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神树、人首鸟身像、纵目面具等文物,明显有着不符合中原文明的历史气息,反倒和神秘的古埃及文明关联密切。而龙的崇拜、铜铃(青铜编钟的前身)、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等文物发现,则显露出许多中原文化基因的“蛛丝马迹”。这反映出
A.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密切
C.古蜀国发展深受外部影响
D.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两汉时期,郡守避籍制度使外籍郡守在所任职的郡中毫无社会根基,只得辟召本郡人士为属吏,由此出现了“三世二千石,穆郡户曹史”和颍川郡“世为乡里著姓”的韩棱担任郡功曹等普遍现象。这一现象说明
A.郡县属吏的晋升途径较为单一
B.豪族的势力逐渐渗透地方政权
C.地方离心力容易导致军阀割据
D.国家选拔人才更注重基层经验
3.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居士(在家修持佛法的佛教徒)和佛门信徒普遍把佛教“五戒”与儒家“五常”等同相看,混为一体。 “(佛教)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这表明当时
A.佛教扩大社会影响 B.佛教植根于儒学
C.儒学确立正统地位 D.佛教完成本土化
4.元人王祯所撰的《农书》记载,宋元时期全国的农具约有 105 种,如筒车(灌溉工具,见图1)、秧马(插秧和拔秧工具,见图2)等。这两种农具的使用
【高三历史 第 1 页(共 6页)】
A.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B.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C.推动了稻作农业发展 D.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5.李贽认为,“商君相秦,才十年卒至富强,而令秦成帝业,虽能杀其身,而终不能不用其法”,因此他将商鞅视为圣人。李贽还高度赞赏被朝廷批判的张居正,认为他功业卓著,是英杰宰相。这体现出李贽
A.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C.对个性自由的渴求 D.否定了儒学价值观
6.1895 年4月底,《申报》刊文“谋富谋强议战议守,朝野上下,费尽数十年之心血,耗尽数亿万之赀财,及(中日)两国交绥,而文臣噤口而不能言,武臣束手而无所用……苟非振刷精神,一洗旧习,恐再阅数十百载,亦不能收富强之效,得战守之功矣”。该文旨在
A.反思洋务运动的举措 B.强调师夷长技的必要
C.宣扬反清革命的思想 D.拥护维新变法的诏令
7.表1为 1912—1916年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总值比较表(单位:两)。 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表1
年份 外货进口总值 国货出口总值
1912 47 309 7031 370 520 403
1913 570162 577 403 305 546
1914 557 109 048 345 280 874
1915 454 475 719 418 861 164
1916 516.406 665 481 797 366
A.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持续减少
B.中国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中国工业化的社会环境有所改观
D.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趋于增强
【高三历史 第 2页(共6页)】
8.1937 年 9 月 25 日,漫画家蔡若虹发表了漫画《我们没有了家》(如图3)。这一作品
A.展现了敌后军民的团结 B.提出了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增强 D.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9.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建设者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推动政府放权,减少办事成本;注重人才开发和培养;形成高效科学的管理方式;等等。这些做法
A.建立了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 B.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D.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经济观念
10.2013年,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的新思路,这使我国外交主基调由此前的“韬光养晦”调整为“奋发有为”。这一调整
A.使周边外交成外交中心 B.体现了合作共赢的宗旨
C.反映了外交自信的增强 D.推动了世界反霸权斗争
11.古希腊建筑代表主要是纪念性建筑,如神庙和大量的公共活动场所——露天剧场、竞技场、广场、敞廊等,此外还有祭祀帝王、祖先及英雄的庙宇。古希腊信奉多神教,各城市、家族甚至个人均有自己的守护神。这说明古希腊人
A.重视道德教化 B.强调个人权力
C.关注公共生活 D.守旧思维突出
12.东非沿海地区城邦文化的真正发展与繁荣,是在公元7 世纪之后。因为自那以后,印度洋贸易文化圈才真正发展起来,并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地中海贸易文化圈而成为中世纪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这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B.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C.班图人的民族大迁徙 D.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高三历史 第3 页(共 6页)】
13.卢梭认为,“人民的议员不是而且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法国大革命中,革命领袖西耶斯提出,“(公民集体)不能直接行使任何权力,他只应该通过其代表表达想法和采取行动,主权权力要委托这些代表制定一部基本法”。这表明
A.卢梭的思想脱离了社会实际 B.民主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发展
C.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 D.人民权利获得法律切实保障
14.1917 年4 月 17 日,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会议上强调要“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4月 21日,党的彼得格勒委员会否决了列宁的这一报告提纲。5月 12日,党的第七次全俄代表会议经过激烈讨论,通过了列宁提出的革命路线和政策。这反映了此时俄国
A.工农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 B.社会主义革命时机成熟
C.革命形势进一步向前发展 D.沙皇政府成为众矢之的
15.西班牙内战爆发后,由英、法牵头,联合苏联、德国、意大利等国于 1936 年成立了“国际不干涉委员会”。可在此之后,德意仍大规模地援助西班牙法西斯势力,英、法则装聋作哑。最终,苏联决定不再受协定约束,援助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这可用于说明
A.苏联工业化的成果有限 B.西班牙内战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C. 国际联盟已经名存实亡 D.英法对世界大战的爆发负有责任
16.图4 是2018年全球各区域域内、域外出口的比重示意图。由图可以解读出
A.欧盟是区域集团化的成功典范 B.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域内合作深度
C.非洲经济总体处于低层次水平 D.新兴力量的崛起加速世界多极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唐代出现了多个新兴节日。开元十七年(729年),百官表请以唐玄宗生日为千秋节(皇帝诞节),得到唐玄宗首肯,唐玄宗还下令允许“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天宝五年(746年),陈希烈上奏,“太圣祖玄元皇帝(老子,唐奉其为始祖)以二月十五日降生……请同四月八日佛生日,准令休假一日”。这一建议得到皇帝首肯。 贞元五年(789年),唐德宗颁布《二月一日为中和节敕》:“朕以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 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内外官司休假一日。”在中和节这一天,百官要献农书,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来赠送亲友。此外,迄今仍堪称“大节”的清明节和中秋节也在此时诞生。据史料统计,唐代节假日的总天数超过了40天。
—摘编自张勃、李学娟《唐代节日特征述论》
【高三历史 第4 页(共6页)】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新兴节日出现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补充一条唐代新兴节日出现的原因并加以说明。(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对重商主义贸易保护的观点进行了系统评判,主张降低关税,取消出口补贴,实行自由贸易。1838年,英国一些被称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他们希望通过开放谷物市场的举措来换取别的国家对英国工业品的更大程度的开放。1845年,爱尔兰的土豆歉收使《谷物法》(旨在限制外国谷物进口)得以废除。1849年,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该条例对进入英国经商的国外船舶的船主、船长和船员都有明确的限制规定。《航海条例》为英国船只保留了大量的外贸业务,从而为维护18世纪英国舰队的霸主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葛正鹏《欧美国家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启示》
材料二
在1824年的总统大选中,所有的总统候选人都赞成保护政策。在1828年关税法下,应税商品的平均税率飙升至61.7%,南部各州强烈反对如此极端的关税。1833年,国会通过了妥协关税法,规定关税税率的最高限额为20%。1837年,美国经济出现萧条。信奉保护主义哲学信条的辉格党人赢得了1840年大选。接着,1842年关税法便恢复了 1824年关税法中相对较高的保护性税率。1846年,在沃克关税法下,所有关税的平均税率都比1842年法案或其以前任何法案的税率低很多,尤其是对英国工业制成品减让关税。 即便如此,至19世纪50年代,大部分时间的平均关税率仍然维持在20%—30%。
—摘编自邓峰、王军《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世纪中期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确立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9 世纪中期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中央苏区建立之后一直处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下,军事斗争成为中心工作,制度建设受到的关注不足。个别干部受到官僚主义和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存在贪污浪费现象。这一问题甚至引起了共产国际的关注。1931 年,共产国际致电中共,建议成立监察委员会,“同混入党内的贪污分子……作斗争”。中共中央遂在党内设监察委员会,在政府层面设立工农检察部,同时在基层设工农通讯员及群众法庭,鼓励群众揭发并检举腐败现象。为防止贪污及挪用公款,中央苏区还制定了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及审计制度。《红色中华》《红星》等党政报刊辟有专栏,专门报道腐败现象及不良行为。
材料二
在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中,一批腐败分子受到严惩。各级党政干部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廉洁奉公,生活上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与拥护。到 1932年年底,政府
【高三历史 第 5 页(共6页)】
的行政经费和伙食费支出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节余的资金全部用于支援前线战争。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悦《中央苏区时期廉政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背景,并归纳其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作用。(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表2
阶段 概况
改革开放前 革命性和劳动性成为道德模范的集中体现,这一时期评选的道德模范以工人、农民和军人为主,他们或是本职工作的佼佼者,或是被塑造成“高大全”的社会公德楷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国家道德模范的评选中,一改往日以工人、农民和军人为主的局面,出现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的身影。到1989年,全国道德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活动以制度化的形式被确立,1995年,基本形成五年一次的评选规律
进入21世纪 道德模范的职业身份涵盖了大学生、医护人员、教师、军人、运动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道德模范评选向平民化方向发展,普通民众的占比逐年增多。2005年,全国劳动模范评选实行了“两审三公示”的评选公示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大国工匠等评选工作稳步进行,改革先锋、全国脱贫攻坚创新人物、“三八”红旗手评选、最美奋斗者、最美职工、最美志愿者……新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层出不穷。这一时期,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评选方式,网络媒体与道德模范的评选活动紧密相连
—摘编自陈瑶、吉卉《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模范评选机制的演进、特征与传承》
根据材料,自选一个阶段或整个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高三历史 第6页(共6页)】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星堆遗址的文物特征与
中原文明既存在差异又具有共性,这符合早期中华文明发展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D项:中
华文明并不只有一处发源地,故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南北文化交流频繁密切”的结
论,故排除B项;C项“深受”这一表述程度过重,故排除C项。
2.B【解析】本题考查两汉时期的豪族势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汉时期,地方名门望族担任郡县属
吏现象较为普遍,这说明豪族的势力逐渐渗透地方政权,故选B项:地方名门望族担任郡县属
吏只是当时选官的一种情况,不能就此说明郡县属吏的晋升途径单一,故排除A项;材料体
现不出豪族势力对中央政权的反叛,故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3.A【解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信徒将
佛教教义与儒教伦理“等同相看,混为一体”,表明当时佛教借助儒学的社会影响扩大自身在
中国的传播力,由此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故选A项;佛教源于古印度,并非植根
于儒学,故排除B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后,儒学就已确立正统地位,故排除
C项:材料体现了佛教本土化的趋势,但“完成”无法判定,故排除D项。
4,C【解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农具与农业生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筒车是一种灌溉工具,
秧马是一种插秧和拔秧工具,这两种工具的使用推动了稻作农业的发展,故选C项:古代农
民通过改进种植方法、进行多种经营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故排除A项:虽然这两种工具
可以降低劳动强度,但“极大降低”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故排除D项。
5.A【解析】本题考查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从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和张居正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
家,李贽高度赞赏他们,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变革的期望,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李贽反对
君主专制,而且商鞅和张居正都是倡导专制的,故排除B项;材料中李贽并未强调个性自由,
故排除C项;李贽在此只是强调社会变革,从材料中看不出他否定儒学价值观,故排除D项。
6.A【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民族危机与思想解放潮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在甲午
中日战争中战败,《申报》刊文对数十年来清朝洋务运动“谋富谋强”举措进行沉痛反思,故选
A项;该文旨在批判清朝“师夷长技”过程中的弊病,并非强调其必要性,故排除B项;文章只
是希望“振刷精神,一洗旧习”,并非要推翻清朝,故排除C项;1898年6一9月,光绪帝颁布一
系列维新变法诏令,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