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课标:
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自古以来,婚丧嫁娶是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中古时期的西欧,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
教士主持解除婚姻的场面
引言部分反映了基督教会在西欧基层社会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古希腊时期: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
——亚里士多德著,日知等译《雅典政制》
①根据史料指出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主要机构是什么
②村社如何行使“基层自治”权?
村社自治
根据“史料阅读”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代希腊实行民主政治 B.雅典人在18岁时就能成为公民
C.村社是雅典的基层组织 D.陪审法庭可以审理公民权案件
B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庄园自治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封君封臣制度
庄园与农奴制度
(1)管理者: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
(2)职能: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庄园是地方事务的管理者,是地方法规的制定者,是地方案件的审判者。从范围来看,真可谓事无巨细在它的视野之内,一些法庭不仅能够处理邻里吵架、小偷小摸、乱倒垃圾、财物丢失、债务纠纷、土地的转让继承等极为具体琐碎的事情,而且也能处理审判诸如杀人放火、盗窃之类的重大案件。
——齐世荣主编《西欧封建社会》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庄园自治
2.城市自治
城市在何时、何种方式获得自治权?
(1)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通过谈判、武装斗争和金钱赎买等方式,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这种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
封建领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
(1)管理者: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
(2)职能: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
(2)管理者:行会或商会
【行会和商会】
为了对付封建主的侵扰,保护辛苦学得的手艺免遭逃亡农奴的竞争,捍卫同行业者的共同利益,也为了垄断本行业生产和经营,避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城市手工业者按行业组成特殊的团体——行会。
为了确保商业贸易的独占权和其他权益,城市商人也联合起来组建自己的团体——商人公会,简称商会,商会在规范城市商品交易、防止无序的恶性竞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3)职能: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巴黎商人行会的会长拥有广泛的权力,他的司法审判权不但及于商会成员,而且及于全体巴黎市民,他负责城防建设,监督道路桥梁的修筑,主持城市警务及粮食供应,并征收赋税,可见他的政治作用之大。
—齐世荣主编《西欧封建社会》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1.庄园自治
(1)管理者: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
(2)职能: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2.城市自治
(1)管理者:行会或商会
(2)职能: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基督教会
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
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P.53)
(宣讲教义,开办学校,主持婚丧嫁娶等生活仪式,兴办慈善机构及医院。)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
(三)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国别 基层单位 基层治理表现
英国
美国
法国
自治市
乡镇
自治市镇
背景
近代西欧民族国家产生,社会经济发展;
表现
1、自治市镇
1835年颁布法律,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中央政府对基层的
监管指导较多
自治市镇→社区组织
特点:自治传统浓厚
继承地方自治传统,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工业革命造成数目庞大的农村人口离开了原先的社会网络,流入城镇,形成都会底层的无产阶级,陷入贫困、愚昧、脏乱、疾病、失业以及各种堕落、犯罪的生活状态,已经不是昔日的教会、慈善事业或者济贫法所能因应。
——钱永祥《自由主义如何看见“底层”》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近现代城市基层治理面临哪些挑战?
纽约市总面积达1214.4平方公里,1790-1910年,人口快速增长,年均增速4.8%,从4.9万人增长到476.7万人。
失业
养老
环境污染
贫困
①背景:工业革命以来,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日益复杂,传统的社会救济遇到瓶颈。
②表现:城市分成若干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和协调;
原因:
①政府认识改变: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
②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1955年《报告》
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
居民自我管理,参与政府决策
2、社区组织
表现: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
意义: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政府
社区
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开始形成:
工业革命后
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二战后)
进一步发展: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20世纪80年代后)
(三)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自治市镇→社区组织
20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学思之窗】p106
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 ——英国《竞争求质量》白皮书(1991年)
【历史纵横】p107 社区管理的市场化改革
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各国纷纷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还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多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社会的有效分工。
变化: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
而是引入企业管理办法,实行市场化改革。
阅读材料,指出20C80、90年代来社区管理的新变化?
你怎么看待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如何看待:地方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引入市场化手段,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区和居民积极性,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古希腊
西欧封建社会
近代
(工业革命后)
现代
(二战后)
村社自治
庄园自治
城市自治
基督教会
自治市镇
↓
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西方基层治理的特点
①基层自治是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②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③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相结合,即对内的民主治理和对外的独立自主;
④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20世纪
80年代后
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材料一:据统计,宗教改革前至少有110座养育院和2000多家施物所归教会所有,在这些场所接受救济的贫民有近9万人……
——彭迪先《世界经济史纲》
材料二:林里吉斯圣三一行会规定:当会员陷于贫困时,有权利从行会的收益中获取生活救济。 ——金志霖《英国行会史》
材料三:中世纪的庄园对贫困佃农的救济,包括为寡妇和幼子谋生,对孤儿提供监护和救助。 ——《中世纪欧洲贵族的生活》
阅读材料,说出欧洲中世纪有哪些机构在进行社会救济?
行会救济
教会救济
封建庄园救济
救济特点:随意性、应急性的补救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7世纪初
济贫制度
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制度
1935年
社会保障制度
二战以后
福利国家
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美国《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建立
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1)过程
材料一: 17世纪初的英国,随着圈地运动的开展,大量失地农民流入城市。工业处于萌芽阶段,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有限,造成了庞大的贫困失业大军。同时加上人口增加、农业歉收、饥荒和对外扩张等一系列因素,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开始引发社会冲突,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严重威胁。
根据材料,分析英国建立社会济贫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圈地运动带来社会贫困人群扩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缓和矛盾,维护稳定统治需要;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是这一法律制度的发端,而且为这一法律制度的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
·1662年,斯图亚特王朝通过的《住所法》,这部法律规定,贫民须在其所在的教区居住一定年限可以获得救济。1795“斯皮纳姆兰制”允许家内救济,成为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措施。
·1834年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取消家内救济以减少受救济的人口和济贫的支出,工人的生存状况愈发降低,重要性逐渐降低。
材料:工业革命后,德国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但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较差,工人运动日益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见识的资本家认为要获得长远利益,有必要适当改善工人的待遇。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统治者认为,要防止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还需要用温和的手段缓解工人的对抗情绪,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来编织这张安全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①经济: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社会问题: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运动高涨;
③统治者认识到专门依靠武力难以解决问题;
原因:
措施:
·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通过颁布法令并强制实施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
·《疾病保险法》规定:凡年薪在2000马克以下的农业工人、仆役、小学和家庭教师、剧场雇工、船员以及从事家庭工业者必须进行强制保险, 保险费用雇主和雇工各承担1/3和2/3, 其中工人缴纳的保险费一般占每天工资的1.5%;疾病保险的内容包括免费诊治、医疗护理、死丧葬费合病中养病费。
材料三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
1930年美国失业者
经济萧条中饥饿的母亲
罗斯福签署《社会保障法》
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美国开始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7世纪初
济贫制度
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制度
1935年
社会保障制度
二战以后
福利国家
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美国《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建立
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知识回顾【纲要下】p118
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建立“福利国家”
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过程
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就不能保全少数富人。
——美国总统肯尼迪
(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7世纪初
济贫制度
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制度
1935年
社会保障制度
二战以后
福利国家
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美国《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建立
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2)评价
积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1)过程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发展
历程
②新中国成立后:
①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根据1977年苏联宪法)
2.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意义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覆盖全民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2019年
日趋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开放后
发展
1951
《中华人民共和国
劳动保险条例》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建立
目前
我们靠什么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这是根本途径。要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搞“杀富济贫”。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的机会。要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防止落入福利主义的陷阱,我们不能等靠要,不能养懒汉。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等调节的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
——《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不搞“杀富济贫”》
中央财办副主任韩文秀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课堂探究
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不同:
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古希腊
西欧封建社会
近代
(工业革命后)
现代
(二战后)
村社自治
庄园自治
城市自治
基督教会
自治市镇
↓
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小结
基层治理
社会
保障
17世纪初
济贫制度
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制度
1935年
社会保障制度
二战以后
福利国家
英国济贫法
↓
欧洲济贫制度
德国初步建立
社会保险制度
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建立
资本主义
国家
社会主义
国家
苏联:根据1977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20世纪
80年代后
社区承担了
更多的政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