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1-31 23:1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武功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全卷满分60分,答题时间6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第一部分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中国是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之一,古人类遗迹遍布南北各地。下列属于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由于西周实行了(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皇帝制度
3.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青铜文明的代表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司母戊鼎 C.铜冰鉴 D.彩绘陶击鼓说唱俑
4.商鞅变法后,“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这一现象直接得益于商鞅变法( )
A.鼓励耕织 B.废除井田制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5.大泽乡起义是由于戍守边疆阴雨误期而发生的,具有偶然性,但实则具有历史必然性。下列关于大泽乡起义,说法正确的有( )
①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②起义军没有建立政权
③起义军直接推翻了秦朝统治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下表反映的是汉高祖和汉景帝时期的赋税和徭役情况。据此可以判断,西汉初年统治者( )
统治者 赋税 徭役
汉高祖 十五分之一 每年一个月
汉景帝 三十分之一 每三年一个月
A.重视教育 B.休养生息 C.“以德化民” D.勤俭治国
7.下面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是( )
A.皇帝联合外戚打击宦官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利用宦官打击外戚 D.皇帝制衡外戚和宦官
8.西汉时开辟的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给世界留下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这条“丝路”从东向西的经过的地方依次是( )
A.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安息—大秦
B.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大秦—安息—西亚
C.长安—葱岭—河西走廊—安息—西亚—大秦
D.长安—玉门关—葱岭—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9.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医曾提出过预防疾病的理论——“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这位名医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郦道元
10.“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与“分三国”直接相关的重要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1.西晋建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最终酿成了一场争夺中央政权的严重内斗,这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这场内斗是( )
A.“国人暴动”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黄巾起义
12.为了纪念祖冲之,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祖冲之的主要贡献是( )
A.发明了造纸术 B.精确计算圆周率 C.画出《女史箴图》 D.写有《兰亭集序》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
1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图B孔子像 图C墨子像
材料二:太学里面唯一被批准使用的官方教材是儒家经典。太学生从全国各地精选而来,在学校里接受的是系统的儒学教育,每年都有一次考试,只要其中一部经典的考试合格了,便可以出去做官。考试成绩特别优秀的可以留在皇帝身边,做皇帝的亲信、随从,当时称之为郎官。
——摘编自《回望茂陵——汉朝留给了我们什么?》
(1)材料一图A________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无为而治”;(1分)图B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1分)孔子主张“________”,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1分)图C墨子主张“________”“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朝时太学呈现的基本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兴办太学与汉武帝的哪一治国策略有关?(2分)
(3)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可以怎么做?(2分)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黄河流域率先成为了全国的经济重心。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大兴兵伐匈奴”,加上皇室用度庞大,使得略有好转的国家财力储备又出现入不敷出的枯竭状态。于是在公元前113年进行币制改革,“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五株钱。从而杜绝了汉初以来民间私铸金钱的流弊,从此以后,全国货币统由政府铸造,币制归于统一。——摘编自周艳常《试论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等
材料三:东晋建立前后,自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他们的南来使铁制的锰、铲、锄和犁锋等工具及深耕细作、积肥粪田等技术得到推广,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领域出现的新发展。(2分)并简述其影响。(2分)
(2)材料二图片体现了秦始皇的哪一经济措施?(2分)根据材料二文字,简述汉武帝币制改革的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
15.(14分)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材料一:
秦始皇宣布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建立由他任命的人来管理地方的制度。他扫荡了战国群雄,使他的后继者们能较容易地重建一个持久的中华帝国。——摘编自(美)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材料一图中①处是秦朝的都城,指出①地的名称。(1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建立的“地方管理制度”。(1分)简述该制度对秦以后历代王朝的影响。(2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推恩令。王国由是一再缩小,亦无政治特权,王国、侯国在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同于郡县……他以一个极具智慧的方案将威胁国家统一与稳固的诸侯王势力彻底消解于无形。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下“推恩令”的背景,(2分)简述汉武帝下推恩令的作用。(2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三:实际上,孝文帝选中洛阳作为都城,是因为西边的关中在北魏统治之下,而至于东边,他也无须再经营燕赵,故东西都可放心。他的目的:一是汉化,二是南伐。因为要吸收汉文化,所以作为数百年政治文化中心的汉晋旧都就成为理想的都城。当南北军事力量相等时,洛阳接近南境,就是不利条件;但当北方势力强于南方时,洛阳便于向南扩张的地理位置,又成为孝文帝迁洛的主要依据之一了。
——摘编自周一良《读<邺中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措施。(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对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问题的探究,你获得哪些认识?(2分)
武功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
1.C 2.A 3.B 4.C 5.C 6.B 7.B 8.A 9.C 10.D 11.C 12.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
13.(10分)(1)老子;(1分)仁;(1分)有教无类;(1分)兼爱。(1分)
(2)基本特点:只能使用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教材;所教学生从全国各地精选而来;以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为目的;考试成绩优秀者就能够做官。(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治国策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2分)
(3)做法: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好好学习,利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机会,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14.(12分)(1)新发展:铁器和牛耕的的使用与推广。(2分)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山林开发、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2)举措:统一度量衡制度。(2分)作用: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统一了货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3)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人口南迁,使先进的农业工具和技术在南方推广(或人口南迁,推动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15.(14分)(1)名称:咸阳。(1分)制度:郡县制。(1分)影响:为后世王朝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管理奠定基础(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分)
(2)背景: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严重威胁朝廷的统治;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诸侯王和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作用: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分)
(3)原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迁都洛阳便于南伐;洛阳历史文化传统深厚,便于吸收汉文化。(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4)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古往今来,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国家统一问题,都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统一;合理的政治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等。(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