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十课
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目录
01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0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法治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法治建设就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表现在三个方面,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力普法。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从“法制”到“法治”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建国初期:法制建设的开端和初创
(1)开端(1949)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
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建国初期:法制建设的开端和初创
(2)初创(50年代)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基础。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第一条 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
第七条 夫妻为共同生活的伴侣,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第十七条 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经区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调解无效时,亦准予离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思考:解读《婚姻法》的内容特点,并分析其体现“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
特点: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维护所有家庭成员的权益
本质: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1.建国初期:法制建设的开端和初创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2.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国家主席刘少奇遭到批斗。他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么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说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最终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0):法治建设新的发展
(1)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0):法治建设新的发展
(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1978年宪法做重大修改。此次修宪,比较彻底地剔除了"文化大革命"给政治制度留下的影响,成为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冶的基本法律框架。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0):法治建设新的发展
八二宪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五四宪法
反映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为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0):法治建设新的发展
1979年
1981年
1986年
1986年
1988年
请同学们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颁布这些法律文件的主要原因。
经济立法能为改革开放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减少外国的疑虑,更好地吸引外资,融入世界;用法律引导、推进和保障经济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4、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1)背景: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成就:
①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人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4、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法律统治的简称,是治国的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强调依法办事、法律至上,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
1.“法制”是“法治”的前提;
2.“法治”比“法制”更完整、更全面;
3.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
“一字之改”发生于何时?
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4、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③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体由在宪法统领下的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部分构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层次。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4、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3)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2、民主法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十八大以来(2012年):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加强宪法实施,维护宪法权威
推进三个立法,良法促进发展
推进三个依法,建设三个法治
深化司法改革,感受公平正义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十八大以来(2012年):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2)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人一个新阶段。
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
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从修改环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到制定慈善法、中医药法、反家庭暴力法,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从中小企业促进法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从快递暂行条例到增值税暂行条例,一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地施行,多层次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从国家安全法到网络安全法,从反恐怖主义法到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一批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法律正式颁布,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坚持立法先行,紧紧抓住立法质量,共制定法律28件,共修改法律137件次,制定修改行政法规266件次,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新成就述评 》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十八大以来(2012年):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问题”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十八大以来(2012年):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3)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人国家根本法。
自2004年宪法修改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又有许多重要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宪法修改是事关全局的重大立法活动,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十八大以来(2012年):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4)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十八大以来(2012年):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民法典》目录
第一编 总则
第二编 物权
第三编 合同
第四编 人格权
第五编 婚姻家庭
第六编 继承
第七编 侵权责任
附则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二章 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
第三章 姓名权和名称权
第四章 肖像权
第五章 名誉权和荣誉权
第六章 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5、十八大以来(2012年):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二、从“救国”到“强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依法治国,必将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促进人们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增强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顺利实施。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1.背景:
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李四光:用科学知识回报祖国的地质学家
华罗庚:最迷糊的店铺伙计、最优秀的数学家
雷锋: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
掏粪工人时传祥: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
焦裕禄: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的党的好干部
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孟泰:钢铁战线的老英雄
思考点:这些建国初期的“明星”身上折射出怎样的精神和风尚?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
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表现:
(1)道德风尚:健康向上。
(2)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3)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3.影响: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活动
红旗渠竣工
成昆铁路勘探
新中国电影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
1、80年代
(1)指导方针: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 ——邓小平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
1、80年代
(2)具体内容:"五讲四美三热爱"
80年代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
2、90年代——2001
(1)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推广文明服务用语,制定市民、村民公约,百城万店无假货,社会服务承诺制,文明上岗优质服务等形式)
(2)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3)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过程:
(1)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内容:
国家层面:是国家的建设目标,居最高层次,起统领作用
社会层面: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个人层面: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评价道德行为的基本标准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
(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习近平2016年12月9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
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看国家领导人怎么说?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
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时空坐标
法制
进程
精神
文明
1949
共同纲领
1954
五四宪法
1966
1976
造文革破坏
1980
五讲
四美
三热爱
1990
爱国
主义
教育
1997
依法
治国
八二
宪法
2001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
《公民道德建
设实施纲要》
2004
2006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
体系
20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和宪法修正案
2020
民法典
2010
(2023.1·浙江选考·23)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6分)
地 位:基础性
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
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