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城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24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由我国青年考古学家裴文中主持发掘,下列发现可在北京人遗址看到的是( )
A.打制石器 B.人面鱼纹彩陶盆 C.司母戊鼎 D.十栏式建筑(复原图)
2.都江堰建于岷江多个弯道处,在水利科学史上独树一帜。它的设计建造者是( )
A.蒙恬 B.管仲 C.李冰 D.陈胜
3.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诸侯国,其中有贵族阶层的孟懿子,也有平民家庭的颜回。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兼爱”“非攻” B.“有教无类” C.以法治国 D.民贵君轻
4.比亚迪王朝系列车型的车标使用了我国秦朝时统一全国的一种美观大方的文字(见下图),彰显了文化自信。这种文字是( )
A.隶书 B.小篆 C.草书 D.楷书
5.“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汉文帝、汉景帝励精图治,为汉朝走向鼎盛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 )
①发生了“楚汉之争” ②提倡勤俭治国
③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④重视“以德化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汉武帝时期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将不治儒学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等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推行“无为而治”政策 B.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
C.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D.禁绝其他多种思想的传播
7.184年,张角等人策划了黄巾起义,这场起义( )
A.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C.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D.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出现
8.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曾专门发行邮票(见下图)来纪念它。它的开通( )
A.强化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B.给政府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C.保证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D.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
9.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其医学成就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下列对其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B.擅长用针灸,能实施外科手术
C.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 D.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10.诸葛亮曾预测某场战役:“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这场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11.下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朝代是( )
A.陈朝B.北周C.东晋D.北齐
12.“齐民”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要术”指的是谋生的重要方法。简单地说,《齐民要术》这本书就是他为百姓的生存总结出来的一些生产和生活的技术、经验。“他”是(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王羲之 D.郦道元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36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
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实行大规模层层分封的制度,实际上是在奴隶制的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国家政体,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去统治一个疆土辽阔的大国,这是中国政治史的一个创举。
——摘编自李绍连《试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前因后果》
材料二: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三:汉初的五六十年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然而,诸侯坐大历来是对中央集权的巨大威胁。“七国之乱”本身就是证明,这个危害经过汉武帝的“推恩令”而得到解决。
——摘编自吴刚、刘小洪《秦亡汉兴之因再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王实行分封制的目的。(2分)
(2)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1分)材料二图中A处是________(1分)御史大夫主要掌管________事务;(1分)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它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分)
14.(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之前的人们在公有的井田上劳动,积极性低,效率低;现在在自己私有的土地上劳作,积极性高,效率高。
——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
秦始皇推行的标准货币 汉武帝时期,大肆用兵拓边,汉朝前期70来年的积累,没几年打了个底朝天。于是汉武帝改变政策,先是实行了盐铁官营,从盐铁专卖中获得丰厚的利润,又采取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就是国家采购国家经销;平准就是根据市场情形,设立专门的机构,贱买贵卖,平抑物价,垄断经营。——摘编自张吾愚《千秋功罪桑弘羊》
材料三:从东汉末年至西晋末年,为躲避北方战乱而南迁的人口已近百万。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给江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带动了商业的勃兴、都市的繁荣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
(1)材料一中“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具体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进步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影响。(2分)
(2)指出材料二图中货币的名称。(1分)根据材料二文字,概括汉武帝的经济措施,(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措施的影响。(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15.(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划时代变革……商鞅的变法从根本上打破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改变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因而,在激发起大秦百姓发愤图强的血性、推动秦国迅速走向富强的同时,也遭到以甘龙、杜挚为首的原有秩序既得利益集团的拼死反对,斗争堪称你死我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图 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中“激发起大秦百姓发愤图强的血性”的军事措施。(2分)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的国君是谁?(2分)
(2)材料二图中A处是孝文帝迁都后的地点,指出该地的名称。(2分)材料二文字体现了孝文帝的哪项改革措施?(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变法的认识。(2分)
潼关县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
1.A 2.C 3.B 4.B 5.D 6.B 7.C 8.D 9.A 10.A 11.C 12,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
13.(12分)(1)特点:层层分封;分而治之;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分封的对象多样。(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目的:巩固疆土,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2)221;(1分)丞相;(1分)监察;(1分)郡县制。(1分)
(3)社会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2分)做法: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王的叛乱。(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答出建立刺史制度亦可得1分)
14.(12分)(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2分)影响: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山林开发、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2)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1分)经济措施: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影响: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1分)
(3)主要原因:北方战乱不休,当时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得到开发;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
15.(12分)(1)军事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分)国君:秦孝公。(2分)
(2)名称:洛阳。(2分)改革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分)
影响:促进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
(3)认识: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反对;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才能实现富强;改革要循序渐进,平稳进行等。(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