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国极具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思考: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新课导入
一.地区产业结构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1.含义:
第一产业
种植业、畜牧业
林业、渔业
第二产业
采矿业、制造业
建筑业、电力等
第三产业
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益事业
2.产业分类:
①以社会生产发展阶段划分
劳动密集型
农业、林业、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
资本密集型
钢铁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
2.产业分类:
②按主要生产要素依赖程度分
知识/技术密集型
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现代制药、新材料工业等
资源密集型
农矿业、林牧渔业、开采加工业等
②按主要生产要素依赖程度分
2.产业分类:
资源禀赋
卡塔尔位于波斯湾西南岸半岛上的国家,石油、天然气为其经济支柱产业,截至2020年,人均gdp高达61800美元
3. 影响因素
日本位于西北太平洋的一个岛国,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却能成为世界上发达的国家之一
技术条件
深圳经过40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高度细分的网络化分工体系,构成产业链协同分工效益
分工深化
其他: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与结构、经济体制、国际贸易
资源禀赋
技术条件
分工深化
地区产业结构
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影
响
水平较低
以第一产业为主
水平较高
以二三产业为主
反
映
体现
非洲加纳
亚洲新加坡
3. 影响因素
思考:第一产业比重小是不是说明农业不发达?简要说明理由
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并不完全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小,但农业发达;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的比重大,但农业不发达。
部分国家三大产业比重图
探究1 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空间差异。
中国四大地区示意
1.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比较四大地区的差异。
中国四大地区示意
探究1 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比较四大地区的差异。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地理位置 主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离海较近 位于东部地区的西侧 主要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 位于我国东北部
地形 以平原、丘陵为主 地形复杂多样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以平原、山地为主
气候 水热条件好 气候条件优越 水热条件较好 干旱和高寒 地区广大 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
人口 密度大 密度较大 密度小 密度较小
经济发展水平 高 较高 较低 较高
探究1 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根据下表,将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例用饼状图表示出来。
探究1 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比较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异同,并说明原因。
比较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异同,并说明原因。
同:
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异:
①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相对最高;
②中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相对最高,工业结构具有过渡性;
③西部与东北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
探究1 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比较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异同,并说明原因。
①总体中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
②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科技水平高,产业结构转型更加成功;
③中西部与东北地区还在转型过程中。
探究1 分析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
1.从三大产业比重来分析,产业结构变化有什么特点?
深圳市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比重
以深圳为例探究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
比重/%
年份
2.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之间是如何转移的?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劳动力
劳动力
劳动力
以深圳为例探究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
1980
2020
2010
2000
1990
服装、制鞋、纺织、电器、木材加工、食品
计算机、通信、显示、电视机、
珠宝手表
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创意、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
生命健康、海洋、军工、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机械
出口导向
进口替代
自主创新
战略新兴
新建主导产业
产业重心
外迁产业
用地多、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三来一补企业
劳动密集型、成本敏感型产业
扩张型加工制造环节
深圳市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化
3.结合教材P50-51,说明在工业内部产业结构是如何变化的?
轻纺工业 重化工业
原材料 加工组装
劳动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以深圳为例探究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三大产业结构来看: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
从劳动力来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从工业内部来看: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1.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
以深圳为例探究各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
阶段一 深圳1978年以前
1979年3月5日设市以前,深圳市叫做宝安县,总人口约30万,是一个以基塘农业为特色的农业县,低水平农业、极少量工业、县域商业零售是当时三次产业的主要内容,三次产业比值大致为38:20:42(1979年统计数据)。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穷困。
深圳市成立前之宝安县城
(1953年-1978年)
图 例
房屋、建筑
街道
公路
水塘
河流
水稻田
果园
等高线
1.经济特区设立前,宝安县的产业结构有何特点?
第一产业和最基础的商业服务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小。
阶段一 深圳1978年以前
2.形成其产业结构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①气候暖湿,地形平坦,适合农耕;
②矿产资源缺乏、资金短缺、技术空白、政策限制,缺乏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基于自然条件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发展农业
矿产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均不利于发展工业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正式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此后,深圳利用特区的政策优势、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吸引外资,发展“两头在外”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出口加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五金、塑料、玩具、服装鞋帽等,1980年代后期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电子产品装配、家电生产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初步工业化。深圳证券交易所、平安保险、招商银行等金融业兴起,进出口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到1990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转变为4:45:51。
阶段二 深圳改革开放初期
1.改革开放初期阶段,深圳三次产业结构有何变化?
①随着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迅速降低;
②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占比迅速上升;
③第三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占比略有上升。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正式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此后,深圳利用特区的政策优势、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吸引外资,发展“两头在外”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出口加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五金、塑料、玩具、服装鞋帽等,1980年代后期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电子产品装配、家电生产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初步工业化。深圳证券交易所、平安保险、招商银行等金融业兴起,进出口贸易也得到迅速发展,到1990年,三次产业的比例转变为4:45:51。
阶段二 深圳改革开放初期
2.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发展二、三产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比较优势)有哪些?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①改革开放外引内联政策;
②毗邻港澳及沿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③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
④廉价的土地;
⑤广阔的市场;
⑥发达地区工业转移等
基于政策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深圳土地面积只有约2000km2,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到21世纪初叶,深圳GDP已达近万亿元、常住人口增至千万人。这时,深圳面临着四个难以为继:土地、空间有限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不堪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为此,深圳一方面利用环保、税收等手段清退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大力发展生命健康、海洋、军工、航空航天、智能装备等创新型战略新兴产业,以及高端现代服务业,腾笼换鸟。并辅之以强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改善人口的知识结构,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支撑。
阶段三 深圳21世纪初
1.是哪些原因影响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
①原有比较优势丧失:土地、低成本劳动力、能源、资源等
②新的比较优势显现:具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
③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④人才汇聚能力日益增强。
比较优势丧失,新优势凸显
政策引导
技术
创新
根本原因
影响因素
最终
比较优势
的变化
政策
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促使产业结
构尽快升级
推动产业结
构不断升级
技术密集型为
主的产业结构
重要作用
技术创新促使原有产业升级,后向其他地区次第扩散
2.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全球来看,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前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快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在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国极具城市经济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思考:深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知识解密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问题一:分析上海市发展的区位条件?
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点,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长江入海口处,水路交通便利;
人口多,腹地大,市场广;
产业基础雄厚等。
但该地区矿产资源匮乏,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上海
1900年上海缫丝厂
中国最大产丝区在上海附近苏南和浙北地区,其丝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第一个缫丝工厂在上海设立。此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纷纷在上海建立,上海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主要基地。
问题二:为什么在工业化初期,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
①靠近丝、棉产地,原料充足;
②人口稠密,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庞大的消费市场;
③作为通商口岸,对外联系和贸易频繁;
④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纺织产业基础好。
工业化初期的上海
在国家重工业化战略决策引导下,基于原有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等优势,上海发展了冶金、机电、仪表、化工等重工业部门,以制造国家建设需要的装备,弥补了国家重化工业发展的空白。至20世纪70年代上海的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形成了以冶金、化工、机械设备、纺织四大行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问题三: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①国家实施重工业化的战略决策;
②原有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等优势明显。
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新形势,国家正式宣布开放上海浦东,开发浦东从地方战略构想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浦东开始大规模基础建设,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也在此过程中诞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同年还设立了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我国大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吸引大量高素质人才和科技企业聚集以及众多金融机构落户。
张江高科技园区
上海证券交易所
问题四: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
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新形式;
②国家优惠政策;
③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科研实力;
④高素质人才和科技企业集聚。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
上海依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将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在这个发展方向指引下,上海将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并发挥其龙头作用,带动其他区域协调发展。
以后的上海
问题五:概况近现代以来上海产业结构变化特点?
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转变过程。
工业结构:轻纺工业一综合性工业一高新技术产业。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化
初期
20世纪50年代开始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今后
以轻纺织业为支柱
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1.分析贵阳市建设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
海拔高、气温低,且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小;
能源资源丰富,电价低。
探究2 分析贵阳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贵阳市的森林覆盖率达46.5%,空气质量优,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小。2015年,经国家批准,贵阳市、贵安新区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至2018年,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①带动相关数据产业的发展;
② 推动贵阳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如减少有污染的工业、发展旅游业、拓展交通网等;
③贵阳市的旅游、商务、交通等第三产业比重会明显上升,第一、二产业会有所下降。
2.读图,讨论随着数据中心基地的发展,贵阳市产业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化。(6分)
探究2 分析贵阳市产业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