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末检测
物理试题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其中第1-7题为单选题,第8-10题为多选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单选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正确,选对得4分,选错或不答得0分.多选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的物理学家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也探索出了许多的研究方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引入“重心”、“合力与分力”概念时,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
B.当时,就可以表示物体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用了极限思维法
C.在研究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时,伽利略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通过斜面实验证明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例如速度就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2.如图所示,粗糙木箱内有一物块,与右侧箱壁间用一根轻弹簧连接,此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若要使物块相对木箱底面向右运动,下列操作可能正确的是()
A.使木箱向上做加速运动B.使木箱向下做减速运动
C.使木箱向左做加速运动D.使木箱向右做加速运动
3.在机床、汽车等机器或设备中通常会使用一种叫做蜗杆传动的装置,如图所示,这种装置由蜗杆和蜗轮组成,从外形上看,蜗杆类似螺栓,蜗轮则很像斜齿圆柱齿轮.工作时,一般以蜗杆为主动件,当蜗杆旋转时,会带动蜗轮轮齿沿着蜗杆的螺旋面转动,蜗杆每旋转一圈,蜗轮轮齿会转动一格.若螺距为的蜗杆以每秒20圈的转速旋转,则半径为的蜗轮将获得的转速是()
A.B.C.D.
4.如图所示,一根轻绳的一端固定在墙上点,另一端绕过动滑轮悬挂一重物,其中滑轮与之间的细绳水平.另有一根轻绳,其一端与动滑轮的转轴相连,另一端点固定在直角墙壁的顶点上,此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光滑轻质滑轮的大小可以忽略.现缓慢移动轻绳端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端点沿墙壁水平向左移动,则变大,绳上拉力变小
B.若端点沿墙壁水平向左移动,则变小,绳上拉力变大
C.若端点沿墙壁竖直向上移动,则变大,绳上拉力变小
D.若端点沿墙壁竖直向上移动,则变小,绳上拉力变大
5.骑行是一项深受人们热爱的运动,如图是场地自行车比赛的圆形赛道.路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圆周的半径为,某运动员骑自行车在该赛道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运动员在骑行过程中,所受合外力为零
B.该运动员在骑行过程中,所受合外力沿路面向下
C.若该运动员以的速度骑行,则其不受路面给的侧向摩擦力
D.若该运动员以的速度骑行,则其不受路面给的侧向摩擦力
6.如图所示的光滑固定斜面,其倾角可调节.当倾角为时,一物块(可视为质点)沿斜面左上方顶点以初速度水平射入,恰好沿底端点离开斜面;改变倾角为时,同样将该物块沿斜面左上方顶点以初速度水平射入,发现物块沿边中点离开斜面.已知重力加速度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离开斜面时,前后两次下落的高度之比为
B.物块离开斜面时,前后两次下落的高度之比为
C.物块从入射到飞离斜面,前后两次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之比为
D.物块从入射到飞离斜面,前后两次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之比为
7.如图所示,两物体相距时,在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以的速度向石匀速运动,而物体在水平向左的拉力的作用下以向右做减速运动.两物体质量相同,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则经过多长时间追上()
A.B.C.D.
8.有一质量的物体静止在足够长的粗糙竖直墙壁上,某时刻无初速度释放物体,并同时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施加外力,物体紧贴墙壁向下运动.已知物体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取,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过程中,乙情景中的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会发生改变
B.下落过程中,甲情景与乙情景中物体的速度都会一直增大
C.下落过程中,甲情景中的物体最大速度为
D.下落过程中,乙情景中的物体最大速度为
9.如图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放置质量均为的两个正三棱柱,其中固定在地面上,在外力作用下紧靠着中间夹有一个半径为、质量为的光滑圆柱,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撤去外力瞬间,对的弹力大小为
B.撤去外力后,落地时的速度大于的速度
C.撤去外力后,落地前的加速度小于的加速度
D.撤去外力后,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
10.如图甲所示,质量为的长木板放置于水平面上,其上左端有一质量为的物块,物块通过轻绳跨过光滑滑轮与质量为的物块相连,物块离地面高度为.时刻由静止释放物块,同时给长木板一水平向左的初速度,以后物块运动的加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物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木板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为,物块与木板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且物块始终在木板上.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乙
A.物块与不板间的动摩擦因数B.水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C.木板向左运动的最大位移为D.长木板的质量
二、实验题(共4+12=16分)
11、小明在家中用一根轻弹簧、水瓶、细线、墙钉和贴在墙上的白纸等物品,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如下:
ⅰ.先用图钉将弹簧一端固定在白纸上,弹簧另一端通过细绳悬挂矿泉水瓶(与墙、纸无摩擦),如图甲所示;
ⅱ.将另一细绳拴于细绳上点,并将细绳水平拉直后用图钉固定,在白纸上:记下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ⅲ.在保证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交换弹簧与细绳的位置,使其方向与(ⅱ)中对应方向平行,如图丙所示;
ⅳ.按照上述方法改变弹簧与细绳的夹角多测几次.
甲乙丙
(1)对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还需要用天平测出矿泉水的质量
B.还需要测量弹簧的原长以及图甲、乙、丙中弹簧的长度
C.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尽可能准确,弹簧与细绳的夹角应该越大越好
D.步骤(ⅳ)中每次重复实验时,都应保证点位置与第一次实验记录的位置一致
(2)小明在进行步骤(ⅲ)时由于粗心将水瓶中的水洒落了少许,但弹簧和细绳的方向都与(ⅱ)中平行,点位置也与(ⅱ)中重合,这一操作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造成误差.
1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时采用了两种方案,图甲是教材中的实验方案;图乙是拓展方案,其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甲乙
ⅰ.测量遮光片的宽度,挂上托盘和砝码,调节木板的倾角,使质量为的小车通过两光电门的时间一致;
ⅱ.取下托盌和砝码,称量出其总质量为,将小车从木板上点由静止释放,记下小车通过光电门2的时间,并测出点和光电门2的距离为,计算并记录加速度;
ⅲ.改变砝码质量和木板倾角,重复上述步骤并保证每次小车都从点释放,多次测量,作图得到的关系.
(1)在记录数据时,把作为合外力值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选填“甲”、“乙”或“甲和乙”);需要满足条件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选填“甲”、“乙”或“甲和乙”;需要在实验前平衡摩擦力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选填“甲”、“乙”或“甲和乙”).
(2)在方案乙中,由步骤(ⅱ)得到的加速度表达式__________(使用表示).
(3)该小组的田同学和郑同学都采用了方案乙进行实验,田同学操作正确,而郑同学在步骤(ⅱ)中只取下并称量了砝码的质量,也记为,并在没有取下托盘的情况下进行了操作(ⅲ).两位同学都将自己测量的数据作为小车所受合外力,绘制了图像,其中田同学的图像用实线表示,郑同学的图像用虚线表示,则他们得到的图像应是__________(选填图像下方的字母).若田同学测得图像斜率为,郑同学测得图像斜率为,图A中纵轴截距为,图B中横轴截距为,则托盘质量为__________(只可选用表示)
A.B.
C.D.
三、计算题(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共12+14+18=44分)
13.(12分)如图所示,质量为的物块在一大小为、方向与斜面成角斜向下的推力(力的作用线在斜面上的投影与斜面底边平行)作用下在斜面上以速度做匀速运动,运动过程中斜面一直保持静止.若某时刻,物块与斜面右边缘的距离为、与斜面底边的距离为,已知,斜面质量为.求:
(1)物块滑离斜面所需要的时间;
(2)物块滑离斜面前,地面给斜面的支持力大小
14.(14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的左侧有一以顺时针转动的倾斜传送带,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且与水平面平滑连接.水平面右侧竖直平面内有一以为圆心,半径的圆弧坡,以弧面最低点的点为原点、水平方向为轴,竖直方向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某时刻有一物体以初速度从水平面冲上传送带.已知传送带足够长,物体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求:
(1)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总时长;
(2)物体在传送带上相对传送带运动的总路程;
(3)物体返回水平面后,从右端飞出落在坡上的落点坐标.
15.(18分)一质量为的粗糙直木棒静置于水平地面上,木棒上端通过一轻绳跨过滑轮与质量为的重物连接,质量为的小环套在木棒上.时刻,小环以的速度从距木棒底部的位置沿木棒向上滑动,同时由静止释放重物.当木棒第一次与水平地面相碰时,连接重物的细绳断裂,且每次木棒与地面碰撞时均原速率反弹.已知木棒与小环间的滑动摩擦力,小环可以看作质点,且整个过程中小环不会从木棒上端滑出.取,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忽略空气阻力以及滑轮与轻绳间的摩擦力,求:
(1)时刻,小环和木棒的加速度;
(2)木棒第一次与地面碰撞时的速度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