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10:4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进;
2.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起源和演变。
2.难点: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依据和赋税政策调整的作用,认识赋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000年,河南省尉氏县后大庄村元墓出土的纳粮彩绘壁画,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向封建政府纳粮的画面:仓房前一群农民肩负粮袋,准备将粮食入仓;右侧树荫下,一名身着红袍的官员坐在朱红色桌案后进行登记,案上摊着文书簿册。数千年来,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
——教材92页导言
材料中体现出农民与国家怎样的赋税关系?
赋役制度:
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征发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赋税
徭役
田赋(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其它杂税
兵役
力役
杂役
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
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秦朝
汉朝
从秦短期暴政而亡,你有什么启示?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田赋税率极高
(收泰半之赋)
口赋(人头税)极重
更卒、正卒、戍卒:秦17岁、汉昭帝23岁
休养生息、税率大大降低
(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口赋(7—14)每人每年20钱
算赋(15—56)每人每年120钱,商人和奴婢加倍)
财产税(如车船税、算缗钱、税民资等)
特点:田租较轻,但人头税很重(舍地而税人)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材料一:“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秦)耤令田十亩,税田二百四十步,三步一斗,租八石(相当于十分之一的税)。”
——岳麓书院藏秦简
1、秦汉
拥有70亩土地的汉代老王一家缴税多少?
大孙3岁
女儿30岁
老王 52岁
老王妻子 50岁
儿子23岁
儿媳22岁
小孙1岁
丁赋:3-14岁,每人每年20钱
15-56岁,每人每年120钱,共620钱
其他:大龄剩女,每人罚5算,加600钱;如有六畜,还需缴税。
徭役:老王和小王都要承担徭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2、魏晋
这三个方面的改革,意义十分重大,直接促进了拓跋鲜卑进一步汉化。拓跋鲜卑真正摆脱游牧的生活方式,向农耕定居转变,就是由此开始并完成。
——李文才《 两晋南北朝十二讲 》
温故知新: 如何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p22
进入中原,放弃劫掠,实行俸禄制。遭遇农业文明之后,为了能够在中原地区站住脚,不得不转向农耕,推行均田制。均田制推出了,征收赋税依赖户籍制度。在均田制实行的第二年,太和十年二元,在重新确定户调田租标准的同时,北魏政府宣布实行“三长制”,以强化地方户籍的管理工作。三长制成立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整顿户籍,也就是有组织地把豪强地主荫庇的户口搜刮出来,编入国家户籍……三长制的推行,使得拓跋鲜卑完全摆脱了部落制的遗留而进入彻底的封建化,同时也有效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了北魏地方组织的建设,从而有力强化了北魏的皇权。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2、魏晋
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3、隋唐:
隋朝——租调役
唐朝·前期——租庸调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思考:实行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征收的重点是谁?
作用:
局限:
①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发展
②税收从劳役地租转变为实物地租
③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
①田赋过度依赖于均田制
②租庸调过度依赖于“人丁”
思考:唐初租庸调制有何积极作用?又有何局限?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3、隋唐:
唐朝·前期——租庸调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3、隋唐:
唐朝·后期——两税法
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唐朝改行两税法的原因?两税法有哪些内容。
原因(背景):
唐中期土地兼并破坏均田制;
安史之乱加剧社会矛盾。
户籍制度混乱;
内容:①量出为入
②简化税目:地税、户税
③定时:夏秋两次
④形式:货币缴纳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两税法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影响:
①简化税收名目,明确税收时间,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扩大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货币征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③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人头税开始被抛弃。
局限性:两税法未能遏制土地兼并,政府加征杂税,加重农民负担,社会矛盾加剧。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3、隋唐:
唐朝·后期——两税法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4、宋元:
宋朝——承唐制,征收两税+附加税
徭役扰民
王安石·募役法
(1)含义: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2)作用:保证农时,促进生产,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元朝——租庸调和两税法
税粮之外有科差
按户之上下征收丝和银两。
北方:租庸调,征丁税、地税
南方:两税法,征夏税、秋粮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5、明:
前期——两税(实物)和“金花银”(货币)
后期——张居正 “一条鞭法”
赋役合并
田赋征银
折银代役
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
白银流通量增加;
土地兼并及统治危机
(2023.1·浙江选考·5)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 大变革。下列项中, 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占据优势地位
真题演练
A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5、明:
前期——两税(实物)和“金花银”(货币)
后期——张居正 “一条鞭法”
赋役合并
田赋征银
折银代役
影响
②简化纳税项目,徭役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削弱,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解放剩余劳动力,促进劳动力商品化。
①赋税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③赋役的货币化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产品商品化。增加收入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6、清:
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康熙下诏: “海内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征收粮税,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 ——《清史稿·食货志》
雍正——“摊丁入亩”
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6、清:
雍正——“摊丁入亩”
清初沿用明朝“一条鞭法”,商品交换频繁,但弊病日益突出:满清入关后疯狂圈占汉人土地,农民因土地被圈占变成无业游民,社会治安恶劣。“丁额无定,丁银难收”造成钱粮亏空。1701年,宁波府“黯民倡照地派丁之说,与巨室相持”。为缓和矛盾,康熙年间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即位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1723年,全国推行“摊丁入亩”,具体做法是废除人头税,把一县的丁役银钱总额分别摊入每亩土地,从土地田赋中征收。此法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控制人口流动,增加财政收入。——摘编自王人骏、曲伟叶《清朝“摊丁入亩”制度探微》等
根据材料,概述摊丁入亩的背景。
清初沿用“一条鞭法“造成土地兼并加剧;流民问题严重;赋役征收影响政府收入;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化;连锁反应危及清政府的统治;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征银);雍正之前皇帝的探索经验。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6、清:
雍正——“摊丁入亩”
材料一:摊丁入亩,就是将历代相沿的人头税(丁税),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这直接废除了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由此,朝廷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废除人头税后,这种对“被征税”担心的消失,直接改变了古人的生育观念,中国由此进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时代,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全国人口为1亿,到嘉庆十七年已到3.6亿,这仅仅花了127年时间。
——摘编自《历史上影响中国人生活的四大改革》
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
②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雇佣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
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④隐瞒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促进了人口增长。
① 征税标准: 人丁为主 →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人身依附关系:必须服徭役 →纳绢代役 →折银代役
(以“庸”为标志)
③ 赋税形式: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转变
(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 征税种类:繁杂 →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⑤ 征税时间:不定时 → 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重农抑商,逐渐对商品征收重税。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及特点(发展趋势)
规律
总结
变化较大:强制性服役 → 可以纳绢代役 → 折银代役
田赋
人头税
徭役
变化不明显,征收标准基本上为土地
变化较大:秦汉(口赋、算赋)→隋唐(户调),两税法后则与田租合并征收 →清朝摊丁入亩后,废除了人头税的强制剥削。
演变
特点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商品经济的发展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说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明“一条鞭法”
唐“庸”
秦汉
告别田赋鼎 铭文
乾坤转,天地变,2006年1月1日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先例的开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亿万农民要歌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
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最后无法忍受,谁都逃不出这个怪圈。
黄宗羲的观点被总结为"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定律
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宣布全国废除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在我国征收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正式取消。
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关税:
海关依据国家的关税政策、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
中国关税起源与早期关卡密切相关。早期关卡属于“国家”之间的防御体系,政治军事功能第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卡开始延伸出财政功能。因此,我国早期的关税实际上是一种通过税。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关税发展历程
学习任务:阅读教材,梳理中国关税的发展过程
(1)古代中国
当时货物通过边境的“关卡”就要被征税。
存在国内关税和与国境关税并立的现象。
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西周
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并立
完全关税自主权
古代
近代(鸦片战争开始)
国内关税1937年正式废除
国境关税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代国家的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
(2)近代中国(1840-1949) 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收回
鸦片战争后
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
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明确提出主张
(废除不平等条约、要求关税自主)
p95【历史纵横】赫德
二.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南京国民政府
收回关税主权的努力(宣告关税自主,改订新约)
评价: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了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1927→1928→1930))
1.关税发展历程
(3)现代中国(新中国成立) 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
(1)古代中国 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协定关税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顺应民意,要求与各国“改订新约”,要求实现关税自主。刚刚建立的国民政府,面对满目疮痍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而关税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民政府急于收回关税主权,以增加财政收入。1934年,国民政府财政总收入1115506千元,其中关税收入353258千元。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全部税收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达60%~70%。
——摘编自薛平、胡长青、黄翠红《从“协定关税”到“国定税则”——关税自主运动成功的原因及其估价》
思考:国民政府为何在此时“要求实现关税自主”?
从“协定关税”到“关税自主”折射出的近代历史发展怎样的轨迹?
顺应民意,维护政治稳定;增加财政收入,缓解经济危机。
从丧失国家主权到追求民族独立。
原因:
轨迹:
新中国关税制度的发展
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
第一部独立的专门的海关税法,统一了全国关税制度。
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198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国务院据此重新修订发布了关税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关税的基本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促进作用。
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3)现代中国(新中国成立) 中国真正收回关税主权
【学思之窗】195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存在的基本问题是:总体关税水平过高,税率结构不尽合理,税则的商品分类目录不适应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等等。1985年颁布的同名税则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改变商品分类目录,调整进口税率。——摘编自黄天华编著《中国关税制度》
思考3: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的颁布有何意义?
为什么1985年中国要颁布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
原因: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后,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旧税则规定已不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因此1985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出台。
作用: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1914
北洋政府制定所得税条例(起步)
1936
国民政府公布所得税暂行条例(开始征收)
新中国成立后
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征收)
1980
不断完善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2.个人所得税的起源与演变
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一种税种。
(英国是开征个人所得税最早的国家)
p97【思考点】
为什么直到1980年中国才
颁布《个人所得税法》?
增加财政收入;
调节个人收入,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为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确保社会公平和国家有序发展.在个人和家庭收入整体差别不大的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征收的必要,所以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才制定颁行。
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所得税暂行条例。所得税最初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所得税曾进行三次重大修订和税负调整,三次修订和调整都是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累进税率级距差距小,最高税率订得较低,失去了调节收入、平衡负担的初衷。抗战结束后,个人所得税的继续开征,加大了工薪阶层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力,再加上所得税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终无疾而终。——摘编自何家伟《南京国民政府个人所得税制度略论》
思考4;近代个人所得税制度为何“无疾而终”?请谈谈你对该制度的认识?
原因:以解决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困难为目标,增加了人民负担;税收制度本身缺陷明显;抗战结束后,没有根据局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加大了人民对政府的离心力。
启示:个人所得税收制度的制定要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利益;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
的赋役制度
关税与个人
所得税制度
关税制度
个人所得税制度
朝代 赋役制度
秦汉
魏晋-隋
唐 前期
中后期


明 明初
正统
后期

田赋、人头税、财产税
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租调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两税法;募役法
租庸调与两税法,“科差”
两税法
金花银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