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分。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的加剧 D.完备的国家形态
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调整了经济结构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绸之路 D.推行了儒家思想
3.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材料旨在说明汉武帝
A.重视农业生产 B.推行休养生息 C.打击商人贵族 D.注重经济平衡
4.杜佑《通典》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洲永丰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材料说明
A.我国古代储粮技术先进 B.炀帝贪得无厌强取豪夺
C.隋朝国力雄厚财政充裕 D.隋末劳役繁重不惜民力
5.史料记载,唐朝旅游业兴盛,旅游不再是上层社会人士的特权,更多百姓也参与其中。士人漫游、宗教旅游、商务之旅、民间游娱等形式丰富多彩。这反映了唐朝
A.农耕经济繁荣 B.户籍管理松散 C.市民文化兴起 D.阶层流动增强
6.右图为845-865年文臣(主要是朝臣)在藩帅(以节度使、观察使为主)群体中所占比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央仍有较大影响力
B.藩镇割据问题日益严重
C.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深
7.自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越北方。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北方社会结构瓦解 B.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C.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D.海外贸易发展迅速
8.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近年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又如案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镂,寄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之。”这反映出当时
A.复古主义潮流泛滥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C.文人生活奢靡腐朽 D.江南地区经济繁荣
9.明朝后期以来,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陆续译介到西方;另一方面,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书中首创的几何术语如点、线、平面、四边形等沿用至今。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B.儒家经典远播海外
C.东西差距逐渐缩小 D.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10.同治四年(1865年),清廷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并且给出了一些“优惠”政策,允许移民“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安徽省也颁布了《开垦荒田章程》,宁国同皖南各县一样设“劝农局”,以垦荒政策吸引大批外地人移居。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秩序逐步恢复 B.人地矛盾有效缓解
C.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中原地区经济落后
11.1905 年,江苏省昆山县自耕农占26%,半自耕农占16.6%,佃农占57.4%。1914年,自耕农下降到11.7%,半自耕农仍为16.6%,佃农上升到71.7%。这反映出
A.孙中山民生主义在部分地区较好实施 B.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20世纪初封建经济在当地仍继续发展 D.近代农村封建租佃关系大大削弱
12.李大钊先生1920年在家乡办女学聘请女教师时写家书道:“来信已阅悉,女教习已聘妥。翟女士年薪二百五十元,望大家设法筹款,不日就起程。川资二十元,由我捐出。知会会上诸公,赶快为女教习备一小院,以便教习偕他的丈夫同来,此事最方便。初办女学,难得如此。如何 ”该家书体现了李大钊
A.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初衷 B.热衷教育事业的情怀
C.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决心 D.解放基层妇女的热情
13.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合作社商业得到迅速发展。陕甘宁边区合作社数量从1942年的205个增长到1945年的690个,参加合作社的社员人数从11万增长至26万。有的地区合作社发展成为包括消费、生产、运输、信贷等多种合作的综合性合作社。这一现象
A.打击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势力 B.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C.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力量 D.推动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14.宣传画具有内容紧跟时代主题、图像紧跟时代热点、形式彰显时代风采的特点。下面是1959年题为《实干苦干加巧干,生产指标冲云端,纺织女工志气大,要把地球当线团》和《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争取更大的丰收》的两幅宣传画。这两幅作品意在
A.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B.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C.促使中共八大的举措付诸实践 D.歌颂女性成为生产的主要力量
15.20世纪60年代初期,沿海城市大批人口向内地迁移,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开展 B.沿海人口的膨胀
C.城镇化战略实施 D.工业布局的调整
16.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振兴中华”的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A、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C.迎接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非选择题:共4 小题。17题20分,18 题16分,19题8分,20题8分,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使得西汉王朝边境不宁。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避免外敌还未进攻,而王朝内部就先行瓦解的局面。
—据《百度百科·推恩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8分)
材料二 “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不使北宋成为继后周以后又一个短命的朝代,宋太祖、太宗及其后继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国古代史·下册》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6分)
材料三 “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划前朝的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十八个行省;在东北、外蒙、新疆设置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立科布多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达赖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学习外国的措施,并简析其“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失败的原因。(8分)
材料二 中国从19世纪末开始的戊戌启蒙运动并没有抓住这个话题。那时,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兴起来的是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以制度改革为主旨的政治启蒙运动,它对于个性解放并不是很关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形势就不同了,当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巩固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这就需要提高国民觉悟,而提高国民觉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国民的科学与民主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戊戌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主旨的不同,并简析二者的的共同作用。(8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品,中国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辟,19 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4分)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荣氏兄弟创办的茂新面粉厂出产的“兵船”牌面粉不仅被上海面粉交易所定为标准粉,而且成了中国出口的标准粉,销往英、法、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各国。就连一向低调的荣宗敬都曾说过,“当时的中国人,有一半人是穿的荣氏企业的布,吃的荣氏生产的面粉。”
—《无锡荣氏家族曾“承包”半个中国的面粉和布》朱鲸润 匡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的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社会危机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主要因素。(4分)高一历史参考答案2024、1
一、选择题48分
C 2、B 3、A 4、C 5、A 6、A 7、B 8、D
D 10、A 11、C 12、B 13、B 14、A 15、D 16、D
二、非选择题52分
17、(1)措施:实行推恩令;实施刺史制;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盐铁官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打击地方大商人;独尊儒术。(8分,答出四点即可)
(2)影响: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安定;但造成后来冗官、冗兵、冗费、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6分)
(3)政策: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习俗与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军事、行政与宗教手段相结合。(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措施:创办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出国;兴办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设立新式学堂。(4分,答出四点即可)
失败原因:外因:封建顽固实力的阻挠破坏和外国列强的侵略;根本原因: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单方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必然失败。(4分)
(2)不同:戊戌启蒙运动:救亡图存,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新文化运动:培养国民的民主与科学意识,维护共和制度,实现人性独立。(4分)
共同作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4分,答出两点即可)
19、(1)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性增强;贸易不断扩大;进口产品以工业品为主;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4分。答出四点即可)
(2)原因: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政府一系列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产品质量被认可;面粉、棉布市场需求量大;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4分。答出四点即可)
20、(1)原因:制度落后(仍然处于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强化(发展到顶峰);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束缚;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等等。(4分。答出四点即可)
(2)主要因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恢复与发展;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等等(4分。答出四点即可)
注:非选择题考生所答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所给分数不能超过该问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