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时精练(二)1.2 分子热运动与分子力(后附解析)
一、单选题
1.我国已开展空气中PM2.5浓度的监测工作.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物,其漂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则下列不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PM2.5的运动越激烈
B.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C.周围大量分子对PM2.5碰撞的不平衡使其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
D.倡导低碳生活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能有效减小PM2.5在空气中的浓度
2.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具有分子势能.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引力一定增大
B.分子间斥力一定减小
C.分子势能一定增大
D.引力和斥力的合力一定增大
3.小张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悬浮的细微粉笔末的运动。从A点开始,他把小颗粒每隔的位置记录在坐标纸上,依次得到B、C、D等这些点,把这些点连线形成如图所示折线图,则关于该粉笔末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折线图是粉笔末的运动轨迹
B.粉笔末的无规则运动反映了粉笔末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经过B点后,粉笔末应该在的中点处
D.粉笔末由B到C的平均速度小于由C到D的平均速度
4.分子力F随分子间距离r的变化如图所示.将两分子从相距处释放,仅考虑这两个分子间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到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B.从到分子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C.从到分子的加速度都在减小
D.从到分子力的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已知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分子质量,可以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B.已知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分子体积,可以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C.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一定减小
D.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势能一定减小
6.如图,将甲分子固定于坐标原点O处,乙分子放置于r轴上距离O点很远的处,、、为r轴上的三个特殊位置,甲、乙两分子间的作用力F和分子势能随两分子间距离r的变化关系分别如图中两条曲线所示,现把乙分子从处由静止释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分子从到的过程中,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B.当分子间距离时,甲、乙分子间作用力F为引力
C.乙分子从到的过程中,加速度a先减小后增大
D.虚线为图线,实线为图线
7.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作用力为零时,分子间的势能一定是零
B.当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的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小
C.分子间距离越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小
D.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变大的过程中,分子间引力变化总是比斥力变化慢
二、多选题
8.我国已开展空气中PM2.5浓度的监测工作。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等于或小于2.5μm的悬浮颗粒物,其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对人体形成危害。燃烧矿物燃料是形成PM2.5的主要原因。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M2.5的尺寸比空气中氧分子的尺寸大得多
B.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C.PM2.5的运动轨迹只是由大量空气分子对PM2.5无规则碰撞的不平衡决定的
D.倡导低碳生活,减少煤和石油等燃料的使用,能有效减小PM2.5在空气中的浓度
9.两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的合力F与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曲线与r轴交点的横坐标为r0。相距很远的两分子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相互接近。若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分子势能为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r>r0阶段,F做正功,分子动能增加,势能减小
B.在rC.在r=r0时,分子势能最小,动能最大
D.在r=r0时,分子势能为零
10.如图甲所示是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之间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时为正,一般地,分子间距大于10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可以忽略;如图乙所示是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之间的关系,a是图线上一点,ab是在a点的图线切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分子势能选择了无穷远处或大于10r0处为零势能参考点
B.图甲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分子势能差值,与零势能点的选取有关
C.图乙中Oa的斜率大小表示分子间距离在该间距时的分子间作用力大小
D.图乙中ab的斜率大小表示分子间距离在该间距时的分子间作用力大小
11.将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乙分子位于轴上,甲、乙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如图所示,若把乙分子从处由静止释放,则仅在分子力作用下( )
A.乙分子从向O运动过程中,只受到分子引力作用
B.乙分子从到做加速运动,从向O做减速运动
C.乙分子从到过程中,乙分子的动能一直增大
D.乙分子从向O运动过程中,两分子的势能一直增大
三、实验题
12.建造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高将长百米、重千余吨的钢梁从江水中吊起如图、施工时采用了将钢梁与水面成一定倾角出水的起吊方案,为了探究该方案的合理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两个模拟实验.研究将钢板从水下水平拉出(实验1)和以一定倾角拉出(实验2)的过程中总拉力的变化情况.
①必要的实验器材有:钢板、细绳、水盆、水、支架、刻度尺、计时器和 等.
②根据实验曲线,实验2中的最大总拉力比实验1中的最大总拉力降低了 .
③根据分子动理论,实验1中最大总拉力明显增大的原因是 .
④可能导致测量拉力的实验误差的原因有:读数不准、钢板有油污、 等等(答出两个即可)
四、解答题
13.课本中画出了布朗运动三个颗粒运动位置的连线图,这些连线是颗粒的运动轨迹吗?
14.根据实验测得的结果,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是很大的。如在时氢气为1760m/s,氧气为425m/s。可是在一个房间里,打开香水瓶时,却无法立即闻到它的香味,这是什么缘故?
15.如图所示,把一块洗净的玻璃板吊在橡皮筋的下端,使玻璃板水平地接触水面。如果你想使玻璃板离开水面,向上拉橡皮筋的力必须大于玻璃板的重量。请解释为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AB.PM2.5尺度大于空气中氧分子的尺寸的数量级,故PM2.5的运动是布朗运动,温度越高, PM2.5的运动越激烈,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PM2.5的运动是布朗运动,是空气分子碰撞的不平衡性造成的,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倡导低碳生活减少煤和石油等燃料的使用能有效减小PM2.5在空气中的浓度,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所以选B.
2.A
解析:试题分析:分子之间引力和斥力随着分子之间距离的变化关系是相同的,均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小,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故A正确,B错误;由于不知开始时分子之间距离与r0的关系,因此不能确定随着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势能与分子力的变化情况,故C、D错误.
考点: 分子动理论
3.D
解析:A.图中的折线是粉笔未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的连线,即不是固体颗粒的运动轨迹,故A错误;
B.图中的折线没有规则,说明粉笔末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反映了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粉笔末的运动是无规则的,不能判断出在经过B点后10s粉笔末是否在BC的中点处,故C错误;
D.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由图可知,B到C的位移的大小小于C到D的位移的大小,时间间隔相等,所以由B到C的平均速度小于由C到D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
答案:D。
4.B
解析:A.从r=r2到r=r0,分子力一直做正功,分子势能一直在减小,故A错误;
B.从r=r2到r=r1,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故分子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故B正确;
C.从到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分子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故C错误;
D.由图知,从r=r2到r=r0,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在r=r0处分子力为零,故从r=r2到r=r1,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故D错误。
答案:B。
5.A
解析:A.已知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分子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等于摩尔质量与物质分子的质量的比值,故A正确;
B.已知某物质的摩尔质量和分子体积,需要再知道密度,才可以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故B错误;
C.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引力和斥力都减小;当二者的合力表现为分子引力时,随距离的增大,合力先增大后减小;故C错误;
D.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若二者的合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若分子力的合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大,故D错误。
答案:A。
6.D
解析:D.当分子力为零的时候,分子间势能最小,则由图像可知,虚线为图线,实线为图线,故D正确;
A.乙分子从到的过程中,甲、乙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故A错误;
B.为平衡位置,当分子间距离时,甲、乙分子间作用力F将表现为斥力,故B错误;
C.乙分子从到的过程中,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且逐渐增大,则加速度逐渐增大;而到的过程中,分子力仍然表现为引力,但此过程中分子力逐渐减小,到达时分子力减小为零,即加速度逐渐减小为零;到的过程中,分子力表现为斥力,且逐渐增大,即反向加速度逐渐增大,因此可知,乙分子从到的过程中,加速度a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故C错误。
答案:D。
7.D
解析:AB.设分子平衡距离为r0,分子距离为r。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分子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大;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分子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大;故当r=r0时,分子力为0,分子势能最小;由于分子势能是相对的,其值与零势能点的选择有关,所以分子距离为平衡距离时分子势能最小,但不一定为零,AB错误;
CD.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变大的过程中,分子斥力与分子引力都减小,分子间引力变化总是比斥力变化慢,分子间距离从小于平衡位置开始,分子间作用力的合力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C错误,D正确。
答案:D。
8.AD
解析:A.PM2.5的尺寸比空气中氧分子的尺寸大得多,故A正确;
B.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B错误;
C.PM2.5的运动轨迹是由大量空气分子对PM2.5无规则碰撞的不平衡和气流的运动决定的,故C错误;
D.倡导低碳生活,减少煤和石油等燃料的使用,能有效减小PM2.5在空气中的浓度,故D正确。
答案:AD。
9.AC
解析:A.r大于平衡距离,分子力表现为引力,相互靠近时F做正功,分子动能增加,势能减小,故A正确;
B.当r小于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相互靠近时F做负功,分子动能减小,势能增大,故B错误;
CD.由以上分析可知,当r等于r0时,分子势能最小,动能最大;若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分子势能为零,r等于r0时,分子势能不为零,故C正确,D错误。
答案:AC。
10.AD
解析:A.综合题设及题图信息可知,分子势能选择了无穷远处或大于10r0处为零势能参考点,故A正确;
B.图甲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分子势能差值,势能差值与零势能点的选取无关,故B错误;
CD.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图像中,图线切线的斜率的大小表示分子间作用力大小,故C错误,D正确。
答案:AD。
点拨:理解零势能参考点的选取规则。理解势能与分子力做功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功的定义,推导图像中斜率的含义。
11.CD
解析:A.乙分子从向O运动过程中,分子力先表现为引力,后表现为斥力,故A错误;
BC.根据分子间距离与分子力的图像可知,到分子力整体表现为引力且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从到,分子间作用力仍然整体表现为引力,但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分子力也逐渐减小,直至当时,分子力减小为零,因此可知,乙分子从到过程中,动能一直增大,即乙分子一直在做加速运动,到处时动能达到最大,故B错误,C正确;
D.根据分子间距离与分子力的图像可知,向O运动过程中,分子力一直在增大,且整体表现为斥力,因此乙分子从向O运动过程中,分子力始终做负功,分子动能始终减小,分子势能始终增大,所以乙分子从向O运动过程中,两分子的势能一直增大故,故D正确。
答案:CD。
12.①测力计(弹测力计、力传感器等等)
②13.3(允许误差±0.5) 0.27(允许误差±0.03)N
③分子之间存在引力,钢板与水面的接触面积大
④快速拉出、变速拉出、出水过程中角度变化、水中有油污、水面波动等等
解析:①因为本实验是要判断拉力的变化情况,故应用到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力传感器等等);
②实验一的最大拉力F1m=4.35N
实验二的最大拉力 F2m=3.75+0.025=3.78N
所以;
③钢板在水面下时,拉力F1=3.40N,
钢板出水后绳的拉力F2=3.78N
钢板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F0=F2--F1=0.38N;
实验1中的最大拉力明显大于钢板的重力,是因为水分子与钢板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
应实验1中的接触面积大,故实验1中受到的分子之间的引力大;
④拉动时钢板匀速时最准确,故当快速拉出、变速拉出、出水过程中角度变化会引起数据的误差,另外水中有油污、水面波动等等都会导致实验误差较大.
13.不是
解析:三颗粒运动位置的连线图,是显微镜下追踪三个悬浮颗粒的运动,每隔30s把观察到的颗粒位置记录下来,然后用直线把这些位置依次连接起来所得到的连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颗粒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在30s之间颗粒的运动也是很不规则的,不是沿直线运动,颗粒的实际运动情况比图中记录的还要复杂,因此,图中的连线不是颗粒运动的轨迹。
14.见解析
解析:分子的速率虽然很大,但由于单位体积内的气体分子数也非常巨大,所以一个分子要前进一段距离是“很不容易”的。分子在前进的过程中要与其他分子发生非常频繁的碰撞(标准状况下,1个分子在1s内大约与其他分子发生65亿次碰撞),每次碰撞后,分子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它所经历的路程是极其曲折的。不排除有个别香水分子迅速地运动到人的鼻子处,但要想使人闻到香味,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分子扩散到人的鼻子处,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15.因为玻璃板和水的分子间的分子引力大于斥力
解析:当玻璃板与水面接触时,玻璃板与水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当用力向上拉时,水分子之间要发生断裂,还要克服水分子间的引力,所以拉力比玻璃板的重力要大,反映出水分子和玻璃板间存在引力作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