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不懂就要问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孙中山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处理的?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知识链接
多音字
挨
背
ái:挨饿 挨板子
āi:挨近 挨家挨户
圈
bèi:后背 背井离乡
bēi:背包 背黑锅
quān:圈点
juān:圈猪 圈鸡
juàn:圈养 牛圈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老师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孙中山小时候在 读书。
私塾
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上课,把老师称为先生。上课时,先生带着学生读,然后让他们背诵,但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
而我们现在是在学校上课,课堂上老师讲课会很有趣味,书中的知识点老师会分解开,用我们能懂的方式讲解。
孙中山想:这样 地背,有什么用呢?
糊里糊涂
糊里糊涂:形容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老师已经解释得这样清楚了,你怎么还糊里糊涂的。
小组讨论:你喜欢这种“只背不讲”的教学方式吗?为什么?
“只背不讲”的教学方式并不好,因为如果学生不理解书中的意思,那么背下来也没有意义,而且死记硬背的知识很容易就会忘记。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快更好更持久地记住知识。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
“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1.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2.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我会写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有的同学( ),
有的同学( ),
有的想:( )
有的小声嘀咕 :( )
惊得目瞪口呆
吓得用书挡住脸
孙中山吃了豹子胆啦!
孙中山这下可要挨揍了!
前:拿着戒尺
厉声问
后:收起戒尺
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
面对先生的厉声责问,孙中山是怎么做的?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这一句说明了孙中山学习的努力和认真。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说明大家并不是不想知道书里的意思,而是不敢向先生提问,孙中山能主动提出要求实在难能可贵。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最后一段,说说这段话的作用?
用孙中山的回答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议方法:通过对话展现人物的品质。
运用此方法写一写你身边的一个人,展现他(她)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望着元元全身的污渍,我问道:“他跟你非亲非故,为了帮他,你的衣服都弄脏了,值得吗?”
元元笑了笑,说:“衣服脏了可以再洗。能够帮他解决困难,我感到很高兴。”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
他有什么样的精神?
读书刻苦
勤学好问
课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不懂就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学习上不能不懂装懂,要做到不懂就要问。
主旨归纳
结构梳理
不懂就要问
私塾读书 交代起因
老师讲解 挨打也值得
照例背诵 流利
糊里糊涂 提问
勤学
好问
课后作业
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并收集更多的孙中山的故事,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