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泰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 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10:1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试卷类型:A
高一年级考试
历史试题
2024.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
要求。
1.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宫殿、
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这反映了当时
A.处于仰韶文化时期
B.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C.奴隶制度走向繁荣
D.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2.表1中的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据此可知,周初
表1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天畏柴忱,民情大可见”
《尚书·康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君权受到民众制约
3.战国时期,孟子认为“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
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反映
了两者
A.阶级立场的不同
B.所处时代的迥异
C.治国理念的分歧
D.政治经历的差异
高一历史试题第1页(共8页)
4.秦朝从三公九卿到郡守、县令以及乡长、亭长、里长,层层设置官吏,权力自下而上
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的格局。这一
格局的形成
A.有效治理了大一统国家
B.根除了中央和地方矛盾
C.有利于对皇权进行制约

D.强化了对基层的治理
5.汉武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下列属于这一阶段的关键措施有
A.推恩令刺史制度西域都护府B.黄老无为大一统中外朝制
C.尊崇儒术党锢之祸盐铁官营D.河西四郡察举制均输平准
6.教师在讲《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时设计了三个学习主题:“宗教密码:三教相激”“文
化密码:时代意气”“交流密码:异域同天”。下列史实属于第三个学习主题的是
A.道教提出贵儒、尊道的主张
B.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
C.僧一行测算地球子午线长度
D.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7.隋文帝开皇三年,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的社会现
实,“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此后,中央政
府将此项措施推广至全国。这表明隋朝
A.实行轻徭薄赋
B.消除贫富分化
C.重视社会赈济
D.重视粮食供应
8.780年,唐朝颁行的两税法规定:将诸项税收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
收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户税按户等征钱,其标准兼顾人丁与资产,地税则是履亩
纳粮。由此可知,该税制的实行
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B.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
9.宋初,中央采取“制其钱谷”的方式管理地方财政,规定:“是月,申令诸州,度支经
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这一措施
A.削弱了地方的经济实力
B.有利于缓解边疆的危机
C.促进了国家统一的实现
D.主要针对“冗费”问题
10.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人辽国,潜移默
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材料表明榷场的设置
A.主要服务于辽国文化需求
B.推动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C.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D.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11.《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
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
A.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尊重各民族的习俗
C.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
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
高一历史试题第2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