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人教版(2019)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
目录
CONTENT
01
课标要求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02
知识结构
Knowledge structure
03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04
Breakthrough in question types
题型突破
1
课标要求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课标要求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
知识结构
Knowledge structure
知识结构
Knowledge structure
知识结构
Knowledge structure
知识结构
Knowledge structure
3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1
乡村的土地利用
2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3
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与变化
4
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5
城镇化的意义、进程、问题
考点
Examination points
6
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7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相关概念
①聚落
②乡村
③城镇
人类的居住地及生活环境的总称
一般是指以从事农业活动的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通常是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2、乡村土地利用
草地
林地
耕地
水域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3、乡村内部结构形成
①分布
②形成
③结果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出现了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
某平原地区的自然村落历史悠久,布局分散,规模一般不大,少则几户、多则不过百余户,竹木繁茂、小巧如盘,房屋朝向自由,讲究通风,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下图为该类村落的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
典型例题
1.这种村落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渭河平原
2.图示序号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甲—菜地 乙—水田 丙—林地
B.甲—水田 乙—菜地 丙—林地
C.甲—菜地 乙—林地 丙—水田
D.甲—林地 乙—菜地 丙—水田
A
C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城镇里
人口相对较多
经济活动多样
出现了
土地利用
的专业化
功能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居住区
其他如行政区、
文化区、生态区、
旅游休闲区
空间
集聚
特点:
没有明确界限
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2、功能区特点
①居住区
分布:是城镇中广泛分布的一种功能区
特征:城市用地面积最广;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出现分化,位置上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与文化区联系密切
低级住宅区:内城和工业区;环境差,设施不完善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2、功能区特点
②商业区
分布:市中心;交通干线或街角路口处,呈点状或线状分布
特征:经济活动繁忙;建筑高大稠密;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内部分区明显
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
特点:经济活动繁忙;建筑高大稠密;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内部分区明显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2、功能区特点
③工业区
分布: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距离城镇中心较远
特征:不断向城镇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外缘地带租金低,降低工业成本;远离市区,减少对市区的环境污染,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减少市区交通拥堵。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2、功能区特点
有些大城市因为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
下图为“某城镇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例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2.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自然环境优美的是( )
A.毗邻大学,文化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D.水岸名邸,依山傍水
D
D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与多核心模式
1、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模式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同心圆模式
特点: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地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因:
代表城市:
成都、北京、东京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扇形模式
特点: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
河流山脉阻隔,城市海陆分布影响,交通运输的发展
成因:
代表城市:
青岛、烟台、沈阳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多核心模式
特点:
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
受山川地形及河流自然因素,地价、交通和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成因:
代表城市:
重庆、武汉
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图中“就业走廊”沿南北干道延伸。读图完成1~2题。
典型例题
1.图中“就业走廊”的区位优势是( )
A.人口居住密集
B.地价较低
C.交通便利
D.环境优美
2.关于该城市规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空间结构模式属于扇形模式 B.最适宜在东北方向设置中心商务区
C.东南方向居住、就业功能匹配较好 D.高级住宅区最适宜布局在就业集中区内
C
A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
政策因素
文化因素
环境因素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城镇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 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离城镇中心越近,土地租金也越高
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典型例题
1.当①线变成②线时,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
A.一环路 B.二环路 C.三环路 D.环城路
2.近年来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③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
⑤人口向郊区迁移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B
C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初期:
地域范围狭小,它的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分布,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之后:
工业不断发展和服务业的兴起,城镇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突出。
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的工业企业纷纷向外搬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生态城市,也称生态城,是一种趋向于尽可能降低能源、水、食物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热、废气、废水排放的城市。我国计划建设50个生态城市,建成之后将发挥巨大的地区性示范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例题
1.与一般城市相比,生态城市中面积占比会大幅提升的功能区是( )
A.居住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绿化区
2.我国推行生态城市建设可以( )
①减少污染气体排放②提高城市的宜居性③避免生态环境遭破坏④提高城镇化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D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意义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途径
01 建立卫星城
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02 提高土地
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03 传承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在乡村,各类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并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左图为云南某乡村鸟瞰图,右图为该乡村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例题
1.该村土地利用中占比最大的是( )
A.居住用地 B.绿化用地 C.生产用地 D.生态用地
2.为合理规划和利用乡村的空间结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 )
A.摒弃传统农业,发展乡村旅游 B.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
C.禁止乡村开发,保护生态环境 D.引进各类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C
B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五、城镇化的意义、进程、问题
1、概况
概念: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标志:城镇人口增加;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与工业化关系: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五、城镇化的意义、进程、问题
2、意义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数据显示,近10年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突破50%后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 2020年,大陆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相较于上次人口普查,上升了约14.2个百分点。下图为七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镇化率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
典型例题
1.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
A.城镇人口数量 B.城镇用地规模
C.城镇数量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是因为( )
A.经济高速发展 B.政府政策支持
C.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D.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D
A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五、城镇化的意义、进程、问题
3、进程
②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
③20世纪以来,世界城镇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远远超过以前。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镇化进入空前发展、扩散和全面繁荣的时期。
①产业革命之前,城镇化水平低,增长缓慢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五、城镇化的意义、进程、问题
3、进程
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城镇化水平一般低于20%;城市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
中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城镇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五、城镇化的意义、进程、问题
3、进程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部分人口转向近郊区
人口迁往远郊或农村
人口重新实现内迁
城市化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农民市民化指生活在农村的一部分农民进入城市长期从事非农产业的社会现象。下面为我国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内在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例题
1.关于城镇化的两个阶段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阶段服务业相对发达 B.第一阶段农村劳动力不足
C.第二阶段城中村改造放缓 D.第二阶段城镇化发展加速
2.为解决珠三角地区外来人口市民化问题,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
A.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B.改善交通整治城中村居住环境
C.制定相对合理的城镇落户制度 D.限制人口迁入以减轻生态压力
C
D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五、城镇化的意义、进程、问题
4、问题
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
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五、城镇化的意义、进程、问题
4、问题——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五、城镇化的意义、进程、问题
4、问题——社会问题
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
近来,一个词很热,即“广场舞”。一面是挥汗如雨、激情四起的舞者;另一面是饱受折磨、不堪其扰的居民,甚至有些地方矛盾激化。据此回答1~2题。
典型例题
1.“广场舞”流行于广场,反映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是( )
A.城市污染严重 B.城市化过快
C.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D.城市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不够健全
2.导致舞者与居民矛盾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广场离居民区较近,噪声扰民 B.城市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C.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D.城市环境恶化
D
A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六、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
市政建设
公共服务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六、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应用 主要功能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城市规划 进行城市与区域多目标的开发与规划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显示有关道路的路况、交通流量、沿线环境等空间和属性信息
城市抗灾减灾 实时跟踪灾害发生、发展过程,对灾害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辅助开展灾后的应急和恢复工作
城市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与决策、监测、评价、预测与模拟
城区公共卫生 提供预警和决策支持
随着私人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老旧小区域停车难问题越发突出,某社区的8号小区通过实行流动车位制来缓解该问题。同时,有人建议通过建立体车库,来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例题
1.除了技术因素,目前制约老旧小区立体车库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水网格局 B.土地供给 C.交通流量 D.绿地保护
2.流动车位制能从无数停车点中分析出最佳停车点,主要利用的信息技术是(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
A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地域文化
概念:是指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特点: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分类:物质文化,例如建筑,饮食,服饰等;非物质文化,如节日,宗教等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城乡景观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人文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与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形成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下图为山西省简图。据此完成1~2题。
典型例题
1.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面食制作、
蒸馏酒等传统技艺独具特色,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雨热同期,农作物的生长期较长
B.山地多降水较少,五谷杂粮种类繁多
C.位置适中,深受周边饮食文化的影响
D.农业劳作偏重体力,饮食喜爱寒凉型
B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与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形成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下图为山西省简图。据此完成1~2题。
典型例题
2.山西省北部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高,气温低,人类活动少
B.水土流失严重,文化遗产被破坏
C.周围山脉阻隔,与外界交流不便
D.经济较落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C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3、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01体现人地和谐
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而农田则分布在相对较低的平坦区域
这种“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3、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02反映精神追求
乡村景观除了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外,还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例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肇兴古镇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狭长盆地中,由5个侗族村塞组成。鼓楼作为议事聚会,集会场所设在二楼,设有火塘、围栏,下层为无隔断的立柱结构,呈开放式。图为肇兴古镇村寨分布和塔型鼓楼示意图。
典型例题
1. 肇兴古镇的侗寨分散为5个村寨,主要是由于( )
A.气候湿热 B.大风频繁 C.地形限制 D.水运便利
2. 盆地中塔型鼓楼的底层立柱极高,主要是为了( )
A.减轻洪涝灾害 B.方便居民进出 C.便于利用水源 D.防御外敌入侵
C
A
考点梳理
Examination points sorting
七、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4、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
01体现文化底蕴
如中国浙江乌镇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黄橙交织
02反映文化意识
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03凸显价值追求
如紫禁城、古代寺庙的对称结构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沿南北纵轴对称布局,由四面房屋围合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院落,以明清、民国时期北京城区最为典型。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有一座没有围墙的四合院。图示意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布局和奥林匹克公园四合院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例题
1.四合院“北面窗小、墙体厚”的特点反映了当地( )
A.夏季炎热,多洪涝 B.河网密布 C.冬季寒冷,多北风 D.地势低平
C
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沿南北纵轴对称布局,由四面房屋围合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院落,以明清、民国时期北京城区最为典型。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有一座没有围墙的四合院。图示意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布局和奥林匹克公园四合院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例题
2.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四合院。此现象蕴含的地域文化是( )
A.由封闭保守到开放包容 B.由中规中矩到天人合一
C.由平等自由到等级森严 D.由传统守旧到传承创新
A
4
题型突破
Breakthrough in question types
题型突破
Breakthrough in question types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问题
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最接近( )
A.同心圆模式 B.多核心模式
C.扇形模式 D.带状模式
【解析】1. 根据“某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分析可知,中心城区由7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片区组成,每一个片区都有自己的片区中心,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多核心模式,B正确;该城市功能区不呈同心圆分布,也不是扇形模式和带状模式,ACD错误。故选B。
B
题型突破
Breakthrough in question types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问题
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
①河流②气候③地形④交通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2. 根据图示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城市分布在山谷地区,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因此,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是地形、河流,①③正确,C正确。该城市空间形态布局与气候、交通关系不大,②④错误。ABD错误。故选C。
C
题型突破
Breakthrough in question types
二、城镇化问题
深圳分布有大量城中村,其中不少位于中心城区,与周边中央商务区的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了“城市包围农村”的格局(见下图)。当前,我国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深圳“城市包围农村”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开放后大量人口涌入B.城市用地面积快速增加
C.现代化农业得到快速发展D.农业用地未转化为城市用地
【解析】1.改革开放后,深圳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快速扩张,但发展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城市包围农村”的格局,A正确;城市用地面积快速增加是现象不是原因,B错误;深圳城市中的农村人口不以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人口的迁入也不是因为现代化农业得到快速发展,C错误;深圳的城中村是建设用地,不是农业用地,D错误。 故选A。
A
题型突破
Breakthrough in question types
二、城镇化问题
深圳分布有大量城中村,其中不少位于中心城区,与周边中央商务区的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了“城市包围农村”的格局(见下图)。当前,我国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我国在部分城市推进城中村改造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B.减轻城市内涝现象
C.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D.扩大城市用地面积
【解析】2.城中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居住环境差,实施城中村改造可以优化居住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A正确;改造城中村有可能减轻城市内涝现象、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这不是推进城中村改造的主要目的,BC错误;城中村改造并不是为了扩大城市用地面积,D错误。故选A。
A
题型突破
Breakthrough in question types
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问题
受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共同影响,建筑呈现显著的地域特征。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采用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的方式建造出经久耐用的独特居住空间——地坑窑院,也被称为“地下四合院”。图为地坑窑院群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景观最可能出现在( )
A.豫西 B.琼中 C.黔南 D.鲁东
【解析】1.图示地坑院中民居是窑洞,平顶,应位于北方地区,最可能出现在黄土高原,豫西是河南省西部,位于黄土高原地区,A正确。琼中位于海南省中部,是山地,黔南位于贵州省南部属于喀斯特地貌,位于南方地区,降水丰富,不适合开凿地坑窑院,BC错误。鲁东是山东东部,属于低山丘陵,不适合开凿地坑窑院,D错误。故选A。
A
题型突破
Breakthrough in question types
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问题
受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共同影响,建筑呈现显著的地域特征。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采用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的方式建造出经久耐用的独特居住空间——地坑窑院,也被称为“地下四合院”。图为地坑窑院群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与北京传统的四合院相比,地坑窑院( )
A.通风效果好 B.占地面积大
C.防震效果差 D.保温效果好
【解析】2.地坑院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它的房顶是用土坯垒成,四周用土墙,墙上再搭上横梁,铺上厚的土层,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地坑院的墙壁厚度达半米以上,冬暖夏凉,冬天坑内平均气温在10℃以上,夏天坑内平均气温在20℃以下,昼夜温差小,温度变化平缓,与北京传统的四合院相比,地坑窑院保温效果好,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最宜人居。D正确。与北京传统的四合院相比,地坑窑院位于地下,通风效果差,占地面积较小,地坑院是大地的一部分,随大地脉搏而跃动,防震效果极佳。ABC错误。故选D。
D
题型突破
Breakthrough in question types
三、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问题
受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共同影响,建筑呈现显著的地域特征。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采用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的方式建造出经久耐用的独特居住空间——地坑窑院,也被称为“地下四合院”。图为地坑窑院群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当地居民在地下而非地上建造院落是为了( )
A.收集雨季降水 B.减少风沙侵蚀
C.节约耕地资源 D.节省建筑材料
【解析】3.当地人口密集,缺乏木材等建筑材料,经济较落后,当地居民向下挖坑、四壁凿洞,选择在地下而非地上建造院落主要是为了节省建筑材料,D正确。收集雨季降水在地面也可以收集,没有必要设计为地下建筑,地坑院顶部筑矮墙,可防止雨水流入,可见不是为了收集雨水,A错误。当地位于黄土高原,风沙侵蚀不严重,B错误。在地下建筑,其地面的坑洞也要占用耕地,且早期粮食产量是维系人类生存的必要物质,民居建筑一般不会占用耕地,C错误。故选D。
D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人教版(2019) 地理必修二 单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