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 贵州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 贵州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1 10:53: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1. 能准确筛选、提炼、概括、运用文章的主要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5. 把握文体特点,了解常见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6. 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2.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3.记叙文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
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
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1.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3.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记叙文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6.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作用有: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根据情节表达上的需要,插入另一些相关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作用有: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突出人物性格(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7.记叙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
8.记叙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
9.记叙文阅读的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10.答题策略:
(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
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捕捉材料信息
①捕捉“重点词”,理解和品味语言。
②捕捉“重点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③捕捉“中心句”和“议论句(段)”,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④捕捉“文本性”,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3)排除干扰选项
①排除法(筛选法)。②比较法(对比法)。③还位法(复位法)。
(4)逐层深入
分析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时,要从表面意思的分析开始,逐层深入,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不能一步就写出它们的深层含义。
(5)一准二全三简明
在回答主观简答题时,表达力求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
(6)紧扣文本
在回答开放题时,必须先从阅读的文本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谈看法,不能凭空臆想,随便发挥。
例1.(2023七上·从江月考)现代文阅读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 候的作文写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 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人。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 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 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 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 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 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③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④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 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心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 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⑤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我 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____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 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 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 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 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 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 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 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着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着车进去看看。
⑧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⑨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这“别处 ”指的是母亲为了给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 ”,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操心“我 ”的病以至于有点迷信了。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字、获奖更重要。
D.“悲伤也成享受 ”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第 ② 段 写 母 亲 为 “ 我 ” 做 了 哪 些 事 情 ? 表 现 了 母 亲 怎 样 的 品 性 ?
(3)从 全 文 内 容 来 看 , 下 列 句 子 填 入 第 ⑥ 段 横 线 处 最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
A.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B.真没想到那棵树还活着
C.那棵树竟然过了这么多年还在 D.那棵树仍然活在那个小院
(4)题目《合欢树》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母亲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鼓励“我”写作。表现了母亲坚强、执着、坚忍、无私的品性。
(3)A
(4)①“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②“合欢树”也包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沉重的愧疚;③“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④“合欢树”象征了母亲坚强执着的精神。
【知识点】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此题,一熟悉文段内容,二根据选项逐一比对材料,选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时间概括及人物形象。
本题考查语段衔接。解答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本题考查题目含义。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
(1)B.有误。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到了第三年,合欢树却长出叶子了,并且茂盛了,母亲认为这是树活过来的兆头。与“迷信”无关。母亲侍弄合欢树,显然是将合欢树当作了人,合欢树的苗壮成长,寄托着母亲对“我”勇敢生活地期望。故答案为:B。
(2)本题要求概括事件及分析母亲形象。细读第②段可知,本段记叙了母亲为“我”做的几件事:千方百计为“我”治病,看到“我“写小说后为“我”借书,推着“我”去看电影,用小时候“我”作文得第一名的事激励“我”写作。这些小事都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也体现出母亲内心的坚强和执着,隐忍与无私。
(3)文中第⑥段叙述合欢树的生长,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第⑤段“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我 听了心里一阵抖”说明合欢树开花时作者没有意料到的。“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出乎意料。更符合作者此时的情感。故答案为:A。
(4)本题要求分析标题含义。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文题以物名命名,无需分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要考虑与主旨的关系、与人物的关系等。我们应该着重分析深层含义。联系主旨和人物(母亲性格和我的情感态度)可以得知: (1)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作者睹物思人,看到合欢树就仿佛看见了母亲,仿佛又看见母亲精心呵护合欢树的情景,母亲无微不至照顾自己的那段难忘的岁月;(2)合欢树里也包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沉重的愧疚,从邻里口中得知那棵树还活着,我的惊喜以及我不愿去小院看已经开花的合欢树的逃避,其实是怕勾起对母亲的怀念,怕勾起对自己无知过往的回忆;(3)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4)合欢树象征了母亲坚强执着的精神从⑥段中“那年、第二年、第三年、又过了一年、再过一年”可见母亲的执著耐心和对美好生活的不弃和期盼。故答案为:①“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②“合欢树”也包含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沉重的愧疚;③“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④“合欢树”象征了母亲坚强执着的精神。
例2.(2023七上·从江月考)现代文阅读
被母亲逼着搬出去住的那些天明前茶
①在他生日那天,母亲招待他吃了一顿大餐,跟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勒令他搬出去住。他 的脑门上仿佛打了一个焦雷。彼时,他已经在本市读了 4 年大学和 3 年研究生,并且已在本地找了一 份工作。父母在江北买了滨江公寓,他和母亲都在南岸工作,他已习惯了母亲每天开车接送他。因此, 当母亲严肃地说“我不能再伺候一个好像永远长不大的高中生 ”后,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②他赌气,立刻联系中介小哥,最后看上单位附近的一套老房子,装潢与家具都十分老旧,每月租金 3 500 元。他拿出所有压岁钱,支付了 3 个月的房租和保证金,就搬了出去。搬家那天,母亲正好在外地出差,父亲去医院陪护外公,他连一个可以示威的对象都没有。
③搬完家,他将所有的日用品和衣物归位。他只躺在床垫上叹了十分钟的气,就立马出门了。他必须立刻去家具大卖场买转椅,买晾衣架,买鞋柜,否则他就只能坐在房东留下的塑料凳上工作,脱下的外套只能放在床垫上。
④他万万没有想到,三天后,家具大卖场的商家快递过来的所有家什都是散装零件。他必须再买一个工具箱,用螺丝刀和扳手将它们一一组装起来。当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晾衣架和转椅都装好,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不由自主地拍了照片,发到社交平台上去嘚瑟。结果,他受到在大洋彼 岸留学的同学的一致嘲笑。正在读博的同学告诉他, 自己曾手持冲击钻安装过大衣橱、厨房吊柜,而最近的成果是安装花园的镂空大铁门。
⑤他受到了善意的鄙视,但他因潜能被激发而产生的骄傲并没有因此削减半分。他生平第一次 搞清楚了洗衣液与柔顺剂的区别,搞清楚了滚筒洗衣机上十几个按钮的不同含义。如今,离开了母亲 的呵护,他不得不亲手打扫卫生,亲自洗碗、擦拭灶台和油烟机表面,把地拖干净,徒手把浴室下水道 中堆积的落发掏出来。他学会了熨烫衬衣,擦皮鞋,拆洗窗帘。之前说到手机上的应用软件,他只知道那些可以看视频和玩游戏的应用软件,而现在,他开始在购物类应用软件上关心菜价。
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他被母亲赶出来满两年了。他意识到自己对时间与金钱的认知都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之前,母亲揽下了所有的家务,他双休日能赖床到下午 2 点;而今,即使在周末,每天7 点 30 分,他身体里的闹铃就响了。他知道早市的蔬菜、水果最新鲜,而厨余垃圾必须在上午 9 点 前送到回收点,否则家里容易滋生蟑螂。他的作息正常了,早睡早起,一年居然可以读 20 多本书,还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如今,替别家公司兼职做账,除去每月3 500 元的房租,还有了人生的第一笔存款。对目前的状况,他似乎满意了。
⑦他偶尔还回父母家去,但是那种微妙的尴尬似乎尚未完全消失。母亲一如既往地招待他,知道他新交了女朋友,听他讲述工作和感情生活的进展,但从不过问他的生活细节。他一直想对母亲之前 25 年的照料表示感谢,但他一直拖着,迈不出对自家人说体己话的这一步。直到有一天,他在厨房吊 柜里发现了母亲的日记。鬼使神差地,他翻到了两年前,母亲逼自己搬出去住的那些天的日记。母亲 写道, 自己争取了出差任务,躲了出去,是生怕目睹独生子搬家的场景会掉眼泪。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
⑧他吃了一惊,急速地往后翻,终于发现一桩母亲没有告诉他的事实:为了习惯他搬出去住的这种变化,她吃了整整三个月的安眠药。而她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的,却是一副如释重负的轻快感。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坐等孩子去发现与感悟。
(选自 2022 年第 1 期《读者》,有删改)
(1)阅读第②—⑥段,请在下表 A、B、C 三处补写相关内容。
段落 “他 ”的所作所为 “他 ”的情感变化
② A    赌气
③—⑤ 买家具,学会做各种家务 B   
⑥ C    满意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
(3)下列对母亲的形象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
B.母亲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
C.母亲是一个自私、专制的人
D.母亲是一个认可孩子且深谋远虑的人
(4)文末写道:“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坐等孩子去发现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租房搬家;骄傲;转变认知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溺爱孩子的老鹰,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既想让儿子有所成就,但又舍不得儿子的矛盾复杂心情。
(3)C
(4)“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母亲既想让儿子出去有所成就,但又舍不得儿子吃苦的矛盾复杂心情。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
我们生活中,父母也如此。他们独自忍受生活的艰辛,把最好的给我们,他们用自己深谋远虑的方式教育着我们,我们更应该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多爱他们一点。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分析概括。解答时,注意根据文章的段落层次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赏析。解答该题,首先确定写作方法;接着确定写作手法的作用;最后明确其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再进行概括。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含意类问题,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本题要求补写相关内容。
A:文章①②段:为了让“他”独立,母亲通着“他”从家里搬了出去。由第②段“他拿出所有压岁钱,支付了3个月的房租和保证金,就搬了出去”可知,“他”赌气,立即租房搬家;
B:文章③ - ⑤段写了“他”独自料理生活,如:自己买家具、学会做各种家务,由④段“他万万没想到,家具大卖场快递过来的所有家具都是散装零件”,他必须买工具箱一一组装,当他组装好时,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 ⑤段“他受到了善意的鄙视,但他被潜能激发而产生的骄傲并没有因此削减半分”可知,此时他为自己独立生活而感到骄傲;
C:文章 ⑥段“他意识到自己对时间与金钱的认知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且“对目前的状况,他似乎满意了”可知,“他”转变了认知,对自己能独立生活感到很满意。由此作答即可。
(2)本题要求赏析句子。题干提示,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这里把母亲比作老鹰;“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把儿子比作小鹰,把母亲对儿子的照顾比作老鹰对小鹰的圈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既想让儿子独立、有所成就,但又万般不舍,而且更害怕因为自己的不舍影响儿子的成长独立的矛盾复杂心情,表现母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3)从第①段“母亲跟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可知,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独立,通着他搬出去,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
从第⑦段“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朝翔的小鹰,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可知,母亲认同将儿子“啄离”,怕把他“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
从第⑦段“儿子这只本可展翅朝翔的小鹰”可知,母亲认为儿子是“可展翅翱翔的小鹰”,且考虑长远,相信儿子将来能成为“雄鹰”,由此看出,母亲是一个认可孩子且深谋远虑的人;
从第⑦段“自己争取了出差任务,躲了出去,是生怕目睹独生子搬家的场景会掉眼泪”,第@段“为了习惯他搬出去住的这种变化她吃了整整3个月的安眠药”可知,母亲对儿子搬出去有万般的不舍、无奈,由此看出这是一位对儿子有深沉无私的爱的母亲。
由此可见C选项有误。故答案为:C。
(4)本题要求理解句子。“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指,母亲既想让儿子出去有所成就但又舍不得儿子吃苦的矛盾复杂心情,由第⑧段“为了习惯他搬出去住的这种变化,她吃了整整3个月的安眠药”最能体现。文中母亲对儿子深谋远虑的教育,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围绕理解感激父母的苦心回答即可。
1.(2023七上·六盘水期中)现代文阅读
夏天,请带走我的思念
月下竹清
春意阑珊,春天在大自然的舞台上还没来得及消退,夏天便迫不及待地拉开了序幕。荷花、茉莉花、牵牛花争相绽放,为夏天平添了许多色彩。
在这个季节里,天亮得格外的早,四点就开始蒙蒙亮。阿妈总是第一个起来,打开白炽灯,发黄的白炽灯焕发着黄光,我被微弱的灯光唤醒,从那黑色蚊帐的小破洞里看见阿妈坐在窗前梳头,白发愈梳愈少。梳好了就扎辫子,然后用黑色长头帕把辫子裹着,从后往前一圈一圈地在头上将头帕绕完绕紧……
阿妈穿戴好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劳作。最先做的就是剁猪菜,等天完全放亮了,才叫我起来。带着朦胧的睡意,我背着小背篓跟着阿妈一起去打猪菜。在路上阿妈殷殷说道:“做人呢,要勤快些,不怕辛苦,多付出、多劳作就会有所收获”。到了地里,露水已经浸湿了我的裤腿,微微有些凉意,远处清爽的微风徐徐吹来,带走了我最后一丝睡意。抬头眺望远方,一轮大如车盖的红日冉冉升起,阳光抚摸着初醒的小草,嫩绿的小草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露珠……
夏天的雨特别奇致。夏天的雨和春天的雨不一样,春天的雨总是阴雨蒙蒙,连绵不绝,润物无声。而夏天的雨,就像是一个性格调皮而暴躁的小男孩,本来还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突然就变了脸色,瞬间狂风涌起、乌云密布,趁你不注意,哗地下起了倾盆大雨,像在发泄着他那暴躁的情绪,浇凉他那燥热的心。雨下得很大,落到地上,汇集成小水洼,雨水不断击打,溅起一朵朵水花,美极了。等他发泄完了情绪,很快就停了下来,太阳又出来了,高高天空上出现了一条五颜六色的彩虹,这是他露出的笑脸。
正当下着瓢泼大雨的时候,干裂的田里开始积累雨水。阿爹总会第一时间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扛着老犁、牵着黄牛、冒着大雨,大步走去田里耕田,试图驯服这个调皮暴躁的小男孩。每次都特别期待阿爹耕田回来,因为每次回来都会拎着四五条拇指般大小的黄鳝,这是他耕田额外获得的战果。我总喜欢把黄鳝烧着吃,用两三片绿油油的大树叶将黄鳝裹着,直接放到火里烧,等到树叶子被烧得差不多了,黄鳝也就熟了,我迫不及待地用铁夹把黄鳝夹出来,等不及它变凉,便掰开烧黑了的残余的叶子,囫囵吞枣地把黄鳝吃掉……
吃过晚饭,阿爸阿妈就拿着小椅子在门前的大树下坐着乘凉、吹晚风。此时到处都是青蛙的呱呱叫声,这正是听取蛙声一片,一阵阵窸窸窣窣的蟋蟀声也不甘示弱,像是拉长了嗓子要和青蛙比个高低,猫头鹰也不时“喔喔喔”的来凑热闹。……坐在阿妈的腿上,仰望星空,一轮镰刀似的弯月冉冉升起,此时已是繁星满天,牛郎织女星隔河相望,闪烁着微弱的光芒。阿妈说:“天上的每颗星星都是我们逝去的亲人变成的,他们俯望着地上的亲人,试图用微弱的光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那会儿我不懂事,便问道:“阿妈,那等你们逝世了,变成星星了,我怎么找你们呀,天上的星星这么多”。阿妈没有回答,只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
今年的夏天如约而至,晚上还是那么的热闹,有蛙叫声、有蟋蟀声、不时也有猫头鹰的叫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天空中依旧有一轮弯月,也出现了满天的繁星,我一直寻找那两颗阿爹阿妈变成的星星,一直寻找着、寻找着……
(选自《散文精选大全》,有删改)
(1)本文描绘了夏天里“我”与家人相处的动人画面,下列选项中发生在“下瓢泼大雨时”的事情是(  )
A.“我”看到我阿妈正坐在窗前梳着头
B.“我”跟着我阿妈在露水丛中打猪菜
C.“我”总等着阿爹耕田后带回来黄鳝
D.“我”和阿爸阿妈在树下乘凉看星星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语句】梳好了就扎辫子,然后用黑色长头帕把辫子裹着,从后往前一圈一圈地在头上将头帕绕完绕紧。
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语句】而夏天的雨,就像是一个性格调皮而暴躁的小男孩,本来还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突然就变了脸色。
(3)不同的重音处理可以让我们对文章的情感理解更具个性化,有同学在阅读以下句子时做了两处重音标记,你认为哪一处更好?为什么?
天空中依旧有一轮弯月,也出现了满天的繁星,我一直寻找那两颗阿爹阿妈变成的星星,一直寻找着、寻找着……
A.一直……一直 B.寻找着、寻找着
(4)本文与《秋天的怀念》都有孩子对母亲的想念,但这想念中又有不同的滋味,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情感的不同之处。
【答案】(1)C
(2)①运用动作描写,通过“梳”“扎”“裹”“绕”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妈扎辫子时动作的连贯、流利,表现出了她生活中对小事的认真、仔细。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夏天的雨比作性格调皮而暴躁的男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雨水来得迅疾、多变的特点。
(3)示例一:我认为A处更好,因为两个“一直”重读,更能够突出阿妈说的话被我牢记在心里,也体现了我对阿妈、阿爹持久的思念,从未停息。
示例二:我认为B处更好,因为两个“寻找着”重读,更能突出我对阿妈、阿爹的强烈思念,想要找到那两颗代表阿妈、阿爹的星星,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4)本文的作者在星空下回忆与阿妈在一起的点滴时是快乐幸福的,但如今阿妈已不在,在热闹的夏天里,作者对阿妈的思念中包含着孤独的忧伤;《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想带作者去看花,而作者却沉溺在痛苦中,忽略了母亲的感受,更没读懂母亲深沉的爱,母亲去世后,作者在对母亲的思念中包含着深深的愧疚。
【知识点】重音;动作描写;比喻;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解答此题考生应通读文章,理解文意,理清层次,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2)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解答该题,首先确定写作方法;接着确定写作手法的作用;最后明确其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设计阅读重音。重音是为了突出某种感情而设。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比较阅读时要读懂所给语句,理解文意,找准两者的比较点,准确把握相关内容,有条理地表述。
(1)A.根据第二段“在这个季节里,天亮得格外的早,四点就开始蒙蒙亮。阿妈总是第一个起来,打开白炽灯,发黄的白炽灯焕发着黄光,我被微弱的灯光唤醒,从那黑色蚊帐的小破洞里看见阿妈坐在窗前梳头,白发愈梳愈少。梳好了就扎辫子,然后用黑色长头帕把游子裹着,从后往前一圈一圈地在头上将头帕绕完绕紧......"可知,抓住关键词“蒙蒙亮”“看见阿妈坐在窗前梳头”,可概括为:天蒙蒙亮时,“我”看到阿妈坐在窗前梳头;
B.根据第三段“阿妈穿戴好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劳作。最先做的就是剁猪菜,等天完全放亮了,才叫我起来。带着朦胧的睡意,我背着小背篓跟着阿妈一起去打猪菜”可知,抓住关键词“天完全放亮了”“跟着阿妈一起去打猪菜”,可概括为:天完全放亮时,“我”跟着阿妈在露水丛中打猪草;C.根据第五段“正当下着聊泼大雨的时候,干裂的田里开始积累雨水。阿爹总会第一时间戴着斗笠、披着蒙衣、扛着老犁、牵考黄牛、冒着大雨,大步走去田里耕田,试图驯服这个调皮暴躁的小男孩。每次都特别期待阿爹耕田回来,因为每次回来都会拎着四五条拇指般大小的黄缮,这是他耕田额外获得的战果”可知,抓住关键词“飘泼大雨”“每次回来都会拎着四五条拇指般大小的黄”,可概括为:天下着瓢泼大雨时,“我”总等着阿爹在耕田后带回“我”最爱的黄鳝;D.根据第六段“仰望星空,一轮刀似的弯月冉再升起,此时已是繁星满天,牛郎织女星隔河相望,闪烁着微弱的光芒。阿妈说:‘天上的每颗星星都是我们逝去的亲人变成的,他们俯望着地上的亲人,试图用微弱的光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可知,抓住关键词“繁星满天””“仰望星空”,可概括为:繁星满天时,“我”和阿爸阿妈在门前大树下乘凉看星星。
故答案为:C。
(2)①句,根据“梳好了就扎子,然后用黑色长头怕把子裹着,从后往前一圈一圈地在头上将头帕绕完绕紧”可知,“梳”“扎”裹”“绕”一系列动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阿妈扎辫子时动作的连贯、流利,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以及她对生活中对小事的认真、仔细。②句根据“夏天的雨,就像是一个性格调皮而暴的小男孩,本来还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突然就变了脸色”可知,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夏天的雨”比作“性格调皮而暴躁的男孩”,把“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转变为“狂风涌起、乌云密布”比作“突然就变了脸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雨水来得迅疾、多变的特点。
(3)本题要求设计重音。重音是为了突出某种感情而设,解答时说明设置重音的原因即可。示例一:我觉得“一直......一直”设置成重音好,因为“一直”强调“我”在寻找阿爹阿妈变成的那颗星星的时间长久,且坚持不断的寻找,突出了“我”记住了阿妈对“我”说的话,也表达“我”对阿爹阿妈的思念之深沉,突出对爸妈爱的感激。示例二:我觉得“寻找着、寻找着”设置成重音好,因为“寻找着、寻找着”强调“我”努力在繁星密布的天空中寻找阿爹阿妈变成的那颗星星的困难之大,但是“我”却锲而不舍地寻找,突出“我”寻找爹阿妈变成的那颗星星的执著,突出“我”对阿爹阿妈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4)本题要求分析两文情感的不同。《秋天的怀念》:通过通读全文,根据“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可知,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想带作者去看花,而作者却沉溺在痛苦中,忽略了母亲的感受,更没读懂母亲深沉的爱,在母亲去世后,作者才懂得母亲的艰辛和深沉的母爱。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强烈的愧疚遗憾之情。
《夏天,请带走我的思念》:根据第七段“今年的夏天如约而至,晚上还是那么的热闹,有蛙叫声、有螺摔声、不时也有猫头鹰的叫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天空中依旧有一轮弯月,也出现了满天的繁星,我一直寻找那两颗阿爹阿妈变成的星星,一直寻找着、寻找着....."可知,作者在星空下回忆与阿爹阿妈在一起的点滴时光是快乐幸福的,但如今阿爹阿妈已不在。通过“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知,此时的作者内心是孤独伤感的,表达作者对阿爹阿妈的怀念以及孤独、忧伤之情。
2.(2023七上·六盘水期中)现代文阅读
春水流
王尚桐
时值早春,春寒犹自料峭,虽说柳眼梅腮都萌动了春意,玉兰树枝头擎满了毛茸茸的“毛笔头”,但要真能等待得莺飞草长、春和景明,恐怕还得耐着性子再等上些时日,毕竟春天不是那么容易一蹴而就的,需慢慢等待,静静品味。
飞鸟的鸣声,划破了宁静,唤醒了绿的无限生机,看似静默安祥的绿意孕育着生命的蓬勃,涌动着强大而旺盛的朝气。瞧瞧,阳光下,绿色闪耀,熠熠生辉,灼灼盎然,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何其的舒心惬意、畅快淋漓!她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轻轻卸下你凡世的无常琐事,徐徐祛除你心中的冥冥烦恼,将你的灵魂呼唤到灵动和谐之中,包容慰藉你的无心失误,抚摸熨平受伤的心灵;她还给你以丰收喜悦的漫妙遐想,跃跃欲试的热血冲劲,以及激发你的原生勇气,还你不竭动力,满满希望,直至升级更新到一个全新的自我。
当春天的阳光调皮地敲碎河浜的薄冰,闪烁着碎银似的光芒,鸟雀明显多了起来,跳跃枝头,吟咏歌唱,叽叽喳喳叫上半日。邻居曾是位种田老手,他告诉我,今年冬天寒冷,那些河水,每冰冻一寸,距离消融的时光便更近了一分。严冬尽头是暖春,坚冰深处春水生,只要默默坚守,只需默默等待,一定会等到大地回春、万物苏醒!
踏着春的足迹,我总是会闭上眼,回到我的家乡,那个美好而多情的地方。
我一直生活在江南水乡,遗憾的是我几乎看不到北方坚硬如铁的冰,那些撕扯着、碰撞着、开裂的震人心魄的景观,也看不到阳光从天空倾泻而下的美丽。春水从河底奔涌而出,推动着河中漂浮的冰凌,晶闪如水晶,挤挤挨挨,奔流向东,仿佛这才觉知到,似乎春天真的快要取代隆冬了。
此时江南的春水,犹如一位俏女子,含羞弹奏着一曲悠扬的琵琶琴音,哼唱着江南小调。五音旋律中,那春水绵绵,润物无声。你看,青山昂起了头,似乎聆听着这千年咏叹。春水潺潺,野地绿茸茸的地毯铺过去,满眼一片青翠和生机。春风温柔地亲吻着春水,春天的脚步更加轻快了,春水润了枝条,欢跳着摇曳春意。春水同样亲吻了草地,小草尖摇晃着小脑袋直往上拱,开心地呼喊着。春水流过园子,芬芳四溢,花香满园,各色花草竞相争春。春水流淌,田野鲜亮亮的,万象美妙又生动。
“____”。春江水暖,细雨蒙蒙,春雨在流着春水的小河水面上,挂起了丝的帘。雨滴还打在细细的枝条上,山洼里、高坡上和万亩良田里,到处可听到“沙沙的”敲击声。春雨一来,春水上涨,这里那里,一派清新和自然。
春水融融,春阳高照,千树万树新芽初绽,细叶猛长,青草打着滚儿走遍天涯海角,细细密密的春意散到每个角落里,春水声清脆起来,鸟鸣震响了空山。蜜蜂儿像一球球绒絮,逆着阳光和风斜飞。乡亲们耙田育秧,紧抓好时光。小孩子们换上轻装,追逐春水,奔跑在田野上。春水流过,山林野地,桃红柳绿,弯河夹岸,碧色摇曳,春水荡漾,醉了这个季节。
春意勃勃,春水、春色一片。马齿苋、水芹、荠菜窃窃私语,丛丛簇簇,田地滚起绿波,原野青蒙一色,极目天际,似有烟意。我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小路被绿意包围,淹没在绿的海洋中。稀稀疏疏的勤耕者隐现在烟叶芋叶禾苗中,但他们也被绿的海洋包围,以致淹没了身影。几处农舍村落抹在远处的山坡上,斑驳花白,点点片片,别有情趣地融入了绿意主宰的世界。几丝淡云泛着灰白游弋在天空,但丝毫不改太空深邃湛蓝的强悍霸道,也不改天纵绿意的豪放初衷。姑娘媳妇,三五成堆,捡剜野菜,谈笑间弯腰塞进提篮。春野之上,粗味野菜胜过肥美鱼鲜。早春真是美不胜收。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每个人的生命深处,也有四季。细细想来,那些不期而至的寒冷,不过是对生命的砥砺和磨炼,只要依顺着时光的河流继续前行,默默坚守,坚守在寒冷深处,将执着热忱的心,灵化作一汪春水,接纳阳光,驱逐寒冷,这一切的一切便是最美的春景。
春水微澜,阳光熙和,短笛轻吹,陌上蝶飞,桨声搅了春水的明眸,春水和大地撞了个腰,大地悠然地笑了。
再回首隆冬,竟会发现它的可爱与调皮,发现它的深刻与隽永。
春水流去,万物皆是新,春去冬来,即便拥有了四季的更迭,我们也可以在寒冬中,享受着对春的期待,在四季中感受最佳的美好。
(刊载于《散文在线》,有删改)
(1)下列选项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请你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①我一直生活在江南水乡,遗憾的是我几乎看不到北方坚硬如铁的冰,那些撕扯着、碰撞着、开裂的震人心魄的景观,也看不到阳光从天空倾泻而下的美丽。(赏析加点词语)
②春水潺潺,野地绿茸茸的地毯铺过去,满眼一片青翠和生机。春风温柔地亲吻着春水,春天的脚步更加轻快了,春水润了枝条,欢跳着摇曳春意。春水同样亲吻了草地,小草尖摇晃着小脑袋直往上拱,开心地呼喊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3)本文除了描写春水外,还描写了与春相关的事物,请从文中找出来并分析他们的作用。
(4)下面是朱自清的《春》中的部分段落。请比较本文与《春》中的部分段落在表达主旨上有何不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答案】(1)B
(2)①加点字“撕扯着”“碰撞着”为动词,极富力量感,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春天来临时寒冰破碎前的状态;“倾泻而下”极富画面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春日阳光普照大地温暖的特点。
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在春水的滋润下,“野地”“枝条”“小草”的状态,充满生机和童趣,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本文除了描写春水外,还描写了春风、春雨、春天的动植物、人们的活动。作用:①“春风”“春雨”“春水”同属于春天中的事物,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②写“春天的动植物”“人们的活动”,展现春水驱散寒冷、滋润外物,带来生机的特点。
(4)本文意在引导人们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默默坚守,始终保持执着热忱的心,终有一天可以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春》中的部分段落指出春天有着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我们应当踏着矫健的春天步伐,去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挖掘、感悟文章主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比喻;拟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的运用。解答该题要理解所给诗句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内容,逐一对比,选出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解答该题,首先确定写作方法;接着确定写作手法的作用;最后明确其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作用。解答该题要充分把握文本内容,联系上下文,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进而分析文本内容的作用。
(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该类型题目,要充分把握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可从文本的抒情、议论语句着手,分析文本主旨。
据横线后面的句子“春江水暖,细雨蒙蒙,春雨在流着春水的小河水面上,挂起了丝的帘……春雨一来,春水上涨,这里那里派清新和自然”可知,讲述的是在春雨中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春的清新和自然。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侧重于雨丝的轻柔,不符合语境;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与后文“春江水暖,细雨蒙蒙”照应,写出春雨提示春天来临的那种喜悦之情,最合适填入横线。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干红总是春”侧重于对春天百花齐放景致的赞美,不符合语境;D..“一年之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侧重于告诫人们珍惜时间,珍惜光阴,不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2)①句要求赏析加点词。加点词语“撕扯着”是撕斯开扯裂的意思,“碰撞着”是互相触碰撞击的意思,这是两个非常有力量感的动词,此处用于修饰冰雪破碎的景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坚硬如铁的冰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坚冰破碎前互相碰撞、撕拉的状态。“倾泻而下”指大量的水从高处急速流下,此处用于修饰春天的阳光撒满大地的景象,非常具有画面感,写出春回大地,阳光普照的温暖景象;②句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春水潺潺,野地绿茸茸的地毯铺过去,满眼一片青翠和生机。春风温柔地亲吻着春水,春天的脚步更加轻快了,春水润了枝条,欢跳着摇曳春意。春水同样亲吻了草地,小草尖摇晃着小脑袋直往上拱,开心地呼喊着”一句,据“亲吻”脚步”“欢跳着”“晃着小脑袋“拱”“呼喊”等词可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春水、枝条、小草人格化,把野地比作“绿茸茸的地毯”,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在春风的吹拂下,春水的滋润下,“野地”枝条”“小草”充满生机和童趣,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本题要求分析与春相关事物的作用。据第6段“春风温柔地亲吻着春水,春天的脚步更加轻快了,春水润了枝条,欢跳着摇曳春意”等描写可知,还描写了春风;据第7段“春江水暖,细雨蒙蒙,春雨在流着春水的小河水面上,挂起了丝的帘。雨滴还打在细细的枝条上,山洼里、高坡上和万亩良田里,到处可听到“沙沙的”散击声。春雨一来,春水上涨,这里那里,一派清新和自然”等描述可知,还描述了春雨;据第9段“马齿觉、水芹、莽菜窃窃私语,丛丛族簇,田地滚起绿波,原野青蒙一色,极目天际,似有烟意.....稀稀疏的勤耕者隐现在烟叶芋叶禾苗中,但他们也被绿的海洋包围,以致淹没了身影。几处农舍村落抹在远处的山坡上,斑驳花白,点点片片别有情趣地融入了绿意主宰的世界......”等描写可知,还描写了春天的动植物和人们的活动。本文主要描写“春水”,却还描写了与春相关的事物“春风”“春雨”,它们同属春天的事物,大家互相衬托,共同构成美丽的、生意盎然的春景。而写“春天的动植物”和“人们的活动”,是希望借活动在春天中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植物,在一派热闹的图景中展现春水驱散寒冷、滋润外物,带来生机的特点。
(4)本题要求比较两文的主旨。本文通过描述春水以及与春相关的“春风”“春雨”,描述“春天的动植物”和“人们的活动”,据文章最后一段“春水流去,万物皆是新,春去冬来,即便拥有了四季的更迭,我们也可以在寒冬中,享受着对春的期待,在四季中感受最佳的美好”可知,意在引导人们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默默坚守,始终保持执着热忧的心,终有一天可以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春》中的部分段落,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指出春天有着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我们应当踏着矫健的春天步伐,像“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一样,富有生命力,去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3.(2023七上·兴仁月考)现代文阅读
童年的油灯
① 不知怎的 ,这几日思想老往岁月深处走 ,直钻进了童年的巷子里 。记忆的深巷中 ,一盏如 豆的灯火锁住了我的心 ,这是童年的油灯 。
②夜,静止了一般,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让入夜的小山村动起来。而错落简易的屋舍里 ,跳动 着的一盏盏如黄豆般大小的油灯 ,让各家各户看似静止的生活又鲜活起来 。
③ 我家住在村子的东头 ,每当天色暗下来 ,母亲划一根火柴 ,再挑拨一下灯芯 ,小油灯发出 昏黄的光 ,窄小的屋子便依稀可见了 。 油灯制作特简单 ,一个用过的墨水瓶 ,加上一根长度适中 的灯芯 ,里面倒满煤油 ,一个简易的小油灯就做成了 。油灯下 ,母亲一边忙活计 ,又总会把枯燥的 时光变得快乐而有趣 。
④ 小油灯跳动的火苗下 ,母亲给我做好了纸飞机 ,纸飞机像长了翅膀的鸟 ,满屋子来回飞 。 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 ,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 ,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 ,快乐极了 。等满屋子 跑累了 ,我就闹着和姐姐玩翻绳 ,她左手和右手一摆弄 ,很娴熟地将一个细绳圈变换出蝴蝶的样 子来 ,我越看越觉得 ,油灯下的童年美如云朵 。 那时童年时光虽简朴 ,但油灯下的日子却充满无 穷的趣味和欢乐 。
⑤ 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纳鞋底 ,缝衣服 ,还会在油灯下给我做麦芽糖吃 。麦芽糖做起来繁 琐 ,但母亲仍是不厌其烦 ,像做一件无比快乐的事 。母亲先将小麦浸泡 ,待发芽三四厘米长 ,就把 油灯移到跟前 ,借助微弱的灯光 ,把麦芽切碎 ,然后将糯米洗净倒进锅里焖熟 ,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 。等到发酵冒出汁液 ,再将汁液滤出 ,用大火煎熬成糊状 ,冷却后即成琥珀状糖块 ,麦芽糖 便做好了 。乍一说好像简单 ,真正操作起来要繁琐得多 ,母亲常常在油灯下忙到深夜 。母亲操作 的每个步骤 ,我都形影不离 ,耐心地等待着母亲给我做麦芽糖 。看着做好的麦芽糖 ,我忍不住直 流口水 。母亲就切出一块 ,将其加热 ,再用木棒搅出 ,如拉面般将融化的糖块拉至银白色 ,鲜亮亮 的 。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 ,一点点含进嘴里 ,心里就像喝了蜜 。母亲做的麦芽糖 ,越嚼越甘甜 ,好 解馋 。 油灯下的童年甜蜜而快乐 ,充满了色彩和味道 。
⑥ 时代往前迈了一大步 ,电灯 、空调 、电脑闯进了我们的新生活 。崭新的日子里 ,我常转身 回到岁月中 ,去打捞那些难忘的生活片段和记忆 。走过去的简朴时光里 ,童年的小油灯 ,曾给了 夜幕中的小村庄和童年的我忘不掉的温暖和欢乐 。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油灯”作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美好的童年回忆 。
B.第②段画线句渲染了小山村的静谧,为下文“油灯”的出现蓄势 。
C.第⑤段具体详细地展现了母亲做麦芽糖的过程,表现母亲心灵手巧 。
D.结尾段写到现代化设备,意在呼吁人们返璞归真 、崇尚传统 。
(2)“童年的油灯”给了“我”哪些美好的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习近平主席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 ,说说你对“幸福”的理 解。
【答案】(1)D
(2)在煤油灯下玩耍;母亲在煤油灯下做麦芽糖。
(3)示例 :幸福是一种感觉 ,经济上可能不太富裕 ,但只要去努力 ,去拼搏 ,尽可能装扮生 活 、美化生活 、发掘生活的诗意 ,幸福就会来临 。文中的“我”小时候日子并不富有 ,但 却过得有滋有味 ,蕴藏着满满的幸福。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考查对现代文记叙文的理解和赏析。考查内容主要为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文章思路和线索的把握,对精彩细节的揣摩,对写作技巧与艺术特色的赏析,对语言的品味以及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类题,首先读懂文章,其次找到有提示作用的语句,进行概括,概括的格式“人物+事件”,做到语言简洁连贯。
(3)考查阅读感悟。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自己的亲身生活入手来谈,也可以说自己的感悟。
考查对现代文记叙文的理解和赏析。D. “意在呼吁人们返璞归真、崇尚传统”有误,联系⑥段中“时代往前迈了一大步,电灯、空调、电脑闯进了我们的新生活。崭新的日子里,我常转身回到岁月中,去打捞那些难忘的生活片段和记忆。走过去的简朴时光里,童年的小油灯,曾给了夜幕中的小村庄和童年的我忘不掉的温暖和欢乐”的内容可知,结尾段写到现代化设备,意在呼吁人们不要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忘记了曾经的回忆,表达了对过去的生活的怀念。
故答案为:D
(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类题,首先读懂文章,其次找到有提示作用的语句,进行概括,概括的格式“人物+事件”,做到语言简洁连贯。通过第④段中“小油灯跳动的火苗下,母亲给我做好了纸飞机,纸飞机像长了翅膀的鸟,满屋子来回飞。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快乐极了。等满屋子跑累了,我就闹着和姐姐玩翻绳,她左手和右手一摆弄,很娴熟地将一个细绳圈变换出蝴蝶的样子来,我越看越觉得,油灯下的童年美如云朵。那时童年时光虽简朴,但油灯下的日子却充满无穷的趣味和欢乐”的内容可概括为:“我”和姐姐在小油灯下飞纸飞机、玩翻绳;联系第⑤段中“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纳鞋底,缝衣服,还会在油灯下给我做麦芽糖吃。麦芽糖做起来繁琐,但母亲仍是不厌其烦,像做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母亲先将小麦浸泡,待发芽三四厘米长,就把油灯移到跟前,借助微弱的灯光,把麦芽切碎,然后将糯米洗净倒进锅里焖熟,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等到发酵冒出汁液,再将汁液滤出,用大火煎熬成糊状,冷却后即成琥珀状糖块,麦芽糖便做好了。乍一说好像简单,真正操作起来要繁琐得多,母亲常常在油灯下忙到深夜”的内容可概括为:母亲在小油灯下做麦芽糖。
故答案为:在煤油灯下玩耍;母亲在煤油灯下做麦芽糖。
(3)考查阅读感悟。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自己的亲身生活入手来谈,也可以说自己的感悟。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只要去努力生活,去拼搏,尽可能装扮生活、美化生活、发掘生活的诗意,幸福就会来临”来回答即可。示例:幸福的真谛就在于奋斗,在于追求幸福、赢得幸福。只有奋斗,才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不断增强成就感、尊严感、自豪感。读懂了奋斗者的幸福,就读懂了雷锋等奋斗者阳光而纯净的笑脸,就理解了幸福与奋斗的辩证关系。
故答案为:示例 :幸福是一种感觉 ,经济上可能不太富裕 ,但只要去努力 ,去拼搏 ,尽可能装扮生 活 、美化生活 、发掘生活的诗意 ,幸福就会来临 。文中的“我”小时候日子并不富有 ,但 却过得有滋有味 ,蕴藏着满满的幸福。
4.(2023七下·铜仁月考)现代文阅读
枯燥是一道门槛
①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需要学习者忍受,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看透抽象的东西。写作的开始,往往是枯燥的;阅读一本经典,往往是枯燥的:高效的课堂学习,往往是枯燥的;专业训练的过程也是克服枯燥的过程。枯燥是一道门槛,是为浮躁者、消遣者、不学无术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道门槛,沉浸其中,才能慢慢获得愉悦。精彩,不是被动地获得结论,不是让别人给你喂食,不是等着别人来提起你的兴趣,而是在孤独静观、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在读懂、读通书,在习得新知、打通困惑后所获得的愉悦感。
②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常有学生跟我说:“我为什么不写作?因为没有灵感,等有灵感的时候再动笔。”我说:“哪能这么被动地等灵感?你得现在就思考和动笔。”开始写作时往往有一个枯燥的过程。我的经验是,克服了开始时30分钟的枯燥,逼着自己动笔,想着想着,就进入状态并找到灵感了,最后一气呵成。很少有那种一开始就有写作灵感的情况,大多数的写作是在克服开始那30分钟的枯燥过程中酝酿出来的。著名记者李普曼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这需要有克服枯燥的强大意志。李普曼就读于哈佛大学时,老教授威廉·詹姆斯就教育他对自己要有所强制,威廉·詹姆斯认为一个作家每天至少要写1000字的东西,不管他是否愿意,甚至不管他有无东西要写。
③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你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忍得了枯燥、晦涩,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地把书扔一边。你克服了阅读前30页的痛苦,坚持一下,深奥难读的书就慢慢读进去了。前30页往往是作者设的障碍和门槛,一个优秀的作者也在寻找优秀的读者,他绝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糟蹋。很多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容易被书的标题所吸引,却连30分钟的耐心都没有。那些让人很舒服、不断点头的轻松阅读,往往是重复人既有认知的无效阅读。要想获得认知量的增加,就需要艰难的“入境”,需要“烧脑”的“坚硬”阅读。
④在课堂上学习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首先,要清楚自己是不是需要通过学习这门课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只有全身心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才会有收获。其次,要有忍受枯燥的心理准备,并投入和参与进去。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枯燥的过程。逻辑推理、方法训练、批判性思考,需要自己分析深思、质疑、否定,才能内化。学习者得主动去探索而不是被动等着老师“投喂”。嗑着瓜子,跷着二郎腿,后仰着身子等演员抖包袱,这是把课堂当成在德云社听相声时的样子,那能学到什么?课堂学习应该是一个把身子往前倾,坐冷板凳,主动致知的过程。摆脱那种看脱口秀等综艺节目的消费感,试着忍受前30分钟的枯燥,才会有所收获。
⑤推而广之,专业训练的过程哪一个不是克服枯燥的过程?史学家桑兵说,长时间不断重复的、枯燥乏味的基础性练习,是使人增强兴趣、逐渐变成内行的必由之路。 。弹钢琴、学历史、写论文、读哲学书、写一手好字、成为专家,都要经历常人无法忍受的枯燥。反之,迎合你欲望的事,从无须拖延。庸人越不过枯燥的门槛,睡着了,或者被综艺节目和手机上的段子吸引走了,谋杀了时间。
⑥枯燥是一道门槛。优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钟的枯燥,沉浸到写作、阅读、课堂学习、专业训练之中。日积月累,就有了学霸与学渣、人才与庸人的分别。所以我觉得,应该珍惜那些考验你对枯燥忍耐力的挑战。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越过了枯燥的门槛,我们就会在写作、阅读、课堂学习以及专业训练等方面有所收获。
B.第⑤段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让读者进一步明白,在各行各业,要想取得成功,没有克服枯燥的过程是不行的。
C.作者认为灵感只有在克服写作枯燥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所以不管有没有灵感要先动笔写起来。
D.文章标题《枯燥是一道门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显得生动形象,新颖别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中第②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为第⑤段空格处补充一个事例。
(4)第①段横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1)C
(2)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威廉·詹姆斯对李普曼教育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的观点,是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要求:所选的事例符合“长时间不断重复的、枯燥乏味的基础性练习,……逐渐变成内行的特点”,事例切合即可。如:达 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让达 芬奇画鸡蛋,达 芬奇认为很枯燥,他的老师认为“首先要学会画好鸡蛋,因为这是技巧和笔画的基本功”,达 芬奇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桌子上的普通鸡蛋,日复一日地从前面、后面、左边、右边和其他不同的方向观察,终有所成。
(4)这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句,确定了下文第②③④⑤段的论述顺序;与第⑥段中“优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钟的枯燥,沉浸到写作、阅读、课堂学习、专业训练之中”这句话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知识点】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举例论证;议论文阅读;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辨析。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选项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⑵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初中阶段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等。举例论证:真实具体,说服力强;道理论证:有权威性,论证有力;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对比论证:正误分明,是非明确。无论哪种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议论文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要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考虑分析。
⑶本题考查论据补充。对论据有以下要求:①论据要真实;②论据要充分;③论据要典型;④论据要新鲜;⑤论据要新颖。
⑷本题考查议论文句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作用: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③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④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⑤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⑥引出下文论述。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切勿空谈。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辨析。ABD.正确;C.有误,根据第②段“我说:‘哪能这么被动地等灵感?你得现在就思考和动笔。’开始写作时往往有一个枯燥的过程。我的经验是,克服了开始时30分钟的枯燥,逼着自己动笔,想着想着,就进入状态并找到灵感了,最后一气呵成。很少有那种一开始就有写作灵感的情况,大多数的写作是在克服开始那30分钟的枯燥过程中酝酿出来的”可知,在作者看来灵感要在思考与动笔的过程中产生,而非只动笔;“所以不管有没有灵感要先动笔写起来”有误。
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画线句是举例论证。这里列举威廉·詹姆斯对李普曼教育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证“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论据补充。第⑤段横线处补充的事例,应该论证“史学家桑兵”所说的话“长时间不断重复的、枯燥乏味的基础性练习,是使人增强兴趣、逐渐变成内行的必由之路”。如:达 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让达 芬奇画鸡蛋,达 芬奇认为很枯燥,他的老师认为“首先要学会画好鸡蛋,因为这是技巧和笔画的基本功”,达 芬奇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桌子上的普通鸡蛋,日复一日地从前面、后面、左边、右边和其他不同的方向观察,终有所成。
(4)本题考查议论文句段的作用。首段画横线的语句“写作的开始,往往是枯燥的;阅读一本经典,往往是枯燥的:高效的课堂学习,往往是枯燥的;专业训练的过程也是克服枯燥的过程”为全文的总起句,联系第②段“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第③段“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第④段“在课堂上学习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第⑤段“推而广之,专业训练的过程哪一个不是克服枯燥的过程?”可知,全文围绕此句展开论述,且与⑥段中“优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钟的枯燥,沉浸到写作、阅读、课堂学习、专业训练之中”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容易理解。
5.(2023七下·铜仁月考)现代文阅读
“当代愚公”黄大发:绝壁天渠映初心
①他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他用实干兑现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他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
②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被誉为“当代愚公”。
一心为民:报答父老乡亲
③黄大发出生在旧社会,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他滚草窝、睡牛棚,靠给地主放牛过活,靠远亲近邻的救济长大。
④黄大发性格朴实刚毅、大公无私、敢想敢干,23岁就当上了草王坝大队大队长。1959年,黄大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几十年里,他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直到2004年退休。
⑤草王坝村山高岩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落地,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村民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需走两个小时。
⑥地里也产不出多少粮食。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苞谷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这种“苞沙饭”难以下咽,在喉咙里直打转转。村民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
⑦距离草王坝几公里外的地方,就有充沛水源。但是,高山成了险阻。
⑧村子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黄大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上村干部后,他撂下“狠话”,要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村里人都觉得他“疯了”。
埋头苦干:30多年只为这条渠
⑨20世纪60年代,草王坝人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及黄大发的带领下,第一次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时十多年也没修成。
⑩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黄大发不肯服输。1989年,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三年多时间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
1990年腊月,天寒地冻。为了修渠资金,黄大发赶了两天山路,等找到原遵义县水利局领导时,他已满身是泥,一双旧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草王坝大旱,地里颗粒无收,我要带领群众修渠引水。”黄大发从破烂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项申请报告。当时,遵义县一年的水利资金不过20万元。据初步测算,从水源地取水到草王坝要经过大小九处悬崖、十多处峻岭,水渠需要从离地几百米高的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的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需要五六万个工时。草王坝村才一两百个劳动力,怎么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
黄大发撂下一句话:“一年修不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换,也要干成!”
1992年春,引水工程终于开工,57岁的黄大发带领200多名乡亲,浩浩荡荡奔赴工地。
1993年,工程进行到异常险峻的擦耳岩,施工处距地面300多米高,放炮非常危险。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带着几名党员上到山顶,把绳子拴在大树上,再系到腰上,顺着石壁慢慢往下探,寻找放炸药的合适位置。
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进草王坝,村里的孩子跟着水流跑,村民们捧着渠水大口地喝:“真甜啊,真甜……”从没见过黄大发流泪的村民发现,老支书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
1995年,一条跨三重大山、十余个村民小组,总长9400米的水渠全线贯通,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村民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
凝心聚力:带领村民走致富路
“大发渠”通水后,接下来是修路、通电。黄大发每天带领100多名村民出工,大家齐心协力,四公里的通村公路很快铺通。1996年,村里通电工程启动。黄大发带头拿出100元,和村民凑足一万元。一圈50多公斤重的电线,村民挽在肩头往前拉……草王坝村终于亮起了电灯。
黄大发又商量着建学校。没有老师怎么办?黄大发要求村里几个上过中学的年轻人回来当代课老师,其中就包括他在外打工的小儿子黄彬权。拗不过父亲的黄彬权回村里教书,一干就是十几年。迄今, 。
昔日的草王坝村,如今已更名为团结村。近年来,在黄大发的精神感召下,团结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发展起中药材、有机稻米、有机高粱、精品水果种植,养起了肉牛、生态猪和蜜蜂,解决就业1100多人,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19年底,团结村顺利脱贫出列,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
1959年初冬,黄大发在入党志愿书上郑重写道:我要求入党是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到底,帮群众当好勤务员,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流血……
如今,早已退休的黄大发每天佩戴着闪亮的党徽,仍在为村里的事忙前忙后。
(选自《党员文摘》2021年第9期)
(1)文章的内容有详有略,下列选项中写得最详细的一项内容是(  )
A.修建“大发渠” B.为村里修路
C.为村里通电 D.为村里建学校
(2)从全文内容来看,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草王坝村走出30多个大学生
B.草王坝村已有多名教师任教
C.草王坝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尊教村
D.草王坝村的教育工作已得到群众普遍认可
(3)认真品读第 段画横线的句子,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4)文章的主人公黄大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A
(2)A
(3)示例:30多年了,这条村民的生命之渠终于建成了!为了修建水渠,大家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如今终于有了回报!我为淳朴能干的父老乡亲高兴,为这片坚实的土地骄傲!(意对即可)
(4)黄大发是一名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到底,乐于奉献、朴实无华、吃苦耐劳、团结群众的好党员。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对文章详略的理解。文章的详略与中心有关,中心关系密切,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可以略写。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补写句子要符合上下文语境,语意要连贯,语气要贯通。
⑶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心理要注意符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性格,同时还要注意用第一人物。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典型人物形象,①是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衣着神态以及与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把握人物性格及其与主题思想的联系,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在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人物所体现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概括人物性格特征应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进行。②是要分析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③是要把人物放到作者特设的情节和环境中去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详略的理解。
文章第二部分 埋头苦干:30多年只为这条渠 写得最为详细,所以写得最详细的是修建“大发渠”。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 黄大发又商量着建学校。没有老师怎么办?黄大发要求村里几个上过中学的年轻人回来当代课老师,其中就包括他在外打工的小儿子黄彬权。拗不过父亲的黄彬权回村里教书,一干就是十几年。 ”可知,这里要写的是培养出的学生情况。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根据“从没见过黄大发流泪的村民发现,老支书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这一句话, 可知老支书是为水渠的主渠贯通,村民喝上了水,而激动,这激动里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对30多年建渠的艰辛,付出的辛劳的感慨,有主渠贯通后的欣喜。写作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写心理。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可以根据几个小标题和文中具体的语句来概括人物形象 全心全意服务到底,乐于奉献、朴实无华、吃苦耐劳、团结群众的好党员 。如: “黄大发性格朴实刚毅、大公无私、敢想敢干”,黄大发撂下一句话:“一年修不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换,也要干成!”体现了黄大发有毅力,能坚持。
6.(2023七下·南明期中)阅读
夜过鬼门关
1936年2月,我在红九军当文书,虽然只有16岁,但已参加红军三年多了,经历过很多生死考验,但第三次过草地前翻越“万年雪山”党岭山,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党岭山位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54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若无大圣胆,难以再生还。先头部队白天翻越党岭山时,因狂风暴雪袭击,损失比较大,所以我们决定夜间行军。
这天,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党岭山脚下,只见山势悬崖叠峭,冰封雪锁,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部队出发了。我们连在大部队中间行军,连长在前头带队,我跟着指导员断后。队伍借着残月微光,踩着前面蹚出的冰雪路,一个紧跟一个,踏着蜿蜒崎岖的雪路向上摸索行进。开始行军时,大家情绪还十分活跃,又说又笑,行军速度较快,掉队的也少。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有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一瘸一拐,一步一喘,慢慢掉下队来,停在路旁。指导员赶忙上前去对他说:“来,我搀着你走,停下来就会冻死的!”随即,指导员从这位小战士身上抢下长枪,背在自己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进。
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又有一个战士掉队了,指导员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咬咬牙,再努把力,坚持就是胜利。”说着,又要帮这位战士背枪。指导员身上已经扛着两支长枪了,不能把他累垮啊。我上前去,把枪拿过来,背在了自己身上。枪虽不重,但当时我年小体弱,而且又累又饿,多背一杆枪,顿时感到眼冒金星,每迈一步都像要用出全身的力气。这时,突然听到指导员说:“小李,抓住马尾巴。”话音未落,马尾巴就递到我手里,我紧紧抓住马尾巴,踩着马蹄印,踉踉跄跄走了一段,人借马力,才缓过劲来。
越往上爬,山势越陡,道路越滑,好多战士的双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甚至走一步跌一跤。有的战士摔进了深谷,有的战士滑入了雪坑,还有的战士硬挺挺冻死在路旁。接近山顶时,战士小张突然摔倒在雪地里,不省人事,指导员急忙把他抱在怀中,伸手一摸,浑身冰凉,赶快拿了床棉被盖在他身上。
一会儿小张苏醒过来,看着指导员和战友们焦急的脸庞,气息微弱地说:“指导员,你们走吧,别让我连累了队伍。”指导员紧紧抱着小张的脸,哽咽地说:“别说傻话,我们就是抬也要把你抬下山。”大家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站立起来,又迈开了前进的脚步。就这样我们战胜了严寒、饥饿和死亡的威胁,翻过了风雪弥漫的党岭山。
(有删改)
(1)文中说“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红军战士“夜过鬼门关”所面临的困难的一项是(  )
A.先头部队白天翻越党岭山时,因狂风暴雪袭击,损失比较大。
B.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越稀薄,体力消耗大。
C.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都变成雪人。
D.越往上爬,山势越陡,道路越滑,好多人脚被冻得失去知觉。
(2)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多角度将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等用简练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根据下列摘抄的句子,按照括号要求进行赏析。
摘抄 批注
(1)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①
(2)随即,指导员从这位小战士身上抢下长枪,背在自己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进。 (品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
【答案】(1)A。
(2)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党岭山恶劣的气候环境,从侧面烘托出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队形比作银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士生活的艰苦和翻越党岭山时行军的缓慢, 彰显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主义精神。②连续运用“抢”“背”“扶”几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指导员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形象,突出了红军战士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文章的内容可知,A项发生在部队翻越“鬼门关”之前的情况。
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① 结合“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描绘出党龄山自然环境的恶劣;“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句将战士们比作雪人,将行军队伍比作银蛇,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红军战士在风雪中艰难行军的场景,侧面烘托出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②从重要的动词的角度分析。"抢”“背”“扶”体现了人物的动作行为,表达人物的情感。
故答案为: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党岭山恶劣的气候环境,从侧面烘托出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队形比作银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士生活的艰苦和翻越党岭山时行军的缓慢, 彰显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主义精神。②连续运用“抢”“背”“扶”几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指导员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形象,突出了红军战士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
7.(2023七下·南明期中)现代文阅读
赵永新
突然想起了父亲。
父亲已过世十多年,但父亲对我的一些影响,总在心中涌起,而且久久不能抹去。
父亲中等身材,很结实。他没文化,为人侠义,一生克勤克俭,没有什么奢求。唯有的癖好是爱在庄稼地里转悠,总爱摆弄些谷穗、麦穗、瓜果类,以至有些入迷。
小时候,常随父亲去买些瓜果。那时瓜果便宜得几角钱一斤,可我却总喜欢和人家讨价还价,每当我们“砍”得不可开交时,父亲总是拍拍我:“走,几分钱,讲个啥?”此时,我总是嘀咕:“你不在乎,我在乎,你什么时候多给过我五分钱。”我就是这样在不理解和顺从中,逐步认知父亲的。
记得有一次,父亲送我上学时,发现一个学生娃蹲在路头哭泣着。父亲走过去,问他为什么哭。他断断续续地告诉父亲,要交的学费丢了。父亲二话不说,从口袋里捞了半天,好不容易捞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五元钱,说:“给,报名去。”要知道,那个时候一年的学费才三块五。父亲的举动着实让我惊讶,好大方啊!父亲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就是这么一个阔绰的“小侠义”。
可是,有一天,我发现,父亲却是一个“大吝啬”。
我渐渐长大了,结婚成家了。那年,我决定“五一”期间回家看望老父亲,见到儿媳、儿孙,还有儿子的我,他高兴得好像什么也不会说了,一个劲儿地招呼着:“好!好!好!明早帮我割麦子去。”
我不敢执拗,很不乐意地答应着:“好吧,我一个人去。”
第二天早上,一轮金黄金黄的太阳,把它诱人的光洒在茫茫麦海中,一阵一阵、一层一层的金浪起伏在地平线上,一种羡煞人的美,令人惊艳。父亲匍匐在这麦海中,手中的镰刀一茬一茬地平割着麦子,身后留下一片平整的麦桩,就像用剪刀修整过的,又像是画着的一般。回头看看我身后的麦桩,高高低低的,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参差”。
难题好像是专门留给懒人似的。我眼前的那片麦子被狂风卷得东倒西歪,有的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有的晃动着身躯,极不齐整;有的交叉缠绕,乱七八糟。我心慌意懒地一阵快刀乱斩。连自己都看不顺眼。这时,父亲走了过来,把麦子一支一支地捋了起来,扎成一个个小把子,和气地对我说:“这也是粮食啊!”然后替我把狼藉的麦子收拾好。
吃午饭的时候,我女儿习惯地把饭弄得半桌都是,我不以为意,可我父亲不声不响地把撒在桌上的饭一粒一粒捡起来,丢在嘴里,慢慢咀嚼着……本来就窝着一肚子火的我,对着父亲数落起来:“这不是灾荒年,这也不是解放前,丢在桌上的饭您就不怕脏!”
听着我的不满,父亲沉下脸来,许久许久,然后一字一句地对我说:“这是老天的恩赐,这也是国家的命根子啊!”
“老天的恩赐,国家的命根子!”这句话警醒了我。
十多年来,我常常反复咀嚼着这句话父亲,你的叮嘱,我懂了。
放心吧!父亲!
(有删改)
(1)在语文课堂上,王老师满怀深情地解读了这篇文章,小陈同学听得很认真,他根据老师的讲解,设计了如下图的板书,其中最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2)上课的过程中,王老师说好的标题妙处多多,于是出示了PPT内容,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请你根据情境对话,结合全文内容,补全对话信息。
PPT内容:“我的父亲”和“‘小侠义’与‘大吝啬’”哪个作为标题更好?
小明:我觉得《我的父亲》作为标题更好,因为本文主要讲了关于我的父亲的一些事,点明了主要记叙的对象,显得简洁明了。
小陈:嗯,你说得不错,但是我觉得“小侠义与大吝啬”作为标题更好,从手法的角度来看,   。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来看,   。而以“我的父亲”为题,显得过于平常,你说呢。
小明:嗯,有道理!
【答案】(1)D。
(2)“小侠义”与“大吝啬”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思考是谁既“侠义”又“吝啬”,怎样体现出来的,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主要通过写父亲给丢钱的学生娃五元钱交学费表现父亲的侠义,体现父亲大方、慷慨侠义的一面,抒发“我”对父亲行为的惊讶和赞美;通过写父亲捋顺麦子扎成小把子,吃“我”女儿散在桌上的饭,表现父亲的吝啬,体现父亲珍惜粮食、朴实无华的一面,从而抒发了“我”对父亲感恩、怀念之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题干提示“‘我’的心理:不理解”,找到第④段,可概括为:父亲不赞同“我” 买瓜果讨价还价的行为;根据题干提示“父亲的行为:父亲帮助学生娃交学费”,找到第⑤段,可概括为:当时“我”惊讶于父亲的大方;根据题干提示“我的心理:不情愿”,找到第⑦段,可概括为:父亲让“我们”明早帮他割麦子;根据题干提示“我的心理:警醒”,找到第①段、②段、③段,可概括为:父亲吃“我”女儿散在桌上的饭,在“我”不满时教育“我”。
故答案为: D。
(2)本题考查文章的标题。选取“‘小侠义’与‘大吝啬’”为题最好。“小侠义”与“大吝啬”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思考是谁既“侠义”又“吝啬”,怎样体现出来的,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主要通过写父亲给丢钱的学生娃五元钱交学费表现父亲的侠义,通过写父亲捋顺麦子扎成小把子,吃“我”女儿散在桌上的饭,表现父亲的吝啬;可见文题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人物的形象。联系第③段“老天的恩赐,国家的命根子!这句话警醒了我。十多年来,我常常反复着这句话”可知,父亲的话使“我”警醒,影响着“我”,文题暗含主旨,体现对父亲的怀念与赞美。文题“我的父亲“点明主要记叙的对象,比较平常;文题“叮嘱”侧重父亲说的话,未体现父亲大方、慷慨侠义的一面。
故答案为:
第1空、“小侠义”与“大吝啬”形成鲜明对比,引发读者思考是谁既“侠义”又“吝啬”,怎样体现出来的,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第2空、文章主要通过写父亲给丢钱的学生娃五元钱交学费表现父亲的侠义,体现父亲大方、慷慨侠义的一面,抒发“我”对父亲行为的惊讶和赞美;通过写父亲捋顺麦子扎成小把子,吃“我”女儿散在桌上的饭,表现父亲的吝啬,体现父亲珍惜粮食、朴实无华的一面,从而抒发了“我”对父亲感恩、怀念之情。
8.(2023七下·贵州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粒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俯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粒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粒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粒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粒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粒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粒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粒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贴贴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并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想法了。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两位父亲”商议种下瘪种的过程告诉我们:任何生命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同情,尽力去呵护他们。
B.选文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农民对城里人不懂农活的嘲笑、轻视。
C.选文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城里儿子得知农民要将瘪种种下后的欣喜之情。
D.文章中的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形象。
(2)第⑥段画线句子写道“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想象一下此时这位父亲想到了什么,以第一人称补写一段此时他的心理活动。(40字左右)
(3)选文最后 段写道“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阅读本文后你一定受到了不少启发,联系实际,请简要谈谈。
【答案】(1)A;D
(2)城里人顿时沉默了,他想:这些话绝不能让儿子听到。因为医疗事故,孩子承受的已经够多了,如果再这样自卑下去,那他以后的生活一定会非常难过。我必须要想办法弥补。
(3)“弱种子”、“嫩幼苗”比喻有缺陷的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嫩幼苗”,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4)每一个生命在路途中都有可能遭遇坎坷,就算有了缺陷,我们也不能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就像海伦凯勒一样,生命中充满悲剧,但她依旧活得完美。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7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1. 能准确筛选、提炼、概括、运用文章的主要信息。   
2.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   
3.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 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5. 把握文体特点,了解常见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6. 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2.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3.记叙文结构:记叙文选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按时间先后安排结构;
第二,按人物的活动、地点的转移安排结构;
第三,按事件情节的发展阶段,即: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安排结构;
第四,按事件的一定关系安排结构。
另外,记叙文中的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落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及时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了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4.记叙文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1.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按内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3.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
4.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记叙文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6.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作用有:开篇点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紧凑。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根据情节表达上的需要,插入另一些相关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作用有: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突出人物性格(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7.记叙中心:记叙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件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意思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贯穿在对具体材料的叙述、描写之中。
概括记叙性作品的中心常用的格式是: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概括段意可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语来加以综合、归纳。
8.记叙详略:凡是对中心思想起重要作用,即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中心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了文章的深度,突出中心思想;面(略写),体现了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有时,在安排详写材料时,还应注意前后呼应。
9.记叙文阅读的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2)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10.答题策略:
(1)有整体意识、语境意识和“统观”意识
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捕捉材料信息
①捕捉“重点词”,理解和品味语言。
②捕捉“重点句”,深入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和特殊作用。
③捕捉“中心句”和“议论句(段)”,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④捕捉“文本性”,把握各种文体的基本常识。
(3)排除干扰选项
①排除法(筛选法)。②比较法(对比法)。③还位法(复位法)。
(4)逐层深入
分析字、词、句、段的深层含义时,要从表面意思的分析开始,逐层深入,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不能一步就写出它们的深层含义。
(5)一准二全三简明
在回答主观简答题时,表达力求做到“一准二全三简明”。
(6)紧扣文本
在回答开放题时,必须先从阅读的文本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经历谈看法,不能凭空臆想,随便发挥。
例1.(2023七上·从江月考)现代文阅读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 候的作文写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 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人。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 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 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 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 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 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③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④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 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心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 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⑤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我 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____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 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 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 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 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 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 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 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着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着车进去看看。
⑧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⑨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这“别处 ”指的是母亲为了给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B.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 ”,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操心“我 ”的病以至于有点迷信了。
C.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字、获奖更重要。
D.“悲伤也成享受 ”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第 ② 段 写 母 亲 为 “ 我 ” 做 了 哪 些 事 情 ? 表 现 了 母 亲 怎 样 的 品 性 ?
(3)从 全 文 内 容 来 看 , 下 列 句 子 填 入 第 ⑥ 段 横 线 处 最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
A.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B.真没想到那棵树还活着
C.那棵树竟然过了这么多年还在 D.那棵树仍然活在那个小院
(4)题目《合欢树》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例2.(2023七上·从江月考)现代文阅读
被母亲逼着搬出去住的那些天明前茶
①在他生日那天,母亲招待他吃了一顿大餐,跟他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勒令他搬出去住。他 的脑门上仿佛打了一个焦雷。彼时,他已经在本市读了 4 年大学和 3 年研究生,并且已在本地找了一 份工作。父母在江北买了滨江公寓,他和母亲都在南岸工作,他已习惯了母亲每天开车接送他。因此, 当母亲严肃地说“我不能再伺候一个好像永远长不大的高中生 ”后,他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②他赌气,立刻联系中介小哥,最后看上单位附近的一套老房子,装潢与家具都十分老旧,每月租金 3 500 元。他拿出所有压岁钱,支付了 3 个月的房租和保证金,就搬了出去。搬家那天,母亲正好在外地出差,父亲去医院陪护外公,他连一个可以示威的对象都没有。
③搬完家,他将所有的日用品和衣物归位。他只躺在床垫上叹了十分钟的气,就立马出门了。他必须立刻去家具大卖场买转椅,买晾衣架,买鞋柜,否则他就只能坐在房东留下的塑料凳上工作,脱下的外套只能放在床垫上。
④他万万没有想到,三天后,家具大卖场的商家快递过来的所有家什都是散装零件。他必须再买一个工具箱,用螺丝刀和扳手将它们一一组装起来。当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晾衣架和转椅都装好,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骄傲,不由自主地拍了照片,发到社交平台上去嘚瑟。结果,他受到在大洋彼 岸留学的同学的一致嘲笑。正在读博的同学告诉他, 自己曾手持冲击钻安装过大衣橱、厨房吊柜,而最近的成果是安装花园的镂空大铁门。
⑤他受到了善意的鄙视,但他因潜能被激发而产生的骄傲并没有因此削减半分。他生平第一次 搞清楚了洗衣液与柔顺剂的区别,搞清楚了滚筒洗衣机上十几个按钮的不同含义。如今,离开了母亲 的呵护,他不得不亲手打扫卫生,亲自洗碗、擦拭灶台和油烟机表面,把地拖干净,徒手把浴室下水道 中堆积的落发掏出来。他学会了熨烫衬衣,擦皮鞋,拆洗窗帘。之前说到手机上的应用软件,他只知道那些可以看视频和玩游戏的应用软件,而现在,他开始在购物类应用软件上关心菜价。
⑥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他被母亲赶出来满两年了。他意识到自己对时间与金钱的认知都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之前,母亲揽下了所有的家务,他双休日能赖床到下午 2 点;而今,即使在周末,每天7 点 30 分,他身体里的闹铃就响了。他知道早市的蔬菜、水果最新鲜,而厨余垃圾必须在上午 9 点 前送到回收点,否则家里容易滋生蟑螂。他的作息正常了,早睡早起,一年居然可以读 20 多本书,还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如今,替别家公司兼职做账,除去每月3 500 元的房租,还有了人生的第一笔存款。对目前的状况,他似乎满意了。
⑦他偶尔还回父母家去,但是那种微妙的尴尬似乎尚未完全消失。母亲一如既往地招待他,知道他新交了女朋友,听他讲述工作和感情生活的进展,但从不过问他的生活细节。他一直想对母亲之前 25 年的照料表示感谢,但他一直拖着,迈不出对自家人说体己话的这一步。直到有一天,他在厨房吊 柜里发现了母亲的日记。鬼使神差地,他翻到了两年前,母亲逼自己搬出去住的那些天的日记。母亲 写道, 自己争取了出差任务,躲了出去,是生怕目睹独生子搬家的场景会掉眼泪。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
⑧他吃了一惊,急速地往后翻,终于发现一桩母亲没有告诉他的事实:为了习惯他搬出去住的这种变化,她吃了整整三个月的安眠药。而她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的,却是一副如释重负的轻快感。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坐等孩子去发现与感悟。
(选自 2022 年第 1 期《读者》,有删改)
(1)阅读第②—⑥段,请在下表 A、B、C 三处补写相关内容。
段落 “他 ”的所作所为 “他 ”的情感变化
② A    赌气
③—⑤ 买家具,学会做各种家务 B   
⑥ C    满意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她怕自己是一只溺爱孩子的老鹰,舍不得做出将儿子啄离的决断,把儿子这只本可展翅翱翔的小鹰,圈养成了不舍离巢的肥胖家禽。
(3)下列对母亲的形象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是一个严厉的人
B.母亲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
C.母亲是一个自私、专制的人
D.母亲是一个认可孩子且深谋远虑的人
(4)文末写道:“深谋远虑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控制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坐等孩子去发现与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023七上·六盘水期中)现代文阅读
夏天,请带走我的思念
月下竹清
春意阑珊,春天在大自然的舞台上还没来得及消退,夏天便迫不及待地拉开了序幕。荷花、茉莉花、牵牛花争相绽放,为夏天平添了许多色彩。
在这个季节里,天亮得格外的早,四点就开始蒙蒙亮。阿妈总是第一个起来,打开白炽灯,发黄的白炽灯焕发着黄光,我被微弱的灯光唤醒,从那黑色蚊帐的小破洞里看见阿妈坐在窗前梳头,白发愈梳愈少。梳好了就扎辫子,然后用黑色长头帕把辫子裹着,从后往前一圈一圈地在头上将头帕绕完绕紧……
阿妈穿戴好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劳作。最先做的就是剁猪菜,等天完全放亮了,才叫我起来。带着朦胧的睡意,我背着小背篓跟着阿妈一起去打猪菜。在路上阿妈殷殷说道:“做人呢,要勤快些,不怕辛苦,多付出、多劳作就会有所收获”。到了地里,露水已经浸湿了我的裤腿,微微有些凉意,远处清爽的微风徐徐吹来,带走了我最后一丝睡意。抬头眺望远方,一轮大如车盖的红日冉冉升起,阳光抚摸着初醒的小草,嫩绿的小草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露珠……
夏天的雨特别奇致。夏天的雨和春天的雨不一样,春天的雨总是阴雨蒙蒙,连绵不绝,润物无声。而夏天的雨,就像是一个性格调皮而暴躁的小男孩,本来还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突然就变了脸色,瞬间狂风涌起、乌云密布,趁你不注意,哗地下起了倾盆大雨,像在发泄着他那暴躁的情绪,浇凉他那燥热的心。雨下得很大,落到地上,汇集成小水洼,雨水不断击打,溅起一朵朵水花,美极了。等他发泄完了情绪,很快就停了下来,太阳又出来了,高高天空上出现了一条五颜六色的彩虹,这是他露出的笑脸。
正当下着瓢泼大雨的时候,干裂的田里开始积累雨水。阿爹总会第一时间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扛着老犁、牵着黄牛、冒着大雨,大步走去田里耕田,试图驯服这个调皮暴躁的小男孩。每次都特别期待阿爹耕田回来,因为每次回来都会拎着四五条拇指般大小的黄鳝,这是他耕田额外获得的战果。我总喜欢把黄鳝烧着吃,用两三片绿油油的大树叶将黄鳝裹着,直接放到火里烧,等到树叶子被烧得差不多了,黄鳝也就熟了,我迫不及待地用铁夹把黄鳝夹出来,等不及它变凉,便掰开烧黑了的残余的叶子,囫囵吞枣地把黄鳝吃掉……
吃过晚饭,阿爸阿妈就拿着小椅子在门前的大树下坐着乘凉、吹晚风。此时到处都是青蛙的呱呱叫声,这正是听取蛙声一片,一阵阵窸窸窣窣的蟋蟀声也不甘示弱,像是拉长了嗓子要和青蛙比个高低,猫头鹰也不时“喔喔喔”的来凑热闹。……坐在阿妈的腿上,仰望星空,一轮镰刀似的弯月冉冉升起,此时已是繁星满天,牛郎织女星隔河相望,闪烁着微弱的光芒。阿妈说:“天上的每颗星星都是我们逝去的亲人变成的,他们俯望着地上的亲人,试图用微弱的光为他们照亮前行的路。”那会儿我不懂事,便问道:“阿妈,那等你们逝世了,变成星星了,我怎么找你们呀,天上的星星这么多”。阿妈没有回答,只紧紧地把我抱在怀里。
今年的夏天如约而至,晚上还是那么的热闹,有蛙叫声、有蟋蟀声、不时也有猫头鹰的叫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天空中依旧有一轮弯月,也出现了满天的繁星,我一直寻找那两颗阿爹阿妈变成的星星,一直寻找着、寻找着……
(选自《散文精选大全》,有删改)
(1)本文描绘了夏天里“我”与家人相处的动人画面,下列选项中发生在“下瓢泼大雨时”的事情是(  )
A.“我”看到我阿妈正坐在窗前梳着头
B.“我”跟着我阿妈在露水丛中打猪菜
C.“我”总等着阿爹耕田后带回来黄鳝
D.“我”和阿爸阿妈在树下乘凉看星星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语句】梳好了就扎辫子,然后用黑色长头帕把辫子裹着,从后往前一圈一圈地在头上将头帕绕完绕紧。
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语句】而夏天的雨,就像是一个性格调皮而暴躁的小男孩,本来还是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突然就变了脸色。
(3)不同的重音处理可以让我们对文章的情感理解更具个性化,有同学在阅读以下句子时做了两处重音标记,你认为哪一处更好?为什么?
天空中依旧有一轮弯月,也出现了满天的繁星,我一直寻找那两颗阿爹阿妈变成的星星,一直寻找着、寻找着……
A.一直……一直 B.寻找着、寻找着
(4)本文与《秋天的怀念》都有孩子对母亲的想念,但这想念中又有不同的滋味,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情感的不同之处。
2.(2023七上·六盘水期中)现代文阅读
春水流
王尚桐
时值早春,春寒犹自料峭,虽说柳眼梅腮都萌动了春意,玉兰树枝头擎满了毛茸茸的“毛笔头”,但要真能等待得莺飞草长、春和景明,恐怕还得耐着性子再等上些时日,毕竟春天不是那么容易一蹴而就的,需慢慢等待,静静品味。
飞鸟的鸣声,划破了宁静,唤醒了绿的无限生机,看似静默安祥的绿意孕育着生命的蓬勃,涌动着强大而旺盛的朝气。瞧瞧,阳光下,绿色闪耀,熠熠生辉,灼灼盎然,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何其的舒心惬意、畅快淋漓!她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轻轻卸下你凡世的无常琐事,徐徐祛除你心中的冥冥烦恼,将你的灵魂呼唤到灵动和谐之中,包容慰藉你的无心失误,抚摸熨平受伤的心灵;她还给你以丰收喜悦的漫妙遐想,跃跃欲试的热血冲劲,以及激发你的原生勇气,还你不竭动力,满满希望,直至升级更新到一个全新的自我。
当春天的阳光调皮地敲碎河浜的薄冰,闪烁着碎银似的光芒,鸟雀明显多了起来,跳跃枝头,吟咏歌唱,叽叽喳喳叫上半日。邻居曾是位种田老手,他告诉我,今年冬天寒冷,那些河水,每冰冻一寸,距离消融的时光便更近了一分。严冬尽头是暖春,坚冰深处春水生,只要默默坚守,只需默默等待,一定会等到大地回春、万物苏醒!
踏着春的足迹,我总是会闭上眼,回到我的家乡,那个美好而多情的地方。
我一直生活在江南水乡,遗憾的是我几乎看不到北方坚硬如铁的冰,那些撕扯着、碰撞着、开裂的震人心魄的景观,也看不到阳光从天空倾泻而下的美丽。春水从河底奔涌而出,推动着河中漂浮的冰凌,晶闪如水晶,挤挤挨挨,奔流向东,仿佛这才觉知到,似乎春天真的快要取代隆冬了。
此时江南的春水,犹如一位俏女子,含羞弹奏着一曲悠扬的琵琶琴音,哼唱着江南小调。五音旋律中,那春水绵绵,润物无声。你看,青山昂起了头,似乎聆听着这千年咏叹。春水潺潺,野地绿茸茸的地毯铺过去,满眼一片青翠和生机。春风温柔地亲吻着春水,春天的脚步更加轻快了,春水润了枝条,欢跳着摇曳春意。春水同样亲吻了草地,小草尖摇晃着小脑袋直往上拱,开心地呼喊着。春水流过园子,芬芳四溢,花香满园,各色花草竞相争春。春水流淌,田野鲜亮亮的,万象美妙又生动。
“____”。春江水暖,细雨蒙蒙,春雨在流着春水的小河水面上,挂起了丝的帘。雨滴还打在细细的枝条上,山洼里、高坡上和万亩良田里,到处可听到“沙沙的”敲击声。春雨一来,春水上涨,这里那里,一派清新和自然。
春水融融,春阳高照,千树万树新芽初绽,细叶猛长,青草打着滚儿走遍天涯海角,细细密密的春意散到每个角落里,春水声清脆起来,鸟鸣震响了空山。蜜蜂儿像一球球绒絮,逆着阳光和风斜飞。乡亲们耙田育秧,紧抓好时光。小孩子们换上轻装,追逐春水,奔跑在田野上。春水流过,山林野地,桃红柳绿,弯河夹岸,碧色摇曳,春水荡漾,醉了这个季节。
春意勃勃,春水、春色一片。马齿苋、水芹、荠菜窃窃私语,丛丛簇簇,田地滚起绿波,原野青蒙一色,极目天际,似有烟意。我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小路被绿意包围,淹没在绿的海洋中。稀稀疏疏的勤耕者隐现在烟叶芋叶禾苗中,但他们也被绿的海洋包围,以致淹没了身影。几处农舍村落抹在远处的山坡上,斑驳花白,点点片片,别有情趣地融入了绿意主宰的世界。几丝淡云泛着灰白游弋在天空,但丝毫不改太空深邃湛蓝的强悍霸道,也不改天纵绿意的豪放初衷。姑娘媳妇,三五成堆,捡剜野菜,谈笑间弯腰塞进提篮。春野之上,粗味野菜胜过肥美鱼鲜。早春真是美不胜收。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每个人的生命深处,也有四季。细细想来,那些不期而至的寒冷,不过是对生命的砥砺和磨炼,只要依顺着时光的河流继续前行,默默坚守,坚守在寒冷深处,将执着热忱的心,灵化作一汪春水,接纳阳光,驱逐寒冷,这一切的一切便是最美的春景。
春水微澜,阳光熙和,短笛轻吹,陌上蝶飞,桨声搅了春水的明眸,春水和大地撞了个腰,大地悠然地笑了。
再回首隆冬,竟会发现它的可爱与调皮,发现它的深刻与隽永。
春水流去,万物皆是新,春去冬来,即便拥有了四季的更迭,我们也可以在寒冬中,享受着对春的期待,在四季中感受最佳的美好。
(刊载于《散文在线》,有删改)
(1)下列选项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D.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请你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①我一直生活在江南水乡,遗憾的是我几乎看不到北方坚硬如铁的冰,那些撕扯着、碰撞着、开裂的震人心魄的景观,也看不到阳光从天空倾泻而下的美丽。(赏析加点词语)
②春水潺潺,野地绿茸茸的地毯铺过去,满眼一片青翠和生机。春风温柔地亲吻着春水,春天的脚步更加轻快了,春水润了枝条,欢跳着摇曳春意。春水同样亲吻了草地,小草尖摇晃着小脑袋直往上拱,开心地呼喊着。(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3)本文除了描写春水外,还描写了与春相关的事物,请从文中找出来并分析他们的作用。
(4)下面是朱自清的《春》中的部分段落。请比较本文与《春》中的部分段落在表达主旨上有何不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
3.(2023七上·兴仁月考)现代文阅读
童年的油灯
① 不知怎的 ,这几日思想老往岁月深处走 ,直钻进了童年的巷子里 。记忆的深巷中 ,一盏如 豆的灯火锁住了我的心 ,这是童年的油灯 。
②夜,静止了一般,好像没有什么可以让入夜的小山村动起来。而错落简易的屋舍里 ,跳动 着的一盏盏如黄豆般大小的油灯 ,让各家各户看似静止的生活又鲜活起来 。
③ 我家住在村子的东头 ,每当天色暗下来 ,母亲划一根火柴 ,再挑拨一下灯芯 ,小油灯发出 昏黄的光 ,窄小的屋子便依稀可见了 。 油灯制作特简单 ,一个用过的墨水瓶 ,加上一根长度适中 的灯芯 ,里面倒满煤油 ,一个简易的小油灯就做成了 。油灯下 ,母亲一边忙活计 ,又总会把枯燥的 时光变得快乐而有趣 。
④ 小油灯跳动的火苗下 ,母亲给我做好了纸飞机 ,纸飞机像长了翅膀的鸟 ,满屋子来回飞 。 我从屋子东头跑到西头 ,又从南墙根跑到北墙根 ,一颗小童心像是在飞翔 ,快乐极了 。等满屋子 跑累了 ,我就闹着和姐姐玩翻绳 ,她左手和右手一摆弄 ,很娴熟地将一个细绳圈变换出蝴蝶的样 子来 ,我越看越觉得 ,油灯下的童年美如云朵 。 那时童年时光虽简朴 ,但油灯下的日子却充满无 穷的趣味和欢乐 。
⑤ 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纳鞋底 ,缝衣服 ,还会在油灯下给我做麦芽糖吃 。麦芽糖做起来繁 琐 ,但母亲仍是不厌其烦 ,像做一件无比快乐的事 。母亲先将小麦浸泡 ,待发芽三四厘米长 ,就把 油灯移到跟前 ,借助微弱的灯光 ,把麦芽切碎 ,然后将糯米洗净倒进锅里焖熟 ,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 。等到发酵冒出汁液 ,再将汁液滤出 ,用大火煎熬成糊状 ,冷却后即成琥珀状糖块 ,麦芽糖 便做好了 。乍一说好像简单 ,真正操作起来要繁琐得多 ,母亲常常在油灯下忙到深夜 。母亲操作 的每个步骤 ,我都形影不离 ,耐心地等待着母亲给我做麦芽糖 。看着做好的麦芽糖 ,我忍不住直 流口水 。母亲就切出一块 ,将其加热 ,再用木棒搅出 ,如拉面般将融化的糖块拉至银白色 ,鲜亮亮 的 。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 ,一点点含进嘴里 ,心里就像喝了蜜 。母亲做的麦芽糖 ,越嚼越甘甜 ,好 解馋 。 油灯下的童年甜蜜而快乐 ,充满了色彩和味道 。
⑥ 时代往前迈了一大步 ,电灯 、空调 、电脑闯进了我们的新生活 。崭新的日子里 ,我常转身 回到岁月中 ,去打捞那些难忘的生活片段和记忆 。走过去的简朴时光里 ,童年的小油灯 ,曾给了 夜幕中的小村庄和童年的我忘不掉的温暖和欢乐 。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油灯”作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美好的童年回忆 。
B.第②段画线句渲染了小山村的静谧,为下文“油灯”的出现蓄势 。
C.第⑤段具体详细地展现了母亲做麦芽糖的过程,表现母亲心灵手巧 。
D.结尾段写到现代化设备,意在呼吁人们返璞归真 、崇尚传统 。
(2)“童年的油灯”给了“我”哪些美好的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习近平主席说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 ,说说你对“幸福”的理 解。
4.(2023七下·铜仁月考)现代文阅读
枯燥是一道门槛
①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需要学习者忍受,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看透抽象的东西。写作的开始,往往是枯燥的;阅读一本经典,往往是枯燥的:高效的课堂学习,往往是枯燥的;专业训练的过程也是克服枯燥的过程。枯燥是一道门槛,是为浮躁者、消遣者、不学无术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道门槛,沉浸其中,才能慢慢获得愉悦。精彩,不是被动地获得结论,不是让别人给你喂食,不是等着别人来提起你的兴趣,而是在孤独静观、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在读懂、读通书,在习得新知、打通困惑后所获得的愉悦感。
②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常有学生跟我说:“我为什么不写作?因为没有灵感,等有灵感的时候再动笔。”我说:“哪能这么被动地等灵感?你得现在就思考和动笔。”开始写作时往往有一个枯燥的过程。我的经验是,克服了开始时30分钟的枯燥,逼着自己动笔,想着想着,就进入状态并找到灵感了,最后一气呵成。很少有那种一开始就有写作灵感的情况,大多数的写作是在克服开始那30分钟的枯燥过程中酝酿出来的。著名记者李普曼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这需要有克服枯燥的强大意志。李普曼就读于哈佛大学时,老教授威廉·詹姆斯就教育他对自己要有所强制,威廉·詹姆斯认为一个作家每天至少要写1000字的东西,不管他是否愿意,甚至不管他有无东西要写。
③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你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忍得了枯燥、晦涩,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地把书扔一边。你克服了阅读前30页的痛苦,坚持一下,深奥难读的书就慢慢读进去了。前30页往往是作者设的障碍和门槛,一个优秀的作者也在寻找优秀的读者,他绝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糟蹋。很多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容易被书的标题所吸引,却连30分钟的耐心都没有。那些让人很舒服、不断点头的轻松阅读,往往是重复人既有认知的无效阅读。要想获得认知量的增加,就需要艰难的“入境”,需要“烧脑”的“坚硬”阅读。
④在课堂上学习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首先,要清楚自己是不是需要通过学习这门课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只有全身心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中,才会有收获。其次,要有忍受枯燥的心理准备,并投入和参与进去。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枯燥的过程。逻辑推理、方法训练、批判性思考,需要自己分析深思、质疑、否定,才能内化。学习者得主动去探索而不是被动等着老师“投喂”。嗑着瓜子,跷着二郎腿,后仰着身子等演员抖包袱,这是把课堂当成在德云社听相声时的样子,那能学到什么?课堂学习应该是一个把身子往前倾,坐冷板凳,主动致知的过程。摆脱那种看脱口秀等综艺节目的消费感,试着忍受前30分钟的枯燥,才会有所收获。
⑤推而广之,专业训练的过程哪一个不是克服枯燥的过程?史学家桑兵说,长时间不断重复的、枯燥乏味的基础性练习,是使人增强兴趣、逐渐变成内行的必由之路。 。弹钢琴、学历史、写论文、读哲学书、写一手好字、成为专家,都要经历常人无法忍受的枯燥。反之,迎合你欲望的事,从无须拖延。庸人越不过枯燥的门槛,睡着了,或者被综艺节目和手机上的段子吸引走了,谋杀了时间。
⑥枯燥是一道门槛。优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钟的枯燥,沉浸到写作、阅读、课堂学习、专业训练之中。日积月累,就有了学霸与学渣、人才与庸人的分别。所以我觉得,应该珍惜那些考验你对枯燥忍耐力的挑战。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越过了枯燥的门槛,我们就会在写作、阅读、课堂学习以及专业训练等方面有所收获。
B.第⑤段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让读者进一步明白,在各行各业,要想取得成功,没有克服枯燥的过程是不行的。
C.作者认为灵感只有在克服写作枯燥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所以不管有没有灵感要先动笔写起来。
D.文章标题《枯燥是一道门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显得生动形象,新颖别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中第②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为第⑤段空格处补充一个事例。
(4)第①段横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2023七下·铜仁月考)现代文阅读
“当代愚公”黄大发:绝壁天渠映初心
①他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他用实干兑现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突出贡献;他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
②他是“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被誉为“当代愚公”。
一心为民:报答父老乡亲
③黄大发出生在旧社会,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他滚草窝、睡牛棚,靠给地主放牛过活,靠远亲近邻的救济长大。
④黄大发性格朴实刚毅、大公无私、敢想敢干,23岁就当上了草王坝大队大队长。1959年,黄大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几十年里,他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直到2004年退休。
⑤草王坝村山高岩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落地,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根本留不下来。村民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需走两个小时。
⑥地里也产不出多少粮食。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苞谷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这种“苞沙饭”难以下咽,在喉咙里直打转转。村民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
⑦距离草王坝几公里外的地方,就有充沛水源。但是,高山成了险阻。
⑧村子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黄大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上村干部后,他撂下“狠话”,要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村里人都觉得他“疯了”。
埋头苦干:30多年只为这条渠
⑨20世纪60年代,草王坝人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及黄大发的带领下,第一次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时十多年也没修成。
⑩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黄大发不肯服输。1989年,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三年多时间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
1990年腊月,天寒地冻。为了修渠资金,黄大发赶了两天山路,等找到原遵义县水利局领导时,他已满身是泥,一双旧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草王坝大旱,地里颗粒无收,我要带领群众修渠引水。”黄大发从破烂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项申请报告。当时,遵义县一年的水利资金不过20万元。据初步测算,从水源地取水到草王坝要经过大小九处悬崖、十多处峻岭,水渠需要从离地几百米高的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的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需要五六万个工时。草王坝村才一两百个劳动力,怎么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
黄大发撂下一句话:“一年修不成,修两年;两年修不成,修三年。哪怕我用命去换,也要干成!”
1992年春,引水工程终于开工,57岁的黄大发带领200多名乡亲,浩浩荡荡奔赴工地。
1993年,工程进行到异常险峻的擦耳岩,施工处距地面300多米高,放炮非常危险。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带着几名党员上到山顶,把绳子拴在大树上,再系到腰上,顺着石壁慢慢往下探,寻找放炸药的合适位置。
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进草王坝,村里的孩子跟着水流跑,村民们捧着渠水大口地喝:“真甜啊,真甜……”从没见过黄大发流泪的村民发现,老支书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
1995年,一条跨三重大山、十余个村民小组,总长9400米的水渠全线贯通,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村民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
凝心聚力:带领村民走致富路
“大发渠”通水后,接下来是修路、通电。黄大发每天带领100多名村民出工,大家齐心协力,四公里的通村公路很快铺通。1996年,村里通电工程启动。黄大发带头拿出100元,和村民凑足一万元。一圈50多公斤重的电线,村民挽在肩头往前拉……草王坝村终于亮起了电灯。
黄大发又商量着建学校。没有老师怎么办?黄大发要求村里几个上过中学的年轻人回来当代课老师,其中就包括他在外打工的小儿子黄彬权。拗不过父亲的黄彬权回村里教书,一干就是十几年。迄今, 。
昔日的草王坝村,如今已更名为团结村。近年来,在黄大发的精神感召下,团结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发展起中药材、有机稻米、有机高粱、精品水果种植,养起了肉牛、生态猪和蜜蜂,解决就业1100多人,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19年底,团结村顺利脱贫出列,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
1959年初冬,黄大发在入党志愿书上郑重写道:我要求入党是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到底,帮群众当好勤务员,不怕牺牲,不怕困难,不怕流血……
如今,早已退休的黄大发每天佩戴着闪亮的党徽,仍在为村里的事忙前忙后。
(选自《党员文摘》2021年第9期)
(1)文章的内容有详有略,下列选项中写得最详细的一项内容是(  )
A.修建“大发渠” B.为村里修路
C.为村里通电 D.为村里建学校
(2)从全文内容来看,下列句子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草王坝村走出30多个大学生
B.草王坝村已有多名教师任教
C.草王坝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尊教村
D.草王坝村的教育工作已得到群众普遍认可
(3)认真品读第 段画横线的句子,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4)文章的主人公黄大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2023七下·南明期中)阅读
夜过鬼门关
1936年2月,我在红九军当文书,虽然只有16岁,但已参加红军三年多了,经历过很多生死考验,但第三次过草地前翻越“万年雪山”党岭山,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党岭山位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54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若无大圣胆,难以再生还。先头部队白天翻越党岭山时,因狂风暴雪袭击,损失比较大,所以我们决定夜间行军。
这天,傍晚时分,我们来到党岭山脚下,只见山势悬崖叠峭,冰封雪锁,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部队出发了。我们连在大部队中间行军,连长在前头带队,我跟着指导员断后。队伍借着残月微光,踩着前面蹚出的冰雪路,一个紧跟一个,踏着蜿蜒崎岖的雪路向上摸索行进。开始行军时,大家情绪还十分活跃,又说又笑,行军速度较快,掉队的也少。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有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一瘸一拐,一步一喘,慢慢掉下队来,停在路旁。指导员赶忙上前去对他说:“来,我搀着你走,停下来就会冻死的!”随即,指导员从这位小战士身上抢下长枪,背在自己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进。
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又有一个战士掉队了,指导员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咬咬牙,再努把力,坚持就是胜利。”说着,又要帮这位战士背枪。指导员身上已经扛着两支长枪了,不能把他累垮啊。我上前去,把枪拿过来,背在了自己身上。枪虽不重,但当时我年小体弱,而且又累又饿,多背一杆枪,顿时感到眼冒金星,每迈一步都像要用出全身的力气。这时,突然听到指导员说:“小李,抓住马尾巴。”话音未落,马尾巴就递到我手里,我紧紧抓住马尾巴,踩着马蹄印,踉踉跄跄走了一段,人借马力,才缓过劲来。
越往上爬,山势越陡,道路越滑,好多战士的双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甚至走一步跌一跤。有的战士摔进了深谷,有的战士滑入了雪坑,还有的战士硬挺挺冻死在路旁。接近山顶时,战士小张突然摔倒在雪地里,不省人事,指导员急忙把他抱在怀中,伸手一摸,浑身冰凉,赶快拿了床棉被盖在他身上。
一会儿小张苏醒过来,看着指导员和战友们焦急的脸庞,气息微弱地说:“指导员,你们走吧,别让我连累了队伍。”指导员紧紧抱着小张的脸,哽咽地说:“别说傻话,我们就是抬也要把你抬下山。”大家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站立起来,又迈开了前进的脚步。就这样我们战胜了严寒、饥饿和死亡的威胁,翻过了风雪弥漫的党岭山。
(有删改)
(1)文中说“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红军战士“夜过鬼门关”所面临的困难的一项是(  )
A.先头部队白天翻越党岭山时,因狂风暴雪袭击,损失比较大。
B.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越稀薄,体力消耗大。
C.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都变成雪人。
D.越往上爬,山势越陡,道路越滑,好多人脚被冻得失去知觉。
(2)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多角度将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等用简练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根据下列摘抄的句子,按照括号要求进行赏析。
摘抄 批注
(1)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①
(2)随即,指导员从这位小战士身上抢下长枪,背在自己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进。 (品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
7.(2023七下·南明期中)现代文阅读
赵永新
突然想起了父亲。
父亲已过世十多年,但父亲对我的一些影响,总在心中涌起,而且久久不能抹去。
父亲中等身材,很结实。他没文化,为人侠义,一生克勤克俭,没有什么奢求。唯有的癖好是爱在庄稼地里转悠,总爱摆弄些谷穗、麦穗、瓜果类,以至有些入迷。
小时候,常随父亲去买些瓜果。那时瓜果便宜得几角钱一斤,可我却总喜欢和人家讨价还价,每当我们“砍”得不可开交时,父亲总是拍拍我:“走,几分钱,讲个啥?”此时,我总是嘀咕:“你不在乎,我在乎,你什么时候多给过我五分钱。”我就是这样在不理解和顺从中,逐步认知父亲的。
记得有一次,父亲送我上学时,发现一个学生娃蹲在路头哭泣着。父亲走过去,问他为什么哭。他断断续续地告诉父亲,要交的学费丢了。父亲二话不说,从口袋里捞了半天,好不容易捞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五元钱,说:“给,报名去。”要知道,那个时候一年的学费才三块五。父亲的举动着实让我惊讶,好大方啊!父亲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就是这么一个阔绰的“小侠义”。
可是,有一天,我发现,父亲却是一个“大吝啬”。
我渐渐长大了,结婚成家了。那年,我决定“五一”期间回家看望老父亲,见到儿媳、儿孙,还有儿子的我,他高兴得好像什么也不会说了,一个劲儿地招呼着:“好!好!好!明早帮我割麦子去。”
我不敢执拗,很不乐意地答应着:“好吧,我一个人去。”
第二天早上,一轮金黄金黄的太阳,把它诱人的光洒在茫茫麦海中,一阵一阵、一层一层的金浪起伏在地平线上,一种羡煞人的美,令人惊艳。父亲匍匐在这麦海中,手中的镰刀一茬一茬地平割着麦子,身后留下一片平整的麦桩,就像用剪刀修整过的,又像是画着的一般。回头看看我身后的麦桩,高高低低的,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参差”。
难题好像是专门留给懒人似的。我眼前的那片麦子被狂风卷得东倒西歪,有的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有的晃动着身躯,极不齐整;有的交叉缠绕,乱七八糟。我心慌意懒地一阵快刀乱斩。连自己都看不顺眼。这时,父亲走了过来,把麦子一支一支地捋了起来,扎成一个个小把子,和气地对我说:“这也是粮食啊!”然后替我把狼藉的麦子收拾好。
吃午饭的时候,我女儿习惯地把饭弄得半桌都是,我不以为意,可我父亲不声不响地把撒在桌上的饭一粒一粒捡起来,丢在嘴里,慢慢咀嚼着……本来就窝着一肚子火的我,对着父亲数落起来:“这不是灾荒年,这也不是解放前,丢在桌上的饭您就不怕脏!”
听着我的不满,父亲沉下脸来,许久许久,然后一字一句地对我说:“这是老天的恩赐,这也是国家的命根子啊!”
“老天的恩赐,国家的命根子!”这句话警醒了我。
十多年来,我常常反复咀嚼着这句话父亲,你的叮嘱,我懂了。
放心吧!父亲!
(有删改)
(1)在语文课堂上,王老师满怀深情地解读了这篇文章,小陈同学听得很认真,他根据老师的讲解,设计了如下图的板书,其中最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2)上课的过程中,王老师说好的标题妙处多多,于是出示了PPT内容,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请你根据情境对话,结合全文内容,补全对话信息。
PPT内容:“我的父亲”和“‘小侠义’与‘大吝啬’”哪个作为标题更好?
小明:我觉得《我的父亲》作为标题更好,因为本文主要讲了关于我的父亲的一些事,点明了主要记叙的对象,显得简洁明了。
小陈:嗯,你说得不错,但是我觉得“小侠义与大吝啬”作为标题更好,从手法的角度来看,   。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来看,   。而以“我的父亲”为题,显得过于平常,你说呢。
小明:嗯,有道理!
8.(2023七下·贵州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粒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俯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粒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粒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粒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粒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粒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粒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粒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贴贴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并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想法了。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通过“两位父亲”商议种下瘪种的过程告诉我们:任何生命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同情,尽力去呵护他们。
B.选文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农民对城里人不懂农活的嘲笑、轻视。
C.选文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城里儿子得知农民要将瘪种种下后的欣喜之情。
D.文章中的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形象。
(2)第⑥段画线句子写道“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想象一下此时这位父亲想到了什么,以第一人称补写一段此时他的心理活动。(40字左右)
(3)选文最后 段写道“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阅读本文后你一定受到了不少启发,联系实际,请简要谈谈。
9.(2023八上·从江期中)现代文阅读
蜷在角落里的父亲
徐 风
①那时我们家的理发店还没安上空调,到了夏天,只有一台破风扇在头顶“呜呜”地转着,我不止一次向父亲提议——买台空调吧,摆在店里又洋气又实用。而父亲只是抬头望一眼头顶嗡嗡转着的破风扇,又低下头去忙手中的活儿。每到这时,我就会产生一种从头顶蔓延到脚趾的窒息感。
②父亲很少发出声响,就像那台破风扇,只有在干活的时候才会有点儿响动,他沉默地给客人理发,沉默地打扫店面,沉默地迎接一天又送走一天。正是这种沉默,让我在与他相处时,脑子里总是循环着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那天我去父亲那里,瞧见他坐在柜台里的身影,个子那么高的男人坐在柜台后,竟像是蜷在角落里,几乎要与深灰色的墙壁融为一体。
④我的少年时代从未给父亲留下一席之地,“徐尤志”对我而言,只是一个不会发出声音、快被我遗忘的一直蜷在角落里的配角。我也从未想过去深入了解这个配角,我觉得这无关痛痒,日子不会因为这些变得更好,也不会因此变坏。
⑤在我大二的时候,我第一次收到父亲的短信,他告诉我祖父去世的消息,问我能否请假回家参加葬礼。我说我知道了。放下电话,我才惊觉自己没有泪意,竟不大能想起祖父的容貌,只是一片茫然。
⑥我突然有些惶恐——许多年以后,当我有了白发,我回忆自己的父亲,会不会也像今天回忆祖父一般,只觉一片大雾弥漫?
⑦这是我离开后第一次回来。看到父亲时,我愣了一下,他不再是虽木讷但身姿挺拔的徐尤志了,我可以看见他头顶黑白掺杂的头发。这时我才发现,我已经比父亲高了半个头。
⑧时近傍晚,我和父亲坐在地毯上,父亲把蜡烛芯挑亮,放在我面前。蜡烛熏人,我刚一眯眼,父亲又不动声色地把蜡烛移远了些。
⑨“还记得你祖父长什么样子吗?”父亲突然开口,声音很轻,我甚至觉得还没有烛花爆裂的声音大。
⑩但我听清了。
“很瘦,矮矮的,胡子特别长。”我回答。
父亲深吸了一口气,慢慢说道:“不对,你祖父特别高,身上有把子力气,一天能赶几十里路。”
“但你说的也没错。”父亲摸了摸鼻尖,“你说的是七八十岁的他,我说的是三四十岁的他。”
“这么多年了,你爷爷老了,我是在炕边儿照顾他最少的一个。”父亲嗓子里好像混进了砂砾,哑得怕人,也无力得怕人,“没当成个好儿子,当然,也没当成个好父亲。”
我喉头耸动,只觉得蜡烛离我太近了,烟气熏得我眼眶酸痛。
那个一直蜷在柜台后、几乎与墙壁融为一体的男人,我分明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恍惚间开始明白,自己在这二十年间都错过了什么。我从未试图和父亲沟通过,我无视他每一次试图与我沟通的努力,忽略他的挣扎,脑子里只想着逃避尴尬。
那夜我和父亲坐在地上,坐了很久。我将头埋在膝盖间。思绪纷乱,困意又使我昏昏沉沉。肩头被父亲披上外套,我听见父亲在我耳边悄声道:“店里安空调了,暑假来住几天好吗?”
我抬起头,缓慢道:“好。”
一直蜷缩在角落里,被我错过多年的配角嘶吼着发出声音,终于被我听见。我看着他生出血肉,朝我走来。而我终于开始了解他的过去,经历他所经历的。
(有删改)
(1)文章标题《蜷在角落里的父亲》有多层含义,下列选项中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坐在柜台后的父亲像是蜷在角落里,几乎要与墙壁融为一体。
B.父亲不善言辞,他把对“我”的爱默默地藏在心里。
C.“蜷在角落里的父亲”指的是父亲一直蜷缩在角落里不动。
D.曾经父亲在“我”心里没有一席之地,“我”也未曾深入了解、关心过他。
(2)梳理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文章情节 “我”的情感变化
    窒息感
“我”收到父亲短信 ②   
父亲与“我”谈及爷爷 恍惚间开始明白
父亲邀“我”回家住 ③   
(3)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蜡烛熏人,我刚一眯眼,父亲又不动声色地把蜡烛移远了些。
(4)文中父子之爱,深而沉。其实有时候爱是需要大声说出来的。请编写一条短信,给最关爱你的人。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10.(2023八上·从江期中)现代文阅读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苗,我种在白瓷壶里,昙花的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 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它开花结果。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我的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它去吧。心想,它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它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它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做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它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倩影和摄影师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它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它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 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它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敬佩:它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它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高兴极了→①   →②   →欢喜欲狂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
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做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题《昙花终于怒放》中的“终于”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昙花迟迟不开花的不满。
B.最后一段在内容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昙花的喜爱之情;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C.文章第③段写昙花的不开花,也为后文写它的坚持、锲而不舍、不急功近利、生命力顽强做铺垫。
D.首段“我爱昙花”属于直接抒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4)作者养的昙花三年终于开放,作者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11.(2023八上·从江期中)现代文阅读
蜷在角落里的父亲
徐 风
①那时我们家的理发店还没安上空调,到了夏天,只有一台破风扇在头顶“呜呜”地转着,我不止一次向父亲提议——买台空调吧,摆在店里又洋气又实用。而父亲只是抬头望一眼头顶嗡嗡转着的破风扇,又低下头去忙手中的活儿。每到这时,我就会产生一种从头顶蔓延到脚趾的窒息感。
②父亲很少发出声响,就像那台破风扇,只有在干活的时候才会有点儿响动,他沉默地给客人理发,沉默地打扫店面,沉默地迎接一天又送走一天。正是这种沉默,让我在与他相处时,脑子里总是循环着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那天我去父亲那里,瞧见他坐在柜台里的身影,个子那么高的男人坐在柜台后,竟像是蜷在角落里,几乎要与深灰色的墙壁融为一体。
④我的少年时代从未给父亲留下一席之地,“徐尤志”对我而言,只是一个不会发出声音、快被我遗忘的一直蜷在角落里的配角。我也从未想过去深入了解这个配角,我觉得这无关痛痒,日子不会因为这些变得更好,也不会因此变坏。
⑤在我大二的时候,我第一次收到父亲的短信,他告诉我祖父去世的消息,问我能否请假回家参加葬礼。我说我知道了。放下电话,我才惊觉自己没有泪意,竟不大能想起祖父的容貌,只是一片茫然。
⑥我突然有些惶恐——许多年以后,当我有了白发,我回忆自己的父亲,会不会也像今天回忆祖父一般,只觉一片大雾弥漫
⑦这是我离开后第一次回来。看到父亲时,我愣了一下,他不再是虽木讷但身姿挺拔的徐尤志了,我可以看见他头顶黑白掺杂的头发。这时我才发现,我已经比父亲高了半个头。
⑧时近傍晚,我和父亲坐在地毯上,父亲把蜡烛芯挑亮,放在我面前。蜡烛熏人,我刚一眯眼,父亲又不动声色地把蜡烛移远了些。
⑨“还记得你祖父长什么样子吗 ”父亲突然开口,声音很轻,我甚至觉得还没有烛花爆裂的声音大。
⑩但我听清了。
“很瘦,矮矮的,胡子特别长。”我回答。
父亲深吸了一口气,慢慢说道:“不对,你祖父特别高,身上有把子力气,一天能赶几十里路。”
“但你说的也没错。”父亲摸了摸鼻尖,“你说的是七八十岁的他,我说的是三四十岁的他。”
“这么多年了,你爷爷老了,我是在炕边儿照顾他最少的一个。”父亲嗓子里好像混进了砂砾,哑得怕人,也无力得怕人,“没当成个好儿子,当然,也没当成个好父亲。”
我喉头耸动,只觉得蜡烛离我太近了,烟气熏得我眼眶酸痛。
那个一直蜷在柜台后、几乎与墙壁融为一体的男人,我分明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恍惚间开始明白,自己在这二十年间都错过了什么。我从未试图和父亲沟通过,我无视他每一次试图与我沟通的努力,忽略他的挣扎,脑子里只想着逃避尴尬。
那夜我和父亲坐在地上,坐了很久。我将头埋在膝盖间。思绪纷乱,困意又使我昏昏沉沉。肩头被父亲披上外套,我听见父亲在我耳边悄声道:“店里安空调了,暑假来住几天好吗 ”
我抬起头,缓慢道:“好。”
一直蜷缩在角落里,被我错过多年的配角嘶吼着发出声音,终于被我听见。我看着他生出血肉,朝我走来。而我终于开始了解他的过去,经历他所经历的。
(有删改)
(1)文章标题《蜷在角落里的父亲》有多层含义,下列选项中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坐在柜台后的父亲像是蜷在角落里,几乎要与墙壁融为一体。
B.父亲不善言辞,他把对“我”的爱默默地藏在心里。
C.“蜷在角落里的父亲”指的是父亲一直蜷缩在角落里不动。
D.曾经父亲在“我”心里没有一席之地,“我”也未曾深入了解、关心过他。
(2)梳理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文章情节 “我”的情感变化
    窒息感
“我”收到父亲短信    
父亲与“我”谈及爷爷 恍惚间开始明白
父亲邀“我”回家住    
(3)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蜡烛熏人,我刚一眯眼,父亲又不动声色地把蜡烛移远了些。
(4)文中父子之爱,深而沉。其实有时候爱是需要大声说出来的。请编写一条短信,给最关爱你的人。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12.(2023八上·从江月考)现代文阅读
父亲归来那一天
①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一般不可思议。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许多用于观测星系的望远镜是他设计的。组装好的望远镜,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还需要父亲前往调试,以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为了避免城市的灯光干扰,各地的天文台都建在市郊的高山上。父亲去调试望远镜,业余时间会跟当地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一起种蔬菜、种西瓜,用以改善生活,他们调试好精密度极高的望远镜,就能开启天文台的观测圆顶室,观察浩瀚星空,研究宇宙的演变与奥秘。
②通常,父亲出差需要一个月左右。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怨言。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出差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和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时正值临潼石榴丰收,他带回了六个硕大的 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年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他的方法,在石榴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了。繁密的石榴籽,是被怎样的土地孕育着,才有如此滋味?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生长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石榴树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果实。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他归来时,居然带了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的是新疆的棉花,它们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不够,要不要多送你一点? ”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 上扯下来,我要让孩子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 ”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 反复刷洗,接着,这干燥的棉枝被父亲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品。掉落的小棉枝,父亲让我从中扯出棉花来,摸摸里面的棉籽儿。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调试望远镜,我正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架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把它装成,人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 40 天,回来时带了一把蔫掉的硕大花苞,是洁白的。看上去已经枯萎的花,为什么还要带回来?父亲说:“你们不懂,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 ’中的昙花呀!昙花是仙人掌科植物,在夜间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就枯萎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轮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8朵昙花,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 去掉,把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待将莲子等配料熬够 40 分钟后,在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昙花的花瓣,口感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香气,父亲的背包里,还装着昙花的小苗。他对我说:“昙花其实很好养,只是栽种后需要三四年才会开花,你要学会耐心等待。”
⑧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喜悦的,不仅是望远镜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那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夜晚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我想:____
⑨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 自己是一粒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
⑩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出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文中重点回忆了父亲出差归来的“浪漫 ”之举,下列不属于父亲归来之举的一项是(  )
A.带回六个硕大而甜蜜的临潼石榴。
B.带回长在棉枝上的棉花。
C.给“我 ”迷你天文望远镜。
D.教会“我 ”看世界的别致角度。
(2)“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结尾句饱含深情,请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内涵。
(3)请想象第⑧段“我 ”的心理活动,在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
(4)大部分学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 ”一族。这些陪读父母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全身心照料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请结合文中“父亲 ”的教育智慧,谈谈你对“陪读 ”现象的看法。
13.(2023八上·从江月考)现代文阅读
伟大的学者段玉裁
①一九八五年牡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凭吊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稻黄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
②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愚者,大智若愚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劲苦读。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棵茂盛的常青藤,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既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裁治学精神的感召吧!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
③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脩——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
④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玉裁便把早年戴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裱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 ”吧?我以为,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己私欲而佯作虔敬,实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时过又把老师抛到脑后,甚至借贬老师以显己高者强上万倍。
⑤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近人。例如他曾跟著名的校勘学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顾千里“ 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 ”。段玉裁不同意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 ”。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 ”这又是何等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唯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师者愧赧的。
⑥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 ”方面,他早已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之学 ”,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
⑦段玉裁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 ”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 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菜蔬长势正好。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 ”命名。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
⑧金坛并不富饶。境内有个茅山,因《茅山道士》的故事而闻名。山景极佳,又盛产名贵的茅峰茶,但金坛也只占有它的半边。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养育了不少学问家,远有段玉裁,近有华罗庚,这是 金坛的骄傲。听说现在金坛的学生和青年,常以这一文一理两位大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怪不得我在纪念馆里所遇到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能预料从眼前这些漫步于愚池之畔的青年中,今后会产生出多少伟大的学者呢? ”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
(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所表达的作者对段玉裁的情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情与赞美
B.崇敬和缅怀D.崇敬和感恩
C.感恩与缅怀
(2)选文写“愚池 ”的用意是什么?
(3)选文第⑦段中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下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人为他建造纪念馆。
B.拟建“经韵楼 ”,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
C.人们理解、崇敬段玉裁,以他为榜样。
D.纪念馆后门外空地里的菜蔬长势正好。
(4)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14.(2023八下·南明月考)现代文阅读
社戏(前文)
鲁迅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的刑具,不由得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款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隍隍之灾,竞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间挤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候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牌”,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北京第一次看戏,人太多,声音嘈杂,没有合适的座位,只好走出来了。
B.第二次在北京看戏是因为募捐,可“我”期盼的谭叫天一直没有出场,最终离开。
C.从这两次北京看戏之后,“我”再也不喜欢看戏了,主要是看戏的环境太嘈杂了。
D.“我”在北京看了两次戏都没看好,此后,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
(2)选文是《社戏》原文的开头部分,写“我”成年后两次看戏的经历,联系课文“我”儿时看社戏的过程,请从内容和情感上指出这几次看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15.(2022八下·贵阳月考)现代文阅读
微小生命的巨大力量
陶世龙
生命,如果单就它的个体来看,即使是巨如恐龙,和台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比起来,力量也微小得多。但是,如果把它们作为群体来看,其力量就强大多了。因为生命可以生生不息,越来越繁盛。一只雌白蚁每年能产卵 100 万个以上,而在生物中,白蚁还不是繁殖力最强的。一只蚜虫在五代之内能生出近60亿个子孙。细菌的繁殖力更强,一个细菌有时一天一夜就能变成380多万亿个,在1克土壤中就有1000多万个。
在生物中,现今个体最大的动物是蓝鲸,它的舌头就比两头牛还重。而细菌则小得肉眼看不见,但从某些方面来看,它比鲸的作用还大。除了细菌,地球上还有其他多种微小的生物,如藻类生物、原生生物等。惊人的繁殖力使它们的数量像天文数字那样庞大,有些藻类在条件适宜的时候,一天之中能繁殖几万亿个。
地球上最基本、最丰富的食料,就是那些微小生物。如果没有漂浮在水中的微小生物,鲸和鱼类都将无法生存。但也不用太过担心,这些微小生物是海洋中最多的生物,它们繁殖的数量超过了鱼类捕食的需要。
对于农业生产,微小生物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细菌的作用,枯枝落叶被分解成为腐殖质,使肥料变成植物能吸收的养分。细菌还使空气中的氮在土壤中固定下来,供应植物生长的需要。某些细菌还能帮助植物防治病虫害,或刺激植物生长。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帮助那些有益的微小生物繁殖,消灭那些有害的生物,农作物的收成就有可能更好。
微小生物还是许多矿藏的制造者。造成石油的主要原料不是别的,正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这些生物由于水温变化等,会突然大量死亡,尸体堆积在海底,最后成为石油,而在这变化过程中,某些细菌起了积极的作用。植物在变成煤的过程中,也得力于某些厌氧细菌的工作,它们将植物体内的氧气、氢气排除掉,使碳保留下来。某些“吃”铁的细菌,使本来存在于水中的含铁物质改变性质,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能量以求得生存,同时使这些含铁物质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很大的铁矿。这种“吃”铁细菌在今天的湖泊、溪流中有时也能见到,它们的集合体像赭黄色的棉花。锰矿的形成也有细菌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很大的磷矿,竟是许多微小生物的骨骼堆积、变化而成的;而那些构成大山的厚厚的石灰岩的建造者,竟是小小的珊瑚虫。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群体的生命的巨大力量!
生命的力量虽然巨大,但有时也是盲目的,这些盲目的行为会毁灭生命自身。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出现后,开始注意到了有目的地引导生命活动为人类服务。但如果不能从总体上认识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考虑人类的长远利益,结果还是会带来不利于自己的后果的。1928 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细菌时,发现并成功研制了青霉素,极大地激发了人们探索新型抗菌药物的兴趣,并研制了新的抗生素。而抗生素的滥用,使得很多病菌产生了耐药性,最终发展成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再敏感的“超级细菌”。(选自《时间的脚印》)
(1)植物在变成煤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微小生物是(  )
A.浮游生物 B.某些厌氧细菌
C.“吃”铁细菌 D.小珊瑚虫
(2)为什么说第6段画线句中的两个“竟”不能删除?
(3)下面是两位同学对微小生物的争论,请根据文章,补充完成横线处的内容。
甲:关于微生物,第一段划线的句子,我认为作者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细菌很多。
乙:不对,不对,准确来说,第一段划线的句子运用的是   的说明方法,作用是准确地说明了   。
甲:这么看来,不管怎么说,我觉得微小生物就是细菌,它有超强的繁殖力。
乙:你的看法又不对,除了细菌,地球上还有其他多种微小生物,如   。微小生物是地球上最基本、最丰富的食料,对农业生产有很大作用,还是许多矿藏的制造者。它们的群体力量和作用可不小呢!
甲:虽然这些微小生物的群体生命力量巨大,不过现代科学已经在有目的地掌握和引导它们的生命活动为人类服务,所以微小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足为惧。
乙:你说的又错了,真扎心,微小生物巨大而盲目的某些行为可能会毁灭生命自身。如果人类不能长远考虑,后果会很严重。比如,   ,这就提醒我们要注意。
16.(2023八下·息烽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紫禁城排水靠的是这个“水龙头”①
周 乾
游客去故宫参观,会注意到很多宫殿建筑的室外台基栏板端部有龙头造型的排水设施,其双角后张,唇部上扬,眼如铜铃,有震慑之感。有人认为这是螭②首,其实不然。东汉时期的《说文解字》卷十三上载有“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由此可知,“螭”是没有角的龙。
这种排水神兽实为蚣蝮(gōng fù),属于古代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明代文学家杨慎所著的《升庵集》载有“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即“龙生九子”之老六为蚣蝮,这种龙好水,一般立于石桥、石柱附近。古人认为,暴雨时节,洪水泛滥时,蚣蝮便将水吸入自己腹中,并及时排出,以消除水患。营建紫禁城的古代工匠巧妙地把蚣蝮形象运用到了台基排水系统中,使之发挥作用。
蚣蝮的排水设计具有科学性。首先,蚣蝮所处的高程(某点沿铅垂线方向到绝对基面的距离)有利于排水。蚣蝮位于台基望柱(望柱是指栏板之间的立柱)的底部,其嘴部的出水口是整个台基地面的最低点。古代工匠在铺墁③台基地面时,会考虑排水需要,将地面铺墁成不易察觉的微小坡度,使得地面离建筑越远,其高程越低。在望柱底部,古代工匠会安装蚣蝮,使其仅露出头部,尾部作为进水口,嘴部作为出水口,且在整个台基的高程最低。这样一来,雨水很快就会汇集到蚣蝮造型位置,并从蚣蝮尾部汇入,从嘴部排出。其次,蚣蝮的“肚子”有利于临时存水。台基地面的雨水,通常流向栏板底部位置,并汇入蚣蝮尾部的进水口。而在暴雨时期,雨水量较大,汇集在栏板底部位置的雨水较多,若存积时间过长,则雨水有可能渗入栏板与地面的接缝中,使得其中的土体松动,造成安全隐患。蚣蝮内部有较大的空间,有利于栏板底部的雨水迅速汇入进水口,避免了雨水在栏板位置的积存。再次,蚣蝮突出台基外的造型可以保护台基。古代工匠将蚣蝮造型凸出在台基侧壁以外若干尺寸,可以使得雨水向前排出,避免了侧壁渗水隐患的发生,且形成良好的排水效果。以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3层台基上的1142个蚣蝮为例,在雨季时节,这些排水兽造型不仅能发挥有效排水功能,而且还形成了“千龙吐水”的奇观。
蚣蝮的运用体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艺术。从造型来看,蚣蝮属于“龙生九子”之一,其外观与紫禁城其他龙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区别,使得紫禁城古建筑的图案和纹饰丰富化及多样化。从雕刻技法来看,蚣蝮的龙角、龙眼、龙须、龙嘴等部位纹路清晰,凹凸有致,给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从装饰效果来看,蚣蝮在台基端部的分布齐整有序,并凸出于台基侧壁,不仅表现出凸凹匀称之美,而且使得整座台基更加壮观,整体上给人以威严和震慑感,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蚣蝮还反映了我国古代的镇物文化。所谓镇物,就是古人认为的辟邪物,所辟克的对象多为鬼祟、妖邪、敌害等。蚣蝮属于龙,而古人认为龙为古代“龙、凤、龟、麟”四灵之首,能够上天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蚣蝮在形象上为古人心中想象的神兽,具有神秘感和震慑感,可以镇住水怪,防止其产生水患;这种镇物文化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历史。
【注释】①选自《科技日报》。②螭chī:古代传说中无角的龙。 ③墁:用砖、石等铺地面。
(1)下列关于蚣蝮的解说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蚣蝮并不是螭首,而是排水神兽,“龙生九子”中的老六。
B.蚣蝮位于台基望柱底部,突出台基外,尾高嘴低肚子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