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1. 能准确筛选、提炼、概括、运用文章的主要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5. 把握文体特点,了解常见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6. 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2.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3.记叙文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
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
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1.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3.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记叙文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6.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作用有: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根据情节表达上的需要,插入另一些相关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作用有: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突出人物性格(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7.记叙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
8.记叙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
9.记叙文阅读的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10.答题策略:
(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
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捕捉材料信息
①捕捉“重点词”,理解和品味语言。
②捕捉“重点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③捕捉“中心句”和“议论句(段)”,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④捕捉“文本性”,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3)排除干扰选项
①排除法(筛选法)。②比较法(对比法)。③还位法(复位法)。
(4)逐层深入
分析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时,要从表面意思的分析开始,逐层深入,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不能一步就写出它们的深层含义。
(5)一准二全三简明
在回答主观简答题时,表达力求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
(6)紧扣文本
在回答开放题时,必须先从阅读的文本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谈看法,不能凭空臆想,随便发挥。
例1.(2021七上·南丹期末)现代文阅读。
春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总体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空白处填写一个词语)
春—— 春——迎春—— 春
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语赏析: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句中“酝酿”一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答案】1.盼春;绘春;赞春
2.拟人、回环。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百花竞相开放的景象。
3.“酝酿”一词的本意是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知识点】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拟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思路。总体把握全文,然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根据所给的示例,按照顺序梳理出写作思路。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有语言。如:枝条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赏析词语的格式:① 动词、形容词、副词、叠音词、数量词:这一动词(形容词、副词﹑叠音词、数量词),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强调突出)地写出______特点(样子、情态、心理等),表达了(表现了)______感情(性格)。
②感彩变化的词语:这个词语原意为____,是一个褒(贬)义词,这里是_____意思,属于褒(贬)义词贬(褒)用,突出表达_____感情。
1.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思路。结合文章内容①段可知,作者急切地盼望春天的到天,可概括为:盼春。文章的第③段到第⑥段,作者分别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因此可以概括为:绘春。结合最后“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可以概括为:赞春。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结合题目的提示,从修辞角度来赏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把桃树、杏树、梨树赋予了人的情态和动作,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指桃树、杏树、梨树争着开花,开花的时间前后跟是得很紧。通过描写春花竞相开放,表达了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在这里指“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空气里像发酵一样,气息越来越浓。
例2.(2023七上·港南期中)现代文阅读
紫色葡萄慈父心
①小院的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会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于是,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的葡萄树上——____!
②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那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③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④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⑤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⑥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⑦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的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⑧而今,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或许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想一想:父亲栽种葡萄树时与“我”一起许下的心愿是什么?请在第一自然段的破折号后面补出。(不超过15个字)
(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4)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中的“慈父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父亲栽种下葡萄并许下希望女儿好起来的心愿,在他的精心伺弄下,葡萄树越长越茁壮,女儿也终于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实现心灵上的站立。
(2)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
(3)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或细节描写)。写出父亲看到葡萄树发芽时喜悦的情形,表现出深深的父爱。
(4)①栽种葡萄并许下希望女儿好起来的心愿;②侍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有病的女儿;③为女儿采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给女儿吃,自己却舍不得吃;④对女儿心灵的站立倍感欣喜,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本题考查文章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本文写我瘫痪后,父亲通过栽种葡萄树鼓励关爱我,最终使我振作起来的故事。
故答案为:" 父亲栽种下葡萄并许下希望女儿好起来的心愿,在他的精心伺弄下,葡萄树越长越茁壮,女儿也终于在文学上取得成就,实现心灵上的站立。 "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文章在第①段提到了我的瘫痪,又在④⑤⑨段反复提到“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可以看出我们当时许下的心愿是: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
故答案为:"希望“我”能够尽快好起来。"
(3)本题考查句子情感的体会。“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因为父女俩曾在葡萄树前许下心愿,葡萄树发芽了,预示着“我”的腿也有了希望,所以这里的“兴奋地像个孩子”写出了父亲当时的喜悦;同时父亲也想借此来激发“我”的生活信心,可见父亲的用心良苦。
故答案为:" 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或细节描写)。写出父亲看到葡萄树发芽时喜悦的情形,表现出深深的父爱。 "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有关父亲的描写,对他爱女儿的行为进行归纳即可。纵观全文内容,可以看出,父亲爱女儿主要表现在:栽种葡萄并许下美好的心愿;侍弄葡萄树的精心和精心照顾有病的女儿;为女儿采摘、清洗葡萄,并不打扰女儿写作;为女儿写作的成功感到高兴。
故答案为: ①栽种葡萄并许下希望女儿好起来的心愿;②侍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有病的女儿;③为女儿采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给女儿吃,自己却舍不得吃;④对女儿心灵的站立倍感欣喜,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
1.(2023七上·港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高铁为何如此受到旅客青睐
近年,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已渐渐成为广大旅客首选的出行交通工具,那么,高铁究竟为何如此受旅客们的青睐呢?
从最初的“绿皮车”到快速列车,速度的提升缩短了旅程,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对于高铁,速度更是在快速列车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在这个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时代,跟时间赛跑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坐过高铁的都知道,高铁舒适度高,服务质量跟航空不相伯仲,细节也是追求尽善尽美不仅提供无线wifi、充电插座、沙发床、平板电脑等用品,而且商务座还有乘务员贴心服务。
说到服务,就要谈一谈价格了。众所周知,同里程的高铁价格是低于航空价格的,出行千里仅百元。近期铁路集团投入的“高铁快运”服务,货运价格也低于其他快递行业,而且朝发夕至,效率可见一斑。
【材料二】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片
我国遵循“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指导方针,高铁技术实现了“引进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三阶段跨越式发展。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代表符号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创造”的最佳诠释。尤其是,高铁的核心部件—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已成功实现百分之百的“中国创造”。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这个最美的国家名片正快速走向世界。
【材料三】京沪高铁票价将建立灵活定价机制
总台央视记者获悉,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实施灵活折扣的市场化票价机制。
京沪高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12月23日起,京沪高铁公司将对京沪高铁运行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列车公布票价进行优化调整。
各站间执行票价将以公布票价为上限,实行多档次、灵活升降的票价体系。京沪间二等座初期最低票价498元、降幅10%,最高票价598元、涨幅8%,具体以售票时12306网站公布结果为准,此外,针对固定区间密集出行的通勤客流、频繁出行的商务客流,探索推出票价折扣、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次季票等产品。
【材料四】京沪高铁将试点“静音车厢”,有人期待有人忧
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
据了解,“静音车厢”可为乘客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旅行环境,原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通过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时可自行选择。
对于“静音车厢”,很多网友表示强烈支持,认为这太棒了,不仅可以让大家得到休息,还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也有人提出,应该对一些“声音制造者”表示理解,有的旅程时间太久,孩子不适应新的环境,哭闹也是难免的。也有网友对此感到担忧,在公共场合避免大声喧哗,应该成为常态,开发“静音车厢”可能会助长一些不文明行为……对于“静音车厢”,你怎么看呢?
(1)下列对“中国高铁受青睐的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速度快 B.服务质量好
C.价格便宜 D.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片
(2)下列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一项是( )
A.中国高铁的核心部件已完全实现“中国创造”。
B.高铁已渐渐成为广大旅客首选的出行交通工具。
C.京沪高铁计划为频繁在同一区间内出行的旅客提供优惠。
D.我国高铁技术实现了“引进技术——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三阶段跨越式发展。
(3)京沪高铁针对固定区间密集出行的通勤客流、频繁出行的商务客流,探索推出票价折扣、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次季票等产品。你觉得好不好?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D
(2)D
(3)好。这一举措通过建立一个“多档次、灵活升降的票价体系”,能够调节供需,平衡运输能力,极大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降低了乘客出行成本,并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让百姓出行更加舒心。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把握作者的见解;新闻、材料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 筛选信息答题技巧: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3)本题考查结合材料谈自己的看法。解答时应在充分把握各个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灵活的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文本材料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同时在表述中应做到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1)本题注重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对于高铁,速度更是在快速列车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可知速度快;根据“高铁舒适度高,服务质量跟航空不相伯仲,细节也是追求尽善尽美”可知服务质量好;根据“同里程的高铁价格是低于航空价格的”可知价格低。
故答案为:D
(2)ABC.正确;D.有误,根据材料二中的“高铁技术实现了‘引进技术一中国制造一中国创造”的三阶段跨越式发展”可知选项表述有误。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阅读迁移能力从材料一中“众所周知,同里程的高铁价格是低于航空价格的,出行千里仅百元”可知,高铁价格优惠,如果再能够“实行多档次、灵活升降的票价体系”“灵活折扣的市场化票价机制”将会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吸引更多的乘客;对广大乘客来说,也会更实惠、更经济,出行更加舒心。
故答案为:"好。这一举措通过建立一个“多档次、灵活升降的票价体系”,能够调节供需,平衡运输能力,极大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降低了乘客出行成本,并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让百姓出行更加舒心。
2.(2023七上·来宾期中)现代文阅读Ⅱ
香菜开花
丁立梅
①香菜开花,居然也那么好看——我是很有些惊奇的。
②照理说,我是应该见过香菜开花的。乡下人叫香菜为“芫荽”。花在乡野最容易被埋没,那是因为各色花多。乡下几乎没有一种植物不开花。野蔷薇、紫云英和野菊花,一开一大片,把香气散得到处都是,也无人去赏。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香菜开花,就更显得寂寂无闻。然而现在不同。现在,它是在我的花池里开了花的,让我忽略不得。
③院门前的花池里,曾入住过一拨一拨的植物。有我特意栽种的,像月季、美人蕉和海棠。也有主动跑来的,如狗尾巴草、婆婆纳、荠菜和一年蓬。
④只是,这棵香菜是什么时候来此安营扎寨的呢?不知。花池里本来长着一大丛茂密的海棠,都快把池子给撑破了。母亲来我家,看见了,觉得浪费了,拔掉,栽上葱。母亲说:“葱多好啊,家有葱花,做菜不求人。”
⑤葱却瘦,不情不愿的样子。每每看到它们,总让我觉得愧对它们,给它们浇淘米水,给它们施有机肥,还是不见它们的苗壮起来。邻居看见,说:“这块地的肥力没了,怕是被原来那丛海棠给吸收了。”我想想,觉得有道理。从此,对它们不再过问。
⑥那日,我站在小院门口,和邻居闲话,一瞥花池,竟看到了香菜。这太让我意外了。我走近了,弯腰细看,可不就是香菜!三棵,在我的花池里安居乐业,端是一副碧绿娇嫩的好模样。打电话问母亲:“可有帮我种过香菜?”母亲答:“没有啊。”这更让我欢喜了,好吧,我当它是风吹来的礼物。
⑦一日一日,它勤勉生长。葱们渐渐退居一隅,花池成了香菜的天下。
⑧忽一日,它就开花了。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而后,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一俟时机成熟,它便当仁不让地全部盛开,一头一身,全是细白小碎花,满天星似的。隔着清风看过去,叶疏花细,很像蓝印花布上的那一朵朵小花。花中生花,五朵环抱,精巧秀气,每一朵,都当得了古典美一词。
⑨于是,我有了一池的香菜花可赏。对着它,我有些感动,我们相识很多年了,我却是第一次见识它的花。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有人赏,或无人赏,对它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只管顺应着自然的法则,一路走下去,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成长。
⑩我想起曾看到的一句话:“花的开落,不为旁衬或妆点,花只是花,开落只在开落本身。”这颇像我们的寻常人生,一生默默,不离不舍,无关繁华与冷落,只认真地活着自己的活。
(选自丁立梅散文集《有美一朵,向晚生香》,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对香菜花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①惊奇→② →③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3)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加点词的表示效果。
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香菜开花,就更显得寂寂无闻。
(4)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
②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我选( )赏析:
(5)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文末句子“只认真地活着自己的活”一句话的理解。
【答案】(1)欢喜;感动
(2)开篇点题,独句成段,强调突出“我”对香菜开花的惊奇;引出下文对香菜开花的描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兀自”是“依然,还是”的意思,表现出了农人对乡野花盛开的浑然不觉。
(4)示例一: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香菜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香菜生长的勃勃生机,表现出香菜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香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示例二: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菜人的动作,把小花苞比作米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菜花苞的娇小可爱,表现了作者对香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第一个“活”是动词,第二个“活”是名词,指的是自己的生命。这句话表面上指的是文中的香菜花即使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也顺应着自然法则,按生命的尊严成长,精巧秀气地开好每一朵花;深层上点明主旨,揭示了我们的寻常人生,也应该像这香菜花一样,不管经历繁华还是受人冷落,都要过好每一个阶段,让生命充盈、绽放。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2)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5)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当香菜开花,“我是很有些惊奇的了”;“这更让我欢喜了”;“对着它,我有些感动”。根据这些句子,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欢喜;感动
(2)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香菜开花,居然也那么好看—我是很有些惊奇的”
故答案为:开篇点题,独句成段,强调突出“我”对香菜开花的惊奇;引出下文对香菜开花的描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首先理解“兀自”的意思是“依然,还是”,“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表现出了农人对乡野花盛开的浑然不觉。
故答案为:“兀自”是“依然,还是”的意思,表现出了农人对乡野花盛开的浑然不觉。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按照题目的要求,从词语运用或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①“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香菜人格化,“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生动形象地写出香菜生长的勃勃生机,表现出香菜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香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悄悄”“积攒”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香菜花默默蕴蓄着蓬勃的生命力的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它的欣赏赞美之情。从修辞的角度:由”积攒”一词可以看出,该句运用拟人化,把香菜花拟人化,由“米粒似的小花苞”可见,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花苞比作米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菜花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香菜花的欣赏赞美之情。选择一句赏析即可。
故答案为: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香菜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香菜生长的勃勃生机,表现出香菜的生命力旺盛,表达了作者对香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菜人的动作,把小花苞比作米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菜花苞的娇小可爱,表现了作者对香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认真地活着”中的“活”是动词,“自己的活”中的“活”是名词,指的是自己的生命。结合上文“有人赏,或无人赏,对它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只管顺应着自然的法则,一路走下去,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成长”“花的开落,不为旁衬或妆点,花只是花,开落只在开落本身。这颇像我们的寻常人生,一生默默,不离不舍,无关繁华与冷落”可知,该句表面上指的是文中香菜花即使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也顺应着自然法则,精巧地开好每一朵花;深层意思是我们的寻常人生,喻指我们也应该像这香菜花一样,不管经历繁华还是受人冷落,都要过好第一个阶段,让生命变的有意义。
故答案为:第一个“活”是动词,第二个“活”是名词,指的是自己的生命。这句话表面上指的是文中的香菜花即使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也顺应着自然法则,按生命的尊严成长,精巧秀气地开好每一朵花;深层上点明主旨,揭示了我们的寻常人生,也应该像这香菜花一样,不管经历繁华还是受人冷落,都要过好每一个阶段,让生命充盈、绽放。
3.(2023七上·来宾期中)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细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
(选自《中国古代农业》,有删改)
【材料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年中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2020年11月,由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选自《长沙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农业科技的学习和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
(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
B.随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合交流,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
C.南方水田文化一直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
D.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走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的道路。
(2)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大体”“始终”若删去,会影响语意的准确表达。
B.从中国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只要精耕细作,就能提高农业的产量。
C.只有在封建地主制背景下,中国农业才需要精耕细作传统,实现产量的提升。
D.随着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目标的完成,中国已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3)立志学农的小文同学想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向她简单介绍。
【答案】(1)D
(2)A
(3)示例: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从长远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要有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参与,这样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把握作者的见解;新闻、材料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将信息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定位文本概念在文中的位置,查看上下文,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题考查对原文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A.有误,根据“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可知,材料说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都是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并没有表示“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B.有误,“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中并没有提到“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C.有误,根据“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可知“一直”描述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A.正确;B.有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可知现代科学技术也是影响产量的因素;C.有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可知,现代农业发展也需要精耕细作;D.有误,“已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需要结合对材料的分析,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再给小文同学做出介绍。材料中关于现代农业的内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二“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材料三“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一批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科技的学习与研究中来”是进行介绍的依据。
故答案为: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从长远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要有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参与,这样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4.(2023七上·博白期中)现代文阅读
那盆水仙花
①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②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③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跟跟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④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⑤“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
⑥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⑦“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净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不大一样了!
⑧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⑨“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⑩“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我原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情节。
→我善待老头→ 老头送水仙花→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②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4)说说老头的行为前后变化之大的原因。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老头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老头闯入课堂翻垃圾;同学们帮助老头;老头救学生牺牲
(2)①指垃圾桶被老人翻得乱七八糟、杂乱不堪的样子。
②指老头被校长推得走路不稳,歪歪斜斜的样子。
(3)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大摇大摆”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头嚣张、傲慢的样子,突出了他对我们的仇视和抵触的心理。
(4)因为杨老师没有呵斥驱赶他,同学们还收集废品送他,这种尊重和关爱让他感到温暖,所以才会改变。
(5)老头是一个‘自强自立、懂感恩、舍己救人的人。他虽然年老但能自食其力,表现出他是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他送“我”水仙花,表现出他懂得感恩;他不太会游泳却救人,体现出他的舍己为人精神。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感悟文章意境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⑸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通读文章,可以看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概括出主要的故事内容依次为: (1) - (5) 段写老头大摇大摆地闯课堂,被全校师生撵出去; (6) -- (8) 段写老头闯进我们班,“我”善待老头; (9) --15)段写 “我”教育同学们帮助老头,老头再也没进过我们班; (16)段写老头买了水仙花送给我们班; (17)段写老头为救我班的学生牺牲。据此作答,注意题中格式。
故答案为:老头闯入课堂翻垃圾;同学们帮助老头;老头救学生牺牲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①结合原文中老人翻垃圾桶,可明确是“狼藉”在这里是“指垃圾桶被老人翻得乱七八糟、杂乱不堪的样子”。②结合老人年迈体衰,再被校长推出,可明确“踉踉跄跄”是“指老头被校长推得走路不稳,歪歪斜斜的样子”。
故答案为:①指垃圾桶被老人翻得乱七八糟、杂乱不堪的样子。
②指老头被校长推得走路不稳,歪歪斜斜的样子。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这是对老人的描写的句子,而且是从动作、神态两方面去描写的,从“紧攥拳头”“大摇大摆”以及前文对老人肆无忌惮的.撞门等动作可体会到老头的满不在乎(嚣张、傲慢)的样子,还有他对我们的仇视和抵触的心理;因此答案可整合为: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头的满不在乎(嚣张、傲慢)的样子,突出了他对我们的仇视和抵触的心理。
故答案为: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大摇大摆”生动形象地写出老头嚣张、傲慢的样子,突出了他对我们的仇视和抵触的心理。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题时,结合“我”和别人对老头的态度即可明确答案:因为“我”没有呵斥驱赶他,同学们还收集废品送他,这种尊重和关爱让他感到温暖,所以改变。
故答案为:因为杨老师没有呵斥驱赶他,同学们还收集废品送他,这种尊重和关爱让他感到温暖,所以才会改变。
(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仔细阅读文章后,结合对老头的描写即可概括出其特点。如从“老爷爷一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处可看出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再从他对“我”的回报可明确“懂感恩”,从救人牺牲可明确“舍己救人”。
故答案为:老头是一个‘自强自立、懂感恩、舍己救人的人。他虽然年老但能自食其力,表现出他是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他送“我”水仙花,表现出他懂得感恩;他不太会游泳却救人,体现出他的舍己为人精神。
5.(2023七下·鹿寨月考)现代文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张中行
①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③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④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 “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
“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⑤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1)下面关于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B.通过复信一事,具体说明叶圣陶“律己严”的一面。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简明”和“简洁”。
D.本文引导我们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用语习惯,并通过反复修改,锤炼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2)下面对于文章中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描写,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明先生主张行文力求简洁,不累赘拖沓。
B.“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承上启下,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
C.“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这句话写了叶圣陶先生工作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生活上随和。
D.“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这句话写了叶圣陶先生为作者的生活处境而“悲伤”,体现了他对作者的情重、待人的诚恳。
(3)下面关于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作者虽然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却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B.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文章,但是在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以小见大,突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C.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的核心是“写话”与“简洁”,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他的主张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D.在文风方面,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不失其真挚。
【答案】(1)B
(2)C
(3)B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其他文学性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注意一个句子,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要答全了。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1)B:“律己严”,错误。应该是说明叶圣陶“待人宽”的一面。故答案为:B
(2)C:“生活上随和”,错误。无中生有。故答案为:C
(3)B: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错误。是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故答案为:B
6.(2023七下·南宁期中)现代文阅读Ⅱ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迅
①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②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③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④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⑤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⑥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⑦“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⑧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⑨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⑩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选文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阿长”的事例 讲长毛的故事 B C 辞了这人世
“我”的感情变化 A 敬意消失 新的敬意 D
(2)文中有一些语句略带夸张,试分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3)阿长给“我”买的《山海经》刻印十分粗拙,可“我”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4)班级准备举行《朝花夕拾》作品朗诵会,宾小阳同学打算朗诵选文中⑤— 段,你觉得应该选用以下哪种朗读基调?请做选择,并从内容和感情两方面来陈述理由。
A感情炽烈,幽默诙谐 B感情真挚,自然流畅 C感情温和,清新婉约
选择:▲,理由:▲
【答案】(1)A特别的敬意 ;B谋害了“我”的隐鼠 ; C买来了《山海经》; D怀念与感激
(2)“震悚”是指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听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时的震惊和感激的情态。
(3)这四本书虽然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之情和新的敬意。
(4)选择:我选B,使用“感情真挚,自然流畅”的基调阅读⑤— 段。内容上,⑤— 段叙述的是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感情真挚,自然流畅”基调与文章的内容相吻合。情感上,此段抒发了“我”对阿长敬意(或表达了“我”对阿长感激与怀念之情)不宜使用 “幽默诙谐”“清新婉约”基调。
【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即可做出解答。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3)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4)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根据第①段“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可概括为:特别的敬意;根据第②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可知,当“我”知道是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后,“我”对阿长的敬意消失;根据第⑨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可知,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根据第②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可知,当阿长辞世后,“我”对阿长充满了怀念与感激。
(2)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震悚”原本是指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听到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时内心的震惊和感激,从侧面体现出阿长对“我”的关心与呵护。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④段“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和第⑨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可知,这四本书虽然十分粗拙,但“我”对《山海经》渴慕已久,而且是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阿长给“我”买来的,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了对阿长的感激之情和新的敬意。
(4)本题考查朗读设计。根据第⑨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和第②段“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可知,⑤一②段内容叙述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我”对阿长表示怀念的事情,在情感上表现出对阿长真挚的怀念与感激,故选用“感情真挚,自然流畅”的朗读基调较为合适。
7.(2022七下·南宁期末)现代文阅读
一棵小桃树(节选)
贾平凹
①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个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
②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家里人等我不及,奶奶已经下葬了。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么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摞一摞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③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水蜜桃花,那花儿开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④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⑤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⑥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
⑦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⑧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1)作者写作本文时运用了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2)说说第⑦段中“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第⑦段中的“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一句极富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选文最后一段语言亲切自然,感染力强,是因为其运用了第几人称来写?整个段落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起什么作用?
【答案】(1)①被猪拱,遭大雨,被遗忘,被嫌弃;②坚定地追求理想与幸福
(2)示例1:“千百次”形容次数很多,连用两个“千百次”写出了小桃树与风雨坚强、勇敢地斗争的情景,表现了它顽强、执着的抗争精神。示例2:两个“千百次”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起强调作用,写出了小桃树与风雨坚强、勇敢地斗争的情景),表现了它顽强不屈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4)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内容上,点明主旨,赞颂小桃树的顽强的生命力(或表达了对小桃树的感激),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坚信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实现理想,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一棵小桃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记叙人称
【解析】【点评】(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词语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词语要结合词语的意思,联系语句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描写对象的表达。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称的运用和文段作用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语句进行分析判断,阐述文段的作用要抓住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和寻找线索的能力。由图表中“成长环境:桃核埋在角落里、萌芽”的提示可知,结合文段②“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和文段⑥“雨却这么大地下着”概括为:被遗忘,被猪拱,遭大雨。由图表中“脾气渐坏,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找到文段②“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和文段⑤“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文段⑧“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可概括为:坚定地追求理想和幸福。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千百次”形容次数很多,连用两个“千百次”是反复的修辞。语句写出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勇敢地和风雨斗争的样子,表现了它顽强、执着的抗争精神
(3)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把“没有掉下去的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 ”,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
(4)本题考查人称的选用与语段作用的理解。选文最后一段“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 ”使用第二人称。第二人称的作用主要有增加亲切感,无形之中拉近读者与原文段的距离,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 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内容上,点明主旨,赞颂小桃树的顽强的生命力(或表达了对小桃树的感激),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坚信只要不屈不挠地奋斗,定会实现理想,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8.(2021七下·防城港期末)短文阅读
微波炉是如何加热食物的
⑴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微波炉来加热食品,把买到的食物放到微波炉里加热,方便快捷。
⑵微波炉的加热功能非常强大,短短几十秒甚至几秒钟就可以把食品加热到适合我们食用的温度,比用锅煮还要快。那么,微波炉到底是如何加热食物的呢?
⑶什么是微波?
⑷微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它的传播速度跟光速一样,当然,同样也沿直线传播。此外,微波还具有穿透(如玻璃)、吸收(如水、食物)和反射(如金属)的特性,当它经过不同的物质时便会展现出不同的特性。
⑸在电磁波中,微波的波长其实是属于相对较大的,它的波长在1毫米以上(小于1米),而我们的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波长是在380纳米到760纳米之间,相差了一千倍以上,所以微波的波长并不“微”。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人们通常使用天线来产生电磁波,而那个时候产生的无线电波的波长是几米到几十米级别的,所以相比之下,能够发出毫米级的电磁波就被称为是微波(microwave)了。
⑹微波的应用很广泛,除了用来加热以外,它在雷达、点对点交流、卫星通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⑺微波为什么能加热?
⑻物质在接受外界能量输入时,如受到辐射,其内部的原子和分子的能量也会升高,这其中有的表现为动能的增加,有的表现为势能的增加。原子和分子动能的增加表现为温度的上升,所以说,当物质吸收能量时,它的温度通常也是上升的。
⑼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能量的定义,即光子的能量与光子的频率成正比,也就是说,频率越高的光子能量越大。对于电磁波而言,频率越高也意味着它的波长越短,所以说短波长的电磁波具有较高的频率,也即具有更高的光子能量(如紫外线、X射线),而波长较长的电磁波(如微波、无线电波):频率较低,其光子能量也相对较小。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既然紫外线的光子能量较高,那为什么不用紫外线加热呢?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紫外线的光子能量太高了,所以导致很多蛋白质分子在接收紫外线辐射时会产生化学键的断裂,而无法被吸收,这种辐射也叫做电离辐射,我们通常用它来杀菌消毒。
⑽微波炉的原理是什么?
⑾微波炉之所以能够迅速加热食品是因为食品在受到微波的激发后,其内部和外部是同时加热的,这比传统的用锅煮(由外而内加热)的方式要快很多。因为传统的方式还需要经历分子之间较长的热传递的过程。.
⑿微波炉的炉腔是一个微波谐振腔,是把微波能变为热能对食品进行加热的空间。为了使炉腔内的食物均匀加热,微波炉炉腔内设有专门的装置。最初生产的微波炉是在炉腔顶部装有金属扇页,即微波搅拌器,以干扰微波在炉腔中的传播,“从而使食物加热更加均匀。
⒀微波炉能快速加热食品的另一个原因是功率,常见的家用微波炉的输出功率一般在500W-1500W左右,功率越大,输出的能量也越高,加热速度就越快。
⒁使用微波炉加热要注意什么?
⒂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受热膨胀的食品,长时间的加热可能会引起食品的爆炸,另一方面也会破坏食品内的营养物质;
⒃密封包装的食品要开封,否则包装袋内部气体受热膨胀将会使包袋爆破,这一方面有潜在危险,另一方面也容易弄脏微波炉的炉腔;
⒄电源若不足,炉内的光线会显得暗淡,此时若继续使用,会损坏安全保险设备,应立即停止;
⒅用完微波炉后要注意清洁,特别是门缝处,要避免炉门不能完全关闭而导致辐射泄漏。
节选自2020年7月《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1)下列关于微波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微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它的传播速度和光速等同,传播的路径是直线传播。
B.太阳光的波长在380纳米到760纳米之间,与微波相差了一千倍以上。
C.微波能穿透玻璃钢板,吸收水和食物,反射金属,所以微波的功能很强大。
D.微波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微波的波长是毫米级的,比收音机、电视机的波长短。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题目运用设问,既明确了说明对象,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13)段画线句子里的“一般”不能删,删了后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C.(6)段和(13)画线句子分别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微波的用途。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用平实说明,给读者介绍家庭日常电器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微波炉工作时,食物受到微波的激发后,其内部和外部同时加热,不需要分子间较长的热传导。
B.物质受到辐射时,其内部的原子和分子的能量也会升高,都表现为动能的增加,吸收热量,温度就上升。
C.电磁波的频率越高也意味着它的波长越短,所以说短波长的电磁波具有较高的频率。
D.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时,要把包装袋打开,加热时间不能过长,要保证微波炉门密封性,避免辐射泄漏。
【答案】(1)A
(2)C
(3)B
【知识点】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说明文语言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其说法是否与原文相符,最后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2)本题考查阅读说明文的多方面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力;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①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②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分析;③掌握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明、严密的特点,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赏析;④筛选与选项内容有关的信息,并与选项进行比较,判断选项是否与原文相符。
(3)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根据第五段“而我们的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波长是在380纳米到760纳米之间,相差了一千倍以上,所以微波的波长并不“微”。”可知这句话的说法错误。C根据第四顿可知 微波不能穿透钢板。D根据第五段可知微波之所以叫微波是特定时代的原因,非与收音机和电视机的波长比。
故答案为:A
(2)C第六段以雷达、点对点交流、卫星通讯为例说明了微波的应用范围很广泛的特点,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故答案为:C
(3)B项不全面。 原文是说物质在接受外界能量输入时,如受到辐射,其内部的原子和分子的能量也会升高,这其中有的表现为动能的增加,有的表现为势能的增加。
故答案为:B
9.(2023七下·环江期末)阅读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的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在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地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白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白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那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的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以及给我高烧退了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戈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地跑出去,又在哐当哐当地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它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的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地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边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它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他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的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美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1)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
在废品站里,初识丁香花→ ,二识丁香花→ , 三识丁香花
(2)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体会句中“苦味”的含义)
②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地笑了。(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4)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丁香花的相识经历,说说作者从丁香花儿的特点中获得的哪些人生感悟?
【答案】(1)在收音机里;在胡同路灯下
(2)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引出了下文对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的叙述。
(3)①一语双关,表面是指由于生病,吃药的药液很苦;深层是指由于听力受损不能参加高考,表现内心感到苦闷、忧伤。②运用联想和排比手法。通过眼前的丁香花,联想出陈涌泉、乾隆、刘墉三个人的形象特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4)丁香花枝繁叶茂,清香远溢,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提升自我品格。丁香花生长在胡同深处,告诉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丁香花,不争不抢话头,甚至不爱说话,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沉浸。不畏惧生命中的一些挫折与苦难,人生是美好的。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文章过渡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达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即可补全题目中三次认识丁香花的内容。文章在第一段首交代,“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第三段段首“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第六段段首“深夜里, 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分别交代了三次认识丁香花的缘由,据此即可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在收音机里;在胡同路灯下
(2)本题考查段落语句在文中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是由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中的故事,引出了想一睹丁香花真容的想法,从而有了第三次我看到丁香花,介绍丁香花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的内容;从结构上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答案为: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引出了下文对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的叙述。
(3)①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其在句子中的内涵。“苦味”本义指味道的一种,在句中指的是自己没有通过考试内心的“苦”,即忧伤。②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结合句子内容来看,三句话句式相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当时看到丁香花时的联想,表达我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
故答案为:①一语双关,表面是指由于生病,吃药的药液很苦;深层是指由于听力受损不能参加高考,表现内心感到苦闷、忧伤。②运用联想和排比手法。通过眼前的丁香花,联想出陈涌泉、乾隆、刘墉三个人的形象特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4)本题考查内容要点的概括。本文写了作者三次认识丁香花的经历,可以结合三次认识的内容来概括答案。第一次是在书籍中认识丁香花的,通过书中的介绍,我了解到丁香花枝繁叶茂,清香远溢,由此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第二次是在相声中引发了想一睹丁香花真容的想法,没有深刻的感悟。第三次亲眼看到了丁香花,它长在胡同深处,却默默地开花,以此感悟到我们也应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我们也应如花一般不争不抢。
故答案为:丁香花枝繁叶茂,清香远溢,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提升自我品格。丁香花生长在胡同深处,告诉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丁香花,不争不抢话头,甚至不爱说话,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沉浸。不畏惧生命中的一些挫折与苦难,人生是美好的。
10.(2023七下·鹿寨月考)现代文阅读
路
①县政府拨款让修水泥路,我的爷爷不知怎么兴致高涨,自动请缨加入了修路的队伍。六十七岁的老人家,任是由不得我们劝。第二天五点多便起来,扛着水泥袋,推着独轮车,一路晃晃悠悠地向前去。我的爷爷——那个谢了顶、倔强地扛着水泥石袋走遍大街小巷的老人,他滴下的汗水折射了秋日里最凛冽的寒光。清冷的寒光里,我瞧见了令他愧疚一生、遗憾一生、迟来却未曾缺席的孝意。
②黄沙、水泥、石子堆成了三座小山,爷爷弓着身,操起铲子沿路将泥沙铲平。蓝色的中山装袖口开了两三条缝,露出白色的长长的细线,像极了人生中永远绵延不断的思念。浑黄的泥水在爷爷卷起的裤脚留下斑斑点点的痕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1. 能准确筛选、提炼、概括、运用文章的主要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5. 把握文体特点,了解常见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6. 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2.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3.记叙文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
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
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1.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3.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记叙文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6.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作用有: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根据情节表达上的需要,插入另一些相关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作用有: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突出人物性格(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7.记叙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
8.记叙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
9.记叙文阅读的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10.答题策略:
(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
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捕捉材料信息
①捕捉“重点词”,理解和品味语言。
②捕捉“重点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③捕捉“中心句”和“议论句(段)”,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④捕捉“文本性”,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3)排除干扰选项
①排除法(筛选法)。②比较法(对比法)。③还位法(复位法)。
(4)逐层深入
分析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时,要从表面意思的分析开始,逐层深入,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不能一步就写出它们的深层含义。
(5)一准二全三简明
在回答主观简答题时,表达力求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
(6)紧扣文本
在回答开放题时,必须先从阅读的文本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谈看法,不能凭空臆想,随便发挥。
例1.(2021七上·南丹期末)现代文阅读。
春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总体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在空白处填写一个词语)
春—— 春——迎春—— 春
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词语赏析: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句中“酝酿”一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例2.(2023七上·港南期中)现代文阅读
紫色葡萄慈父心
①小院的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会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于是,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的葡萄树上——____!
②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那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③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④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⑤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⑥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剔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⑦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的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⑧而今,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或许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想一想:父亲栽种葡萄树时与“我”一起许下的心愿是什么?请在第一自然段的破折号后面补出。(不超过15个字)
(3)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4)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中的“慈父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2023七上·港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高铁为何如此受到旅客青睐
近年,中国高铁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已渐渐成为广大旅客首选的出行交通工具,那么,高铁究竟为何如此受旅客们的青睐呢?
从最初的“绿皮车”到快速列车,速度的提升缩短了旅程,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对于高铁,速度更是在快速列车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在这个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时代,跟时间赛跑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坐过高铁的都知道,高铁舒适度高,服务质量跟航空不相伯仲,细节也是追求尽善尽美不仅提供无线wifi、充电插座、沙发床、平板电脑等用品,而且商务座还有乘务员贴心服务。
说到服务,就要谈一谈价格了。众所周知,同里程的高铁价格是低于航空价格的,出行千里仅百元。近期铁路集团投入的“高铁快运”服务,货运价格也低于其他快递行业,而且朝发夕至,效率可见一斑。
【材料二】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片
我国遵循“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指导方针,高铁技术实现了“引进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三阶段跨越式发展。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代表符号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创造”的最佳诠释。尤其是,高铁的核心部件—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已成功实现百分之百的“中国创造”。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高铁,这个最美的国家名片正快速走向世界。
【材料三】京沪高铁票价将建立灵活定价机制
总台央视记者获悉,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实施灵活折扣的市场化票价机制。
京沪高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0年12月23日起,京沪高铁公司将对京沪高铁运行时速300-35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列车公布票价进行优化调整。
各站间执行票价将以公布票价为上限,实行多档次、灵活升降的票价体系。京沪间二等座初期最低票价498元、降幅10%,最高票价598元、涨幅8%,具体以售票时12306网站公布结果为准,此外,针对固定区间密集出行的通勤客流、频繁出行的商务客流,探索推出票价折扣、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次季票等产品。
【材料四】京沪高铁将试点“静音车厢”,有人期待有人忧
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
据了解,“静音车厢”可为乘客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旅行环境,原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通过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时可自行选择。
对于“静音车厢”,很多网友表示强烈支持,认为这太棒了,不仅可以让大家得到休息,还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也有人提出,应该对一些“声音制造者”表示理解,有的旅程时间太久,孩子不适应新的环境,哭闹也是难免的。也有网友对此感到担忧,在公共场合避免大声喧哗,应该成为常态,开发“静音车厢”可能会助长一些不文明行为……对于“静音车厢”,你怎么看呢?
(1)下列对“中国高铁受青睐的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速度快 B.服务质量好
C.价格便宜 D.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片
(2)下列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一项是( )
A.中国高铁的核心部件已完全实现“中国创造”。
B.高铁已渐渐成为广大旅客首选的出行交通工具。
C.京沪高铁计划为频繁在同一区间内出行的旅客提供优惠。
D.我国高铁技术实现了“引进技术——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三阶段跨越式发展。
(3)京沪高铁针对固定区间密集出行的通勤客流、频繁出行的商务客流,探索推出票价折扣、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次季票等产品。你觉得好不好?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2.(2023七上·来宾期中)现代文阅读Ⅱ
香菜开花
丁立梅
①香菜开花,居然也那么好看——我是很有些惊奇的。
②照理说,我是应该见过香菜开花的。乡下人叫香菜为“芫荽”。花在乡野最容易被埋没,那是因为各色花多。乡下几乎没有一种植物不开花。野蔷薇、紫云英和野菊花,一开一大片,把香气散得到处都是,也无人去赏。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香菜开花,就更显得寂寂无闻。然而现在不同。现在,它是在我的花池里开了花的,让我忽略不得。
③院门前的花池里,曾入住过一拨一拨的植物。有我特意栽种的,像月季、美人蕉和海棠。也有主动跑来的,如狗尾巴草、婆婆纳、荠菜和一年蓬。
④只是,这棵香菜是什么时候来此安营扎寨的呢?不知。花池里本来长着一大丛茂密的海棠,都快把池子给撑破了。母亲来我家,看见了,觉得浪费了,拔掉,栽上葱。母亲说:“葱多好啊,家有葱花,做菜不求人。”
⑤葱却瘦,不情不愿的样子。每每看到它们,总让我觉得愧对它们,给它们浇淘米水,给它们施有机肥,还是不见它们的苗壮起来。邻居看见,说:“这块地的肥力没了,怕是被原来那丛海棠给吸收了。”我想想,觉得有道理。从此,对它们不再过问。
⑥那日,我站在小院门口,和邻居闲话,一瞥花池,竟看到了香菜。这太让我意外了。我走近了,弯腰细看,可不就是香菜!三棵,在我的花池里安居乐业,端是一副碧绿娇嫩的好模样。打电话问母亲:“可有帮我种过香菜?”母亲答:“没有啊。”这更让我欢喜了,好吧,我当它是风吹来的礼物。
⑦一日一日,它勤勉生长。葱们渐渐退居一隅,花池成了香菜的天下。
⑧忽一日,它就开花了。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而后,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一俟时机成熟,它便当仁不让地全部盛开,一头一身,全是细白小碎花,满天星似的。隔着清风看过去,叶疏花细,很像蓝印花布上的那一朵朵小花。花中生花,五朵环抱,精巧秀气,每一朵,都当得了古典美一词。
⑨于是,我有了一池的香菜花可赏。对着它,我有些感动,我们相识很多年了,我却是第一次见识它的花。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有人赏,或无人赏,对它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只管顺应着自然的法则,一路走下去,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成长。
⑩我想起曾看到的一句话:“花的开落,不为旁衬或妆点,花只是花,开落只在开落本身。”这颇像我们的寻常人生,一生默默,不离不舍,无关繁华与冷落,只认真地活着自己的活。
(选自丁立梅散文集《有美一朵,向晚生香》,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梳理作者对香菜花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①惊奇→② →③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3)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加点词的表示效果。
农人们兀自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香菜开花,就更显得寂寂无闻。
(4)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
②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我选( )赏析:
(5)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文末句子“只认真地活着自己的活”一句话的理解。
3.(2023七上·来宾期中)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多元交汇。中国古代农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并通过不同地区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促进,逐渐汇合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洪流。其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同为中华古代农业文化的摇篮。
中国农业文化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它们大体以长城为界,在地区上相互分立,在经济上却相互依存。农耕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游牧民族虽曾多次入主中原,但最终都被农耕文化融合。在农耕文化内部,又有北方的旱地农业和南方的水田农业两种主要类型。其形成以秦岭、淮河南北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基础,其发展有赖于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中唐以前,华北旱地农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唐以后,南方水田农业后来居上,超过北方旱地农业。
中国农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本质上是人们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克服不利因素而创造的农艺。从某种意义上说,精耕细作是多元交汇农业体系的产物。各地区农业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精耕细作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其次,精耕细作传统又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尤其与封建地主制有关。在这种制度下,自耕农和细农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们只能采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这也就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的重要原因。
(选自《中国古代农业》,有删改)
【材料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传统农业已落后于时代,它必然要被现代农业替代。1996年中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走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目前该计划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2020年11月,由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自然》杂志发文,认为中国水稻生物学、遗传学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水稻乃至作物科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选自《长沙晚报》,有删改)
【材料三】
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的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从长远来看,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我们需要有从事农业科技尤其是粮食种植方面的专家。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抓起,鼓励一批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农业科技的学习和研究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抓在中国人手中”
(选自《穿越时空的价值印记》,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中国农业文化经过多元交汇,最终汇合成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中心。
B.随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合交流,游牧文化已被农耕文化替代。
C.南方水田文化一直在中国农业文化中处于主导地位。
D.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走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传统相结合的道路。
(2)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大体”“始终”若删去,会影响语意的准确表达。
B.从中国农业发展特点可以看出,只要精耕细作,就能提高农业的产量。
C.只有在封建地主制背景下,中国农业才需要精耕细作传统,实现产量的提升。
D.随着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目标的完成,中国已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3)立志学农的小文同学想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请你结合上面材料,向她简单介绍。
4.(2023七上·博白期中)现代文阅读
那盆水仙花
①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②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③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跟跟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④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⑤“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
⑥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⑦“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净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不大一样了!
⑧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⑨“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⑩“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我原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1)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情节。
→我善待老头→ 老头送水仙花→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②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4)说说老头的行为前后变化之大的原因。
(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老头是个什么样的人?
5.(2023七下·鹿寨月考)现代文阅读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张中行
①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③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④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 “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
“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⑤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1)下面关于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B.通过复信一事,具体说明叶圣陶“律己严”的一面。
C.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特别重视“简明”和“简洁”。
D.本文引导我们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用语习惯,并通过反复修改,锤炼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2)下面对于文章中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描写,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明先生主张行文力求简洁,不累赘拖沓。
B.“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承上启下,第一句承接上文,总结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行;第二句开启下文,突出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特点。
C.“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这句话写了叶圣陶先生工作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生活上随和。
D.“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这句话写了叶圣陶先生为作者的生活处境而“悲伤”,体现了他对作者的情重、待人的诚恳。
(3)下面关于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追忆故人的文章。对于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作者虽然内心有深重的悲哀,但在写作时,却把感情潜藏在文章深处了。
B.本文是一篇记人的文章,但是在文章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以议论为主,结合记叙,以小见大,突显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C.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的核心是“写话”与“简洁”,这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他的主张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D.在文风方面,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不失其真挚。
6.(2023七下·南宁期中)现代文阅读Ⅱ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迅
①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②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③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④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⑤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⑥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⑦“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⑧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⑨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⑩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选文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阿长”的事例 讲长毛的故事 B C 辞了这人世
“我”的感情变化 A 敬意消失 新的敬意 D
(2)文中有一些语句略带夸张,试分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3)阿长给“我”买的《山海经》刻印十分粗拙,可“我”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
(4)班级准备举行《朝花夕拾》作品朗诵会,宾小阳同学打算朗诵选文中⑤— 段,你觉得应该选用以下哪种朗读基调?请做选择,并从内容和感情两方面来陈述理由。
A感情炽烈,幽默诙谐 B感情真挚,自然流畅 C感情温和,清新婉约
选择:▲,理由:▲
7.(2022七下·南宁期末)现代文阅读
一棵小桃树(节选)
贾平凹
①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个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
②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家里人等我不及,奶奶已经下葬了。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么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事早不弄了,一摞一摞的花盆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曾嫌它长得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漠漠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③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竟全开了呢。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水蜜桃花,那花儿开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④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
⑤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⑥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儿会开得更艳,香味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受不得这么多的洗礼,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
⑦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⑧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我亲爱的,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1)作者写作本文时运用了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2)说说第⑦段中“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第⑦段中的“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一句极富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选文最后一段语言亲切自然,感染力强,是因为其运用了第几人称来写?整个段落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起什么作用?
8.(2021七下·防城港期末)短文阅读
微波炉是如何加热食物的
⑴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微波炉来加热食品,把买到的食物放到微波炉里加热,方便快捷。
⑵微波炉的加热功能非常强大,短短几十秒甚至几秒钟就可以把食品加热到适合我们食用的温度,比用锅煮还要快。那么,微波炉到底是如何加热食物的呢?
⑶什么是微波?
⑷微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它的传播速度跟光速一样,当然,同样也沿直线传播。此外,微波还具有穿透(如玻璃)、吸收(如水、食物)和反射(如金属)的特性,当它经过不同的物质时便会展现出不同的特性。
⑸在电磁波中,微波的波长其实是属于相对较大的,它的波长在1毫米以上(小于1米),而我们的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波长是在380纳米到760纳米之间,相差了一千倍以上,所以微波的波长并不“微”。这是因为在20世纪初,人们通常使用天线来产生电磁波,而那个时候产生的无线电波的波长是几米到几十米级别的,所以相比之下,能够发出毫米级的电磁波就被称为是微波(microwave)了。
⑹微波的应用很广泛,除了用来加热以外,它在雷达、点对点交流、卫星通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⑺微波为什么能加热?
⑻物质在接受外界能量输入时,如受到辐射,其内部的原子和分子的能量也会升高,这其中有的表现为动能的增加,有的表现为势能的增加。原子和分子动能的增加表现为温度的上升,所以说,当物质吸收能量时,它的温度通常也是上升的。
⑼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能量的定义,即光子的能量与光子的频率成正比,也就是说,频率越高的光子能量越大。对于电磁波而言,频率越高也意味着它的波长越短,所以说短波长的电磁波具有较高的频率,也即具有更高的光子能量(如紫外线、X射线),而波长较长的电磁波(如微波、无线电波):频率较低,其光子能量也相对较小。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既然紫外线的光子能量较高,那为什么不用紫外线加热呢?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紫外线的光子能量太高了,所以导致很多蛋白质分子在接收紫外线辐射时会产生化学键的断裂,而无法被吸收,这种辐射也叫做电离辐射,我们通常用它来杀菌消毒。
⑽微波炉的原理是什么?
⑾微波炉之所以能够迅速加热食品是因为食品在受到微波的激发后,其内部和外部是同时加热的,这比传统的用锅煮(由外而内加热)的方式要快很多。因为传统的方式还需要经历分子之间较长的热传递的过程。.
⑿微波炉的炉腔是一个微波谐振腔,是把微波能变为热能对食品进行加热的空间。为了使炉腔内的食物均匀加热,微波炉炉腔内设有专门的装置。最初生产的微波炉是在炉腔顶部装有金属扇页,即微波搅拌器,以干扰微波在炉腔中的传播,“从而使食物加热更加均匀。
⒀微波炉能快速加热食品的另一个原因是功率,常见的家用微波炉的输出功率一般在500W-1500W左右,功率越大,输出的能量也越高,加热速度就越快。
⒁使用微波炉加热要注意什么?
⒂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受热膨胀的食品,长时间的加热可能会引起食品的爆炸,另一方面也会破坏食品内的营养物质;
⒃密封包装的食品要开封,否则包装袋内部气体受热膨胀将会使包袋爆破,这一方面有潜在危险,另一方面也容易弄脏微波炉的炉腔;
⒄电源若不足,炉内的光线会显得暗淡,此时若继续使用,会损坏安全保险设备,应立即停止;
⒅用完微波炉后要注意清洁,特别是门缝处,要避免炉门不能完全关闭而导致辐射泄漏。
节选自2020年7月《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1)下列关于微波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A.微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它的传播速度和光速等同,传播的路径是直线传播。
B.太阳光的波长在380纳米到760纳米之间,与微波相差了一千倍以上。
C.微波能穿透玻璃钢板,吸收水和食物,反射金属,所以微波的功能很强大。
D.微波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微波的波长是毫米级的,比收音机、电视机的波长短。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题目运用设问,既明确了说明对象,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13)段画线句子里的“一般”不能删,删了后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C.(6)段和(13)画线句子分别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微波的用途。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用平实说明,给读者介绍家庭日常电器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微波炉工作时,食物受到微波的激发后,其内部和外部同时加热,不需要分子间较长的热传导。
B.物质受到辐射时,其内部的原子和分子的能量也会升高,都表现为动能的增加,吸收热量,温度就上升。
C.电磁波的频率越高也意味着它的波长越短,所以说短波长的电磁波具有较高的频率。
D.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时,要把包装袋打开,加热时间不能过长,要保证微波炉门密封性,避免辐射泄漏。
9.(2023七下·环江期末)阅读
丁香花
(杨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芬芳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陈涌全先生说,这个上联出的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在对四点五点六点什么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地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你对:丁香花,白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白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在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那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儿?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18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的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以及给我高烧退了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的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戈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地跑出去,又在哐当哐当地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儿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它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考查谁种下了它,却生长的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地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边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丽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它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楚他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的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美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1)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
在废品站里,初识丁香花→ ,二识丁香花→ , 三识丁香花
(2)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体会句中“苦味”的含义)
②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容,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地笑了。(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4)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丁香花的相识经历,说说作者从丁香花儿的特点中获得的哪些人生感悟?
10.(2023七下·鹿寨月考)现代文阅读
路
①县政府拨款让修水泥路,我的爷爷不知怎么兴致高涨,自动请缨加入了修路的队伍。六十七岁的老人家,任是由不得我们劝。第二天五点多便起来,扛着水泥袋,推着独轮车,一路晃晃悠悠地向前去。我的爷爷——那个谢了顶、倔强地扛着水泥石袋走遍大街小巷的老人,他滴下的汗水折射了秋日里最凛冽的寒光。清冷的寒光里,我瞧见了令他愧疚一生、遗憾一生、迟来却未曾缺席的孝意。
②黄沙、水泥、石子堆成了三座小山,爷爷弓着身,操起铲子沿路将泥沙铲平。蓝色的中山装袖口开了两三条缝,露出白色的长长的细线,像极了人生中永远绵延不断的思念。浑黄的泥水在爷爷卷起的裤脚留下斑斑点点的痕迹,额角滑下的细密汗滴在衣领处迅速销声匿迹。爷爷宽大的手掌牢牢地掌控住铲子,又稳又狠的一铲子下去,将凸出的沙石填补到凹处。手肘一上一下,微微凸出的血管一收一缩,爷爷哼哧哼哧地喘着粗气,单薄的脊梁在空中形成优美而脆弱的弧度,铲子带起的黄沙在风里飘飘扬扬。晚上吃过饭,爷爷在院子里的石阶上坐下,缓缓脱下鞋子,宽大的脚板踩在凉凉的地上,粗糙的皮肤里镶嵌着细细的沙子。拧开水龙头,爷爷就着清水拿手抹下鞋沿的黄泥。“我还在队伍里的时候规定都极严,过年放假都不能与母亲见上几面。每每我回家,她总来接我。那时候还没有水泥路,大伙儿来来往往,踩歪了野草,踏实了泥土,就成了‘路’。母亲总喜欢穿小碎花的裙子,每到下雨天,来接我一趟都会弄脏,气呼呼地跟我保证下次不来了。”爷爷歪头笑了一下,我却分明看见他眼里晶亮的光点,“可母亲总是口是心非的啊,每次都梳了大麻辫,眼睛弯成了月牙,笑着等我走过去。我就琢磨着该给她修条正经的好路,那种笔挺挺又干净的路,心里总不愿苦了母亲……”一种不知名的酸涩和不可抑制的温暖渗进我心中,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的脑海里,形成了清晰的一条路的意识,一种不知名的心境。
③晚风很甜,豌豆荚开着淡紫色的小花。
④隔一天夜里,急促的狗吠声撕破了宁静,拴狗的链子被拖在地上响个不停。另一边房里的灯亮了起来,汹涌的风携着雨滴撞在窗玻璃上,榕树摇摆着身子企图挣脱桎梏,发出苍老的喘息。大门被急急地冲开,爷爷顾不上打伞便从院里冲出。我心里发怵,脑袋昏昏沉沉,只能听见歇斯底里似猛兽般乱闯的风声雨声。约莫十几分钟后,雨势小了。爷爷缩着身子缓缓踱步回来,满头满脸的雨顺着裤管滑下,在地上拖成了一条长长的水线。不知是摇晃的光线,是氤氲着的水汽,还是爷爷无形中表露的某种心境,竟使我模糊了双眼。
⑤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晚上爷爷原是担心修路用的黄沙被打湿,急着找塑料布给盖严实。那种不知名的心境在我心里开始渐渐清明,并不是世间所有来不及的孝,都会被遗忘搁浅,都会被干爽的清风吹散殆尽。
⑥过年我再回乡下的时候,敞亮笔直的大路早已铺开。午后与爷爷散步,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路两旁的庄稼都被盖上了厚厚的塑料布,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些许绿意。那天淡淡的风,淡淡的太阳。“每次走在这路上,我心里都踏实得很。”爷爷走在我前面半步,低哑的嗓音里流转着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我的母亲幼时裹了小脚,后来放开了,走在路上也总是喊疼。那时候的路其实也并不算得路。我在外边时,她摔断了腿,我也没得法子,留了后遗症,雨天里疼得厉害也没办法。”我心里极力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想象着一位身为后辈面对母亲伤痛时无能为力的焦灼与煎熬。“我心里总想着得给她修上条好路,不能再摔了伤了。你太奶奶这辈子都没有走过柏油路,现在有了这个条件,人却早就没了。人一走什么都没了,什么都空了,我真怕她迷了南北,找不到我,害怕得直掉眼泪。”我没有接话,只看见爷爷挺直的鼻梁、高高的额骨,被淡淡的太阳镀上一层脆弱的薄薄的金光。漫长的思念和等待尽孝的岁月在老人松巴巴的皮肤上留下缱绻的刻痕。
⑦总听人说,百善孝为先。有时候我想,短促的人生,其实就像一条路,温情冷暖、悔恨遗憾,都缺不得。爷爷修了这条路,尽了一个儿子的孝,也补全了自己漫漫人生路上的坑坑洼洼。
⑧一切都已过去,然而爷爷修路的形象我却无法忘记,总觉得这是孝心的最好象征。子
欲养而亲不待,又如何?太奶奶啊,请你在某一月色阑珊的夜里,沿着这条路,找到方向,找到无处安放的疼痛的归宿,踏进你儿子的梦里与他一叙吧。
⑨我谨以最真挚、最感动的心意将老人淳淳的孝道铭记。
(选自《美文》,有改动)
(1)文章围绕“路”,回忆了关于爷爷的哪些往事?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品析第②段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爷爷宽大的手掌牢牢地掌控住铲子,又稳又狠的一铲子下去,将凸出的沙石填补到凹处。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⑦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爷爷修了这条路,尽了一个儿子的孝,也补全了自己漫漫人生路上的坑坑洼洼。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爷爷的人物形象。
(4)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汹涌的风携着雨滴撞在窗玻璃上,榕树摇摆着身子企图挣脱桎梏,发出苍老的喘息。
(5)有人认为将文章标题“路”改为“孝,从未缺席”更好,你更喜欢哪一个标题?为什么?
11.(2023八上·宜州期中)阅读《“飞天”凌空》,完成下题。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夏浩然樊云芳
①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②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③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④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⑤“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⑥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5136”,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
⑦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⑧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分明,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
B.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
C.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
D.“哧”地插进碧波之中的身体,以静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2)对本文语言的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使用的形容词与副词,“修长美妙”“轻轻”“震耳欲聋”等,大多是比较客观、可以为感官直接感知的。
B.用语准确,如用“舒”“蹬”“飞”“托”“插”等动词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用“犹如”“似乎”提示读者文中的“慢镜头”只是一种描写。
C.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如“沉静自若”“翘首而望”“潇洒自如”“如梦初醒”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概括力,又体现了新闻语言的简洁特点。
D.文章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如以“飞天”这个极富动感的静态形象来比喻吕伟起跳时的身姿,既表现其优美,又能看出其动作轻盈。
(3)吕伟跳水的整套动作只有1.7秒,作者是如何让读者从容欣赏和品味的?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12.(2023八上·来宾期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父亲归来那一天
明前茶
①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一般不可思议。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许多用于观测星系的望远镜都是他设计的。组装好的望远镜,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后,还需要父亲前往调试,以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为了避免城市的灯光干扰,各地的天文台都建在市郊的高山上。父亲去调试望远镜,业余时间会跟当地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一起种蔬菜、种西瓜,用以改善生活,他们调试好精密度极高的望远镜,就能开启天文台的观测圆顶室,观察浩瀚星空,研究宇宙的演变与奥秘。
②通常,父亲出差需要一个月左右。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无毫无怨言。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出差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和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时正值临潼石榴丰收,他带回来了六个硕大的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年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他的方法,在石榴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了书上说的:“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繁密的石榴籽,是被怎样的土地孕育着,才有如此滋味?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生长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石榴树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果实。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他归来时,居然带了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带来的居然是新疆的棉花,是那种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不够,要不要多送你一点?”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上扯下来,我要让孩子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反复刷洗,接着,这干燥的棉枝被父亲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品。掉落的小棉枝,父亲让我从中扯出棉花来,摸摸里面的棉籽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他还说:“在新疆,每一地有上万亩这样的棉花。那里的棉花质量之好,做一床棉胎,用20年都不会扁塌。”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去调试望远镜时,我正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架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把它装成了,人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40天,回来时带了一把蔫掉了的硕大的花苞,是洁白的。看上去已经枯萎的花,为什么父亲还要带回来?父亲说:“你们不懂,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中的昙花呀!昙花是仙人掌科植物,在夜间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就枯萎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轮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八朵昙花,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去掉,把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待将莲子等配料熬够四十分钟后,在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昙花花瓣的口感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香气。父亲的背包里,还装着昙花的小苗。他对我说:“昙花其实很好养,只是栽种后需要三四年才会开花,你要学会耐心等待。”
⑧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喜悦的,不仅是望远镜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那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夜晚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
⑨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自己是一粒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
⑩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出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节选自《读者》2021年第19期,有删改)
(1)父亲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家人带来生活的“浪漫”。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浪漫”的事 感受(影响)
品尝临潼硕大的石榴 ①
② 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
带给“我们”八朵昙花 让“我”学会了耐心等待
③ 让“我”了解了宇宙的浩瀚
(2)请结合语境,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析下面的句子。
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去掉,把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待将莲子等配料熬够四十分钟后,在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
(3)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还可以改为“父亲的礼物”,你认为哪个题目好?请说明理由。
(4)语文老师想把本文作为第二单元《藤野先生》的拓展阅读篇目,你认为合适吗?请你结合本文和《藤野先生》的体裁与内容,具体说说你的看法。
13.(2023八上·来宾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①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自支撑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华民族成功解放。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之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②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的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她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寄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更没被困难吓倒。母亲还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④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到: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贵的财产。
⑤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上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⑥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材料二】
A.曾子杀猪 B.岳母刺字 C.孟母三迁
【材料三】陈玉蓉,55岁,是一位来自湖北武汉的平凡的母亲。她的儿子叶海滨在13岁那年被确诊患有肝豆状核变性,这种肝病可能导致死亡。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无法捐肝救子。当晚她就开始了减肥之旅。随后的7个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有时夹块肉送到嘴边又放下。她每天坚持暴走10公里,走破了四双鞋子,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医生都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的。”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陈玉蓉的颁奖辞: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戒,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1)【材料一】在平凡的叙述中,也穿插着议论和抒情,以下对【材料一】中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七年之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是记叙,语言朴实,字里行间表达着“我”对母亲的牵挂和惦念。
B.“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一句以总结性的叙述,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C.“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句深沉的抒情,抒发了“我”对母亲的哀悼之情。
D.“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到: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贵的财产。”这是一句充满感彩的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2)下列选项对【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这一句情感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及“子欲养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B.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真挚的感恩、深沉的爱及无比怀念的情感。
C.【材料二】中的三张图片讲的都是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儿女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都是赞美母亲教子有方。
D.回忆录,是一种文学体裁,要求真实可靠,不可虚构,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追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材料一】就是这样写作的。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谈谈母爱的伟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4.(2023八上·宜州期中)阅读《陪着母亲看花开花落》,完成下题。
陪着母亲看花开花落
(刘玉新)
①68岁的母亲刚刚搬到城里不到半年,竟然被医生宣判得了老年痴呆症。他一时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因为他心目中的母亲一向是坚韧的,那么多的磨难都没有击倒过她。然而,他现在必须要面对这样的事实——老年痴呆症正将母亲一点点地拉入越来越痛苦的死亡之旅。母亲开始失忆,几个月后,竟连她最疼爱的儿子也不认识了。
②母亲的这一生实在是太辛苦了。在黄土高原上那个贫瘠的小山村,母亲35岁失去丈夫,一个人守着几亩薄地,苦苦地拉扯着三个孩子,不但让他们健康地长大,还把他们都送进了大学,漏雨的寒舍竟成了山村远近闻名的“大学生之家”,三个孩子在外面各自打拼出一片令人羡慕的天地。最小的他如今已是一家大公司的总裁,自从母亲住进城里,他就开始减少工作上的应酬,努力地多挤出一些时间陪母亲。母亲生病后,他连工作的时间都大大地压缩了,除了特别重要的事情到公司去处理一下,他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母亲,他想陪着母亲走完生命最后这一段让人心疼的路。
③他想尽一切办法,期望唤醒母亲的记忆,然而,可恶的病魔似乎有意难为他,母亲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任他怎样竭尽全力。给她洗脚时,看到她那木然的样子,他心酸得直想大哭一番。
④唯一让他感到有些欣慰的是,母亲对他摆到阳台上的那一盆盆花,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喜爱,每天都在忙着为它们浇水、松土、修剪……然后,就呆呆地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那些花,眼睛里闪着慈祥的光亮。
⑤每每此时,他也会安静地坐在母亲身旁,一会儿看看母亲,一会儿看看那些姹紫嫣红的花朵,细细的阳光透过窗玻璃,柔柔地拂着面颊,听着时光流动的声音,他的思绪不禁肆意地漫散开来。
⑥他记忆里母亲一向是喜欢花的,无论是爬满栅栏的牵牛花,还是后院的刺梅,连那金黄的蒲公英和紫色的打碗花,她都喜欢得不得了。她曾说,懂得了花的生命,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那时他正是被梦想激励的翩翩少年,无暇也不愿去慢慢地赏花,自然无法读出藏在花里的奥妙意蕴。时间久了,那些鲜亮的花朵,仿佛都懂母亲和他的绵密心思,在他们母子深情满怀的注视中,有的开得淡然,有的开得热烈,有的开得急促,有的开得从容,有的开得繁盛,有的开得朴拙……每一种花似乎都在展示着一种生命的样式,都在讲述着一段生命的故事。与花朝夕相处,渐渐地,他挥走了弥漫心头的伤感。他知道:痴呆的母亲依然是幸福的,虽然很多很多的人间往事,她都已经无法记起,但她慈爱的眼里有花,静谧的心里有花,她有如花一样丰富的情感,只是她无法与人交流而已。
⑦在陪伴母亲看花开花落的日子里,他疏于公司的管理,丧失了几次重要的商机。但他丝毫不后悔,他跟最好的朋友说:“其实,不是我在陪母亲,而是母亲在陪我。伟大的母亲在她生命的最后历程里,仍然在默默地教我理解生命的要义。”
⑧一瓣瓣的花开,一瓣瓣的花落,在那些平凡琐屑的日子里,在那些绚丽张扬的日子里,面对那一对心意绵绵的母子,我们除了奉上一份由衷的敬佩,还应该轻叩心扉:我们是否仍有一份从容看花的心情,是否仍有一份读懂花语的认真和执着?
(1)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例说明。
(2)怎样理解“懂得了花的生命,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在文中的含义?
(3)结合语境,品味语句。
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②分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请结合原文并联系自身的经历,谈谈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5.(2023八上·防城期中)现代文阅读Ⅱ
父亲的牵挂
张家豪
①一盏油灯静静蹲在石磨上,昏黄的灯光下,奶奶把浸泡好的黄豆粒倒进石磨上方的漏斗里。她推着磨盘的槐木把儿走着,石磨就一圈圈地转着,漏斗里的黄豆不断落进石磨的孔眼被碾碎,那乳白色的豆汁从磨盘四周慢慢倾泻下来,与漫天的星光遥相呼应。
②豆汁煮开、点卤、挤压出多余的水分、成型,就成为餐桌上的豆腐。天蒙蒙亮的时候,豆腐制作好了,奶奶来不及休息,用扁担前后各挑一包到附近的村落去卖。①崎岖的山道并不好走,路面坑坑洼洼、碎石遍地,地势也高低不平,奶奶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不停向前。前村后疃、东街西巷,直到晌午过后,豆腐全部卖完,她才匆匆地回家吃上口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奶奶每天都是这样。
③而这些画面,总是清晰地在父亲的脑海里一帧一帧翻过,刻在他心底最深处。在他梦牵魂绕的那个小山村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都在泥土里求食。山多地少,崖陡土薄,有限的土地上,人们满含了希望年年播种、年年忙碌。翻地、浇水、锄草,繁重的农活累弯了他们的腰,可是贫瘠干旱的土地始终不能带来丰裕的食粮,吃不饱饭是经常的事。那里的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了要走出深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精彩,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最主要的就是出去混口饱饭。而奶奶就是用一双小脚,一盘石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供出了两个大学生,把他们送出大山。
④父亲从小懂得生活的艰辛。受奶奶辛勤劳作的影响,他性格沉稳又不乏拼搏的精神。上学的时候,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年年都是班长;工作以后,他扎实勤奋,又敢于创新不会墨守成规。所以他的工作总是受到领导肯定,经常得到表扬和奖励。他经常教育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要用学到的知识建设祖国、回报社会。看到我挑食,教育我不要浪费,要学会勤俭节约。父亲偶尔也会提起他少年求学的不易,那些年条件很苦,生活费不多,父亲经常不买炒菜,靠着馒头就咸菜才能坚持到下一次发生活费。自然而然地,父亲就会谈到奶奶长年累月做豆腐挣钱供他上学的艰辛。想起崎岖漫长的山道上,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奶奶靠着两只脚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我体会到,艰辛是身体要承受的,漫漫长路,奶奶还要克服心理上的恐惧。要知道,②山林野兽出没、村落也有恶犬袭扰,奶奶难道就不怕吗?我也记得奶奶曾经淡淡地回答我说,越走天越亮,心里就不怕啦。
⑤记得有一次,父亲讲起他执意为奶奶洗脚,当他看到奶奶干瘦的脚踝,严重畸形的五个脚趾紧紧地挤在一起没有办法分开时,父亲恐不住哭了。我听了,心里也很难过,是啊,奶奶每天不光是做豆腐卖豆腐,农田需要她管理,家务需要她承担,老人需要她照顾,长年的奔波与劳累使得她的一双脚不堪重负渐渐变形扭曲。
⑥岁月寂静流深。奶奶在潜移默化中给予了他们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给予他们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的人生信条。而那曾经给予他们的,现在,也给予我们。
⑦父亲因为忙于工作,经常不能回老家,一晃竟是阔别故乡十余载。我知道,虽然他身处美丽的滨海城市,虽然他每天公务缠身,可大山里,故乡那袅袅的炊烟、漫漫的山路,特别是灯光里那盘慢慢转动的石磨、奶奶瘦弱的身影,都永远印刻在父亲的心底。
(选自《读写探秘》2023.03.15)
(1)作者以“父亲的牵挂”为题有什么好处?
(2)下面是摘录文中的相关描写,请品读并回答问题:
崎岖的山道并不好走,路面坑坑洼洼、碎石遍地,地势也高低不平。
山林野兽出没、村落也有恶犬袭扰。
①这些描写表现出怎样的环境特点?
②描写这样的环境对表现奶奶有什么作用?
(3)请说说你对结尾画波浪线语句的理解。
故乡那袅袅的炊烟、漫漫的山路,特别是灯光里那盘慢慢转动的石磨、奶奶瘦弱的身影,都永远印刻在父亲的心底。
(4)如果以“感谢”为话题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请你帮作者说出对父亲、奶奶最想说的话。(3分)
16.(2023八下·环江期末)阅读
壶口瀑布(片段)
①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__如泉;或淌过石板,__成溪;或被夹在石间,__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②……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③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 为第①段文字空缺处选择一组恰当的词语是( )
A.潺潺 汩汩 哀哀 B.汩汩 潺潺 哀哀
C.哀哀 潺潺 汩汩 D.哀哀 汩汩 潺潺
(2)请从选文中找出与“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3)你从选文中能感悟到黄河的哪些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17.(2023八下·兴业期末)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④短时记忆可分为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⑤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⑥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⑦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⑧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
①形成长期记忆的第一步是付出注意力。如果你对周围的世界关注度不足,大脑根本不会把你体验到的感觉存储下来。大脑通过连接神经细胞形成长期记忆。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越强,你的记忆就越鲜明。神经连接的大网将所有感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段记忆:某个场景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气味。但是,如果你没有付出注意力,外部信息甚至没有进入你的短期记忆,那么你的大脑自然无法形成长期记忆。
②科学家做了一项实验,让几百位受试者在没有导游带领的情况下自行游览了一座教堂。游览过程中,受试者需要依据指令记录一些细节,例如“教堂中十字形的平面结构”,或者重观察“宏伟的入口上方欢迎你的青铜天使”。一部分受试者携带着配有摄像头的iPod或手机,他们需要按指令拍摄照片,另一些受试者什么都不带。游览结束后一周,所有受试者都需要接受突击测试,研究者会询问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理应记得的一些细节。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二者的区别细微却不容忽视,就像从C到D。
③从事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坦普尔顿表示“相机会让人分心,让我们无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所以记不住那些本应专心欣赏的东西。现今无所不在的智能手机就像是插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巨大干扰源”。
(1)下面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实验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因此,老师在上课时适当板书,有助于学生记忆。
B.记忆分感觉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材料三主要阐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C.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但并不是对所有情况适用。
D.朗读之所以有助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是因为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
(2)下面对文中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列数字)
B.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引资料、举例子)
C.短时记忆可分为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分类别)
D.结果发现,不带相机的受试者在10道题里大约能答对7道,而带了相机的受试者得分更接近6分。(作比较)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第②段的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
18.(2023八下·兴业期末)现代文阅读Ⅱ
盐碱滩
谢志强
朵朵听了好一阵子,终于听出了眉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口中,频繁地说一个词:盐碱滩。奶奶、爸爸都拗不过爷爷。似乎爷爷瞄准了靶子,开弓没有回头箭。爸爸几次强调:“都拿那一片盐碱滩没办法呐。” 爷爷说:“我这副老骨头慢慢去磨,我就不信种不活树。”
爸爸要求跟爷爷一起去。爷爷做了个否定的手势,说:“你忙你的工作,你把树苗拉去就行了,叫朵朵陪着我。”
朵朵正在欣赏奶奶种的花。奶奶招朵朵过去,对爷爷说:“你要服从朵朵的命令。”又对朵朵说:“朵朵,你要管好爷爷,爷爷身上有弹片,一累就疼。”
出发时,爷爷穿上不知什么年代的旧军装,黄不拉叽,肩上还有盘扣,像出征一样,扛着一把砍土镘。他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把工兵铲,颁发枪一样,交给朵朵。爷爷说:“下命令吧。”
朵朵用大人的口气喊:“出发。”
出了城。爷爷用商量的口气说:“朵朵,这一次,你听我的好不好?”
朵朵仰脸看着爷爷说:“为啥?想篡权?”
爷爷说:“你不熟悉地形,咋指挥我?”
朵朵眨眨眼,说:“好吧,种树,你指挥,其他,我指挥。”
进了盐碱滩,起初,朵朵每一步都狠狠地踩。碱壳发出脆生生的爆裂声,走起来很费劲。朵朵说:“爷爷,你背背我。”
爷爷笑了,说:“指挥员走不动了,咋带兵打仗?”
朵朵说:“谁说走不动了,我想站得高、看得远。”
爷爷说:“对对,纵观全局。”
爸爸的轿车已停在盐碱滩旁,开不进,爸爸已把一捆树苗扛进盐碱滩中央,还有两桶水。爷爷说:“你忙你的去吧。”
爷爷挥动砍土镘挖坑,偶尔,还往手心里吐几口唾沫。朵朵的工兵铲使不上劲,她拿着一株树苗等在旁边。爷爷说:“树苗的窝挖好。”
朵朵那嫩白的小手(手背上还有小酒窝)扶着树苗,直直地扶着。爷爷往坑里填土。一会儿,小树苗在一个小土堆里立住了脚。朵朵用葫芦瓢往土堆浇水,说:“小树苗,好好喝,快快长。”
那一天,爷俩栽了一片树苗。朵朵的小脸,晒得红扑扑。
爷爷说:“像秋天的红苹果。”
朵朵问:“这些树开什么花?”
爷爷说:“桃花、梨花、沙枣花。”
朵朵说:“我命令它们通通开花。”
爷爷说:“到时候,花儿朵朵,蝴蝶、蜜蜂也会来,等快要开花了,我向你汇报,你再下命令。”
朵朵模仿爷爷离休前的语气,说:“你要及时向我汇报。”
爷爷对站在树苗前的朵朵敬了个军礼,说:“是。”
可是,过了半个月,树苗不见发出绿芽。朵朵一副思索的样子,问:“是不是土地不肯接受树苗?”
爷爷说起1941年,开辟抗日根据地的艰难,起初,老百姓也不接受八路军,躲避、害怕,最后,军民鱼水情。
朵朵说:“根据地跟盐碱地有啥关系,打仗和栽树是两回事。”
爷爷说:“我有办法,叫土地高高兴兴地接受树苗。”
爸爸也来协助爷爷灌水压碱。朵朵把这个办法称为盐碱地渴坏了,喝饱了水,就不反对在它身上种树苗了。爷爷提示说:“盐碱太重,树苗受不了,水能把碱压下去。”
果然,第二批栽下的树苗,长出了一片一片的嫩绿的叶子,像小手一样鼓掌。其中,爸爸还移植来几株粗壮的树,据称当年就能开花结果。爸爸说这是一种示范,让小树苗活得有信心、有方向。
几株粗壮的树开出粉红的、雪白的花朵,哪里飞来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爷爷像个讲解员,讲着未来的结果,香梨、桃子、沙枣。
朵朵看见有花瓣凋零,说:“我要它们一直开着花,开不败。”
爷爷说:“花只能看看,不能吃。”
朵朵说:“蜜蜂咋喜欢花?”
朵朵说:“蜜蜂采花蜜。”
朵朵咬定,说:“我就喜欢花,反正我喜欢花。”
爷爷为难地说:“要是做思想工作也许能叫花不败。”
朵朵说:“啥思想工作?我要花一直开。”
爷爷说:“我劝劝花,可能劝不住。”
中午,太阳悬在当空。朵朵捡了一捧树下的花瓣,似乎责怪爷爷失职,说:“你看看。”
爷爷要抱起朵朵,朵朵跳开。爷爷摊摊手,说:“朵朵,花呢,劝也劝不住。”
朵朵一本正经地说:“爸爸告诉我,以前,好多好多扛着枪的叔叔,都听你的指挥,你是故意要树结果。”
爸爸说:“花跟人不一样,对花来说,命令不管用。”
朵朵:“你根本就没有到树跟前去过,你在屋里打瞌睡。”
爷爷说:“烈日当头,屋里凉快。”
朵朵转身出门,像一只蝴蝶,飞向大树。爷爷跟出来,喊:“太阳太大现在,你的位置在屋里,指挥员不能直接上前线。”
这就是我和爷爷的故事。朵朵这个乳名由爷爷起。我上小学时,那片盐碱滩已成了果园。后来,好多叔叔阿姨都来栽树,各种树,像整齐排列的队伍,站满了原来的盐碱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