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 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 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1 11:03: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
对记诵积累有具体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正确理解并默写要求背诵的诗文名句;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正确划分浅易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
诗词鉴赏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
所考查的对象侧重于诗词曲的理解,主要题型在于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以及重点诗句、字词的理解和把握。
答题策略:
(1)描绘画面,分析意境:
方法:抓住主要景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加以扩展再现,再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概括画面的特点、情调、氛围即可。常用词语有:孤寂、冷清(凄清、冷寂、凄凉)、恬静(恬淡、幽静、静谧)、优美(清幽、清新、秀丽)、雄浑壮阔、萧瑟、肃穆等。
意境常见的表达一般用二个双音节词,共四个字,例如:
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凉、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雄浑壮丽、迷蒙飘渺等。
(2)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托物寓理、感物伤怀等)
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对比、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白描、言此及彼、意在言外、由远及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修辞手法:
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对偶、设问、反复、反问、互文等。
(附 解题格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
准确指出写作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写作手法;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对象的什么特点;分析表达技巧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注:诗词中表达技巧大多借助于对名句进行赏析
(3)赏析语言
答题思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总之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赏析思想内容
答题思路:分析表达的情感;揭示蕴含的哲理(常见于哲理诗,结合诗句准确概括即可)。
答题格式:诗歌通过描写了什么景色或刻画了什么人物等,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1.(2023七上·杭州月考)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而不见踪影。
(1)从两首诗所选择的意象中,可以判断甲诗所写的季节是   季,乙诗所写的季节是   季,从情感上看,都表现了   之情。
(2)刚从小学毕业,好友去了别的学校,你会选择以下两句诗中的哪一句送给你的好友,请结合你对诗句的理解说明赠送理由。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答案】(1)春;秋;思念、不舍
(2)示例:我会送B句给好友,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既能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慰勉,也抒发了和好友分别的离情之苦,表达更加准确。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基调的把握,作答时要结合关键意象进行品味;
(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作答时首先要对诗句进行描绘,再结合具体情境阐述理由。
(1)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这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因此甲诗描写对是暮春时节,而“月寒”提示乙诗描写的时秋季,两首诗歌均表现了对友人对思念之情,故答案为:
春、秋、思念不舍
(2)结合情境“好友去了别的学校”,应当寄托的是思念和关切以及美好的祝愿,A句中“愁心”一词不符合情境,而B句则表现了与朋友分别对不舍,故答案为: 示例:我会送B句给好友,谁说友人千里之别从今晚就开始了?可离别后连相逢的梦也杳无踪迹,它竟像迢迢关塞那样遥远。既能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慰勉,也抒发了和好友分别的离情之苦,表达更加准确。
例2.(2023八上·威远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   ”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   ”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1)梦;空
(2)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1)本六朝繁华,但却很快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消失在历史的舞台,就像是一场梦一样。所以“梦”字写出了六个短促的王朝相继衰败之快。作者漫步六朝遗迹,看到昔日繁华都被风吹雨打去,心中若有所失,空落落。所以“空”字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迹而生出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杨柳非人,当然不会有人的感情,但作者却说杨柳“无情”,所以这是拟人的修辞,由诗意可知,无情的不仅是杨柳,还是自然,还是历史。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他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我行我素的按照自然规律生长,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和感伤怅惘。
故答案为:⑴ 梦 ; 空
⑵ 运用拟人手法,用台城柳不管王朝兴衰,不解诗人感慨,写出了历史衰败的无奈,角度巧妙,耐人寻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句提示,明确所涉及的字。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明确诗的三、四两句 句意,然后分析修辞手法,理解写出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感情
1.(2020七上·新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杨花①
(唐) 吴融
不斗秾华②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注释)①杨花:指柳絮。②秋华:盛开的花朵。
(1)“读诗重想象”。诗人将“杨花”比作   ,因为杨花   的特点与之相似。
(2)“读诗重品味”。从最后一句“唯”“独”二字中,能品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雪;颜色洁白;轻盈飞舞
(2)反衬出它与百花不同的个性与志趣,表现诗人对杨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喻
【解析】(1)考查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解答时要结合诗文内容进行分析,“自飞晴野雪蒙蒙”意为在晴日的野外柳絮像漫天飞雪一样独自飞舞。此句将杨花比作“雪”,并用“漫天飞舞的雪花”形象的表达出了杨花颜色洁白,轻盈飞舞的特点。据此作答即可。
(2)考查对古诗词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文内容进行分析,点出“唯”“独”二字在“炼字”的作用,并分析其表达情感的效果。“唯有杨花独爱风”意为唯独只有柳絮更喜爱来风吹动,联系上文“百花长恨风吹落”来看,通过以百花的追求和品性反衬杨花的与众不同,通过“唯”“独”表现其追求自由、高傲不羁的品格,进而表现诗人对杨花的喜爱和赞美。
故答案为:⑴雪;颜色洁白;轻盈飞舞
⑵ 反衬出它与百花不同的个性与志趣,表现诗人对杨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赏析诗歌需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手法等), 结合词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抓住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2020七上·义乌期末)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②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
(1)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不违背季节常理。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2)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答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落落长松夏寒”的意思是:高大挺直的松树,夏季的树荫凉爽。这里的“夏寒”意思是:夏季感到凉爽。原因是松树生长得茂盛,树阴很大给人带来清凉。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意思是:牛羊无需人们去驱赶,自己会回到村里的小巷子。孩子们天真烂漫,不认识达官显贵。这里主要描写了牛羊自在吃草,小孩不识官家衣服,更不识官家人,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悠闲、质朴、平淡。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的厌倦之意。
故答案为:⑴ 不违背季节常理。这里的“夏寒”不是指气候,而是指松树长得高大、茂盛,给人一种阴凉之感。
⑵ 通过对绿绿的芳草、茂盛的长松、晚归的牛羊、可爱的孩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3.(2020七上·下城期末)请为下面这首诗歌设计展现其意境的微电影镜头脚本。
送灵澈上人①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②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①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②杳杳:深远的样子。
镜头脚本设计
景别 摄法 整体画面 配音 预期效果
远景 从人物后方拍摄     钟鸣声 营造出   (氛围),表现出   (主题)。
【答案】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营造出伤感氛围(营造出闲适氛围);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或:表现出灵澈清寂的风度,或诗人闲适淡泊的情怀。)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这道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其次,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丰富画面内容。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
(2)这道题考查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故答案为: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营造出伤感氛围(营造出闲适氛围);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或:表现出灵澈清寂的风度,或诗人闲适淡泊的情怀。)。
【点评】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也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诗句。
4.(2020七上·慈溪期末)下面这两首诗都是咏荷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答案】《采莲曲》中的“荷叶罗裙一色裁”写人花难辨,“芙蓉向脸两边开”写出花人同美,采莲女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情感是欢愉轻快的。《赠荷花》中的“绿荷红菡萏”写出荷花的绿叶和红花相映,“卷舒开合”写出荷花的天真自在,但美好的事物却难逃“翠减红衰”的厄运,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这暗示着诗人心中某种难言的隐痛。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王昌龄的《采莲曲》写的是采莲少女,诗中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李商隐的《赠荷花》,诗人通过此诗展现出摘花的人们常常取其花而抛其叶,看似爱花,却不懂得花需绿叶衬的道理。对待荷花时,只有花叶兼顾,才能两两相互映衬。荷花的生长写出诗人对照自己的身世,感慨际遇也投射在荷花的荣枯之中。表达了诗人渴求知己,寻求政治依托的心声。
故答案为: 《采莲曲》中的“荷叶罗裙一色裁”写人花难辨,“芙蓉向脸两边开”写出花人同美,采莲女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情感是欢愉轻快的。《赠荷花》中的“绿荷红菡萏”写出荷花的绿叶和红花相映,“卷舒开合”写出荷花的天真自在,但美好的事物却难逃“翠减红衰”的厄运,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这暗示着诗人心中某种难言的隐痛。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和语言表达以及 表达情感 的能力。体会作者情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3.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体会作者情感;4.结合作品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5.结合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理解作者情感。,到…去;(5)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6)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同时分别分析两篇诗,再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再结合理解文段的内容,思考题干中表达的意思,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5.(2020七上·温州期末)诗歌鉴赏
(甲)西洲曲
南北朝乐府民歌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   、   。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答案】(1)夏季;暮春
(2)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甲】诗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乙】将诗人的离愁寄给明月,希望明月伴随朋友王昌龄到夜郎西部。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南风知我意”,夏季多刮南风,故知季节是夏季;“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是指暮春时节。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法。结合知识卡片和诗歌内容可知,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写法,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甲诗的意思是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郎君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女主人公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是借南风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乙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友人一起飘到夜郎西。同样是借明月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故答案为:⑴夏季;暮春;
⑵两首诗都是用了“移情于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离愁别绪。【甲】诗将自己的离愁移到南风身上,希望南风将自己的梦吹到西洲;【乙】将诗人的离愁寄给明月,希望明月伴随朋友王昌龄到夜郎西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6.(2023七下·浙江期末)诗歌鉴赏
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①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②飞上玉搔头③。
[注释]①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②蜻蜓:暗指头上之香。③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得此称。
(1)这是一首宫怨诗,诗中一个”   “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极力描写人美、妆美、楼美、院美、花美、蜻蜓美、首饰美,运用   手法,揭示了诗中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痛苦,艺术技巧高超而独特,从而使本诗成为宫怨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2)简要分析”蜻蜓飞上玉搔头”一句的精妙。
【答案】(1)愁;反衬(衬托、乐景写哀情、对比)
(2)这一句含蓄地刻画出女主人公的处境犹如庭院中的花儿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无知的蜻蜓。它洗练而巧妙地写出女主人公只能与蜻蜓为伴的孤寂凄苦。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此类题目的难点在于不直接提问,文章的主旨、主题、思想是什么?而是结合一定的句子和题目从侧面考查, 所以学生一定要审清题目,明白出题人的意图。其次,建议平时的复习中,应理解性地记忆文章的主旨,要结合文章的情节,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
(1)译文: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愁”字是本诗的重点,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揭示女子心里的愁苦。故答案为:愁;反衬(衬托、乐景写哀情、对比)。
(2)这句话是说 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女子精心打扮无人赏识,只有蜻蜓陪着女主人公。故答案为:这一句含蓄地刻画出女主人公的处境犹如庭院中的花儿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无知的蜻蜓。它洗练而巧妙地写出女主人公只能与蜻蜓为伴的孤寂凄苦。
7.(2023七下·期末)诗歌鉴赏
岁暮到家
蒋士铨<清>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诗歌的前六句诗人着重刻画了一个   的形象,具体表现在怜、   、   等几个动词上。
(2)赏析尾联中”愧”的表达效果。
【答案】(1)慈母;呼;问
(2)看到母亲是那么心疼儿子因在外劳累而“清瘦”了不少,自己又怎么忍心把在外面奔波劳累的情况告诉母亲而使她更增担忧;“愧”是愧对的意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看到母亲为自己日夜操劳,嘘寒问暖,自己已经愧对母亲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愧疚、心疼以及诗人的一片孝心。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就是要熟悉掌握文章的内容,只有掌握了内容,才能进一步地去分析。同样,老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此类重要的句子,从句意和作用两方面向学生阐述,加深记忆和理解。
(2)本题考查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字词句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本意)和深层含义(文中的意思、情感、主旨)。应对这样的题型,学生只需找出本义和深层含义即可,难点在于深层含义中的主旨部分。
(1)译文: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年之前能够返家。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的,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故答案为:慈母;呼;问
(2)愧 是愧疚的意思,作者看到母亲在家操劳,不忍心再说漂泊在外的劳累。故答案为:看到母亲是那么心疼儿子因在外劳累而“清瘦”了不少,自己又怎么忍心把在外面奔波劳累的情况告诉母亲而使她更增担忧;“愧”是愧对的意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回到家中看到母亲为自己日夜操劳,嘘寒问暖,自己已经愧对母亲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愧疚、心疼以及诗人的一片孝心。
8.(2023七下·浙江期末)诗歌鉴赏
少年行 王维(唐)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诗句分析。
(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   “和”   “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答案】(1)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塑造了一个侠骨豪情、英姿勃发、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慷慨从军、英姿勃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
(2)纵;犹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考生具体答题时需要通读诗歌,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感情,组织答案。
(1)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担任了羽林郎的职务,少年报国心切,一心想效功当世,一旦国家有事,便毫不犹豫地随军出征。边关是遥远荒寒的,沙场的搏杀更是出生入死,少年们怀着为国牺牲的豪情壮志,从军出征渔阳。他们蔑视困难,蔑视艰苦,也蔑视死亡,充满了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展现出描写一位英雄少年、慷慨从军、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形象。
故答案为: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塑造了一个侠骨豪情、英姿勃发、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慷慨从军、英姿勃发、不畏艰难、视死如归、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
(2)这首诗的意思是:才从军便作汉朝的羽林郎,一开始就随将军鏖战渔阳。谁知道不能去边关的痛苦,纵然战死还留下侠骨芬芳。末句则以斩截之语收束,而“孰”“不”“纵”“犹”等虚词的连用,又在接二连三的“纵死、侠骨”等词语中不断加强语气,活脱地传达出少年从容朱毅的神情和义无返顾的决心。因此,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纵”和“犹”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故答案为:纵;犹。
9.(2023七下·浙江期末)古诗文阅读
送人归京师①
宋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月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③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 :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③砧声:捣衣声。
(1)两文中的”愁”情完全一样吗?请分析说明。
(2)请选择其中一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渲染”愁”情的。
【答案】(1)不完全一样。虽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苦,但同中有异。《送》文中的“愁”表现了诗人虽有强烈思乡之情,但面对国土沦丧,即使可以回到故园也颇为犯愁的矛盾心理。《朝》文则表现了游子思归的离愁别恨。
(2)示例一:《送》文中扣住门外子规叫个不停、夕阳西下山村幽梦不断的场景来触景生情,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表达一种思念故土却因国土沦丧有家难归的矛盾心理。
示例二:《朝》文紧扣“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勾起作者思乡的离愁别绪;或《朝》文以“梦家山”“身异乡”作对比,表达作者漂泊异乡、思归不得的孤寂愁苦。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 (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诗歌文本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细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抓住关键字眼进行分析。
(2 )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表现手法的欣赏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细读诗歌文本,然后根据平时积累表达情感的手法,比如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调动多种感官等等。
(1)《送人归京师》摆在诗人面前的现实是: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士沦丧,南北分裂,已是亡国奴的诗人就是能回故乡也是颇为犯愁的事。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朝天子·秋夜客怀月》作者先精心营造了清幽、寂静、凄凉的氛围。所见到的清冷月光、所听到的鸿雁悲呜,所嗅到的桂花芳香,莫不带有秋夜的气息,莫不触动游子的思乡情怀。
故答案为:不完全一样。虽然两文都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愁苦,但同中有异。《送》文中的“愁”表现了诗人虽有强烈思乡之情,但面对国土沦丧,即使可以回到故园也颇为犯愁的矛盾心理。《朝》文则表现了游子思归的离愁别恨。
(2)《送人归京师》诗先是描写了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让人真切的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故乡之思,然后又通过日落时分山村中那幽梦不断的场景的描写,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送友归京,触景生情,心生忧国之愁。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两句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这两句的意思是:即使家乡已无兵马战乱,但归家之路仍愁绪万千。愁是因为战争。诗人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突出了诗人对战争留下的悲痛及现实的不满,表达了-种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朝天子·秋夜客怀月》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 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故答案为:示例一:《送》文中扣住门外子规叫个不停、夕阳西下山村幽梦不断的场景来触景生情,暗示诗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扰,表达一种思念故土却因国土沦丧有家难归的矛盾心理。示例二:《朝》文紧扣“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从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勾起作者思乡的离愁别绪;或《朝》文以“梦家山”“身异乡”作对比,表达作者漂泊异乡、思归不得的孤寂愁苦。
10.(2023七下·浙江期末)诗歌鉴赏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D.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手法:王诗用枣花、桑叶与牡丹进行对比,袁诗中苔花与牡丹形成对比。
(2)这两首咏物诗各自借所咏之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1)D
(2)《咏牡丹》借描写牡丹开着耀人眼目的花却“不成一事”,表达对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的鄙视。《苔》借微小的苔花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牡丹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的诗歌文本的赏析能力。赏析的关键是整体阅读诗歌文本,然后带着选项回归文本去筛选和比对,重点看内容分析是否正确,手法的判断是否正确,表达效果分析是否恰当。
(2)本题考查学生对咏物诗歌表达的情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从意象的象征性,从作者托物言志的手法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1)D.“袁诗中苔花与牡丹形成对比”的说法错误,细读文本“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苔花与牡丹是类比,而不是对比。故答案为:D。
(2)题干要求回答两首咏物诗各自借所咏之物表达了什么感情?王溥的《咏牡丹》,将牡丹花和枣花、桑叶进行对比,目的是讽刺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作者这样写是讽刺空有其表,而无实用价值的人和事。
袁枚的《苔》,写生长环境不好的“苔”,凭借自己的执着不舍,“像牡丹一样”尽情开放。诗人讴歌的大胆追求青春的绽放,勇于展现最美的自己的人和物。
故答案为:《咏牡丹》借描写牡丹开着耀人眼目的花却“不成一事”,表达对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的鄙视。《苔》借微小的苔花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牡丹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11.(2023七下·浙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夕次盱眙县①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②,听钟未眠客。
[注释]①次:停泊。盱眙:今属江苏, 地处淮水南岸。②秦关:指长安。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
(1)请结合诗歌内容,试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增强了诗歌的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中叠字在写景中的作用。叠字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加强语言的形象性,二是增添语言的音乐美。
(2)本题概括诗歌的内容。诗歌中,往往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点明其中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1)诗中"浩浩"、"冥冥"运用叠字,及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又写出了晓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故答案为:运用叠字,增强了诗歌的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漂泊异乡;"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景色凄凉;"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孤独寂寞;"独夜忆秦关",夜忆秦关等,是诗人不眠的原因。
故答案为: 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12.(2023八上·南浔期中)古诗阅读
【甲】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乙】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①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诗人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乙】诗中“乱花渐欲”描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准确而生动地把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甲】诗中“   ”的描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2)【甲】【乙】两诗都描绘了江南明媚的早春景色,但从尾联来看,写作手法有明显差异,请你结合诗意分析两首诗尾联的主要手法及情感。
【答案】(1)“乱点碎红山”(“乱点碎红山杏发”也可以)
(2)《南湖早春》采用了以乐写哀(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六句描绘了清新美丽的春景,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芳……都展现了春意的盎然,诗人借此反衬自己被贬的哀伤之情,春景愈美,愤懑愈深,悲伤愈切。《钱塘湖春行》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最爱”“行不足”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早春西湖明媚风光的由衷喜爱之情,莺燕新来、花草向荣,都显示出春天的蓬勃生机,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神怡,自然余兴未阑。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钱塘湖春行;惜春悲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读懂古诗句,理解诗句含义。找到描写早春花草生机的诗句,按要求答题即可。
(2)本题考查古诗手法赏析。从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注意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修辞包括常考的比喻、拟人、借代、反问、设问等;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衬托,象征,想象,联想,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对比等。答题结合古诗内容,分析即可。
【译文】
【甲】 乌云散去,风雨初停,天气刚刚放晴,阳光照射在湖面上形成倒影,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湖面上漂浮的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的草坪。
白雁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黄鸸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
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身心一年年衰老,我的兴致也减少了。
【乙】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1)乱点碎红山杏发,翻译为: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山杏初发,随处开放,因其点缀于湖光山色之间,故曰碎红,显现其天然情致。写了早春的特点。
故答案为:“乱点碎红山”(“乱点碎红山杏发”也可以)
(2)《南湖早春》以乐写哀,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时节明媚动人的秀丽风光,后两句表现了诗人被贬谪以后的抑郁消沉情绪。可谓是以美景衬托忧郁而越发忧郁。
《钱塘湖春行》最爱,直接抒情。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故答案为:《南湖早春》采用了以乐写哀(反衬)的手法。诗的前六句描绘了清新美丽的春景,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芳……都展现了春意的盎然,诗人借此反衬自己被贬的哀伤之情,春景愈美,愤懑愈深,悲伤愈切。
《钱塘湖春行》尾联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最爱”“行不足”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早春西湖明媚风光的由衷喜爱之情,莺燕新来、花草向荣,都显示出春天的蓬勃生机,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神怡,自然余兴未阑。
13.(2020八上·温州期末)诗歌鉴赏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渔翁
[元]周权
转棹收缗①日未西,短篷斜阁断沙低。
卖鱼买酒归来晚,风飐②芦花雪满溪。
注:①缗:mín,网鱼的绳子。②飐:zhǎn,风吹物使其颤动。
(1)用原文填空:采莲人因为   而“羞”,渔翁因为   而“醉”。
(2)有人说“采莲”“打渔”都是临水而居的一种生活方式,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结合这两首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抛莲子;卖鱼买酒
(2)示例:不同意。第一首写采莲女被英俊少年所吸引,因为勇敢抛出莲子被发现而娇羞的美好情态,表现了采莲生活的美好风情;第二首写渔夫收网买酒,酒醉晚归在夕阳与芦花满溪的傍晚的美好画面,表现了打渔生活的自在自足、闲适悠然。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打渔、采莲生活丝毫没有生活沉重之感,充满生活的幸福感、精神的美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可以归类为表现了相同的生活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
【解析】(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需用原文进行回答。结合“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这一句可知采莲人因为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而感到难为情,故第一个空应填“抛莲子”;从 “卖鱼买酒归来晚”这一句可知这是诗人卖鱼并且买了酒,然后喝酒喝醉了,由此可知诗人醉了是因为他卖鱼买酒了。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采莲子》为唐代著名诗人皇甫松的作品。诗题虽为《采莲子》,可是作者没有描写采莲子的过程,又没有描写采莲女的容貌服饰,而是通过采莲女的眼神、动作和一系列内心独白,表现她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初恋少女的羞涩心情,表现了女子采莲的美好风情;《渔翁》是元代周权的作品。这首诗写的是渔人打鱼后把鱼卖了然后买了酒回来喝继而喝醉了,由此可看出诗人过的是自给自足,悠然自在的生活。从这个方面来看,两首诗体现出来的都是悠然自得、轻松自在的美好生活,故可以看出两者的生活态度是相同的。
故答案为:⑴ 抛莲子;卖鱼买酒
⑵ 示例:不同意。第一首写采莲女被英俊少年所吸引,因为勇敢抛出莲子被发现而娇羞的美好情态,表现了采莲生活的美好风情;第二首写渔夫收网买酒,酒醉晚归在夕阳与芦花满溪的傍晚的美好画面,表现了打渔生活的自在自足、闲适悠然。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打渔、采莲生活丝毫没有生活沉重之感,充满生活的幸福感、精神的美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可以归类为表现了相同的生活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要求你开始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14.(2020八上·鄞州期末)诗词阅读
登越州城楼
[宋]王安石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
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
浮云缥缈抱城楼,东望不见空回头。
人间未有归耕处,早晚重来此地游。
(链接材料)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上任伊始,便深入鄞县调查,著有《鄞县经游记》,详细叙述了在鄞县各地考察的情况。还率领十余万民工整修东钱湖。任鄞县县令三年,不仅兴修水利,还以低息贷谷于民,组建联保,平抑物价;同时首创县学,延聘名师,培养人才,开启四明学风。王安石在鄞县时的许多改革都取得了成效,很多成为后来在朝廷任宰相时“熙宁变法”的重要内容。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三年后告别鄞县,离任途中经越州(今绍兴),写下《登越州城楼》《登飞来峰》等名诗。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对“一梦三年今复北”中“梦”的含义的理解。
【答案】(1)表达了对鄞县的深深的追忆和眷恋之情。
(2)梦的含义有:改革初具之梦、改造鄞县之梦(含兴修水利、开创学风等)、全面推进改革之梦。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诗句“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是作者对当年来鄞县任职时的追忆,“从东望不见空回头”可知,作者离开时,即使看不见了,还不断地回头,表现了对此地的不舍,“早晚重来此地游”是说以后还会回来此地,表现了对鄞县的眷恋。
(2)本题考查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一梦三年今复北”是说,作者在鄞县的三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现在要离开了,这里的“梦”要结合链接材料,从诗人在鄞县的作为来概括,比如“兴修水利”“创县学”“开启学风”这是改造鄞县;“许多改革都取得了成效”“成为后来在朝廷任宰相时“熙宁变法”的重要内容”这是为了实现自己全面改革做了铺垫;上任伊始,便深入鄞县调查,详细叙述在鄞县各地考察的情况,说明诗人已经有改革的想法,可以据此概括。
故答案为:⑴ 表达了对鄞县的深深的追忆和眷恋之情。
⑵ 梦的含义有:改革初具之梦、改造鄞县之梦(含兴修水利、开创学风等)、全面推进改革之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注意结合链接的材料内容进行理解。
15.(2020八上·杭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①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释:①倩:请人代自己做。②扬州:当时为南宋杭击金兵的前线。
(1)词中一个“   ”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簪缨”一词运用借代手法,代指   。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借物抒情,读来催人泪下,请简要赏析。
【答案】(1)乱;达官显贵(或统治阶级)
(2)示例:作者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运用拟人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悲伤的新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一个“乱”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2)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运用拟人修辞,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寄托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故答案为:⑴ 乱;达官显贵(或统治阶级)
⑵ 示例:作者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运用拟人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悲伤的新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领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对重点语句要从诗句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16.(2020八上·浙江期末)古诗阅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①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驿亭:古代旅途歇息之处。秦观在1096年被贬谪至郴阳道,夜宿驿亭。
(1)结合知识卡片及背诵积累,可推测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
A.龟虽寿 B.浣溪沙 C.如梦令 D.采桑子
(2)“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C
(2)全词描绘了作者在贬谪途中夜宿驿亭的情景,风声阵阵、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等让人反侧难眠,表达了作者旅途凄凉寂寞和被贬谪的苦闷心境。
【知识点】词的文学常识;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A. 龟虽寿:乐府诗名。B. 浣溪沙: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C. 如梦令: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D. 采桑子: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故选C。
(2)《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借写贬谪途中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把旅途的孤独凄清和驿亭的寒冷萧瑟描写得让人读来如临其境。“风紧”“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让人反侧难眠,“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写“梦破”直到天明的所感所闻,表达了作者旅途凄凉寂寞和被贬谪的苦闷心境。
故答案为:⑴C
⑵ 全词描绘了作者在贬谪途中夜宿驿亭的情景,风声阵阵、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等让人反侧难眠,表达了作者旅途凄凉寂寞和被贬谪的苦闷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词不同词牌的结构,结合原词进行判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词人情感的理解。要求考生和我词的内容,结合词的关键语句,联系词人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
17.(2020八下·长兴月考)古诗鉴赏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答案】“疾”字是“飞快”的意思,既是指马蹄飞奔,也写出孟郊得到登科的消息之后的快乐心情;“春风得意”的拟人手法酣畅淋漓地写出诗人此时登科后的无限快意。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赏析的能力。此题属于开放类试题,选取角度合理,言之有物即可。答题步骤为:①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手法等);②结合词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也可从本词当中选择自己最有体悟的词句,围绕其所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疾”字是“飞快”的意思,既是指马蹄飞奔,也写出孟郊得到登科的消息之后的快乐心情;“春风得意”的拟人手法酣畅淋漓地写出诗人此时登科后的无限快意。”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故答案为: “疾”字是“飞快”的意思,既是指马蹄飞奔,也写出孟郊得到登科的消息之后的快乐心情;“春风得意”的拟人手法酣畅淋漓地写出诗人此时登科后的无限快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8.(2023八下·潍坊月考)古诗阅读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   的心理。
【答案】(1)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2)希望尽兴游玩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后两句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据此理解与分析描述即可,注意语言不要准确、生动、形象。
(2)“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⑵ 希望尽兴游玩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19.(2023六上·威宁期末)古诗阅读
遣 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   ”字看出。颔联中的“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答案】(1)泛;野花落
(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景,“啭”,鸟婉转地唱。写黄鸟在茂盛的树枝间歌唱,是从听觉写的,“泛”,漂浮。这句话写白鸥轻盈地在水上飞翔,是从视觉写的。因此 “轻”,从“泛”字看出。野花落,承啭枝,写春天的草木。春水生,承泛渚,写春水。
(2)《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故答案为:⑴泛;野花落
⑵ 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0.(2023八下·越城期末)阅读
诗经·十亩之间①
十亩之间兮,桑者②闲闲兮。行③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④兮。行与子逝⑤兮
【注释】①十亩之间:指郊外所受场圃之地。十亩,这里形容地很大,不一定是确数。②桑者:采桑的人。闲闲:宽闲、悠闲貌。③行:走。④泄(yì)泄:和乐的样子。⑤逝:还,返回。
(1)请推测,这首诗歌应该选自《诗经》中的哪个部分?(  )
A.风 B.雅 C.颂
(2)《十亩之间》全诗六句,重章复唱,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后人评价诗中一个“兮”字“使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A
(2)语气词“兮”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
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一般难度不大,注意一个“常”字和“名”字,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可列表比较或归类复习,增加得分把握。
⑵本题考查古诗文阅读理解。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风也叫国风,是不同地1区的地方音乐,共有160篇十五国风,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 上来的土风歌谣。《十亩之间》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诗歌大意为“十亩田间是桑园,采桑人儿真悠闲。走吧,与你把家还!十亩田外是桑林,采桑人儿笑盈盈。走啊,与你携手行”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故答案为:A。
(2)本题考查古诗文阅读理解。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这是《十亩之间》最鲜明的审美特点。首先,这与语气词的恰当运用有关。全诗六句,重章复唱。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很自然地拖长了语调,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与诗境表现的内容相关。诗章表现的是劳动结束后,姑娘们呼伴唤友相偕回家时的情景。因此,这“兮”字里,包含了紧张的劳动结束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感叹。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所谓动乎天机,不费雕刻。
21.(2023八下·平湖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嘉兴留别诸友①
[明]卞荣
春波门外上春船,春涨葡萄绿浸天。共君细细酌篷底,西望落日横孤烟。
倚篷横玉②彻三弄③,飞花谁遣回风送。须臾月出光满座,杯光滟滟金波动。
美人相逢良不多,美景岂可成蹉跎。为欢未久又为别,空劳春梦落春波。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在嘉兴春波门辞别诸友所作。②横玉:指笛子。玉,玉笛。③三弄:古曲名。即梅花三弄。
(1)小嘉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辞别友人,上春船,赏景、独酌、吹笛,满是离别的不舍。
B.“春涨葡萄绿浸天”一句写出了春日里,河水两岸的葡萄慢慢变大变绿的动感。
C.“西望落日横孤烟”一句中“孤烟”是指狼烟。
D.“飞花谁遣回风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朵不愿被风吹拂的画面。
(2)诗句“为欢未久又为别,空劳春梦落春波”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用第一人称把诗人当时的情感表达出来。
【答案】(1)B
(2)我与友人一同登上春船,欣赏嘉兴的美景,景色如此美丽,我们共同品尝美酒,吹奏笛子,时光如此欢乐。然而,欢乐的时光又是如此短暂,友人马上又要离开了,我对离别充满不舍,不愿与友人分离。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翻译分析古诗情感。注意题目要求是第一人称。
【译文】春波门外我和朋友一起登上春船,春季河水上涨,远望就好似葡萄般绿意染满了天空。
我和朋友在船篷底下慢慢斟酌,向西遥望发现夕阳西下,远处有人家煮饭的烟火升起。
靠着篷帆吹“梅花三弄”的笛子,纷飞的落花被风吹落。
一会儿月光洒满船舱,酒杯的酒水也闪着金光。
我和朋友相逢的机会实在不多,美景难道可以被磋跎浪费吗。
前不久我们还欢聚不久又要分离了,只留下美梦在春天的水波里。
(1)A:错误。和友人登春船,欣赏美景,品尝美酒,吹奏笛子,语气欢快,这时候还没有离别的不舍。
B:正确
C:错误,孤烟是指远处人家烧饭时升起的烟。
D:错误,是写风吹散花的场景。
故答案为:B
(2)翻译为:前不久我们还欢聚不久又要分离了,只留下美梦在春天的水波里。把翻译的句子扩充下,诠释“欢”和“别”,欢聚时的内容和情感,离别的情感。注意题目要求是第一人称,我是主人公。
故答案为:我与友人一同登上春船,欣赏嘉兴的美景,景色如此美丽,我们共同品尝美酒,吹奏笛子,时光如此欢乐。然而,欢乐的时光又是如此短暂,友人马上又要离开了,我对离别充满不舍,不愿与友人分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
对记诵积累有具体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正确理解并默写要求背诵的诗文名句;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正确划分浅易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
诗词鉴赏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
所考查的对象侧重于诗词曲的理解,主要题型在于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以及重点诗句、字词的理解和把握。
答题策略:
(1)描绘画面,分析意境:
方法:抓住主要景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加以扩展再现,再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概括画面的特点、情调、氛围即可。常用词语有:孤寂、冷清(凄清、冷寂、凄凉)、恬静(恬淡、幽静、静谧)、优美(清幽、清新、秀丽)、雄浑壮阔、萧瑟、肃穆等。
意境常见的表达一般用二个双音节词,共四个字,例如:
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凉、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雄浑壮丽、迷蒙飘渺等。
(2)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托物寓理、感物伤怀等)
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对比、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白描、言此及彼、意在言外、由远及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修辞手法:
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对偶、设问、反复、反问、互文等。
(附 解题格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
准确指出写作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写作手法;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对象的什么特点;分析表达技巧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注:诗词中表达技巧大多借助于对名句进行赏析
(3)赏析语言
答题思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总之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赏析思想内容
答题思路:分析表达的情感;揭示蕴含的哲理(常见于哲理诗,结合诗句准确概括即可)。
答题格式:诗歌通过描写了什么景色或刻画了什么人物等,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1.(2023七上·杭州月考)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而不见踪影。
(1)从两首诗所选择的意象中,可以判断甲诗所写的季节是   季,乙诗所写的季节是   季,从情感上看,都表现了   之情。
(2)刚从小学毕业,好友去了别的学校,你会选择以下两句诗中的哪一句送给你的好友,请结合你对诗句的理解说明赠送理由。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例2.(2023八上·威远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   ”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   ”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1.(2020七上·新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杨花①
(唐) 吴融
不斗秾华②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注释)①杨花:指柳絮。②秋华:盛开的花朵。
(1)“读诗重想象”。诗人将“杨花”比作   ,因为杨花   的特点与之相似。
(2)“读诗重品味”。从最后一句“唯”“独”二字中,能品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2020七上·义乌期末)赏析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园乐(其四)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形容松树高大的样子。②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
(1)诗句“落落长松夏寒”中的“夏寒”似乎违背了季节常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2020七上·下城期末)请为下面这首诗歌设计展现其意境的微电影镜头脚本。
送灵澈上人①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②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①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上人,对僧人的敬称。②杳杳:深远的样子。
镜头脚本设计
景别 摄法 整体画面 配音 预期效果
远景 从人物后方拍摄     钟鸣声 营造出   (氛围),表现出   (主题)。
4.(2020七上·慈溪期末)下面这两首诗都是咏荷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5.(2020七上·温州期末)诗歌鉴赏
(甲)西洲曲
南北朝乐府民歌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   、   。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6.(2023七下·浙江期末)诗歌鉴赏
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①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②飞上玉搔头③。
[注释]①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②蜻蜓:暗指头上之香。③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得此称。
(1)这是一首宫怨诗,诗中一个”   “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人极力描写人美、妆美、楼美、院美、花美、蜻蜓美、首饰美,运用   手法,揭示了诗中女主人公内心的孤寂痛苦,艺术技巧高超而独特,从而使本诗成为宫怨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2)简要分析”蜻蜓飞上玉搔头”一句的精妙。
7.(2023七下·期末)诗歌鉴赏
岁暮到家
蒋士铨<清>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诗歌的前六句诗人着重刻画了一个   的形象,具体表现在怜、   、   等几个动词上。
(2)赏析尾联中”愧”的表达效果。
8.(2023七下·浙江期末)诗歌鉴赏
少年行 王维(唐)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诗句分析。
(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   “和”   “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度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9.(2023七下·浙江期末)古诗文阅读
送人归京师①
宋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月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③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
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
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 :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③砧声:捣衣声。
(1)两文中的”愁”情完全一样吗?请分析说明。
(2)请选择其中一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渲染”愁”情的。
10.(2023七下·浙江期末)诗歌鉴赏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D.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手法:王诗用枣花、桑叶与牡丹进行对比,袁诗中苔花与牡丹形成对比。
(2)这两首咏物诗各自借所咏之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11.(2023七下·浙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夕次盱眙县①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②,听钟未眠客。
[注释]①次:停泊。盱眙:今属江苏, 地处淮水南岸。②秦关:指长安。秦:今陕西的别称,因战国时为秦地而得名。
(1)请结合诗歌内容,试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12.(2023八上·南浔期中)古诗阅读
【甲】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乙】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①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当时诗人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乙】诗中“乱花渐欲”描写花草向荣的趋势,准确而生动地把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甲】诗中“   ”的描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2)【甲】【乙】两诗都描绘了江南明媚的早春景色,但从尾联来看,写作手法有明显差异,请你结合诗意分析两首诗尾联的主要手法及情感。
13.(2020八上·温州期末)诗歌鉴赏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渔翁
[元]周权
转棹收缗①日未西,短篷斜阁断沙低。
卖鱼买酒归来晚,风飐②芦花雪满溪。
注:①缗:mín,网鱼的绳子。②飐:zhǎn,风吹物使其颤动。
(1)用原文填空:采莲人因为   而“羞”,渔翁因为   而“醉”。
(2)有人说“采莲”“打渔”都是临水而居的一种生活方式,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结合这两首诗,请谈谈你的看法。
14.(2020八上·鄞州期末)诗词阅读
登越州城楼
[宋]王安石
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
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
浮云缥缈抱城楼,东望不见空回头。
人间未有归耕处,早晚重来此地游。
(链接材料)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上任伊始,便深入鄞县调查,著有《鄞县经游记》,详细叙述了在鄞县各地考察的情况。还率领十余万民工整修东钱湖。任鄞县县令三年,不仅兴修水利,还以低息贷谷于民,组建联保,平抑物价;同时首创县学,延聘名师,培养人才,开启四明学风。王安石在鄞县时的许多改革都取得了成效,很多成为后来在朝廷任宰相时“熙宁变法”的重要内容。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三年后告别鄞县,离任途中经越州(今绍兴),写下《登越州城楼》《登飞来峰》等名诗。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对“一梦三年今复北”中“梦”的含义的理解。
15.(2020八上·杭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①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释:①倩:请人代自己做。②扬州:当时为南宋杭击金兵的前线。
(1)词中一个“   ”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簪缨”一词运用借代手法,代指   。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借物抒情,读来催人泪下,请简要赏析。
16.(2020八上·浙江期末)古诗阅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①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驿亭:古代旅途歇息之处。秦观在1096年被贬谪至郴阳道,夜宿驿亭。
(1)结合知识卡片及背诵积累,可推测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
A.龟虽寿 B.浣溪沙 C.如梦令 D.采桑子
(2)“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7.(2020八下·长兴月考)古诗鉴赏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18.(2023八下·潍坊月考)古诗阅读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   的心理。
19.(2023六上·威宁期末)古诗阅读
遣 意①
〔唐〕杜甫
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   ”字看出。颔联中的“    ”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
20.(2023八下·越城期末)阅读
诗经·十亩之间①
十亩之间兮,桑者②闲闲兮。行③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④兮。行与子逝⑤兮
【注释】①十亩之间:指郊外所受场圃之地。十亩,这里形容地很大,不一定是确数。②桑者:采桑的人。闲闲:宽闲、悠闲貌。③行:走。④泄(yì)泄:和乐的样子。⑤逝:还,返回。
(1)请推测,这首诗歌应该选自《诗经》中的哪个部分?(  )
A.风 B.雅 C.颂
(2)《十亩之间》全诗六句,重章复唱,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后人评价诗中一个“兮”字“使诗句与诗境、语调与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请谈谈你的理解。
21.(2023八下·平湖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嘉兴留别诸友①
[明]卞荣
春波门外上春船,春涨葡萄绿浸天。共君细细酌篷底,西望落日横孤烟。
倚篷横玉②彻三弄③,飞花谁遣回风送。须臾月出光满座,杯光滟滟金波动。
美人相逢良不多,美景岂可成蹉跎。为欢未久又为别,空劳春梦落春波。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在嘉兴春波门辞别诸友所作。②横玉:指笛子。玉,玉笛。③三弄:古曲名。即梅花三弄。
(1)小嘉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辞别友人,上春船,赏景、独酌、吹笛,满是离别的不舍。
B.“春涨葡萄绿浸天”一句写出了春日里,河水两岸的葡萄慢慢变大变绿的动感。
C.“西望落日横孤烟”一句中“孤烟”是指狼烟。
D.“飞花谁遣回风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朵不愿被风吹拂的画面。
(2)诗句“为欢未久又为别,空劳春梦落春波”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用第一人称把诗人当时的情感表达出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