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6~1-10古诗文阅读 课件+学案(打包10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6~1-10古诗文阅读 课件+学案(打包10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1 12:09:22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专题六 选择题,细辨析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答案:A
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思想内容鉴赏。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即研读经典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
二轮复习定向
通过一轮复习,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代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是读不懂诗歌仍是一个棘手问题,直接影响着答题的准确性;而在各个题型的细节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失误,造成失分严重。故二轮复习中,应从如下两方面突破:(1)再次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考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来疏通诗意;(2)针对失分点,逐点例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来补短板。
一、古代诗歌选择题设误类型
1.望文生义 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词句等。
2.无中生有 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
3.说法绝对 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
4.胡乱联系 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过的诗句从手法、情感、内容等角度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
5.拼凑词句 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作为解释诗歌的具体内容。
二、两类方法破解五种设误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方法1 联系背景还原诗歌原景
【分析1】 B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错误类型:                        .
分析:                          .
望文生义
解答此题可以联系到欧阳修的《秋声赋》中“衔枚疾走”的说法,背景为行军士兵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用来表达的是寂静。而考生看到“衔枚”容易联系到行军打仗,而脱离诗歌的语境去望文生义地主观判断。
方法2 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用意
【分析2】 E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错误类型:                        .
分析:                          .
无中生有
后半句的错误之所以难以看出,是因为没有关注到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所提供的诗歌写作背景,更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古人说话的习惯,以致于容易误判为正确选项,实际上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分析1】 C项,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错误类型:                        .
分析:                          .
【分析2】 D项,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错误类型:                        .
分析:                          .
望文生义
如果看题目,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就能明白: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认可李绅的诗歌创作的意思。
无中生有
如果设身处地体会一下作者用意就可明白:这首诗透露出作者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和自嘲,说明作者还是想得到当世的认可的。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首联表明心志,虽然自己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不会改变,自己不会去拜谒朱门权贵之人,而是拜谒裴侍郎这样的儒家学者。颔联点题,把投书裴侍郎的目的直言不讳地讲了出来。颈联从直抒胸臆转而写景,更为形象地展现出自己孤高耿介的情怀。尾联再次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会随便地接受恩惠。全诗表达出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正常渠道进身的思想感情,语言铿锵有力。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实则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答案:C
解析:C项“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错误。由第二句“系舟岳阳城下树”可知,此时诗人的船是停着的,故应为“唱歌人驾着轻舟离去了”。这里属于人物判断错误,选项明显将诗人和轻舟中的人混为一谈了。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并序》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并序》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以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②侧面描写。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并序》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渔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侧面衬托也可,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解析:古诗描写音乐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诗前六句借月下水面的景象烘托歌声美妙,“听不尽”借听众的反应侧面表现歌声之美妙。另外考生要熟悉《琵琶行并序》中侧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乐声美妙的诗句。专题六 选择题,细辨析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 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二轮复习定向
通过一轮复习,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代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是读不懂诗歌仍是一个棘手问题,直接影响着答题的准确性;而在各个题型的细节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失误,造成失分严重。故二轮复习中,应从如下两方面突破:(1)再次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考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来疏通诗意;(2)针对失分点,逐点例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来补短板。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一、古代诗歌选择题设误类型
1.望文生义 解释诗句时,不考虑整体内容,错误解说诗句中的词句等。
2.无中生有 凭空解说一些诗歌中没有体现的内容,比如相关的表达技巧等。
3.说法绝对 选项内容太过绝对,不符合客观情况。
4.胡乱联系 选项的内容将诗歌的某些特点与学过的诗句从手法、情感、内容等角度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必然的。
5.拼凑词句 把几句没有本质联系的话放到一起作为解释诗歌的具体内容。
二、两类方法破解五种设误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方法1 联系背景还原诗歌原景
【分析1】 B项,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错误类型:                                    
分析:                                    
方法2 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用意
【分析2】 E项,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错误类型:                                    
分析: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分析1】 C项,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错误类型:                                    
分析:                                    
【分析2】 D项,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错误类型:                                    
分析: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实则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并序》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第二板块 古代诗歌鉴赏——诗无达诂终须诂
专题六 选择题,细辨析——熟悉设误类型,精准做出选择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15.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答案:A
16.解析:思想内容鉴赏。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即研读经典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
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典例 【分析1】 错误类型:望文生义
分析:解答此题可以联系到欧阳修的《秋声赋》中“衔枚疾走”的说法,背景为行军士兵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用来表达的是寂静。而考生看到“衔枚”容易联系到行军打仗,而脱离诗歌的语境去望文生义地主观判断。
【分析2】 错误类型:无中生有
分析:后半句的错误之所以难以看出,是因为没有关注到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所提供的诗歌写作背景,更不能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古人说话的习惯,以致于容易误判为正确选项,实际上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就是体弱多病。
即时演练
【分析1】 错误类型:望文生义
分析:如果看题目,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就能明白: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是一种戏谑,没有不认可李绅的诗歌创作的意思。
【分析2】 错误类型:无中生有
分析:如果设身处地体会一下作者用意就可明白:这首诗透露出作者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和自嘲,说明作者还是想得到当世的认可的。
即学即练
1.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2)首联表明心志,虽然自己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不会改变,自己不会去拜谒朱门权贵之人,而是拜谒裴侍郎这样的儒家学者。颔联点题,把投书裴侍郎的目的直言不讳地讲了出来。颈联从直抒胸臆转而写景,更为形象地展现出自己孤高耿介的情怀。尾联再次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会随便地接受恩惠。全诗表达出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正常渠道进身的思想感情,语言铿锵有力。
答案:(1)D (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2.解析:(1)C项“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错误。由第二句“系舟岳阳城下树”可知,此时诗人的船是停着的,故应为“唱歌人驾着轻舟离去了”。这里属于人物判断错误,选项明显将诗人和轻舟中的人混为一谈了。(2)古诗描写音乐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本诗前六句借月下水面的景象烘托歌声美妙,“听不尽”借听众的反应侧面表现歌声之美妙。另外考生要熟悉《琵琶行并序》中侧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乐声美妙的诗句。
答案:(1)C (2)①烘托。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并序》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以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②侧面描写。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并序》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渔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侧面衬托也可,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共43张PPT)
专题七 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答案:C
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误,“鸡犬林萝隐隐声”意思是鸡鸣、犬吠之声在林萝间隐隐传出,与“湖上晚归”的诗题相呼应,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并没有被破坏,心情也一直是恬淡安宁的。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引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关注到诗人的心态,能结合景物展开分析,找到二者的关联,意思对即可)
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迁移理解文外观点(审美鉴赏与创造)。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指的是自身的观点、情感会投射到景物中。题干问的是“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那么我们就要关注诗人的心态和诗中景物的特点,先分析诗人的心态,然后分析这一心态与诗中景物的关联。结合诗歌标题可知,此诗写于诗人归家途中,而首句中的“归思清”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态,此时的他心境澄清,心态平和。然后分析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诗中景物的特点。由“浑恐是蓬瀛”可知,归家途中的景物优美,让人如入仙境。因为诗人的心态是平和静谧的,所以在他的眼中,“桥横水木”“寺倚云峰”,宁静安详;“翠羽湿飞”“红蕖香袅”,灵动明快。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考情调研】 ①意象,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象的识别、意象特点的概括、意象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等。②意境,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意境特点的概括、意境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营造意境运用的艺术手法的分析等。
易错角度1 断章取义,摘句赏诗
失误诊断:对诗歌的内容缺少整体把握,只注意到最为熟悉或典型的物象或情感面,只注意到个别的字眼或句子,便抛开其余而大加发挥。
示例分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对这首诗,有人只抓住诗中“残阳、瑟瑟、弯月”几个物象,便以为全诗的基调是伤感凄凉的,却忽视了“铺”的平缓柔和,以及江面在残阳照射下细波粼粼、光色变化的景象,忽视了关于“露”和“月”的描容绘形,故而全诗和谐宁静的意境和作者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也便无从把握。
解决途径:鉴赏时,应该着眼全诗,从作者生平、时代特点、作者情感等方面知人论世,既要着眼重点句子,懂得其妙,又要通读全篇,了解内容。避免就句解句,断章取义。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注】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 何逊:南朝著名诗人。他在扬州做官时,曾写下《咏早梅》一诗。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迪登东亭写梅花诗赠给诗人,诗人被这份情谊深深打动,便写了此诗回应。
B.以南朝著名诗人何逊来比裴迪,足见诗人对朋友才情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C.诗人对朋友没有折一枝梅花寄来感到遗憾,但梅花却触发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D.诗歌从想象对方赋诗情景起笔,以抒写诗人的感慨收束,题旨集中在早梅伤愁。
答案:C
解析:C项“诗人对朋友没有折一枝梅花寄来感到遗憾”理解有误。原诗颈联前句“幸不折来伤岁暮”的意思是幸亏你没有将早梅折来让我感伤时光流逝,因此C项属于对诗句理解的错误。A项是对题目“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的理解。“见寄”在古代诗歌题目中比较常见,意思是诗人收到了别人(多是友人)的来信(诗歌),自己赋诗回寄给对方。B项针对注解,结合首联,体现诗人对朋友的欣赏。D项针对首联“东阁”即“东亭”,首联是诗人想象友人逢早梅引发诗兴,属于想象或虚写。
(2)这首诗重点不在咏梅,明人王世贞却称赞它“古今咏梅第一”,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全诗没有具体描写梅花,但句句与梅相关:梅动诗兴,对梅遥忆,梅引乡愁,梅催白头。②诗歌重在抒情,以早梅伤愁立意,围绕梅花,前两联忆友情,后两联抒愁情。
解析:题干说重点不在咏梅,就是要求针对意象的托物言志的作用,着重分析梅花所寄之情;后面针对王世贞的称赞则要求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出与梅花的关系的,即没有具体写梅花的外表和精神,而是立足诗人与友人对梅花的态度,以此寄托乡愁、友情。具体分析如下:“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梅动诗兴;“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对梅遥忆;“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梅引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梅催白头。诗歌重在抒情,诗人以早梅伤愁立意,“若为看去乱乡愁”,抒发乡愁;诗人看梅花开放而感到梅催人老,继而生出“催人自白头”的感慨。围绕梅花,前两联忆友情,后两联抒愁情。这首诗的重点不在咏梅,而在抒情。
【技法点拨】 意象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1.积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的寓意。意象的寓意是古今文人在长期的创作中约定俗成的,如松、竹、梅分别象征傲岸不屈的精神、高风亮节的品行、不与世俗同流的人格。再如【典例1】中“梅”既有传统文人的高洁清雅,还承载了诗人赋予的特殊象征意味,这需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来体会。
2.要准确把握意象在诗歌中的特征性用语。这需要考生积累记忆,也要求考生针对诗歌内容加以选择。如【典例1】中诗人在描述核心意象“梅”时,用“对雪遥相忆”“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乱乡愁”等特征性用语,拟人化地表现了梅花遇雪、不与群芳争春、无人欣赏的寂寞、引发诗人乡愁等重要特点,极为生动形象,感人至深。
3.要明确命题的要求。要明确命题是要求回答意象的寓意,还是寄托诗人某种情感,还是表现意象的方法,还是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等。以【典例1】为例,如果要求回答梅花寓意,就从梅花角度陈述,如不畏严寒、不与群芳争春、悼惜年华等;如果要求回答寄托诗人怎样的情感,就要从诗人的角度陈述,如表达诗人不畏权贵、傲岸不屈、清高孤傲、不与凡俗争宠、感慨年华流逝、珍惜友情等;如果要求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除了阐述梅花的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还要阐述表达效果,如表达情感含蓄蕴藉、真挚感人等。
易错角度2 分不清写景的角度,赏析方法不正确
失误诊断: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有单独命题的,也有两者结合起来考查的。考生对“角度”和“方法”界定不清,就会造成答非所问。
示例分析:
伤春五首(其二)
杜甫
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
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
牢落官军速,萧条万事危。
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
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
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
前四句是怎样写景的?
从写景的角度来看,“莺入新年语”“天青风卷幔”是写高处、远处之景;“花开满故枝”“草碧水通池”则是写低处、近处之景。高低、远近的搭配,使画面富于变化而具有层次感。从写景的方法来看,“莺语”是着眼于听觉的描写,“花开”是着眼于视觉的描写。视听结合,使画面有声有色。“花”“草”着眼于静态事物的描述;“风”“水”分别用“卷”“通”进行动态描述。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生机。
解决途径:因此,破解这个难点必须弄清写景的角度(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与写景方法(修辞手法、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的区别,根据题干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附:诗歌常见写景角度
①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同时描写动态与静态的画面,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②声色(视听)结合
古代诗歌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作者往往利用感官(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从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景物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相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这样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④虚实结合
实景是作者描写的现实中的客观景物,虚景是作者通过联想、想象或回忆而虚构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
⑤点面结合
作者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将主体物与周围的景、物等联系起来进行描写,点面结合,使主体物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⑥时空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视觉形象也会呈现出千姿百态。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秦州杂诗①(其十七)
杜甫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②,蚯蚓上深堂③。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注】 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其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②窥浅井:求食。③深堂:内堂,屋宇深处的厅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边”指秦州,这两句诗是说秦州秋日因久雨而给人阴沉昏暗之感。
B.用“乱”字写檐下雨水乱溅、淋湿帐幔,暗写风向不定,寄寓飘摇之感。
C.用“度”字来写山头乌云急速行进的状态,暗示此地很快就能雨过天晴。
D.尾联使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深刻表现诗人境遇的凄冷,而又含蓄隽永。
答案:C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主要针对关键字的理解和关键手法的赏析。考生注意理解关键字要结合语境。C项中“山头乌云急速行进的状态”属于对“度”的理解错误。一般讲“度”是踱步的意思,这里使用拟人手法,写乌云行动迟缓,暗示雨天还要持续一段时日。
(2)请从明写和暗写的角度对诗歌怎样写雨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①前六句皆是写雨,其中“乱淋”明写雨之急骤。②其他五句皆是暗写。“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借长期荫翳不辨晨光体现秋雨连绵;“山云低度墙”以云低暗示下一场秋雨即将到来;“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写积雨成涝。③诗歌通过雨乱云低营造了压抑、昏暗的意境,又通过鸬鹚觅食、蚯蚓避湿来渲染久雨后的苦闷,表现了诗人流落秦州的感时伤乱之情和个人身世之悲。
解析:题干要求从明、暗两个角度赏析怎样写雨,写法和写作对象都已明确,赏析的是景与手法的关联。考生要注意明写即直接写雨,暗写就是间接通过其他景物烘托雨,然后从诗歌中筛选出能体现明、暗写雨的地方,如“乱淋”直接写出雨的急骤,其他如“秋阴”“云低”说明雨水之连绵,又以“鸬鹚”“蚯蚓”的细节暗示积雨成涝,最后点出这些或明或暗对雨的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嵸【注】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 巃嵸(lóng z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答案:B
解析:B项中“跌宕起伏的心情”不正确。根据诗歌内容,诗人的情感比较稳定,整体体现了诗人登上太白岭的愉悦心情以及对百姓安康和乐的期盼,没有跌宕起伏的特点。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以动衬静。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④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考生既要抓住景物特点,还要突出写景手法技巧,另外还要关注景物中蕴含的情感。考生作答时首先要从诗歌中筛选出主要景象,如鸟语、鱼行,然后就可以看出视听结合的角度以及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再者以“乐”描述鸟,以“行”描写鱼,体现拟人化的修辞。考生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视听结合表现在哪里,动静结合又体现在哪里。
【题后反思】
景物描写题问法与答法的几个玄妙点
1.问“景物描写的特点”:既要回答景物内容的特点,也要回答景物写法的特点。如【典例3】要求赏析景物描写,考生既要从作者撷取的典型景物出发,又要关涉写景的技巧,如修辞手法、空间位置、角度变化、遣词造句等方面。
2.已明确某句景物描写的角度,要求针对性赏析:考生需要就该点结合具体内容,不要涉及其他特点。如【典例2】要求从明写和暗写的角度进行赏析,考生需要将明暗处先点出来,然后结合相关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3.问景物描写的作用:要针对景物的特征、所处位置和诗人的情感。如首句中的景物描写常常奠定全篇感情基调;诗人的情感往往与其所看到的景象有相似性或相关性,考生要加以比对分析。
易错角度3 情景关系分辨不清,答题要点不全
失误诊断:近几年高考中情景关系作为考点频频出现,而且综合性较强,答案中往往涉及形象、意境、情感、效果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审美。对学生而言,易错点主要源于两方面:情景关系的辨别不清、答题要点的全面和规范。
示例分析: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借助典型意象“秋风”萧萧,“雁群”南去,表达“孤客”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中第二句即点明情感“客愁新”,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远眺旷野无人,感受只有一轮孤月与自己亲近,孤寂之情似乎寻得了慰藉,却也更添寂寥。
解决途径:了解古典诗词里面常见的几组情景关系。如: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的由来是“先有情,后有景”,因为诗人已有某种特殊的或复杂的情感于心中涌动,故所见之景“皆著我之色彩”,所写景物也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性。读者则可以通过把握典型意象色彩和意境氛围明确感知诗人的情感,此为借景抒情。
注意:借景抒情的诗作,往往在诗句中“既见景又见情”,景物描写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或者运用典型意象,比如“西风”“黄叶”“梧桐”“杜鹃”等;情感表露则可找到“情感关键词”作为依据,比如“愁”“悲”“客”“孤”“喜”“霜鬓”等。
二、寓情于景
相对于借景抒情而言,寓情于景的手法则明显表现为“只见景,不见情”,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巧妙地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正面不着一字,“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者找不到“情感关键词”,需仔细分析体会,于意境中品读诗人情感。寓情于景使景与情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所以“情景交融”通常与“寓情于景”连用,用来表达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这也是王国维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
注意:寓情于景的明显特征在于全诗重在写景,通过意境烘托心境,继而表达情感,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等诗句,都需要读者在字里行间细细琢磨咀嚼,在脑海之中形成画面,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体验。
三、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重点在于一个“触”字,即先见景,后有情,情感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本来心情平静,由于偶然的外界景物的刺激,触发了心中的某种情感油然而生,继而开始抒情。
注意:触景生情手法的分辨关键在于细心品读,抓住触发情感“从无到有”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比如《春日登楼怀归》中的“聊引望”“忽自惊”,进而分析诗人“惊”的原因,明确思乡之情的由来。再如“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显然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在面对岳飞墓时自然而然触发的情感。
四、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特点,常见于诗歌末尾。它是指诗歌在叙事、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耐人咀嚼,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南宋沈义父在其词学理论专著《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注意:答题时应避免定式思维,并不是所有末句写景的诗歌都是“以景结情”,还应整体把握诗歌抒写脉络加以辨别。以景结情手法往往在诗中会出现一个“断点”,即前句叙事、抒情或议论,后句本应继续承接一以贯之,诗人却故意戛然而止,转而写景,将一切情感表达都凝注于这句“景语”之中,且此句写景多出现于诗歌末句,方可达到想象无尽、意蕴无穷的效果。
典例4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 ①新亭: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②钓鱼坛: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起句突兀,写醉中闻鸡起舞,表示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自己心系社稷,欲有所为。
B.“古来豪侠数幽并”一句承上启下,既谓己尚存豪侠气概,又引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C.下阕“他日封侯”一句,舍我其谁的自信豪壮溢于言表,体现了词人清雄豪放的风格。
D.全词情感多处顿挫起伏,而贯串其中的基调是理想与境遇的矛盾所带来的深沉痛楚。
答案:C
解析:C项中“舍我其谁的自信豪壮溢于言表”的情感分析错误。根据语境,前文有“鬓星星,竟何成”,体现词人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哀;后文又有“一掬钓鱼坛上泪”,描述词人伤感落泪的情状。因此词人并非表达自信豪壮,而是壮志难酬、青史无名的愤懑不甘。
(2)全词两处写景,即上阕“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与下阕“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答案:上阕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将嵩山三十六峰比作剑气直冲星斗的宝剑,渲染出豪壮的意境,体现词人渴望大展拳脚、收复失地的凌云壮志。下阕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描写钓鱼坛上风雨如磐、天地迷冥,营造出悲戚迷茫的氛围,强调词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不得已而隐逸的忧愤和感伤。
解析:古人写诗无非“情景”二字,尤其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对应吻合,或者情景直接对应,或者反衬,如乐景反衬哀情。考生首先要明确两处写景的特点,如上阕“长剑”象征征战沙场、建立功勋,自然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下阕“钓鱼坛”象征着不得已而归隐的生活,前后对比,壮志难酬的情感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误区警示】
1.景与情对应不明确。很多考生对情景关系对应大而化之,如只说某景表达作者内心的悲伤,而不说什么悲伤。
2.对景物的感彩理解不正确。如诗中写到草青青,考生就认为是生机活力,是乐景;但古诗表现草茂盛常常表达自然永恒、人事变迁的悲情,或者无人造访的孤独寂寞。
3.不能将景物和上下文语境相联系。如考生对自己不能理解的情景关系就一概说成乐景反衬哀情。
易错角度4 物象理解偏颇,象征意义揭示不出
失误诊断: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或者称“意象”)和景物形象(或者称“意境”“画面”“氛围”“气氛”等)。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理解偏差或理解片面。偏差指的是理解错误,片面指的是理解不全面。
示例分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诗,当然以颇具动感的形象展现出天地的广远阔大,但若仅凭这里的气势雄浑就断定杜甫心胸开阔、意气风发,则是忽视了律诗中起承转合的气韵流动感。事实是,这两句诗提供无限广远的时空背景,只为表达“独夜舟、一沙鸥”的孤单渺小,无力自控,引发生命经历的感慨。
解决途径:把握各物象之间的联系,注意整体组合中的“境”而不是其中的“点”;注意对比、衬托、虚实、扬抑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实质性内容而不是铺垫性笔墨;注意诗歌特有的结构形式,把握各句之间的语意关系。
典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注】,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 踠:屈曲,弯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负”“凌云万丈”“未曾开”高度概括了李商隐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一生。
B.“鸟啼花落”让人联想起李商隐的身世,“竹死桐枯”则暗喻李商隐的去世。
C.“三光”指日月星;“文星”即“文曲星”,常指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D.全诗按惜才、誉才和哭才顺序来写,先惜而誉,由惜而哭,以哭寓愤,情感浓烈。
答案:D
解析:D项“全诗按惜才、誉才和哭才顺序来写”错误,全诗应该是按誉才、惜才和哭才顺序来写,先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诗歌首句说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这是对“才”的直接赞誉。而首句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第二句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无奈和对人才的叹惜。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鸟啼花落人何在”用“鸟啼花落”烘托出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劲,悲悼的意味更浓。
(2)诗的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句运用象征手法,以良马的遭遇象征李商隐的悲剧。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而李商隐的悲剧也是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所致。第二句用典借伯牙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
解析:颈联上下句诗人由良马写到旧交,由物到人,因此“良马”具有象征意义。下一句“绝弦”用了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绝弦的典故。上下句分析都要先定重点再结合诗句内容展开。
【误区警示】
分析物象的象征意义时常见易错点:
1.只看物,不见象。物是个体,象才是类型。很多考生往往只看到浅层的物性,不会将其归纳上升为象类。如【典例5】中考生往往只看到马的遭遇,没有与李商隐的悲剧相联系。
2.只看物象,不见语境背景。既见物,又见象,象征意义有时还是不能完全显现。考生常常忽略命题人所给的注解,尤其是其中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常常将个体的意义推广到时代高度。专题七 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考情调研】 ①意象,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象的识别、意象特点的概括、意象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等。②意境,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意境特点的概括、意境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营造意境运用的艺术手法的分析等。
易错角度1 断章取义,摘句赏诗
失误诊断:对诗歌的内容缺少整体把握,只注意到最为熟悉或典型的物象或情感面,只注意到个别的字眼或句子,便抛开其余而大加发挥。
示例分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对这首诗,有人只抓住诗中“残阳、瑟瑟、弯月”几个物象,便以为全诗的基调是伤感凄凉的,却忽视了“铺”的平缓柔和,以及江面在残阳照射下细波粼粼、光色变化的景象,忽视了关于“露”和“月”的描容绘形,故而全诗和谐宁静的意境和作者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也便无从把握。
解决途径:鉴赏时,应该着眼全诗,从作者生平、时代特点、作者情感等方面知人论世,既要着眼重点句子,懂得其妙,又要通读全篇,了解内容。避免就句解句,断章取义。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注】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 何逊:南朝著名诗人。他在扬州做官时,曾写下《咏早梅》一诗。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迪登东亭写梅花诗赠给诗人,诗人被这份情谊深深打动,便写了此诗回应。
B.以南朝著名诗人何逊来比裴迪,足见诗人对朋友才情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C.诗人对朋友没有折一枝梅花寄来感到遗憾,但梅花却触发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D.诗歌从想象对方赋诗情景起笔,以抒写诗人的感慨收束,题旨集中在早梅伤愁。
(2)这首诗重点不在咏梅,明人王世贞却称赞它“古今咏梅第一”,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技法点拨】 意象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1.积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的寓意。意象的寓意是古今文人在长期的创作中约定俗成的,如松、竹、梅分别象征傲岸不屈的精神、高风亮节的品行、不与世俗同流的人格。再如【典例1】中“梅”既有传统文人的高洁清雅,还承载了诗人赋予的特殊象征意味,这需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来体会。
2.要准确把握意象在诗歌中的特征性用语。这需要考生积累记忆,也要求考生针对诗歌内容加以选择。如【典例1】中诗人在描述核心意象“梅”时,用“对雪遥相忆”“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乱乡愁”等特征性用语,拟人化地表现了梅花遇雪、不与群芳争春、无人欣赏的寂寞、引发诗人乡愁等重要特点,极为生动形象,感人至深。
3.要明确命题的要求。要明确命题是要求回答意象的寓意,还是寄托诗人某种情感,还是表现意象的方法,还是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等。以【典例1】为例,如果要求回答梅花寓意,就从梅花角度陈述,如不畏严寒、不与群芳争春、悼惜年华等;如果要求回答寄托诗人怎样的情感,就要从诗人的角度陈述,如表达诗人不畏权贵、傲岸不屈、清高孤傲、不与凡俗争宠、感慨年华流逝、珍惜友情等;如果要求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除了阐述梅花的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还要阐述表达效果,如表达情感含蓄蕴藉、真挚感人等。
易错角度2 分不清写景的角度,赏析方法不正确
失误诊断: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有单独命题的,也有两者结合起来考查的。考生对“角度”和“方法”界定不清,就会造成答非所问。
示例分析:
伤春五首(其二)
杜甫
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
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
牢落官军速,萧条万事危。
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
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
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
前四句是怎样写景的?
从写景的角度来看,“莺入新年语”“天青风卷幔”是写高处、远处之景;“花开满故枝”“草碧水通池”则是写低处、近处之景。高低、远近的搭配,使画面富于变化而具有层次感。从写景的方法来看,“莺语”是着眼于听觉的描写,“花开”是着眼于视觉的描写。视听结合,使画面有声有色。“花”“草”着眼于静态事物的描述;“风”“水”分别用“卷”“通”进行动态描述。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生机。
解决途径:因此,破解这个难点必须弄清写景的角度(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与写景方法(修辞手法、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的区别,根据题干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附:诗歌常见写景角度
①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同时描写动态与静态的画面,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②声色(视听)结合
古代诗歌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作者往往利用感官(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从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景物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相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这样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④虚实结合
实景是作者描写的现实中的客观景物,虚景是作者通过联想、想象或回忆而虚构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
⑤点面结合
作者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将主体物与周围的景、物等联系起来进行描写,点面结合,使主体物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⑥时空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视觉形象也会呈现出千姿百态。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秦州杂诗①(其十七)
杜甫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②,蚯蚓上深堂③。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注】 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其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②窥浅井:求食。③深堂:内堂,屋宇深处的厅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边”指秦州,这两句诗是说秦州秋日因久雨而给人阴沉昏暗之感。
B.用“乱”字写檐下雨水乱溅、淋湿帐幔,暗写风向不定,寄寓飘摇之感。
C.用“度”字来写山头乌云急速行进的状态,暗示此地很快就能雨过天晴。
D.尾联使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深刻表现诗人境遇的凄冷,而又含蓄隽永。
(2)请从明写和暗写的角度对诗歌怎样写雨进行简要赏析。
答: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嵸【注】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 巃嵸(lóng z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                                    
                                    
【题后反思】
景物描写题问法与答法的几个玄妙点
1.问“景物描写的特点”:既要回答景物内容的特点,也要回答景物写法的特点。如【典例3】要求赏析景物描写,考生既要从作者撷取的典型景物出发,又要关涉写景的技巧,如修辞手法、空间位置、角度变化、遣词造句等方面。
2.已明确某句景物描写的角度,要求针对性赏析:考生需要就该点结合具体内容,不要涉及其他特点。如【典例2】要求从明写和暗写的角度进行赏析,考生需要将明暗处先点出来,然后结合相关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3.问景物描写的作用:要针对景物的特征、所处位置和诗人的情感。如首句中的景物描写常常奠定全篇感情基调;诗人的情感往往与其所看到的景象有相似性或相关性,考生要加以比对分析。
易错角度3 情景关系分辨不清,答题要点不全
失误诊断:近几年高考中情景关系作为考点频频出现,而且综合性较强,答案中往往涉及形象、意境、情感、效果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审美。对学生而言,易错点主要源于两方面:情景关系的辨别不清、答题要点的全面和规范。
示例分析: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借助典型意象“秋风”萧萧,“雁群”南去,表达“孤客”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中第二句即点明情感“客愁新”,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远眺旷野无人,感受只有一轮孤月与自己亲近,孤寂之情似乎寻得了慰藉,却也更添寂寥。
解决途径:了解古典诗词里面常见的几组情景关系。如: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的由来是“先有情,后有景”,因为诗人已有某种特殊的或复杂的情感于心中涌动,故所见之景“皆著我之色彩”,所写景物也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性。读者则可以通过把握典型意象色彩和意境氛围明确感知诗人的情感,此为借景抒情。
注意:借景抒情的诗作,往往在诗句中“既见景又见情”,景物描写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或者运用典型意象,比如“西风”“黄叶”“梧桐”“杜鹃”等;情感表露则可找到“情感关键词”作为依据,比如“愁”“悲”“客”“孤”“喜”“霜鬓”等。
二、寓情于景
相对于借景抒情而言,寓情于景的手法则明显表现为“只见景,不见情”,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巧妙地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正面不着一字,“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者找不到“情感关键词”,需仔细分析体会,于意境中品读诗人情感。寓情于景使景与情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所以“情景交融”通常与“寓情于景”连用,用来表达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这也是王国维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
注意:寓情于景的明显特征在于全诗重在写景,通过意境烘托心境,继而表达情感,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等诗句,都需要读者在字里行间细细琢磨咀嚼,在脑海之中形成画面,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体验。
三、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重点在于一个“触”字,即先见景,后有情,情感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本来心情平静,由于偶然的外界景物的刺激,触发了心中的某种情感油然而生,继而开始抒情。
注意:触景生情手法的分辨关键在于细心品读,抓住触发情感“从无到有”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比如《春日登楼怀归》中的“聊引望”“忽自惊”,进而分析诗人“惊”的原因,明确思乡之情的由来。再如“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显然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在面对岳飞墓时自然而然触发的情感。
四、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特点,常见于诗歌末尾。它是指诗歌在叙事、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耐人咀嚼,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南宋沈义父在其词学理论专著《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注意:答题时应避免定式思维,并不是所有末句写景的诗歌都是“以景结情”,还应整体把握诗歌抒写脉络加以辨别。以景结情手法往往在诗中会出现一个“断点”,即前句叙事、抒情或议论,后句本应继续承接一以贯之,诗人却故意戛然而止,转而写景,将一切情感表达都凝注于这句“景语”之中,且此句写景多出现于诗歌末句,方可达到想象无尽、意蕴无穷的效果。
典例4 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 ①新亭: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②钓鱼坛: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起句突兀,写醉中闻鸡起舞,表示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自己心系社稷,欲有所为。
B.“古来豪侠数幽并”一句承上启下,既谓己尚存豪侠气概,又引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C.下阕“他日封侯”一句,舍我其谁的自信豪壮溢于言表,体现了词人清雄豪放的风格。
D.全词情感多处顿挫起伏,而贯串其中的基调是理想与境遇的矛盾所带来的深沉痛楚。
(2)全词两处写景,即上阕“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与下阕“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答:                                    
                                    
                                    
                                    
【误区警示】
1.景与情对应不明确。很多考生对情景关系对应大而化之,如只说某景表达作者内心的悲伤,而不说什么悲伤。
2.对景物的感彩理解不正确。如诗中写到草青青,考生就认为是生机活力,是乐景;但古诗表现草茂盛常常表达自然永恒、人事变迁的悲情,或者无人造访的孤独寂寞。
3.不能将景物和上下文语境相联系。如考生对自己不能理解的情景关系就一概说成乐景反衬哀情。
易错角度4 物象理解偏颇,象征意义揭示不出
失误诊断: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或者称“意象”)和景物形象(或者称“意境”“画面”“氛围”“气氛”等)。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理解偏差或理解片面。偏差指的是理解错误,片面指的是理解不全面。
示例分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诗,当然以颇具动感的形象展现出天地的广远阔大,但若仅凭这里的气势雄浑就断定杜甫心胸开阔、意气风发,则是忽视了律诗中起承转合的气韵流动感。事实是,这两句诗提供无限广远的时空背景,只为表达“独夜舟、一沙鸥”的孤单渺小,无力自控,引发生命经历的感慨。
解决途径:把握各物象之间的联系,注意整体组合中的“境”而不是其中的“点”;注意对比、衬托、虚实、扬抑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实质性内容而不是铺垫性笔墨;注意诗歌特有的结构形式,把握各句之间的语意关系。
典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注】,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 踠:屈曲,弯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负”“凌云万丈”“未曾开”高度概括了李商隐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一生。
B.“鸟啼花落”让人联想起李商隐的身世,“竹死桐枯”则暗喻李商隐的去世。
C.“三光”指日月星;“文星”即“文曲星”,常指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D.全诗按惜才、誉才和哭才顺序来写,先惜而誉,由惜而哭,以哭寓愤,情感浓烈。
(2)诗的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                                    
                                    
                                    
                                    
【误区警示】
分析物象的象征意义时常见易错点:
1.只看物,不见象。物是个体,象才是类型。很多考生往往只看到浅层的物性,不会将其归纳上升为象类。如【典例5】中考生往往只看到马的遭遇,没有与李商隐的悲剧相联系。
2.只看物象,不见语境背景。既见物,又见象,象征意义有时还是不能完全显现。考生常常忽略命题人所给的注解,尤其是其中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常常将个体的意义推广到时代高度。
专题七 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辨境、识境,学会答题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15.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误,“鸡犬林萝隐隐声”意思是鸡鸣、犬吠之声在林萝间隐隐传出,与“湖上晚归”的诗题相呼应,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并没有被破坏,心情也一直是恬淡安宁的。
答案:C
16.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迁移理解文外观点(审美鉴赏与创造)。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指的是自身的观点、情感会投射到景物中。题干问的是“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那么我们就要关注诗人的心态和诗中景物的特点,先分析诗人的心态,然后分析这一心态与诗中景物的关联。结合诗歌标题可知,此诗写于诗人归家途中,而首句中的“归思清”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态,此时的他心境澄清,心态平和。然后分析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诗中景物的特点。由“浑恐是蓬瀛”可知,归家途中的景物优美,让人如入仙境。因为诗人的心态是平和静谧的,所以在他的眼中,“桥横水木”“寺倚云峰”,宁静安详;“翠羽湿飞”“红蕖香袅”,灵动明快。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引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关注到诗人的心态,能结合景物展开分析,找到二者的关联,意思对即可)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典例1 解析:(1)C项“诗人对朋友没有折一枝梅花寄来感到遗憾”理解有误。原诗颈联前句“幸不折来伤岁暮”的意思是幸亏你没有将早梅折来让我感伤时光流逝,因此C项属于对诗句理解的错误。A项是对题目“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的理解。“见寄”在古代诗歌题目中比较常见,意思是诗人收到了别人(多是友人)的来信(诗歌),自己赋诗回寄给对方。B项针对注解,结合首联,体现诗人对朋友的欣赏。D项针对首联“东阁”即“东亭”,首联是诗人想象友人逢早梅引发诗兴,属于想象或虚写。(2)题干说重点不在咏梅,就是要求针对意象的托物言志的作用,着重分析梅花所寄之情;后面针对王世贞的称赞则要求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出与梅花的关系的,即没有具体写梅花的外表和精神,而是立足诗人与友人对梅花的态度,以此寄托乡愁、友情。具体分析如下:“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梅动诗兴;“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对梅遥忆;“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梅引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梅催白头。诗歌重在抒情,诗人以早梅伤愁立意,“若为看去乱乡愁”,抒发乡愁;诗人看梅花开放而感到梅催人老,继而生出“催人自白头”的感慨。围绕梅花,前两联忆友情,后两联抒愁情。这首诗的重点不在咏梅,而在抒情。
答案:(1)C
(2)①全诗没有具体描写梅花,但句句与梅相关:梅动诗兴,对梅遥忆,梅引乡愁,梅催白头。②诗歌重在抒情,以早梅伤愁立意,围绕梅花,前两联忆友情,后两联抒愁情。
典例2 解析:(1)本题四个选项主要针对关键字的理解和关键手法的赏析。考生注意理解关键字要结合语境。C项中“山头乌云急速行进的状态”属于对“度”的理解错误。一般讲“度”是踱步的意思,这里使用拟人手法,写乌云行动迟缓,暗示雨天还要持续一段时日。(2)题干要求从明、暗两个角度赏析怎样写雨,写法和写作对象都已明确,赏析的是景与手法的关联。考生要注意明写即直接写雨,暗写就是间接通过其他景物烘托雨,然后从诗歌中筛选出能体现明、暗写雨的地方,如“乱淋”直接写出雨的急骤,其他如“秋阴”“云低”说明雨水之连绵,又以“鸬鹚”“蚯蚓”的细节暗示积雨成涝,最后点出这些或明或暗对雨的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答案:(1)C
(2)①前六句皆是写雨,其中“乱淋”明写雨之急骤。②其他五句皆是暗写。“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借长期荫翳不辨晨光体现秋雨连绵;“山云低度墙”以云低暗示下一场秋雨即将到来;“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写积雨成涝。③诗歌通过雨乱云低营造了压抑、昏暗的意境,又通过鸬鹚觅食、蚯蚓避湿来渲染久雨后的苦闷,表现了诗人流落秦州的感时伤乱之情和个人身世之悲。
典例3 解析:(1)B项中“跌宕起伏的心情”不正确。根据诗歌内容,诗人的情感比较稳定,整体体现了诗人登上太白岭的愉悦心情以及对百姓安康和乐的期盼,没有跌宕起伏的特点。(2)考生既要抓住景物特点,还要突出写景手法技巧,另外还要关注景物中蕴含的情感。考生作答时首先要从诗歌中筛选出主要景象,如鸟语、鱼行,然后就可以看出视听结合的角度以及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再者以“乐”描述鸟,以“行”描写鱼,体现拟人化的修辞。考生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视听结合表现在哪里,动静结合又体现在哪里。
答案:(1)B
(2)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以动衬静。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衬托。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④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典例4 解析:(1)C项中“舍我其谁的自信豪壮溢于言表”的情感分析错误。根据语境,前文有“鬓星星,竟何成”,体现词人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哀;后文又有“一掬钓鱼坛上泪”,描述词人伤感落泪的情状。因此词人并非表达自信豪壮,而是壮志难酬、青史无名的愤懑不甘。(2)古人写诗无非“情景”二字,尤其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对应吻合,或者情景直接对应,或者反衬,如乐景反衬哀情。考生首先要明确两处写景的特点,如上阕“长剑”象征征战沙场、建立功勋,自然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下阕“钓鱼坛”象征着不得已而归隐的生活,前后对比,壮志难酬的情感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答案:(1)C
(2)上阕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将嵩山三十六峰比作剑气直冲星斗的宝剑,渲染出豪壮的意境,体现词人渴望大展拳脚、收复失地的凌云壮志。下阕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描写钓鱼坛上风雨如磐、天地迷冥,营造出悲戚迷茫的氛围,强调词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不得已而隐逸的忧愤和感伤。
典例5 解析:(1)D项“全诗按惜才、誉才和哭才顺序来写”错误,全诗应该是按誉才、惜才和哭才顺序来写,先誉而惜,由惜而哭,以哭寓愤。诗歌首句说李商隐有“才”且“凌云万丈”,可知其才之高,有“襟抱”且终生不泯,可知其志之坚,这是对“才”的直接赞誉。而首句冠以“虚负”二字,便写出了对世情的不平,第二句以“未曾开”收句,便表现了对世事的无奈和对人才的叹惜。中间两联,承首联而写“哭”。“鸟啼花落人何在”用“鸟啼花落”烘托出一幅伤感色调的虚景,唤起人们对李商隐身世的联想,以虚托实,使“哭”出来的“人何在”三个字更实在,更有劲,悲悼的意味更浓。(2)颈联上下句诗人由良马写到旧交,由物到人,因此“良马”具有象征意义。下一句“绝弦”用了俞伯牙、钟子期的知音绝弦的典故。上下句分析都要先定重点再结合诗句内容展开。
答案:(1)D
(2)第一句运用象征手法,以良马的遭遇象征李商隐的悲剧。良马不遇其主,致使腿脚屈曲、步履维艰,而李商隐的悲剧也是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所致。第二句用典借伯牙痛失知音而绝弦罢弹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真挚的情谊和沉痛的哀思。(共25张PPT)
专题八 归纳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答案:D
解析: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误,下片写词人作诗、听歌、饮酒,均为闲居隐逸之事,词的结尾处应是表达与朋友共同饮酒、共享隐逸之乐的思想感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①通过议论与抒情直接抒发闲适的心情:“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两句将繁华尘世比作“空花”,把浮名比作“昨梦”,放下心中曾经牵挂的东西,心情轻松;“身闲心太平”则直抒胸臆。②通过记叙、描写闲适之举表现闲适之情:写词人穿蜡屐登山、真率饮酒、悠闲作诗、遥闻菱歌,在对行动的叙述与描写中表现闲适的心情。③借景抒情:“廉纤细雨初晴”通过描写细雨初晴的清新之景,寄托闲适之情。
解析:思想内容鉴赏。上片第一、二句议论抒情:尘世虚幻,皆为妄念;浮名如昨日之梦,无须挂念。第三、四句记叙自己放下浮名之后洒脱的隐逸行为:穿上蜡屐登山,率真饮酒,拄着筇竹杖,穿行林间,逍遥自在。“蜡屐”“筇杖”微露隐逸情趣,“真率”“自在”直抒闲适之情。上片以情作结,从身体与心灵两方面突出闲逸的状态。
下片第一、二句写景:春寒料峭,冬的余威尚存,但细雨初晴,迎来了春晴的美好。第三、四句继续叙写词人的活动,闲题苔纸,菱歌遥闻,体现了词人的心境平和、闲适喜悦。“闲”字,突出闲适的心境,“遥”字,增加了想象的乐趣。结句“与君同醉醒”,表达了词人与朋友共同饮酒、共同享受隐逸乐趣的情感。
【考情调研】 人物形象一直是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热点,主要涉及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概括、人物形象心理状态的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的概括和分析等。
易错角度1 粗略描述,不会深挖
失误诊断: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只是停留于事件、形象的概述,未能知人论世深入挖掘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背后所指,不熟悉作者的生平遭遇,无法体会诗人在诗中倾诉的情感。
示例分析:阅读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在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时,学生常常误答为: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此答案仅仅分析了人物的外在形象,没有通过题目“最爱”和诗中词语“逐胜”“忘寒”归纳出诗人的内在形象特点。我们仔细分析,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解决途径:认真阅读,字斟句酌;扩展视野,知人论世;紧扣诗句,就诗论诗。
典例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瑞鹧鸪·观潮
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①醉,齐声争唱浪婆②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③曲?尊前还唱使君④诗。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⑤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 ①山简,晋时人,好酒。②浪婆,波浪之神。③底,什么。④使君,指杭州太守陈襄,诗人。是日作者与之同游。⑤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杭州,得观钱塘江潮。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词善于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代人,如“小红旗”实指“踏浪儿”,二者前后相互辉映,相互补充。
B.第一首词“西兴渡口”两句,通过描写渡口落帆、山头红日等静态景物,暗示钱塘江已退潮,用笔精练含蓄。
C.第二首词“沧海尽成空”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江潮波澜壮阔的场面,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
D.第二首词最后两句由回忆转到现实,写出了词人梦醒后依旧感到惊心动魄,更加凸显出钱塘江潮的雄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该句描写了观潮盛况,抒发了词人对钱塘江涌潮的赞美之情。故选C。
(2)两首词都塑造了弄潮儿的形象,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苏词塑造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抒发了对大显身手的弄潮儿的赞美,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②潘词塑造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健儿,是为了赞美弄潮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瑞鹧鸪·观潮》上片中“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写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他们开始出现在两岸观众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红旗”。远处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从那儿汹涌而来,影影绰绰的,江面上闪现出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用“小红旗”衬托弄潮儿。弄潮儿脚踩怒涛,手执红旗,劈波斩浪,如履平地,这需要过硬的水上功夫。第二句“侬是江南踏浪儿”露出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水上健儿的自豪感。第三、四句进一步写弄潮儿的诙谐与活泼:“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大意是说,晋朝的山简虽然洒脱不拘,是个名士,却是个酒鬼,还是很可笑的,大家都齐声争着唱起拜浪婆的歌词。水上健儿们不仅在作体育表演,而且在作文娱表演。苏词塑造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抒发了对大显身手的弄潮儿的赞美,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
《酒泉子·长忆观潮》的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的形象。结尾两句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塘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易错角度2 简单罗列,未能提炼
失误诊断: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题,有的考生只是简单地罗列,未能对诗句进行高度提炼,概括出性格特点;或者粗略作答,没有结合诗句,架空分析,描叙语言干瘪,失去诗意美。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北塘避暑【注】
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 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B.颔联中的“清风”,一语双关: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
C.颈联写景富有层次:“水鸟得鱼”是近景,俯视所见;“岭云含雨”是远景,仰观所见。
D.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
答案:D
解析:D项“愁苦又涌上心头”错误。尾联的意思是: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诗人不需要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他酒醒之后,自有清心澄虑之物,即“万柄莲香一枕山”,这句诗衬托出诗人胸襟的清高脱俗。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②具有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③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解析:首联描写诗人在林塘消夏,荡涤了暑热烦闷,“旷然”写出诗人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看出其胸襟旷然;颔联以感谢无价清风慷慨的赐予,展现诗人悠闲自在的形象,显示诗人胸怀的淡泊;颈联写俯仰所见眼前景物,一为近景,一为远景,深含恬然自足、任随自然的人生哲理;尾联别出心裁,以“万柄莲香一枕山”作为清心澄虑的醒酒之物,衬托出诗人潇洒出尘的风致。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李白
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注】,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 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卫。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火旗”“草绿”等意象,色彩鲜明,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
答案:D
解析:整首诗歌都是以诗人的口吻在写。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边塞胡尘清静的时候就要到了,长安草绿的时候,我在这里等待你们凯旋。这两句设想的是诗人自己等待友人归来。故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
(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材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这一动作描写,说友人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友人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其勇敢,从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诗歌一、二句总写,交代安西幕府才俊豪雄中鼎鼎有名的就数你们三位,“喧喧惟道”这是大家的说法,属于侧面衬托。接下来六句展开具体描写:穿的是明如白雪的“绣衣貂裘”,骑的是“银鞍马”,从外在形态上描写其身份高贵,分析出其器宇不凡;“飞书走檄”的笔法快如飘风,说明其富有才华;“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是说天外飞霜正纷飞落下安西的葱岭瀚海,友人一去,火红的旗帜、云飞似的骏马顿生光彩,一面是恶劣环境,一面是勇往直前,可知其勇敢无畏。
【技法点拨】
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常见方法
1.铺陈手法。多见于叙事诗中。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2.通过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上首诗是女方问,下首诗是男子答。问者问后不待回答,又自我介绍,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答者的解释包含着歉意。进一层想想,问答间又微露出彼此的欢悦之情。诗人通过人物对话,就把人物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
3.多侧面描写形象。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多侧面描写天门山:有高有低,错落有致;青山、碧水、蓝天、红日,还有耀眼的白帆,这几个景色,交相辉映,而且水是流动的,山却巍然不动,静的山屹立在动的波涛中,更加显示了天门山形象的雄伟气势。
4.借多种感觉综合描写形象。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诗的第二句,写渔翁清早从清清的湘江汲起水来又点燃起江边的竹子,其中就包孕了手漾在绿水中的触觉、视觉意象和人处在烟火中的嗅觉、视觉形象。诗的第四句,棹歌一声,青山顿时呈现出原貌,上半句是听觉感受,下半句则是视觉感受。眼前的景色,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中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多种感觉综合描写的形象,把人们带到一种飘逸超然的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之中。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常见形象 性格特征 主要意象 代表作品
游子 孤独寂寞、思亲念旧,羁旅愁思、漂泊无依。 枯藤老树、古道西风、高楼远山、天涯芳草、江水行舟、飞鸟夕阳。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渡汉江》(宋之问)《除夜作》(高适)
贬官 忧国伤时、哀叹民生,怀才不遇、自伤身世,前途迷茫、人生失意,思念故友、惜别牵挂等。 衰草枯杨、云雨远山、琴瑟知音、高山流水、黍离铜驼、明镜青丝。 《秋词》(刘禹锡)《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破阵子》(辛弃疾)
征夫将士 积极:矢志报国、建功立业;
消极:厌恶战争、思乡念亲。 楼兰柳营、烽火亭障、狼烟关山、冷月笛声、摐金伐鼓、旌旆碣石。 《从军行》(杨炯)《燕歌行》(高适)《苏幕遮》(范仲淹)
隐士 自隐:厌恶官场、孤傲清高,远离尘嚣、寄情山水,旷达悠闲、超然物外,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等;
被迫而隐:孤独失意、报国无门,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青松明月、清泉山石、竹林小径、空谷幽兰、山水垂钓、渔子晚歌、柴门炊烟、小桥流水。 《山居秋暝》(王维)《题灞西骆隐士》(许浑)《怀南岳隐士》(孟郊)《寻隐者不遇》(贾岛)
寒士 忧国伤时、悲天悯人,幽愤身世、怀才不遇,不满官场、清高自守。 寒水孤舟、浦树远山、落木长江、浊酒淡食。 《登岳阳楼》(杜甫)专题八 归纳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考情调研】 人物形象一直是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热点,主要涉及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概括、人物形象心理状态的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的概括和分析等。
易错角度1 粗略描述,不会深挖
失误诊断: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只是停留于事件、形象的概述,未能知人论世深入挖掘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背后所指,不熟悉作者的生平遭遇,无法体会诗人在诗中倾诉的情感。
示例分析:阅读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在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时,学生常常误答为: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此答案仅仅分析了人物的外在形象,没有通过题目“最爱”和诗中词语“逐胜”“忘寒”归纳出诗人的内在形象特点。我们仔细分析,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解决途径:认真阅读,字斟句酌;扩展视野,知人论世;紧扣诗句,就诗论诗。
典例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瑞鹧鸪·观潮
苏轼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①醉,齐声争唱浪婆②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③曲?尊前还唱使君④诗。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⑤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 ①山简,晋时人,好酒。②浪婆,波浪之神。③底,什么。④使君,指杭州太守陈襄,诗人。是日作者与之同游。⑤潘阆,曾以卖药为生,一度流浪杭州,得观钱塘江潮。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词善于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代人,如“小红旗”实指“踏浪儿”,二者前后相互辉映,相互补充。
B.第一首词“西兴渡口”两句,通过描写渡口落帆、山头红日等静态景物,暗示钱塘江已退潮,用笔精练含蓄。
C.第二首词“沧海尽成空”一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江潮波澜壮阔的场面,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
D.第二首词最后两句由回忆转到现实,写出了词人梦醒后依旧感到惊心动魄,更加凸显出钱塘江潮的雄壮。
(2)两首词都塑造了弄潮儿的形象,分别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易错角度2 简单罗列,未能提炼
失误诊断: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题,有的考生只是简单地罗列,未能对诗句进行高度提炼,概括出性格特点;或者粗略作答,没有结合诗句,架空分析,描叙语言干瘪,失去诗意美。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北塘避暑【注】
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注】 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题目“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B.颔联中的“清风”,一语双关: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
C.颈联写景富有层次:“水鸟得鱼”是近景,俯视所见;“岭云含雨”是远景,仰观所见。
D.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李白
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注】,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 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卫。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火旗”“草绿”等意象,色彩鲜明,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
(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技法点拨】
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常见方法
1.铺陈手法。多见于叙事诗中。如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2.通过描写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如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上首诗是女方问,下首诗是男子答。问者问后不待回答,又自我介绍,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答者的解释包含着歉意。进一层想想,问答间又微露出彼此的欢悦之情。诗人通过人物对话,就把人物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
3.多侧面描写形象。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中多侧面描写天门山:有高有低,错落有致;青山、碧水、蓝天、红日,还有耀眼的白帆,这几个景色,交相辉映,而且水是流动的,山却巍然不动,静的山屹立在动的波涛中,更加显示了天门山形象的雄伟气势。
4.借多种感觉综合描写形象。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诗的第二句,写渔翁清早从清清的湘江汲起水来又点燃起江边的竹子,其中就包孕了手漾在绿水中的触觉、视觉意象和人处在烟火中的嗅觉、视觉形象。诗的第四句,棹歌一声,青山顿时呈现出原貌,上半句是听觉感受,下半句则是视觉感受。眼前的景色,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中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多种感觉综合描写的形象,把人们带到一种飘逸超然的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之中。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常见形象 性格特征 主要意象 代表作品
游子 孤独寂寞、思亲念旧,羁旅愁思、漂泊无依。 枯藤老树、古道西风、高楼远山、天涯芳草、江水行舟、飞鸟夕阳。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渡汉江》(宋之问)《除夜作》(高适)
贬官 忧国伤时、哀叹民生,怀才不遇、自伤身世,前途迷茫、人生失意,思念故友、惜别牵挂等。 衰草枯杨、云雨远山、琴瑟知音、高山流水、黍离铜驼、明镜青丝。 《秋词》(刘禹锡)《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破阵子》(辛弃疾)
征夫将士 积极:矢志报国、建功立业; 消极:厌恶战争、思乡念亲。 楼兰柳营、烽火亭障、狼烟关山、冷月笛声、摐金伐鼓、旌旆碣石。 《从军行》(杨炯)《燕歌行》(高适)《苏幕遮》(范仲淹)
隐士 自隐:厌恶官场、孤傲清高,远离尘嚣、寄情山水,旷达悠闲、超然物外,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等; 被迫而隐:孤独失意、报国无门,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青松明月、清泉山石、竹林小径、空谷幽兰、山水垂钓、渔子晚歌、柴门炊烟、小桥流水。 《山居秋暝》(王维)《题灞西骆隐士》(许浑)《怀南岳隐士》(孟郊)《寻隐者不遇》(贾岛)
寒士 忧国伤时、悲天悯人,幽愤身世、怀才不遇,不满官场、清高自守。 寒水孤舟、浦树远山、落木长江、浊酒淡食。 《登岳阳楼》(杜甫)
专题八 归纳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以行显性,分清类型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14.解析: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误,下片写词人作诗、听歌、饮酒,均为闲居隐逸之事,词的结尾处应是表达与朋友共同饮酒、共享隐逸之乐的思想感情。
答案:D
15.解析:思想内容鉴赏。上片第一、二句议论抒情:尘世虚幻,皆为妄念;浮名如昨日之梦,无须挂念。第三、四句记叙自己放下浮名之后洒脱的隐逸行为:穿上蜡屐登山,率真饮酒,拄着筇竹杖,穿行林间,逍遥自在。“蜡屐”“筇杖”微露隐逸情趣,“真率”“自在”直抒闲适之情。上片以情作结,从身体与心灵两方面突出闲逸的状态。
下片第一、二句写景:春寒料峭,冬的余威尚存,但细雨初晴,迎来了春晴的美好。第三、四句继续叙写词人的活动,闲题苔纸,菱歌遥闻,体现了词人的心境平和、闲适喜悦。“闲”字,突出闲适的心境,“遥”字,增加了想象的乐趣。结句“与君同醉醒”,表达了词人与朋友共同饮酒、共同享受隐逸乐趣的情感。
答案:①通过议论与抒情直接抒发闲适的心情:“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两句将繁华尘世比作“空花”,把浮名比作“昨梦”,放下心中曾经牵挂的东西,心情轻松;“身闲心太平”则直抒胸臆。②通过记叙、描写闲适之举表现闲适之情:写词人穿蜡屐登山、真率饮酒、悠闲作诗、遥闻菱歌,在对行动的叙述与描写中表现闲适的心情。③借景抒情:“廉纤细雨初晴”通过描写细雨初晴的清新之景,寄托闲适之情。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典例1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又暗含了词人一事无成的感慨”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是说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该句描写了观潮盛况,抒发了词人对钱塘江涌潮的赞美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瑞鹧鸪·观潮》上片中“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写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他们开始出现在两岸观众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红旗”。远处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从那儿汹涌而来,影影绰绰的,江面上闪现出一面面鲜艳的小红旗。用“小红旗”衬托弄潮儿。弄潮儿脚踩怒涛,手执红旗,劈波斩浪,如履平地,这需要过硬的水上功夫。第二句“侬是江南踏浪儿”露出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水上健儿的自豪感。第三、四句进一步写弄潮儿的诙谐与活泼:“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大意是说,晋朝的山简虽然洒脱不拘,是个名士,却是个酒鬼,还是很可笑的,大家都齐声争着唱起拜浪婆的歌词。水上健儿们不仅在作体育表演,而且在作文娱表演。苏词塑造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抒发了对大显身手的弄潮儿的赞美,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
《酒泉子·长忆观潮》的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的形象。结尾两句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塘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答案:(1)C (2)①苏词塑造弄潮儿在万顷波中自由、活泼的形象,抒发了对大显身手的弄潮儿的赞美,透露出乐观、开朗的精神状态。②潘词塑造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健儿,是为了赞美弄潮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典例2 解析:(1)D项“愁苦又涌上心头”错误。尾联的意思是:酒醉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诗人不需要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他酒醒之后,自有清心澄虑之物,即“万柄莲香一枕山”,这句诗衬托出诗人胸襟的清高脱俗。(2)首联描写诗人在林塘消夏,荡涤了暑热烦闷,“旷然”写出诗人摆脱了尘寰的炎热和烦恼,看出其胸襟旷然;颔联以感谢无价清风慷慨的赐予,展现诗人悠闲自在的形象,显示诗人胸怀的淡泊;颈联写俯仰所见眼前景物,一为近景,一为远景,深含恬然自足、任随自然的人生哲理;尾联别出心裁,以“万柄莲香一枕山”作为清心澄虑的醒酒之物,衬托出诗人潇洒出尘的风致。
答案:(1)D
(2)①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②具有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③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
典例3 解析:(1)整首诗歌都是以诗人的口吻在写。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边塞胡尘清静的时候就要到了,长安草绿的时候,我在这里等待你们凯旋。这两句设想的是诗人自己等待友人归来。故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2)诗歌一、二句总写,交代安西幕府才俊豪雄中鼎鼎有名的就数你们三位,“喧喧惟道”这是大家的说法,属于侧面衬托。接下来六句展开具体描写:穿的是明如白雪的“绣衣貂裘”,骑的是“银鞍马”,从外在形态上描写其身份高贵,分析出其器宇不凡;“飞书走檄”的笔法快如飘风,说明其富有才华;“天外飞霜下葱海,火旗云马生光彩”是说天外飞霜正纷飞落下安西的葱岭瀚海,友人一去,火红的旗帜、云飞似的骏马顿生光彩,一面是恶劣环境,一面是勇往直前,可知其勇敢无畏。
答案:(1)D
(2)①雄才大略:通过安西幕府材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这一动作描写,说友人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友人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其勇敢,从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共17张PPT)
专题九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答案:A
解析:理解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由“明年应赋送君诗”可知,此处应是词人在想象来年送别友人,而非“真实描写”。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①想象丰富,以虚景传真情。词人想象与友人在离别之前结伴赏景的情形,可见词人不愿与友人离别的真挚情感。②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不直接抒发词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是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极耐咀嚼,极具含蓄的艺术之美。
解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首先,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两句运用了想象,词人想象与友人结伴赏景,表现出词人心中对友人真挚的依恋与不舍;其次,从位置上看,这两句位于词的结尾,以景结情,将词人的留恋蕴含其中,情感表达含蓄隽永。
思想内容鉴赏。上片写词人与友人在酒筵欢会,却说“就中欢事常稀”,使欢乐蒙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乐事稀少,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终结;因为怕欢事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由此便将自己得知要与友人离别后的心理活动真切细腻地描述了出来。下片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词人对生活的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唯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唯君能知。这样便把词人与友人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东溪”泛言风景秀丽之处,词人想要与友人共赏春光同归。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以景结情,“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
【二轮复习定向】
纵观近年来高考诗歌语言鉴赏这一考点的命题可以看出,该知识点的命题主要有如下特点:
(1)语言鉴赏类命题主要指向“炼字”与“炼句”这两个层面;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这一考点逐渐淡出简答题,而在选择题中涉及;
(2)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这一考点的题型主要采用的简答题型,也有采用客观题型(选择题型)的考查(如北京卷、上海卷等)。
【考情调研】 高考语文一般着眼于诗歌语言的总体风格进行命题,或要求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或要求举例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语言风格的概括,要求考生能够对诗歌在遣词造句、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来,这属于诗歌鉴赏较高能力层级的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热点;语言风格的举例分析,即举出诗歌中具体词句的运用情况,证明诗歌语言风格的特点。
易错角度 知识欠缺,语言风格分辨不清
失误诊断:语言风格向来是诗歌鉴赏的难点,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歌,甚至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诗歌,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各种术语及内涵相互交融,很容易分析粗疏,胡乱拼凑。
示例分析:如:辛弃疾的《鹊桥仙·赠鹭鸶》: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本词运用了口语化描写,语言直白,清新自然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采用对话式描写,对鹭鸶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运用一些表示色彩的语言,如“白鹭”“白沙”“青泥”更写出了环境的清新自然。
解决途径:①熟悉诗人常见的语言风格;②积累有关风格的术语;③熟悉常见分析角度。见下图: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答案:B
解析:B项“蜿蜒起伏”错误,与诗中“田塍望如线”不符。这属于对诗歌具体描述细节的考查,比较细腻,但难度不大。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用典精当;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结构相同,平仄相对,音律和谐,同一结构位置没有重复使用的字或词,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宛如白话,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农父农妇插秧时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流畅清新。
【技法点拨】 分析语言风格的方法
1.熟悉语言风格的典型用语。如清新自然、含蓄隽永、朦胧晦涩、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等。语言风格也是高考常见的考点,但不会脱离文本机械考查,而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甚至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因此考生一定不能只是单纯记忆一些语言风格,而是要结合语境去感受,尤其是要将语言风格与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具体内容相结合。
2.赏析语言风格要结合具体特点。语言风格常常体现在用词、句式等方面。用词常见考查点有叠词、数量词等特殊词汇,考生要熟悉它们常见的使用效果,如叠词常起到强化情感的作用。句式考查点如倒装句等,起到强调的作用。另外要结合内容具体赏析。
3.分清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的区别。语言风格更倾向于遣词造句的整体赏析,而表达特色更侧重角度、位置变化、表达技巧的运用效果。
【知识拓展】 常见诗歌语言风格及特点
语言风格 特点
清新自然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的诗中,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如王维、孟浩然的诗就比较清新。
平淡质朴 语言朴素。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表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华美绚丽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
婉约细腻 “曲、细、柔”。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柳永、李清照、姜夔的词。
明快简洁 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悲壮慷慨 思想(情感)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雄奇豪放 骨力挺健,气势雄伟。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当如苏东坡的诗词。
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诗人采用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将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
工整典雅 “工整”,即对仗工稳;“典雅”即诗句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与雅致,用典精当。专题九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                                    
                                    
                                    
                                    
【二轮复习定向】
纵观近年来高考诗歌语言鉴赏这一考点的命题可以看出,该知识点的命题主要有如下特点:
(1)语言鉴赏类命题主要指向“炼字”与“炼句”这两个层面;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这一考点逐渐淡出简答题,而在选择题中涉及;
(2)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这一考点的题型主要采用的简答题型,也有采用客观题型(选择题型)的考查(如北京卷、上海卷等)。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考情调研】 高考语文一般着眼于诗歌语言的总体风格进行命题,或要求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或要求举例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语言风格的概括,要求考生能够对诗歌在遣词造句、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出来,这属于诗歌鉴赏较高能力层级的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热点;语言风格的举例分析,即举出诗歌中具体词句的运用情况,证明诗歌语言风格的特点。
易错角度 知识欠缺,语言风格分辨不清
失误诊断:语言风格向来是诗歌鉴赏的难点,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歌,甚至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诗歌,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种类繁多,各种术语及内涵相互交融,很容易分析粗疏,胡乱拼凑。
示例分析:如:辛弃疾的《鹊桥仙·赠鹭鸶》: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本词运用了口语化描写,语言直白,清新自然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采用对话式描写,对鹭鸶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运用一些表示色彩的语言,如“白鹭”“白沙”“青泥”更写出了环境的清新自然。
解决途径:①熟悉诗人常见的语言风格;②积累有关风格的术语;③熟悉常见分析角度。见下图:
典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                                    
                                    
                                    
                                    
【技法点拨】 分析语言风格的方法
1.熟悉语言风格的典型用语。如清新自然、含蓄隽永、朦胧晦涩、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等。语言风格也是高考常见的考点,但不会脱离文本机械考查,而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甚至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因此考生一定不能只是单纯记忆一些语言风格,而是要结合语境去感受,尤其是要将语言风格与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具体内容相结合。
2.赏析语言风格要结合具体特点。语言风格常常体现在用词、句式等方面。用词常见考查点有叠词、数量词等特殊词汇,考生要熟悉它们常见的使用效果,如叠词常起到强化情感的作用。句式考查点如倒装句等,起到强调的作用。另外要结合内容具体赏析。
3.分清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的区别。语言风格更倾向于遣词造句的整体赏析,而表达特色更侧重角度、位置变化、表达技巧的运用效果。
【知识拓展】 常见诗歌语言风格及特点
语言风格 特点
清新自然 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的诗中,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如王维、孟浩然的诗就比较清新。
平淡质朴 语言朴素。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表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华美绚丽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
婉约细腻 “曲、细、柔”。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柳永、李清照、姜夔的词。
明快简洁 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悲壮慷慨 思想(情感)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雄奇豪放 骨力挺健,气势雄伟。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最突出的当如苏东坡的诗词。
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诗人采用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将蕴藏在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
工整典雅 “工整”,即对仗工稳;“典雅”即诗句具有古典语言的韵味与雅致,用典精当。
专题九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结合具体特点,运用典型用语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14.解析:理解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由“明年应赋送君诗”可知,此处应是词人在想象来年送别友人,而非“真实描写”。
答案:A
15.解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首先,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两句运用了想象,词人想象与友人结伴赏景,表现出词人心中对友人真挚的依恋与不舍;其次,从位置上看,这两句位于词的结尾,以景结情,将词人的留恋蕴含其中,情感表达含蓄隽永。
思想内容鉴赏。上片写词人与友人在酒筵欢会,却说“就中欢事常稀”,使欢乐蒙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乐事稀少,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终结;因为怕欢事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由此便将自己得知要与友人离别后的心理活动真切细腻地描述了出来。下片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词人对生活的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唯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唯君能知。这样便把词人与友人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东溪”泛言风景秀丽之处,词人想要与友人共赏春光同归。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以景结情,“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
答案:①想象丰富,以虚景传真情。词人想象与友人在离别之前结伴赏景的情形,可见词人不愿与友人离别的真挚情感。②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不直接抒发词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而是将情感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极耐咀嚼,极具含蓄的艺术之美。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典例 解析:(1)B项“蜿蜒起伏”错误,与诗中“田塍望如线”不符。这属于对诗歌具体描述细节的考查,比较细腻,但难度不大。(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用典精当;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结构相同,平仄相对,音律和谐,同一结构位置没有重复使用的字或词,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宛如白话,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农父农妇插秧时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流畅清新。
答案:(1)B
(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共31张PPT)
专题十 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及作用
一、[2023·山东济南模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注】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 瘿尊,即瘿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词中“衰翁”的身份是     。下片中“    ”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隐士(农夫)
烂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也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下阙写衰翁待客,写了席间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去年自己耕种的山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乐陶陶地过舒心日子。生活丰富多彩,状态极佳。故能表现这一状态的词应为“烂熳”。
2.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答案: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衰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山下仰望山上,村落在白云缭绕中隐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
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二、[2023·南京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二轮复习定向】
诗歌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得分率不高。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考情调研】 ①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角度和方法、抒情方法等)、构思技巧等; ②此类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易混淆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语文命题者关注的热点; ③主观题往往隐藏在炼句题中进行考查,主要考查考生辨别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结合句子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鉴赏表达效果(情感、作用等)的能力。
易错角度1 术语运用混乱,不会分析表达技巧
失误诊断:鉴赏古代诗歌,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但由于“表达技巧”十分宽泛,有些考生对其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面对此类题目,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或者干脆乱写一气,导致滥用术语、分析片面而失分。表现为: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术语不准确,判断修辞手法不准确,概括情景关系不准确。
示例分析:例如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姑苏麋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呢?从题目可知是咏史怀古诗,此类诗歌常用的手法有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本诗中“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通过吴国馆娃宫如今的破败景象,极写当年的奢华生活,运用了今昔景象的对比。“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和“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这两联主要是对遗迹的描写,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解决途径:考生应该熟悉诗歌表达技巧题必备知识,涉及分析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的诗歌鉴赏题,考生需要注意:
1.好好审题。首先审题干,确定鉴赏范围,是对全诗的分析还是对某一句的分析;其次要确定艺术手法的范围,看题干是问修辞、抒情手法,还是描写手法,或者没有特指而需要全部考虑。
2.清楚有关艺术手法鉴赏分析的提问方法。①某一联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②请从抒情角度分析诗的某一联。③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④诗人是如何描写某种景象/某个人物的?
3.要有清晰的、基本的艺术手法的鉴赏体系。
表达方式 1抒情手法:借景/物抒情以及直抒胸臆。2描写手法:常考,具体见【典例1】后“技法点拨”。3议论手法:常考查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虚实、动静、比兴、象征、联想、想象等。其中,联想和想象与现实结合又叫虚实结合,即“眼前的”和“未来的/梦境的/过去的”结合。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对比、用典、双关、互文、通感等。
用词手法 叠词、列锦、拟声词等。
篇章结构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层层渲染等。
4.分析艺术手法时往往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①确定诗句是抒情、议论、描写,还是几者兼有。②根据确定的表达内容圈定鉴赏艺术手法的层面,如所要赏析的是写景句子,那么鉴赏其艺术手法应先从描写的手法入手。③如果均有,那么先考虑常见的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最后考虑篇章层面。如对全诗艺术手法的分析,先考虑乐景衬哀情,再考虑比喻(暗喻)或者虚实结合,最后考虑比兴、先扬后抑。
5.确定了手法,分析其作用时要从这两个方面来思考。①手法本身的效果。例如修辞手法就有明确的效果,“拟人”有人格化特点,“比喻”有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②这些手法的效果一定是突出某个对象的特点,或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塑造某种抒情主人公形象。手法的效果和作用一定要依据诗歌进行分析。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边将
施肩吾
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
【注】 柳营: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高昂激越的调子挈领全篇,“轻生”“奉国”两相对照,凸显边将崇高的心灵。
B.首联“苦”“多”“旧”三字突出将军是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甘冒锋镝的英雄。
C.颔联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样,都运用互文手法写边地寒冷景象。
D.本诗用“玉匣”“金铃”“皂貂”等色彩浓丽的词语将边将形象描绘得十分鲜明。
答案:C
解析:C项,对本诗颔联的手法理解有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是互文的手法,将军和都护的弓冻得拉不开,他们冰冷的铁甲难以上身,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本诗颔联“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不是互文的手法,上句说的是战士的铠甲,下句说的是装饰,分别描述战士的穿着。
(2)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案:尾联化用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细柳、治军严明的典故。诗人把这位将军比作周亚夫,他时刻警惕着犬戎侵犯边塞,为此而仔细查看、研究阵图,表现了将军心系祖国、忠勇有谋、兢兢业业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歌颂和赞扬之情。
解析:首先明确用了什么典故。结合注释可知,用了“周亚夫治军”的典故。其次明确诗人对待典故的态度,是正用还是反用,“犹恐”“时把阵图看”表明诗人正用典故。最后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为了塑造怎样的形象或者表现怎样的情感。根据标题“赠边将”和尾联的诗意,可知诗人借用典故塑造了戍边将领恪尽职守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歌颂和赞扬之情。
【特别提醒】 关于用典需要关注的两个方面
1.语典和事典。①语典指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可以丰富诗歌内容,加深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事典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等,属于借古抒怀。
2.正用和反用。正用即典故本来的意旨和作者要表达的意旨是一致的,如【典例1】所用典故就是正用;反用是说作者借助典故来表达与典故相反的意旨。可以参考作者在用典时,使用的表情感态度的词语来判断典故的意旨与作者的意旨是否一致,从而准确理解其表达效果。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写“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休说”一词透露了对“张翰思念家乡辞官回家”之典的反用,表达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技法点拨】
1.描写手法思考的几个方向:①角度:俯仰、远近、高低、上下、点面等。②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③对象:绘形绘色。绘形,关注事物的形态,如“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中,“布谷翩翩”写出布谷轻盈翻飞之态。绘色,关注静态景物的色彩,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出灰白广漠的水田、葱郁浓密的夏木、雪白的飞鹭、明丽的黄鹂,如一幅工笔画。④手法:动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虚实、衬托、对比、正侧(常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正面描写如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侧面描写如他人和环境衬托)等。其中,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⑤修辞:拟人、比喻、夸张等。
2.修辞及作用类试题的解题思路:①明确诗歌鉴赏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对比、用典、双关、列锦、互文、顶真、呼告、通感、移情等。其中“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表现手法;“列锦”也叫“意象叠加”,多将其归为诗歌的用词特色;“对偶”在律诗鉴赏中一般不分析,如果做到工对,则为绝妙,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语言平整,但在宋词、元曲的鉴赏中可以考虑。②根据具体诗句的含意进行修辞手法的界定。③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修辞手法所带来的内容和情感上的效果,其中内容是落实在修辞对象的特点上的。
3.掌握几个易错的修辞手法:①区分比喻和拟人。比喻强调相似性,拟人是将用在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物上。“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嫌”“穿”将白雪拟人化,写出了白雪的羞恼、可爱之状,而此句也含有比喻,将“白雪”比作“飞花”,写出了白雪的轻盈美丽。这个比喻是暗含在拟人的修辞基础之上的,因而要注意分开准确分析。②比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③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暗指感情的“情”。
典例2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下面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解析:第一步:确定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个句子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雪”,“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所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第二步:分析表达效果。排比的一般作用是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在本诗中,使用的排比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比拟的一般作用是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本诗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易错角度2 或译而不赏,或评而不析
失误诊断:或缺少鉴赏表达技巧方面的知识储备和鉴赏策略,表述中层次混乱、语言繁杂而评价指向模糊不清,只好以译代赏;或对技巧概念理解不足,只能盲目套用甚至错用名词术语,而缺少了结合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
示例分析:
1.“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的这首《行宫》,理解起文字来并不困难,但既然是鉴赏,就应该寻找切入点来具体分析,如“花红景美”与“头白人怨”的“反衬”手法,“古”“闲”二字的暗示义,由宫女哀怨之情到诗人盛衰之感的以小见大的主题深化,都离不开理性认识。
2.“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有同学在评价这首诗表情达意的特点时,仅空洞谈到“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的高洁之志”,而不能具体分析暮春之景与“幽竹”的关系,不能将“我”的情感从“物”的特点导出,自然也看不到“反衬”和“托物言志”的运用。
解决途径:丰富知识储备,规范从诗歌内容到表现技巧到表达效果的鉴赏步骤,或明确鉴赏指向,做到有据必归理,言理必有据,分析归纳的结合统一。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汴河亭①
许 浑②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③。
【注】 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许浑: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中“广陵花盛”四字交代了隋炀帝东游的原因,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
B.诗歌第二句写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开凿运河工程之巨、耗费之大。
C.诗歌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虽没有直接让隋炀帝出场,但其赫赫声威可想而知。
D.“四海义师”一句写隋炀帝荒淫无道导致义军纷起,最终由唐一统天下,其中也暗含着历史教训。
答案:B
解析:诗歌第二句意为从昆仑山上流下来的黄河水被分引凿渠,修成一条运河,而非“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并且该句也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2)这首诗的颈联一向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谈谈其精妙之处。
答案:①想象(虚写)。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鼓声直上云霄,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招展水面,日月之影浮动。想象奇丽,描绘生动。②夸张。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表达形象鲜明。③妙用动词。“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④视听结合,多角度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
解析:“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中从遣词造句看,“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从手法的角度看,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想象奇丽,描绘生动;运用视听结合,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形象鲜明。专题十 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及作用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一、[2023·山东济南模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注】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 瘿尊,即瘿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词中“衰翁”的身份是    。下片中“    ”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答:                                    
                                    
                                    
                                    
二、[2023·南京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                                    
                                    
【二轮复习定向】
诗歌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得分率不高。对近几年全国和各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归纳,我们发现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得最少,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涉题最多。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考情调研】 ①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角度和方法、抒情方法等)、构思技巧等; ②此类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易混淆的表达技巧是高考语文命题者关注的热点; ③主观题往往隐藏在炼句题中进行考查,主要考查考生辨别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技巧、结合句子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鉴赏表达效果(情感、作用等)的能力。
易错角度1 术语运用混乱,不会分析表达技巧
失误诊断:鉴赏古代诗歌,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但由于“表达技巧”十分宽泛,有些考生对其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面对此类题目,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或者干脆乱写一气,导致滥用术语、分析片面而失分。表现为: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术语不准确,判断修辞手法不准确,概括情景关系不准确。
示例分析:例如皮日休的《馆娃宫怀古》: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姑苏麋鹿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呢?从题目可知是咏史怀古诗,此类诗歌常用的手法有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本诗中“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通过吴国馆娃宫如今的破败景象,极写当年的奢华生活,运用了今昔景象的对比。“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和“砚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这两联主要是对遗迹的描写,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解决途径:考生应该熟悉诗歌表达技巧题必备知识,涉及分析艺术手法及其作用的诗歌鉴赏题,考生需要注意:
1.好好审题。首先审题干,确定鉴赏范围,是对全诗的分析还是对某一句的分析;其次要确定艺术手法的范围,看题干是问修辞、抒情手法,还是描写手法,或者没有特指而需要全部考虑。
2.清楚有关艺术手法鉴赏分析的提问方法。①某一联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②请从抒情角度分析诗的某一联。③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④诗人是如何描写某种景象/某个人物的?
3.要有清晰的、基本的艺术手法的鉴赏体系。
表达方式 1抒情手法:借景/物抒情以及直抒胸臆。2描写手法:常考,具体见【典例1】后“技法点拨”。3议论手法:常考查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虚实、动静、比兴、象征、联想、想象等。其中,联想和想象与现实结合又叫虚实结合,即“眼前的”和“未来的/梦境的/过去的”结合。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复、设问、对比、用典、双关、互文、通感等。
用词手法 叠词、列锦、拟声词等。
篇章结构 欲扬先抑/先扬后抑、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层层渲染等。
4.分析艺术手法时往往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①确定诗句是抒情、议论、描写,还是几者兼有。②根据确定的表达内容圈定鉴赏艺术手法的层面,如所要赏析的是写景句子,那么鉴赏其艺术手法应先从描写的手法入手。③如果均有,那么先考虑常见的表现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最后考虑篇章层面。如对全诗艺术手法的分析,先考虑乐景衬哀情,再考虑比喻(暗喻)或者虚实结合,最后考虑比兴、先扬后抑。
5.确定了手法,分析其作用时要从这两个方面来思考。①手法本身的效果。例如修辞手法就有明确的效果,“拟人”有人格化特点,“比喻”有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作用。②这些手法的效果一定是突出某个对象的特点,或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塑造某种抒情主人公形象。手法的效果和作用一定要依据诗歌进行分析。
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边将
施肩吾
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
【注】 柳营: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高昂激越的调子挈领全篇,“轻生”“奉国”两相对照,凸显边将崇高的心灵。
B.首联“苦”“多”“旧”三字突出将军是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甘冒锋镝的英雄。
C.颔联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样,都运用互文手法写边地寒冷景象。
D.本诗用“玉匣”“金铃”“皂貂”等色彩浓丽的词语将边将形象描绘得十分鲜明。
(2)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                                    
                                    
                                    
                                    
【特别提醒】 关于用典需要关注的两个方面
1.语典和事典。①语典指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话或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可以丰富诗歌内容,加深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事典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等,属于借古抒怀。
2.正用和反用。正用即典故本来的意旨和作者要表达的意旨是一致的,如【典例1】所用典故就是正用;反用是说作者借助典故来表达与典故相反的意旨。可以参考作者在用典时,使用的表情感态度的词语来判断典故的意旨与作者的意旨是否一致,从而准确理解其表达效果。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写“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休说”一词透露了对“张翰思念家乡辞官回家”之典的反用,表达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技法点拨】
1.描写手法思考的几个方向:①角度:俯仰、远近、高低、上下、点面等。②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③对象:绘形绘色。绘形,关注事物的形态,如“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中,“布谷翩翩”写出布谷轻盈翻飞之态。绘色,关注静态景物的色彩,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写出灰白广漠的水田、葱郁浓密的夏木、雪白的飞鹭、明丽的黄鹂,如一幅工笔画。④手法:动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虚实、衬托、对比、正侧(常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正面描写如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侧面描写如他人和环境衬托)等。其中,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⑤修辞:拟人、比喻、夸张等。
2.修辞及作用类试题的解题思路:①明确诗歌鉴赏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设问、对比、用典、双关、列锦、互文、顶真、呼告、通感、移情等。其中“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表现手法;“列锦”也叫“意象叠加”,多将其归为诗歌的用词特色;“对偶”在律诗鉴赏中一般不分析,如果做到工对,则为绝妙,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语言平整,但在宋词、元曲的鉴赏中可以考虑。②根据具体诗句的含意进行修辞手法的界定。③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修辞手法所带来的内容和情感上的效果,其中内容是落实在修辞对象的特点上的。
3.掌握几个易错的修辞手法:①区分比喻和拟人。比喻强调相似性,拟人是将用在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物上。“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嫌”“穿”将白雪拟人化,写出了白雪的羞恼、可爱之状,而此句也含有比喻,将“白雪”比作“飞花”,写出了白雪的轻盈美丽。这个比喻是暗含在拟人的修辞基础之上的,因而要注意分开准确分析。②比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③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暗指感情的“情”。
典例2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下面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                                    
                                    
                                    
                                    
                                    
易错角度2 或译而不赏,或评而不析
失误诊断:或缺少鉴赏表达技巧方面的知识储备和鉴赏策略,表述中层次混乱、语言繁杂而评价指向模糊不清,只好以译代赏;或对技巧概念理解不足,只能盲目套用甚至错用名词术语,而缺少了结合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
示例分析:
1.“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的这首《行宫》,理解起文字来并不困难,但既然是鉴赏,就应该寻找切入点来具体分析,如“花红景美”与“头白人怨”的“反衬”手法,“古”“闲”二字的暗示义,由宫女哀怨之情到诗人盛衰之感的以小见大的主题深化,都离不开理性认识。
2.“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有同学在评价这首诗表情达意的特点时,仅空洞谈到“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的高洁之志”,而不能具体分析暮春之景与“幽竹”的关系,不能将“我”的情感从“物”的特点导出,自然也看不到“反衬”和“托物言志”的运用。
解决途径:丰富知识储备,规范从诗歌内容到表现技巧到表达效果的鉴赏步骤,或明确鉴赏指向,做到有据必归理,言理必有据,分析归纳的结合统一。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汴河亭①
许 浑②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③。
【注】 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许浑: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中“广陵花盛”四字交代了隋炀帝东游的原因,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
B.诗歌第二句写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开凿运河工程之巨、耗费之大。
C.诗歌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虽没有直接让隋炀帝出场,但其赫赫声威可想而知。
D.“四海义师”一句写隋炀帝荒淫无道导致义军纷起,最终由唐一统天下,其中也暗含着历史教训。
(2)这首诗的颈联一向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谈谈其精妙之处。
答:                                    
                                    
                                    
                                    
                                    
专题十 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及作用——了解常见技法,学会分析表达
第一节 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一、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也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下阙写衰翁待客,写了席间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去年自己耕种的山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乐陶陶地过舒心日子。生活丰富多彩,状态极佳。故能表现这一状态的词应为“烂熳”。
答案:(1)隐士(农夫) (2)烂熳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山下仰望山上,村落在白云缭绕中隐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
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答案: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衰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二、
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第二节 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典例1 解析:(1)C项,对本诗颔联的手法理解有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是互文的手法,将军和都护的弓冻得拉不开,他们冰冷的铁甲难以上身,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本诗颔联“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不是互文的手法,上句说的是战士的铠甲,下句说的是装饰,分别描述战士的穿着。(2)首先明确用了什么典故。结合注释可知,用了“周亚夫治军”的典故。其次明确诗人对待典故的态度,是正用还是反用,“犹恐”“时把阵图看”表明诗人正用典故。最后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为了塑造怎样的形象或者表现怎样的情感。根据标题“赠边将”和尾联的诗意,可知诗人借用典故塑造了戍边将领恪尽职守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歌颂和赞扬之情。
答案:(1)C
(2)尾联化用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细柳、治军严明的典故。诗人把这位将军比作周亚夫,他时刻警惕着犬戎侵犯边塞,为此而仔细查看、研究阵图,表现了将军心系祖国、忠勇有谋、兢兢业业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歌颂和赞扬之情。
典例2 解析:第一步:确定修辞手法。“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个句子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雪”,“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所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第二步:分析表达效果。排比的一般作用是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在本诗中,使用的排比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比拟的一般作用是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本诗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案: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典例3 解析:(1)诗歌第二句意为从昆仑山上流下来的黄河水被分引凿渠,修成一条运河,而非“劈开昆仑山凿出一条运河”,并且该句也没有运用夸张手法。(2)“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中从遣词造句看,“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从手法的角度看,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想象奇丽,描绘生动;运用视听结合,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形象鲜明。
答案:(1)B
(2)①想象(虚写)。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鼓声直上云霄,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招展水面,日月之影浮动。想象奇丽,描绘生动。②夸张。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表达形象鲜明。③妙用动词。“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④视听结合,多角度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