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是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内容的延伸,同时也为以后学习血液循环系统奠定了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共包括两个部分,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第一课时)以及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第二课时)。本文针对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涉及气体体积变化、压力等物理学问题,七年级学生缺少相关知识的储备。这对学生来说内容抽象,较难理解。需要借助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验工具,或者是相关的实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教学目标
1.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能说出肺的结构和功能。
2.课堂探究,会描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通过设计多种探究活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推测、交流、点评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本节课还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ppt图片等,使抽象知识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拟肺模型教具、注射管、气球等。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学生吹气球比赛。
教师:气球中的气体来自哪里
学生:外界空气进入同学肺中。
2.提问:气体为什么能够进出我们的肺
引入新课的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1.肺的结构和作用
教师:观察课本45页,总结肺的结构,描述肺的位置。
学生:左肺两叶,右肺三叶,位于胸腔中。
教师:人在平静中不知不觉每分钟都要呼吸16次,那一天我们呼吸多少次呢
学生:23040次!
教师:这个足以说明肺的重要性,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2.活动体验
活动一:让学生用双手按住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体验前先认识一下胸廓。
胸廓:由胸骨、肋骨、胸椎围绕而成的胸腔的骨质支架叫胸廓。
问题:你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是否发生变化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活动二:胸廓发生的这种改变是刚刚的感觉,进行科学的探究感觉往往是不准确,通过测量胸围差来验证。结论吸气时胸廓容积确实增大了,呼气时胸廓容积确实减小了。
教师:胸廓容积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展示动画屈肘伸肘引导学生了解骨的位置变化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教师:胸廓容积的变化主要是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 胸廓容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图示膈肌、肋间肌的位置,引导学生认识肋间肌和膈肌,演示动画——呼吸过程中膈肌、肋间肌的变化。
学生观察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改变了胸廓的左右径和前后径,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改变了胸廓的上下径。
活动三:探究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吸气后导致胸廓扩大
(1)学生分小组,利用自己的模型,模拟探究膈胸廓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2)引导学生指出模型的各部分分别代表的结构,学生小组讨论并由学生代表演示气球变大和回缩的过程。得出结论胸廓容积变大,肺扩张,气体入肺。胸廓容积变小,肺缩小,气体出肺。
活动四:
教师: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也在发生变化,胸廓容积变大,肺容积变大,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这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教师:展示课前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录制的注射器实验
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1)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1.按压活塞,拔出活塞,你有何感受?
2.堵住针头,按压活塞,你有何感受 松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3.堵住针头,拔出活塞,你有何感受 松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2)展示交流,得出结论
结论:一定条件下,气体的体积和压力成反比例的关系
(3)与肺模型相联系,总结肺容积变化与气压变化的关系
结论:肺的容积变大时,气压减小,此时低于外界气压,空气被吸入;肺的容积变小时,肺内气压增大,此时高于外界气压,空气被压出。
(三)总结梳理
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通过知识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条理性的认识。
(四)联系生活
重症肌肉萎缩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大家能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吗?
八、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节课的反思,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许多不足。对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课前一定要做充分准备,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让知识更加通俗易懂。在课上多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学生思考时留足思考的时间,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同时还应加强学习,促进自己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