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10:5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交流范围有限,交流物种较少
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
——农史学家石声汉
结合教材课前导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
人口迁移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商品世界性流动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外传概况
同学们自主梳理:物种外传的时间、种类、传播区域。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2.表现
同学们自主梳理:物种传入欧洲和中国的情况,完成表格内容。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 17世纪
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玉米什么时候
传入中国?
玉蜀黍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俗呼包谷。
——(清)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
从少量种植到遍布全国
【课堂练习】请根据以下史料,提炼历史观点,并结合史实阐述。
玉米在中国的名目不一
材料信息
历史观点
玉米由美洲传入中国后,逐渐为国人所熟知并推广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学术争论】关于“玉米何时传入中国”
材料
对于玉米传入我国的具体时间国内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存在不同观点:
1956年,罗尔纲在《玉蜀黍传入中国》中提出的观点是,玉米传入我国的时间是明隆庆(即1567年~1572年)前后,由东南海路传入福建。
20世纪60年代,万国鼎先生撰文指出,国内有关玉米的最早文献记载是1511年安徽《颖州志》,由此推断玉米传入我国可能是在1500年前后,传入的途径为东南海路。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之前,玉米已经传入我国。1989年游修龄《玉米传入中国和亚洲的时间途径及其起源问题》根据1476年成书的《滇南本草》中一段“玉米须”的记载,论证了早在1476年之前玉米已经到达了我国。
——曹玲《明清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研究综述》
【思考】材料中关于“玉米何时传入中国”有哪些说法?哪些因素导致学者观点不一致?
马铃薯传播路径示意图
材料1:马铃薯传入英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种植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死板的英国人认为,马铃薯是对小麦面包营造的传统食物文明的破坏。直到1794年,英伦诸岛小麦歉收,面包价格暴涨,食品短缺引发社会骚乱,此时,对于要不要吃马铃薯,英国社会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在当时颇具声望的农学家阿瑟杨也宣称:马铃薯是“丰富之根”,可以保证英格兰人免受饥饿。
——《马铃薯的世界传播之旅》
材料2:19世纪(1848年),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第一次载有马铃薯的素描图,并记载了不同花色、不同叶形的马铃薯,说明在19世纪前期,我国的云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已有大面积种植,并有相当的产量,当时生产上所用的品种也并不单一,并已有压茎栽培和多种食用方法。
——金黎平博士(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材料一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学思之窗】p9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
明朝万历年间,甘薯通过海外贸易传入中国。
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
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原因: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②玉米、甘蔗具有耐旱耐瘠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
思考: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2.表现
同学们自主梳理:物种传入欧洲和中国的情况,完成表格内容。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观赏→18世纪中叶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
18世纪末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 17世纪
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
番柿,一名六月柿,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如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番,故名。
——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材料2:1622年荷兰占据台湾后,很可能传入番茄。康熙、乾隆年间的《台湾府志》、《台湾县志》、《凤山县志》等地方志中有多处“柑仔蜜”的记载。如“形如柿,细如橘,可和糖煮茶品”、 “形如弹子而差大,和糖可充茶品” 。
——摘编自刘玉霞《番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1:1521 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诺赫蒂兰(今新墨西哥城)残忍杀害了 25 万阿兹特克人,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他们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辣椒
秘鲁
墨西哥
西班牙
材料:辣椒原产美洲,大约在十六世纪下半叶进入中国,即隆庆-万历年间。……辣椒在亚洲的传播与葡萄牙人的关系更为密切……辣椒在中国的传播有 3 条路径:一是华北路线:浙江-江苏-山东,山东往北、往西传播;二是长江路线:沿长江西上,经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 再以湖南为中心,向贵州、四川、陕西、云南、广西、广东传播;三是福建路线:传播速度非常缓慢, 与台湾路线在福建交汇。
——整理来源于《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与传播路径》邹学校,朱凡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推广概况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0,填写下面表格
其他物种推广美洲 物种 影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作物
畜禽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
甜橙、柠檬
黄瓜、豌豆
甘蔗
鸡、牛、驴、马、猪、羊等
成为美洲主要粮食作物
丰富了美洲人的饮食结构
影响美洲社会经济结构
极大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小麦和水稻的推广:
小麦
水稻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种繁多,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3.咖啡与咖啡馆:
历史纵横: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
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休耕,众人就饥饿不足。任何乡间居民若有此作物可以仰赖,可以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的牲口肥壮,就等于拥有一大宝物。
——《哥伦布大交换》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耕地面积。
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材料2:17世纪晚期甘薯经琉球群岛,从中国传到日本……甘薯也向众人证明,有了它铁定不会断粮:四个不同的年月里——1832年、1844年、1872年、1896年大量日本人发现,自己是靠甘薯方才活了下来。
——摘自《哥伦布大交换》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2: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
——《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1: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种类。
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吃马铃薯的人》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1: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
——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材料2:包谷: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
——宣统元年湖南《永绥直隶厅志》
北美:水稻主要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玉米等外来高产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何炳棣、陈树平
美洲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史料阅读】p12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
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使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中国明清
据材料指出袁景晖喜悦中的“隐忧”?
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有什么特点?
提示:地位、内容、范围、时间、交流、结果方面
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双向互补性;范围具有全球性;时间具有长期性;结果具有双重性。
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的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哥伦布大交换》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推动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特点
积极
消极
新航路开辟后的
食物物种交流
哥伦布
大交换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小结
(2021·福建高考)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廣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
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
B
真题演练
(2023.6·浙江高考·19)从 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 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C
链接高考
(2023.1·浙江选考·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马铃薯主要传播路径示意图
(虚线代表 1492 年哥伦布探险以前,实线代表 16 世纪以后)
——据[日]21 世纪研究会编《食物的世界地图》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
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6分)
路径: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
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