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对此,你知道唐朝是如何向世界敞开自己的吗?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日本遣唐使的概况和影响
2.能理解鉴真东渡的目的和影响
3.能概括新罗国学习唐代的主要内容
4.能阐述玄奘西行的过程和影响
本课重难点:中日文化交流
知识讲解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2.目的: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1.背景: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知识讲解
3.概况:
(1)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2)跟随遣唐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3)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知识讲解
4.影响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讲解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5.人物简介
知识讲解
唐玄宗时期
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6.时间:
7.目的:
知识讲解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干扰而失败。
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药品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第四次出海,都未成功。
第五次东渡,遇狂风巨浪,境况险恶。且船漂流到了海南岛南部。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此次东渡中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第六次,753年,鉴真(66岁)一行终于抵达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
8.经过
知识讲解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准备东渡
9.影响:
知识讲解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来唐
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文化交往
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新罗引入中国医学、天文、历算成就
新罗仿照唐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
知识讲解
崔致远
有诗文集《桂苑笔耕集》
据史书记载,在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无论官费生考试,中举的新罗学生有58人。如李同、崔致远等都考取了进士。
秋夜雨中 (崔致远)
秋风唯苦吟,举世少知音。
窗前三更雨,灯前万里心。
登唐科第语唐音,
望日初生忆故林。
——章孝标《送金可纪归新罗》
海东烟波浩渺处,
旧朝衣冠小中华。
——朝鲜自称
知识讲解
四、玄奘西行
2.目的:
前往天竺取经
从长安出发,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3.过程
贞观初年
1.时间: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①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玄奘和弟子一边忙于宣扬佛法,一边从事梵文经典的翻译工作。在19年的时间里,玄奘和弟子共翻译出75部经论著作。
4.影响: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
②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知识讲解
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不至天竺,
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
岂能东归而生!”
知识讲解
《大唐西域记》共12卷,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撰文。书中记述了玄奘西行亲历138个地区和国家的见闻与概况,成为研究中亚和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也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大唐西域记》书影
事件内容 时间 目的地 途中遭遇 出行 方式 成就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唐玄宗
唐太宗
日本
天竺
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历尽磨难。
结伴
独行
《大唐西
域记》
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
唐招
提寺
比较鉴真与玄奘的异同
知识讲解
以史为鉴:
第一,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增强综合国力。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知识应用
1.(2020年青岛)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澶渊之盟
【答案】C
【解析】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交往,唐朝的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唐朝时期鉴真东渡促进了中印之间的交流,C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A排除;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的民族关系,与题意不符,B排除;澶渊之盟,属于北宋的民族关系,D排除。故选择C。
知识应用
2.(2020年山东菏泽)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是( )
A.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B.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C.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D.昂扬进取泽被东西
【答案】A
【解析】考查点:唐朝对外开放 解题思路: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文化双向互鉴,兼容并蓄,开放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同时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与文化,体现了文化互鉴。A正确;唐朝与吐蕃多次和亲,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这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与题不符,B错误;恩威并重怀柔为主是清朝的民族政策,C错误;昂扬进取泽被东西是唐朝社会生活特点,D错误。综上故选A。
知识应用
3.(2020年吉林)宋代赞宁说:“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下列体现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是( )
A.张骞通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鉴真东渡 D.玄樊西行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鉴真东渡,传播了大唐文化,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故C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定了基础,甘英出使大秦开通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玄樊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知识应用
4.(202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下列诗句能反映唐代中外交往的是( )
A.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停杯共说远行期,人蜀经蛮远别离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答案】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是李白的诗,写作此诗的目的是悼念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日本奈良人,日本遣唐留学生,他一生在中国长达54年之久,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C项能反映中外交往,符合题意;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故A项排除;“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反映的是唐代商贸情况,故B项排除;“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反映的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故D项排除。故选择C。
知识应用
5.(2020年北京)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均传播了唐文化,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也传播了唐朝文化,故A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期,与题干无关,排除,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知识应用
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
——日本学者井上清《日本历史》
知识应用
材料二“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中国史学家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
知识应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一说中国的哪些方面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
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
知识应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
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
中日之间海上交通技术的完善。
知识应用
课堂回顾
对外友好往来
对外友好往来
日本
印度
玄奘西行天竺
《大唐西域记》
遣唐使来华
鉴真东渡
双向交流,
兼容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