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前后生产方式有何变化?
家庭式劳作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机器大生产(工厂)
手工劳动(分散)
机器大生产(集中)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工业革命(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政治条件
经济条件 资本
劳动力
市场
技术
其他 资源
政策
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殖民扩张(不平等贸易、黑奴贸易)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提供大量自由劳动力
英国有丰富的发展工业的资源
手工工场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工具趋专门化,工人技术纯熟
17世纪中叶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提高生产力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材料:“在英国工业化之初,能够压倒潜在对手的有利条件之中,没有一个条件是绝对突出的。但是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马克垚 《世界文明史》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生产力:“蒸汽时代”
生产组织:工厂制度
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VS工业无产阶级
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加快、休闲娱乐、体育运动、文化教育
社会问题: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等
世界联系: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选择性必修2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生产方式之变: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e7d195523061f1c01ef2b70529884c179423570dbaad84926380ABC1F97BAEF0C8FC051856578EAB7874501A1FFE158C4981707381814BCC4D9A8E3554438DEE4FBCF5A5B4D2A8B0989AB57E8BAC65EB486172191761AFEFAD98399B7F929649E3C9CC3C2EDB05375483D52C873C1D6A323B353A12750684349CA2B1649B470708ACE6AB0C23D190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生产力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生产力变化:
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生产组织形式(劳作方式)变化:
工厂制度(集中劳作)取代零碎分散的劳作
(1)生产专业化:分散的手工工场——集中的手工工场
1.背景:
英国手工工场
英国家庭手工作坊
英国机器大工厂
(2)技术革命: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2.影响: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动,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一)生产力变化: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现代工厂诞生的标志:
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厂
工厂
工厂
制度
独立于家庭生产之外的,确立了近代生产原则、有组织地集中劳动的场所。
材料:“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取代人力、兽力、水力、风力……把大量的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厂房里,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的流水线,科学计算每道工序需要的时间,合理安排劳动力。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诞生了……”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建立在细致的劳动分工和使用机器的基础之上,是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组织。
(二)劳作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
2、工厂制度特点:
上班方式:
管理制度:
作业方式:
原料调配:
工人实行倒班制
工厂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
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
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确保机器昼夜运转
协同劳作、便于监督、保证效率和产品质量
迫使工人服从管理
控制生产资料
工厂生产
(二)劳作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
1、现代工厂诞生的标志: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厂
机器大生产
生产规模大
劳动力高度集中
分工细致
严格管理
生产资料归工厂主
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剧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材料:18世纪八、九十年代,像阿克莱特那样使用水力机的工厂,总投资约为三、四千镑。1786年大卫·戴尔的工厂投保资产为4800镑,1788年卡特莱特的“革命工厂”的投保资产为13000镑。
——斯坦利·查普曼《早期的工厂主》
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运用标准化原理把生产过程的时空统一起来创造了连续生产流水线。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美)
1911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应用标准化方法制定“标准时间”和“作业”规范,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
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运用标准化原理把生产过程的时空统一起来创造了连续生产流水线。
2.影响:
(二)劳作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
3.扩展:工厂制度引进中国
(二)劳作方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取代分散劳动
①官方——洋务企业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②民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世纪末,张謇、范旭东等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借鉴西方工厂管理经验,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2)意义: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1)表现:
大生纱厂
天津永利碱厂
张謇
范旭东
洋务时期民族工业分布图
近代的本质含义:机器大生产
取代手工劳动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自强求富
实业救国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蒸汽动力的使用,工厂制度的推广,新交通工具的出现,劳动力的大量增加,都使得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P27学思之窗)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生活方式之变: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前面有各种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描述
结合教材,归纳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
工业革命
劳作方式变化
生活方式变化
这个时代:英国工业革命
【史料阅读】p26
(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思考:材料中的城市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何应对?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英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应对: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①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
②促进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1)原因:
(2)影响:
①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
②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
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为适应对运输条件的需求,修建了多条运河。跨越英格兰与威尔士边界的兰戈伦运河正是其中之一。
1913年蒸汽挖土火车开凿运河
1869年苏伊士运河
1863年英国伦敦的大都会地铁,其干线长度约内6.5km,采用蒸汽机车。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田园》
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一幅田园画卷展现在主体育场内,马拉动的耕犁的工具,辛勤的挤奶妇女、野餐的家庭。
田园风光被高耸的烟囱取代,象征着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
(1)生产: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生活: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
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
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伦敦伊丽莎白塔:
俗称“大本钟”大本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
①机器生产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②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要求市民具备基本生活技能
①西方: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政府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②中国: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
材料1: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 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2)表现:
材料2:“每个学徒在工厂工作日或营业时间内须接受阅读,写作和算数,或其中至少一项内容的教育,教授 工作需根据特定学徒的年龄和能力选任一些慎重合适的人参与,出于该目的工场或工厂应提供教室或场地用于学徒教育。”
——《工厂法》1802年
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都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身心健康。
(1)表现:
材料:萨拉·古德(8岁)证言:我是高沃煤矿的矿坑通风口值班工人。......我早晨4点钟,有时3点半就起来,5点半以前出门。......有时清晨上班时,我非常瞌睡。
——《议会文件》1842年
由于缺乏公共卫生设施,
霍乱、伤寒和斑疹伤寒肆虐
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2)影响:
①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如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材料:新生的工业……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英国宪章运动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进步。
本课小结
链接高考
(2022·海南高考·14)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A
(2016.4·浙江高考·18)有学者指出:“经济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还沉浸在昏暗中的时候,阿克莱特的名字就成为那些在昏暗中发出最灿烂光辉的名字之一。”阿克莱特的“最灿烂光辉”之处是( )
A.发明了蒸汽抽水机 B.推行标准化生产
C.创立了近代大工厂制度 D.创制水力织布机
C
【解析】
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
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
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
链接高考
(2018·海南高考·19)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