,正确把握梗文化的认知规律,警惕万物皆可玩梗背后的传播迷思和价值取向偏差,警惕网络玩梗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表达失语”和价值观消解等现象,避免娱乐化陷阱,努力引导营造良好的公共讨论氛围。
(摘编自林爱瑶《网络玩梗背后的表达失语与价值观消解》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言网语”越来越成为青少年传递信息、宣泄情绪、缓解压力、释放感情的表达方式。但一些恶俗、粗鄙的网络“烂梗”也充斥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阻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网络“烂梗”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精神梗阻”。一方面,网络“烂梗”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语言学习、表达和运用能力。网络“烂梗”束缚语言思维、削弱思考能力、固化表达方式,会导致孩子们“文字失语”,说梗、接梗、抛梗时挥洒自如,但要将心中所想付诸文字时,却不会表达、不会言语,除了用“yyds”再也找不到其他表达赞美的词语了,这样会影响孩子们成长成才。另一方面,网络“烂梗”弱化孩子们对正确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一些网络“烂梗”出自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参差不齐的“劣质网红”,他们博眼球、赚流量,助推审丑文化,将错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传递给理性思辨能力弱的孩子们,拉低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准,易使孩子们美丑不分、荣辱不辨。
抵制网络“烂梗”刻不容缓,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首先,要落实家庭的基础作用。家长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家长要以身示范为孩子营造文明规范的家庭语言环境,及时制止和纠正网络“烂梗”渗入孩子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积极引导孩子认清网络“烂梗”的生成根源、严重危害及抵制方法,帮助不明真相、盲目跟风的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其次,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是孩子学习知识、塑造价值、养成道德的重要场所。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优秀同学的榜样引领、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培塑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价值志趣、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勇毅的意志品格,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学会用文明、通俗、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相关政府部门要当好“看护人”,出台法律政策,加强监测和监管。网络平台要当好“守门人”,做好入口的审核和把关,通过设置黑名单,采取屏蔽、关停等处置措施,将不良信息和网络“烂梗”锁在门外,为孩子们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摘编自李海容《切莫让网络“烂梗”阻碍孩子健康成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网络语言是青少年传递信息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但阻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B.“玩梗”是一种语言创新,是年轻人的一种创新表达方式,有值得鼓励的地方。
C.梗文化依赖的是将逻辑推至极致带来的荒诞,梗的诞生发展主要依靠语音变异。
D.玩梗者对梗进行理解、解读、定义、回应、修正、延伸等,成为梗的首发角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梗文化的变异是对汉字的歪曲,因此对梗文化的滥用可能会出现不良价值取向。
B.网络“烂梗”直接影响孩子们语言学习、表达等能力,会影响孩子们成长成才。
C.玩梗的流行离不开媒介技术、符号意义、生产风格和社交隐喻的共同作用。
D.大众玩梗时更多的是通过“梗”来确立自身的位置,获得群体认同和情感共鸣。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中央网信办即日起开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整治重点包括使用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进行侮辱谩骂在内的不良行为。
B.“最美逆行者”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梗”。
C.想要拯救孩子被“梗”住的表达欲,父母可以多陪孩子聊天。在聊天过程中,父母可以多用一些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孩子锻炼表达能力。
D.江苏南京市浦口区车站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在班会课上,鼓励孩子们做一只“有生命的蝴蝶”,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判断和应对网络“烂梗”。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玩“梗”的危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南 京
朱自清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出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即画家石涛)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在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
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开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浑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
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古物保存所便在这里,可惜规模太小,陈列得也无甚次序。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天在里面待着,凉风沁人肌骨。这陵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简朴得很;比起长陵,差得真太远了。然而简朴得好。
雨花台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那地方毫无可看。记得刘后村的诗云:“昔年讲师何处在,高台犹以‘雨花’名。有时宝向泥寻得,一片山无草敢生。”我所感的至多也只如此。还有,前些年南京枪决囚人都在雨花台下,所以洋车夫遇见别的车夫和他争先时,常说:“忙什么!赶雨花台去!”这和从前北京车夫说“赶菜市口儿”一样。现在时移势异,这种话渐渐听不见了。
文本二:
现在谈朱自清的散文,一般人多是以他前期的作品为主体的。这原因很简单:“散文”本身就是情致的艺术,重个性,讲真情,追求一种高品位的“笔情墨趣”。朱自清总说他写的东西多是“无愁之愁”,是廉价的、新瓶里装旧酒的“感伤”。我以为这是“知己”之论。仔细琢磨他的作品,的确能感到潜流在文字底蕴中的那股淡淡的哀愁。《匆匆》中有“时不我待”的感怀,《背影》中有国哀、家破的喟叹,《荷塘月色》中有伤时念旧的不安情绪,《南京》有“沧桑”之叹,《择偶记》有“命运”之感……他的这种感伤、哀愁,既来自家境,更来自时代。
(节选自刘锡庆《略说朱自清和他的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语言朴实、灵活,作者表面说自己写的是旅行人的印象,实则善于抓住南京富有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致,用细致的笔法呈现它们的独特历史文化意蕴。
B.第二段用第二人称口吻来写逛南京的方式以及鸡鸣寺,既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又表明第
一段所说实为自谦,反映出作者对南京的了如指掌。
C.第四段两次运用衬托的艺术手法写玄武湖,包括以多年前的玄武湖衬托现在的玄武湖,用西湖衬托玄武湖,都突出了玄武湖的壮阔与空灵感。
D.最后一段引用诗句写雨花台,表明雨花台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引用车夫的行话则使文章对南京的刻画注入了浓郁的生活、地域气息。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锡庆认为散文要注重“笔情墨趣”,《南京》就有所表现,镌刻在胜棋楼下的朱自清给莫愁小像题的“仙乎仙乎”看似通俗,实则有艺术趣味。
B.按照作者逛南京的经验,逛鸡鸣寺需要在摩挲中品味其幽古之味,而逛台城则需要进行悠然遐想,感受台城历史的风雨烟云。
C.作者认为他所处时代的南京就是一座古董铺子,到处都是前朝遗留下来的陈迹,观赏的时候要注意去想象陈迹当时的情形。
D.车夫“忙什么!赶雨花台去!”方言的含义是赶着去雨花台捡雨花石,作者对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行将消失的方言甚是怀念。
8.朱自清写景散文注重在语言上下功夫,请结合《荷塘月色》所学,从“用词、修辞、句式”中任选两方面分析“鸡鸣寺”写景片段(第二段)的语言特色。(4分)
9.文本二说“《南京》有‘沧桑’之叹”,请根据文本一从“建筑遗痕、自然景观、历代形胜、生活方式”等方面任选三点谈谈你的体会。(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何承矩,字征则。开宝二年,从父继筠讨刘崇,生擒其伪将胡澄。四年,特除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中,兵泉州,以平草寇功,迁闲厩使,更擢权知河阳,六年徙潭州。端拱初,除淄州刺史,签书沧州事。时契丹数寇边,承矩请屯兵于顺安寨西关易河沟口引水,东西三百馀里,南北五十七里,筑堤潴水,以助要害,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承矩援汉魏至唐故事以折之。诏以承矩为河北制置屯田使,民遂获莞蒲鱼蛤之利,而稻田岁入亦助边饷,自是高阳、并海以抵顺安,绝胡寇奔冲之虞。又言顺安至西山,不远百里,亦多川源,愿因而广之,用息外患,朝廷虽嘉之,未及行也。太宗即位,尝手疏和戎为息民之利。景德初,契丹修好,上益善其有谋,又命知雄州,进本州团练使兼安抚使。时虏使初至,承矩以为待遇之礼,宜得折中,庶可久也,上嘉纳。
卒,年六十六,赠相州观察使。缘边及涿、易州军民,闻承矩卒,无不流涕,相与至雄州发哀供佛。何氏世为名将,而承矩好学有文,所与游者必贤士大夫有文集藏于家平时章疏论事多适用。既卒,上遣内侍就其家,取存日奏疏进内。太宗知其好学,喜吟咏,前后命中贵人赐以御制并书,积五十馀轴,又面付手札以褒之。初除团练使,真宗谓宰臣曰:“承矩将家子,知书好名,以才能自任,宜授以美名。”遂除英州,及丐罢瓦桥,诏自择代,遂荐李允则,亦良将也。承矩御下以诚,同其甘苦,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至道初,虏骑万馀,夜逼城蝶,迟明承矩出战,斩获甚众,得其酋长,虏始引去,议者犹以开关不俟命为罪,故徙沧州。魏廷式采访河北,得其功状,朝廷遣使实覆,将士始获推赏。承矩治沧、雄州三任,绩效甚著。(节选自曾巩《隆平集》,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所与A游者B必贤C士大夫D有文集E藏于家F平时章疏G论事多H适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诚,用介词“以”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并后置,与“鞣以为轮”(《劝学》)的句式不同。
B.夜,指在晚上,名词作状语,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中“师”的用法相同。
C.故事,指旧事、先例。今义指的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D.利,指利益、好处,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利”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承矩深得民心。沿边及涿州、易州的军民听说何承矩去世没有不流泪痛哭的,一起到雄州举行哀悼仪式。
B.太宗知道何承矩好学喜吟咏,便派中贵人将御制并书送给他,还当面交付手札以示褒奖。
C.太平兴国年间,何承矩出兵泉州并平定草寇有功,于是迁任闲厩使,又提升为暂代河阳知府。
D.何承矩担任河北制置屯田使时,提出的以稻田收入资助边饷、扩大江河源头等主张,都得以实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宗用其策,会霖潦为患,议者多攻其失。(4分)
(2)边民有告机事者,必与款语,无所猜忌,故虏中动息无不逆知。(4分)
14.真宗为什么要给何承矩“授以美名” 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① 欧阳修
萧条鸡犬乱山中,时节峥嵘忽已穷。游女髻鬟风俗古,野巫歌舞岁年丰。
平时都邑今为陋,敌国江山昔最雄。荆楚先贤多胜迹,不辞携酒问邻翁。
【注】①景祐三年(1036)作,时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夷陵,今属湖北省宜昌。元珍、表臣,分别是诗人的两位友人丁宝臣、朱处仁的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荆楚先贤多胜迹”写荆楚地区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名胜,引发诗人想要深入了解的心理。
B.本诗语言悲凉婉转、幽深绵长,综合运用典故,对比,于景物描写中寄寓深沉情感。
C.首联中“乱”字突出夷陵群山环绕、闭塞荒远的特点,“时节峥嵘”照应题目中的“岁暮”。
D.颔联描绘出了一幅古朴的夷陵丰收画卷:游女梳着古代发髻,野巫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16.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作为亡国之君的诸多愁绪的句子是 , 。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3)《赤壁赋》中客人的箫声哀婉幽怨,细微悠长,甚至能产生“ , ”的动人效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丰硕成果,理论范式日渐成熟,增强理论自信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与呼吁。但是,仍然有少数人热衷于“拿来”,言必称希腊、文必引西方,对自己的优秀理论成果却视而不见,甚至A 。一味“拿来”的东西,或因B ,不能为我所用;或因拿者心怀二志,不能作为借鉴,因而既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也成就不了理论自信。拿来主义不是今天才有的。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局面,我国C 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有助于当时的国人“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获得思想解放,因而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一些人的拿来主义慢慢地变了味,不再是借鉴扬弃,而是照抄照搬,甚至主张“全盘西化”。于是,大量西方的思想观念、理论主张被不加辨别地“拿”了进来。久而久之,一味“拿来”伤害了中国理论的原创力,一些中国学者也因此失掉自信:无论概念、理论框架还是研究方法、思维模式,都不顾我国现实和语境,盲目按照西方的模式走,深深打上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烙印;而像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张培刚的农业工业化理论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即使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并为国际社会所认可,但是不能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面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水稻的缺点。
C.在延安城墙上,曾经看见这样一个标语:“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战胜利。”
D.钟扬的学生就像古代的门客一样“各显神通”,有做科研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创业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调整语序,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杂交水稻是由两个不同遗传特性的水稻品种杂交产生的,由于① ,通过杂交产生的杂交水稻,在体内结合了两个品种的不同特性,一方面使不同特性在杂交水稻体内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另一方面② ,因此,杂交水稻能够表现出较优的性状和较强的生活力。
但是,杂种优势只表现在第一代,杂种一代自身结的种子,只能作为粮食,不能传宗接代。如果把杂种一代结的种子留种,③ ,这第二代的生长情况是怎样的呢 植株有的像不育系,有的像恢复系,也有的像杂种一代,群体生长极不整齐,植株有高有矮,生育期有长有短,分蘖特性有强有弱,穗型有大有小。这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人们把杂种第二代的这种退化规律,叫做分离现象,在生产上一般没有利用价值。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简要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以上三句话都出自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文章,请任选其中一则或数则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