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时精练(二十一)5.4 放射性同位素(后附解析)
一、单选题
1.如图是工业上利用射线的穿透性来检查钢板内部伤痕的示意图,则检查利用的射线是( )
A.α射线 B.β射线 C.γ射线 D.β和γ射线
2.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并测量出了电子的电量,从而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分割的,是由更小的微粒组成的
B.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得到这样的结论: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并且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
C.卢瑟福通过实验验证了质子和中子的存在,质子和中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统称为核子
D.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约里奥居里夫如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3.如图所示,x为未知放射源,L为薄铝片,若在放射源和计数器之间加上L后,计数器的计数率大幅度减小,在L和计数器之间再加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计数器的计数率不变,则x可能是( )
A.α和β的混合放射源 B.纯α放射源
C.α和γ的混合放射源 D.纯γ放射源
4.关于天然放射性现象中产生的三种射线,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种射线中,射线的电离作用最强,穿透能力也最强
B.、、三种射线中,射线的速度最快,可以达到0.9c
C.人们利用射线照射种子,可以使种子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D.人们利用射线射线穿透能力强的特点,可以探查较厚的金属部件内部是否有裂痕
5.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首次产生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X,反应方程为。X会衰变成原子核Y,衰变方程为,则( )
A.X的质量数比Y的质量数少1
B.X的电荷数比Y的电荷数少1
C.X的质量数与的质量数相等
D.X的电荷数比的电荷数多2
6.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块质量为m的铀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剩余的铀质量为
B.随温度升高,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将缩短
C.放射性同位素只能是天然形成的,不能用人工方法制得
D.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跟它的非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作为示踪原子
7.在人类对微观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科学实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贝克勒尔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
B.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Po)和镭(Ra)两种新元素
C.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在原子核内部存在质子
D.汤姆逊用粒子轰击氮原子核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人工转变
8.如图所示为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的实验示意图,他们除了探测到预料中的中子外,还发现拿走α粒子放射源以后,铝箔仍继续发射出一种神奇的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α粒子轰击铝箔的核反应方程为:
B.轰击铝箔后的生成物是磷( ),它的衰变方程为:
C.拿走α粒子放射源以后,铝箔继续发射出的神奇粒子实际上是中子
D.磷( )也具有放射性,只是它不像天然放射性元素那样有一定的半衰期
9.C发生放射性衰变成为N,半衰期为5700年。已知植物存活期间,其体内C与C的比例不变;生命活动结束后,C的比例持续减少。现通过测量得知,某古木样品中C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古木采伐的年代距今约2850年
B.C衰变为N的过程中放出β射线
C.C、C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D.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将加速C的衰变
二、多选题
10.2000年8月21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遇难,沉入深度约为100m的海底,“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再次引起人们对核废料与环境问题的重视,几十年来人们向以巴伦支海海域倾倒了不少核废料,核废料对海洋环境有严重的污染作用,其原因有( )
A.铀、钚等核废料有放射性
B.铀、钚等核废料的半衰期很长
C.铀、钚等重金属有毒性
D.铀、钚等核废料会造成爆炸
1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甲图是风力发电的国际通用标志
B.如乙图是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时吸收了一定频率的光子
C.如丙图是光电效应实验示意图,则此时验电器的金属杆上带的是正电荷
D.如丁图是电子束穿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该实验现象说明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12.2021年,日本政府决定2年后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废水排入太平洋,此行为立刻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质疑。因为核废水中含有钴()等63种不能过滤的放射性物质。钴60会通过衰变生成镍(),同时会放出射线,其半衰期为5.27年,在医学上常用于癌症和肿瘤的放射治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衰变方程为,属于衰变
B.钴60不可以作为示踪原子研究人体对药物的吸收
C.钴60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是利用其衰变产生的射线
D.温度升高钴60的半衰期不变
三、解答题
13.考虑以下两对核:和,和,它们在哪一方面是相似的?在哪一方面不同?
14.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静止的Al,发现了放射性磷P和另一种粒子,并因这一伟大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写出这个过程的核反应方程式;
(2)若该种粒子以初速度v0与一个静止的12C核发生碰撞,但没有发生核反应,该粒子碰后的速度大小为v1,运动方向与原运动方向相反,求碰撞后12C核的速度。
15.1937年,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硼(),得到了一种质量数为1而不带电的粒子,同时发现轰击后的硼中含有氮(N)的一种同位素。已知粒子的质量为4.0026u,硼()的质量为11.0093u,不带电的粒子质量为1.0087u,氮(N)同位素的质量为14.0030u。1u相当于。
(1)试写出粒子轰击硼()发生的反应方程;
(2)求粒子轰击硼()发生反应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以为单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α射线的穿透能力较弱,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β射线的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能够穿透几厘米厚的铝板;γ射线的穿透能力很强,能够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和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在工业上可用于检查钢板内部伤痕,故C正确。
答案:C。
2.D
思路:本题比较简单考查了学生对物理学史的了解情况,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家熟悉的汤姆孙、卢瑟福、查德威克等,在学习过程中要了解、知道这些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贡献.
解析:A、汤姆逊发现了电子,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量出电子的带电量,故A错误.
B、卢瑟福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波尔认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即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故B错误.
C、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对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实验的研究,首次完成了人工核转变,发现了质子,并猜测“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查德威克通过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发现了中子.故C错误.
D、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约里奥居里夫如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故D正确.
答案:D.
点拨:物理学史也是高考考查内容之一.对于著名物理学家、经典实验和重要学说一定要记牢,不能张冠李戴
3.C
解析:在放射源和计数器之间加上薄铝片后,计数器的计数率大幅度减小,说明射线中有穿透力很弱的粒子,即α粒子。在薄铝片和计数器之间再加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计数器的计数率不变,说明穿过铝片的粒子中无带电粒子,故只有γ射线。因此放射源可能是α和γ的混合放射源。
答案:C。
4.C
解析:A.α、β、γ三种射线中,α射线的电离作用最强,穿透能力最弱,故A错误;
B.α、β、γ三种射线中,α射线射出速度约0.1c,β射线射出速度接近c,γ射出速度为c,所以三种射线中γ射线的速度最快,故B错误;
C.人们利用γ射线照射种子,可以使种子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培育出新的优良品种,故C正确;
D.人们利用γ射线射线穿透能力强的特点,可以探查较厚的金属部件内部是否有裂痕,故D错误。
答案:C。
5.D
解析:A.根据衰变方程的质量数守恒可知,X的质量数等于Y的质量数,A错误;
B.根据衰变方程的电荷数守恒可知,X的电荷数比Y的电荷数多1,B错误;
C.根据人工核反应方程的质量数守恒可知,X的质量数为
4+27-1=30
则X的质量数比的质量数多3,C错误;
D.根据人工核反应方程的电荷数守恒可知,X的电荷数为
2+13=15
则X的电荷数比的电荷数多2,D正确。
答案:D。
6.D
解析:A.一块质量为m的铀经过两个半衰期后,剩余的铀质量为
可知有0.75m质量铀产生衰变,A错误;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物理环境无关,因此当温度升高时,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变,B错误;
C.放射性同位素也能用人工方法制得,如磷30,C错误
D.同位素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放射性同位素带有“放射性标记”,可用探测器探测,因此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跟它的非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作为示踪原子,D正确。
答案:D。
7.B
解析:AC.卢瑟福通过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中存在原子核,建立了核式结构模型,AC错误;
B.居里夫妇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了钋和镭两种新元素,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B正确;
D.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实现了第一次原子核的人工转变,而不是汤姆孙,D错误。
答案:B。
8.B
解析:α粒子轰击铝箔的核反应方程为,轰击铝箔后的生成物是磷(),是磷的一种同位素,它具有放射性,跟天然放射性元素一样发生衰变,也有一定的半衰期,衰变时放出正电子,衰变方程为 ,答案:B,ACD错误;
点拨:根据质量数和核电荷数守恒可完成方程,本题考查人工核转变的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9.B
解析:A. 某古木样品中C的比例正好是现代植物所制样品的二分之一,可知刚好经历了一个半衰期,也就是5700年,故A错误;
B. C衰变为N的过程是:,发生了β衰变,放出射线,故B正确;
C. C有6个质子、6个中子,C有6个质子、8个中子,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故C错误;
D.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因素决定的,与环境的压强无关,所以增加样品测量环境的压强不能加速C的衰变,故D错误。
答案:B。
10.ABC
思路:放射性污染和防护
解析:A.铀、钚等核废料有放射性,射线有危害,A正确;
B.铀、钚等核废料的半衰期很长,短期内很难消失,B正确;
C.铀、钚等是重金属,重金属都有毒性,C正确;
D.铀、钚等核废料的体积小于链式反应的临界条件,不会造成爆炸,D错误;
答案:ABC。
点拨:本题关键明确核废料的危害之处,是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较为新颖。
11.CD
解析:A.图甲是辐射标志(亦称三叶草).不是风力发电的国际通用标志.故A错误;
B.图乙是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结合氢光谱可知,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时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故B错误;
C.当光照射锌板时,金属板失去电子,将带正电,所以与之相连的验电器的指针将发生偏转,此时验电器的金属杆带的是正电荷.故C正确;
D.图丁是电子束穿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由于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所以该实验现象说明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故D正确.
12.AC
解析:A.衰变方程为,属于衰变,故A错误;
B.钴60半衰期太长,且衰变放出的高能射线对人体伤害太大,不能作为药品的示踪原子,故B正确;
C.钴60对人体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是利用其衰变放出的射线,因为射线能量高、穿透能力强,能杀死癌细胞,故C错误;
D.半衰期跟温度无关,钴60的半衰期不变,故D正确。
答案:AC。
13.见解析
解析:和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是同位素;和质量数相同,但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不同,是不同原子核。
14.(1)Al+He→P+n;(2),方向与该粒子原运动方向相同
解析:(1)核反应方程式为
Al+He→P+n
(2)由(1)知,该种粒子为中子,设该种粒子的质量为m,则12C核的质量为12m,设碰撞后12C核的速度为v2,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
解得
碰撞后12C核的运动方向与该粒子原运动方向相同
15.(1);(2)0.1862MeV
解析:解:(1)由题给出的条件,可得核反应方程为
(2)核反应的质量亏损
m=(mHe+mB) (mn+ mN)=(4.0026u+11.0093u) (1.0087u+14.0030u)=0.0002u
由质能方程,可得核反应中释放的能量
E= mc2=0.0002×931MeV=0.1862MeV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