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高二期末复习
(选择性必修一: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 + 核心知识点 + 知识框架 + 知识梳理
课程标准 核心知识点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历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宗法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2)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3)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制度: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政治制度的探索、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4)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新中国的重要改革。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商周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夏 商 周 夏 公元前2070年,禹(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王位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 二里头遗址
商 公元前1600年,汤,盘庚迁殷→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
内外服制度: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
神权色彩;甲骨文。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今陕西西安西)→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1.分封制(封邦建国)
(1)目的:巩固统治。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2)作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传播文化,华夏民族形成,后期形成诸侯割据。
2.宗法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血缘同政治结合。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作用:保障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家国一体”。
注意:中国人对亲情、家族的认同观念亦受此影响。
3.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4.“青铜时代”,但青铜农具较少。
制度特征
原始民主传统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2、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大变革、大发展,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转型 项目 转型前 转型后
经济 工商食官、井田制 工商业私营化,小农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雏形出现
选官 世卿世禄制度、贵族政治 任命制度、逐步形成官僚政治
社会结构 贵族政治 小家庭形成,贵族衰落,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 神学思想占主导,思想处于蒙昧状态 思想解放,百家争鸣;《诗经》、《离骚》
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 私学兴起、打破贵族垄断,平民接受教育
民族关系 中原相对领先、战争、融合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趋势 ①由分裂走向统一;②社会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③民族融合,华夏认同。
3、秦—清(公元前221——公元1840):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程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王朝 秦朝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央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文书制度 三公九卿 中外朝制 尚书台 (东汉)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中书省) 内阁制 军机处
地方制度 郡县制 郡、县二级制→(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设道监察,道州县;藩镇割据) 州、县二级制→(改道为路)路、州(府)、县三级制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制度 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
【规律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原因:
(1)经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权的保护。
(2)政治:地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的需要,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4)自然环境:疆域辽阔,需要中央集权政权进行管理。
(5)直因:秦的强大与统一的完成以及后世的沿用。
2. 矛盾与趋势:
(1)矛盾: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2)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3. 影响:
(1)积极: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2)消极: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3、秦—清(公元前221——公元1840):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程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间 演变 特点
古代 雅典:民主政治 含有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制度千差万别
斯巴达:寡头政治
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 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中世纪 法国:等级君主制 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王权与基督教长期并立
英国:议会君主制
近代 英国:君主立宪制 1689年《权利法案》奠定基础 君主“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责任内阁掌握行政大权
19世纪议会改革,标志民主制度形成
美国:总统共和制 1775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政党政治,互相牵制
法国:议会共和制 1792年第一共和国 议会是国家政治的中心,有立法权;内阁对参议院负责;总统及其内阁政府对议会负责
1870年第三共和国
1875年宪法通过,标志着议会制共和国确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临时参议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 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 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帝。 政党政治; 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道路:
政权性质 政权形式 主要矛盾
革命根据地 苏维埃政权 工农民主专政 工农兵苏维埃大会 (人大制度雏形) 国共矛盾
(阶级矛盾)
抗日根据地 边区政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参议会(三三制) 政协制度雏形 民族矛盾
解放区 设置行政区 人民民主专政 (理论基础) 人民代表会议 国共矛盾
(阶级矛盾)
新中国政治制度完善与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 (国体) 人大制度(政体)政协制度(政党) 因时因势而变
中国古代、近代、当代有哪些重要的变法、改革?
(*掌握分析改革的思路:背景、内容、成效)
中国历代的变法与改革
富国强兵:
古代
战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张居正改革
救亡图存:
近代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民族复兴:
当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改革开放
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
封建制到资本主义
奴隶制到封建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八大
党的十九大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民主改革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改革开放
4.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进一步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2019年
2013年
2017年
2012年
第4 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名称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背景 ①经济:铁犁牛耕、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变动。 ②政治:战争频繁、 诸侯纷争,富国强兵、变法适应社会。③思想:百家争鸣、法家思想④统治者:秦孝公 ①鲜卑统一黄河流域; ②民族融合历史潮流; ③北魏社会矛盾尖锐; ④冯太后孝文帝推动 ①内忧外患: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起义不断、边患危机; ②统治者宋神宗。 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加深。
②统治者明神宗。
目的 富国强兵,社会转型 民族融合,社会进步,封少数民族建化(汉化) 挽救危机,富国强兵,维护统治 挽救危机,维护统治
结局 成效显著,商鞅虽死,新法犹存。 ①触犯旧贵族特权; ②严刑峻法,民众不满; ③统治者忌惮。 成效显著,但遭鲜卑贵族反对。 罢职,措施被废: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② 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③ 过于急进,忽视规律; ④ 宋神宗动摇(后期) 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被废止。
① 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②张居正个人。
1、中国古代的改革
第4 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名称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中华民国时期
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震撼了中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内容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改革教育(废科举,建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 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2、中国近代的改革
第4 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3、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改革
时间 特征 核心内容 作用
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前 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经济 国营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基
1953—1978 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体制,建立起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开展工业化建设曾起到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效;但它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其存在的弊端使企业失去活力。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20C90S初 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增强了企业活力,工业得到发展。
20C90S初—21C初 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企业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1C初,特别是十八大以来 确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对于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据殷墟卜辞记载,历代商王都以天干为名号,如大乙(太祖子履,即商汤)、太甲(太宗子至)盛庚(圆耀子旬)、武丁(高宗子昭)、帝辛(纣王子寿)等。这一现象可能直接涉及到商代的( )
A.国家组织形式 B.王位继承法
C.诸子分封次序 D.内外服制度
2.西周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周室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分封的异姓贵族。西周王室不仅将同姓不婚的习俗发展为以法律强制维护的礼制和社会规范,还进一步规定凡同姓不问远近亲疏、相隔几代,均不通婚姻。西周实行这一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稳固的政治格局 B.维护诸侯的独立地位
C.形成开放的治理结构 D.确立严格的等级秩序
B
A
【知识点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3.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 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 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4.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
A.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
C.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A
【知识点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5.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6.宋太祖鉴于五代枢密院权力过大的教训,将枢密院直接统兵权划给三衙,枢密院掌兵籍、虎符,有发兵之权,而不统兵。三衙有统兵之权,而不能发兵。兵部仍作为中央军事机构留存,但权力有所削弱。这表明,宋代( )
A.官员任免随意性强 B.建立严密规范的监察体系
C.武将政治地位低下 D.防范君权面临的潜在危险
c
D
【知识点一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7.在古典时期的雅典,由抽签产生陪审员组成陪审法庭,在控诉人与被告相继完成演说之后,开始进行投票,没有专门官员会对当事人在法庭上所作的陈述进行客观的总结。陪审员们根据他们对于所听到演说词的直觉反应投票判决被告有罪或无罪。这反映出古典时期雅典的陪审法庭( )
A.机构设置较为精简 B.司法审判程序极度紊乱
C.无需提供法律证据 D.直接民主存在一定弊端
8.元首制就其内容而言是希腊化的王权专制统治,但却披上了罗马共和的外衣……元首制和罗马早期的王政有所不同,后者是由元老院选举产生国王,而元首制是元首选定继承人,由元老院在形式上确认。据此可知,罗马帝国初期的元首制( )
A.维护了罗马居民利益 B.摆脱了希腊文化桎梏
C.带有明显的专制色彩 D.元老院权力逐步强化
D
c
【知识点二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9.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 )
A.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B.罗马的贵族寡头制
C.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D.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10.16世纪初,英国知识分子在身份上仍属于教会体系,大学手中仍掌握着教会所授予的特权。1545年,议会通过法令规定大学中的学院都必须宣誓对国王效忠,否则将被解散和改组。1571年,议会又通过了大学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守议会的法令。议会的这些法令( )
A.标志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B.促成了英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C.适应了世俗政治体系的发展 D.推动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D
c
【知识点三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1.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总统要求各大学实行“人学特别保障政策”,以提高少数民族的入学人数。2003年,得克萨斯州制定了“百分比计划”,宣布让州立大学入学考核超越学生的种族,使所有学生通过平等学术竞争争取大学入学的机会。这反映出美国( )
A.外来移民遭遇了种族歧视 B.民权法案在实践中废弃
C.政府重视高等教育普及化 D.联邦制权力结构的特点
12.1787年,保守派在制宪会议上宣称:主要危险来自“我们的州宪法的民主成分。人民所行使的政府的权力会把其他部门吞没。没有一部州宪法规定了足以抑制民主的办法。”这反映了美国当时( )
A.加强中央集权势在必行 B.宪法缺乏民主因素
C.1787年宪法具有局限性 D.人民权利缺乏保障
D
A
【知识点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3.钱穆先生在评价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时候说:“当时的政党,似乎误认分党相争为政治上最高的景象。分党相争的胜负,不能取决于民众,转而各自乞援于军人。一般党员,则凭借党争的美名,来公开无忌惮的争权夺利。”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仁人志士效法西方建立政党政治 B.中国政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目标
C.中国政党的组建缺乏基本的历史条件 D.各派军阀纷纷建立政党借此割据一方
14.1911年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并无华侨代表之规定,所以华侨并无选举权。唯有“坐旁听席”。但在1912年8月,中华民国出台的《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华侨的参议员的名额和选举办法。这种变化反映出( )
A.中国革命的包容性增强 B.国民党内部组织日趋完善
C.政党政治成为各方共识 D.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了充实
c
A
【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5.1940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颁布《二十年内典当地收回法令》规定:“典当地出典后未出二十年者,典物均得回赎,如典权人强将典物取得者,出典人均得以原典价回赎;如出典人缺乏现金无力回赎者,应将典物从典权人手中收回,照原典价与典权人订立借贷典约,按年利率一分行息。”这一规定意在( )
A.健全根据地财政体系 B.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C.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D.推动政治民主化建设
16.陕甘宁边区在第二次普选时,中国共产党把自已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让其它党派、阶层等当选,使他们得到参政议政的充分权利。这个举措( )
A.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
C.扩大了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