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七年级期末限时检测试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学科为闭卷考试,全卷共20道题,考试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历史遗迹的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20世纪50年代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某遗迹发掘出距今五六千年的粟粒、菜籽等遗物。据此判断,生活在该遗址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史记·十二本纪》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选举制 D.分封制
3.据表可知,夏、商、周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夏桀 用武力伤害百姓,不修德行,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
商纣 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周幽王 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A.自然灾害严重 B.爆发了国人暴动
C.统治者残暴昏庸 D.牧野之战的影响
4.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这主要体现了诸侯争霸的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5.西周时期,周王朝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如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B.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C.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D.西周青铜铸造业比较落后
6.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其中全胜58次,失败4次,未获得全胜3次。”从材料看,商鞅变法对这种战局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统一 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
7.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陈胜的评价:“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说明陈胜、吴广在推翻秦朝统治斗争中的作用是
A.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B.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C.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D.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8.2021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A.虚怀纳谏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勤俭治国
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上“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的标志性事件是
A.战国时百家争鸣 B.秦始皇焚书坑儒
C.汉武帝尊崇儒术 D.孝文帝推行汉化
10.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桃、李、杏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材料说明丝绸之路是
A.外交之路 B.文化之路 C.科技之路 D.商贸之路
1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
B.东汉医学家华佗被尊称为“医圣”
C.《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D.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12.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下列哪一史实最能印证这一说法
A.春秋战国的群雄争霸 B.280年,西晋灭吴
C.刘邦、项羽的楚汉相争 D.200年,官渡之战
13.北方人习惯吃面食,但南朝以来,小麦却成为南方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这说明
A.南方饮食习惯发生根本改变 B.小麦在全国广泛种植
C.北民南迁影响作物的种植 D.小麦的产量高于水稻
1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A.东晋 B.西晋 C.东汉 D.北魏
15.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四人为官,并命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 B.开发江南经济
C.笼络守旧势力 D.学习先进文化
16.在一次鉴宝活动中,某持宝人持有如图所示名画摹本,经专家组鉴定,这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照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而作的
A.《兰亭集序》 B.《洛神赋图》
C.《北魏帝王出御图》 D.《帝后礼佛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0分,第18、19、20题各14分,共52分)
17.(10分)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 (魏主)今欲断诸北俗,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特点。(2分)根据所学知识,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怎样的“社会转型”?(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改革?(2分)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项汉化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改革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有何影响?(2分)
18.(14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远。”
——《汉书·文帝纪》
材料三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到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南方经济得以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2分)这一现象发展到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哪一阶级的势力增强?(2分)
(2)根据材料二,汉文帝认为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反映出他采取了什么样的经济政策?(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晋末年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任答两点,2分)
19.(14分)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从古至今统治者为维护统一,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采取过强有力的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
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基于以上认识,秦始皇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来管理国家?(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2分)并根据材料指出此制度对“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的作用。(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为解决材料三中“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推行了哪一措施?(2分)这一措施推行的目的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2分)
20.(14分)在优秀文化的大观园中,中华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与世界文化互相影响交流互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曾经改变了世界,直到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材料三
(1)材料一中“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2分)他的哪一举动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一项汉朝“曾经改变了世界”的科技发明,(2分)并说说它对世界的影响。(2分)
(3)材料三中的石窟艺术体现了哪一宗教的发展?(2分)它是什么时期开凿的?(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C A C B A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D B C A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0分,第18、19、20题各14分,共52分)
17.(1)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2分)从奴隶社会转型到封建社会。(2分)
(2)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说汉语;(2分)促进了民族交融。(2分)
18.(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2分)新兴地主阶级。(2分)
(2)农业;(2分)注重农业发展、提倡以农为本。(2分)
(3)南方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2分)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
(4)生产工具的革新;合理的经济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安定的环境等。(2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9.(1)分封制;(2分)郡县制。(2分)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有利于始终维持统一。(2分)
(3)推恩令;(2分)加强中央集权。(2分)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分)
20.(1)儒家;(2分)创办私学。(2分)
(2)造纸术的改进;(2分)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2分)
(3)佛教;(2分)南北朝。(2分)
(4)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互相影响、交流互鉴。(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