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10:24:11

文档简介

19.(15分)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图6: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家与世界各地区之间间贸易往来密切。亚、非、拉美等地
区成为主要的商品输入地。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拓展商品销售市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场的时代特征。据此判断,该图为19世纪中后期。(5分)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7:世界贸易主要集中于亚欧大陆:亚欧大陆间的贸易包括陆上、海上两条线路:阿拉
1.C2.A3.A4.D5.D6.B7.B8.D9.D10.A11.C12.A13.C14.B15.C
伯人成为沟通中西贸易的桥梁;意大利商人在欧洲国际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反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出中古时期亚欧大陆间的贸易以“转口贸易”为主的时代特征。据此判断,该图为13
16.(12分)
14世纪。(5分)
(1)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官民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国家与地方豪强)。(6分)
图8:欧洲国家主导世界贸易: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
(2)从规范官员行为的角度作答;
并进,奴隶贸易盛行。在亚、非沿海地区建立了多个商站。这符合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
从注重民生民本的角度作答;
易范围扩大的时代特征。据此判断,该图为16一18世纪中期。(5分)
从推进制度创新的角度作答。
(6分,若答出不可借鉴内容的不得分)
17.(14分)
特点:“五伦”“十义”改为“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等信息,反映出儒家思想依然是国
家治理的重要依据,但也摒弃了其关于封建伦理的内容(3分):
“臣民”“忠良之臣”改为“国民”“忠良之国民”“君主”改为“元首”等社会称谓的变化,删
除“一家之有主仆,亦如一国之有君臣然”等信息,反映出国家治理中民主平等观念与国
民意识的增强,别除了专制主义的成分(3分):
“臣民”改为“国民”、“事君”改为“谋国”等信息,反映了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否定
了传统中国“家天下”的观念(3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
原因:从近代民族危机刺激民族意识觉醒的角度作答;
从辛亥革命结束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作答:
从西学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的角度作答。
(5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
18.(14分)
(1)特点:主要集中于中部和东北地区;建筑形式以苏式建筑为主。(4分)
原因:从一五计划开展的角度作答;
从中苏关系友好的角度作答;
从出于国防安全的角度作答。(6分)
(2)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工人数量增多,对住宅的需求量增加;(2分)
我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集中资金投人生产性建设。(2分)
(若从其它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的情给分。)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第1页(共2页)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第2页(共2页)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4.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提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在这里,荀子强调了
A.诸侯争霸的基础 B.中央集权的措施
C.实现治平的手段 D.严刑峻法的必要
2.汉武帝时期,在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如漕渠、白渠、龙首渠、六辅渠、灵轵渠、成国渠等,形成“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水利网。 由此可见,当时关中地区
A.农业生产环境改善 B.成为全国粮食生产中心
C.民众生活水平提高 D.水运发展促进商贸繁荣
3.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匮乏。唐王朝相继发行“乾元重宝”“重轮乾元钱”,对“开元通宝”的比价分别为一当十与一当五十。这样,“重轮乾元钱”“乾元当十钱”“开元钱”三钱并行。这一现象在当时
A.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B.解决了市场的钱荒问题
C.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苏辙认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他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A.缩小了贫富差距 B.缺乏社会基础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背离改革初衷
5.雍正皇帝在西南边疆开展改土归流。地方流官在乡村推行乡约和义学教化,培养出一批积极参加维护儒学道统的社会活动的少数民族绅士。这一现象有利于
A.加强边疆地区的自治能力 B.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C.落实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 D.增强西南地区的文化向心力
6.左宗棠认为:“(民用工业)若由官给成本并商之利而笼之,则利未见而官已先受其损,盖商与工之为官谋,不如其自为谋,其自为谋也尚有工与拙之分,其为官谋更可知也。”由此可见,他主张
A.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 B.通过私人资本创办民用企业
C.摒弃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扶持民族工商业实现民族自强
7.19世纪90年代初,广州机制丝在生丝出口中占比为“十之六七”,1894~1895 年为 89.4%,1900~1901年上升到96.8%。这一变化
A.阻断了中国的现代化 B.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引发了列强的资本输出 D.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8.1912年8月,同盟会在北京改组为国民党。与同盟会纲领相比,国民党纲领没有提及孙中山关于地租和地权的政策,删除了“男女平权”主张,“行政统一”号召被“政治统一”所代替,但保留了支持“地方自治”的条款。这些调整说明
A.政党政治臻于成熟 B.革命党人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C.社会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D.国民党致力于达成政治目标
9.1940年9月成立的延安自然科学院与光华农场等合作,深入农村,在广泛调查、试验的基础上,找出了在边区种植棉花的合理办法,提出了一套关于下种、定苗、打卡以及促进早期开桃等栽培技术。 由此可见,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创办
A.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B.奠定了中国高等教育基础
C.提高了边区民众科学素养 D.适应了边区建设的迫切需要
10.1979~1984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由18亿余亩减少到16.9亿亩,平均每年减少近2000万亩。粮食亩产由337斤提高到 481斤,平均每年增长24斤。这一现象的出现
A.适应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B.引发了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C.解决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D.促进了育种技术的进步
11.有学者认为,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所体现的双向互动的权利与义务原则,始终制约乃至威胁着国王公共政治权威的存在,从而使整个社会“趋向于无政府主义和分裂”。他认为中世纪西欧
A.封建制度造成国家分裂 B.制度设计缺乏理性思考
C.契约关系影响政治局面 D.君臣关系主导国家政治
12.直到13 世纪,在欧洲本地之外进行冒险的商人所做的贸易仍然脆弱地依靠着统治者;长距离冒险关心更多的是好奇、罕见之物和奢侈品而不是出售大宗商品。这反映出当时
A.商业活动水平有限 B.东方货物受到追捧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政府主导对外贸易
13.从 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美国每次大选获胜的新总统都倾向于把政府官职通过“配额”的形式,分发给同党成员和亲信。该行为
A.旨在扩大总统权力 B.完善了政党政治
C.容易滋生政治腐败 D.提高了行政效率
14.图 1为 1870~1913 年英、美、法、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其中,丙代表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15.1908年,英国通过第一个《老年人养老法案》,规定对年满70岁的老人发放养老金;1911年,颁布《国民保险法》确定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1921年,颁布新的《国民保险法》,加大了保险力度。这体现出英国
A.建立起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B.开始推行社会福利制度
C.以立法形式保障福利政策实施 D.形成了现代福利国家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2分)公元前 106 年,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考察地方政治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察六条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苛暴,剥戮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样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
《汉书·百官志》注引蔡质《汉仪》
(1)“考察六条”意在解决哪些社会矛盾 (6分)
(2)“考察六条”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有何借鉴意义 (6分)
17.(14分)《中学修身教科书》是蔡元培于清末编写的一套教科书;民国建立后,随即对其做了修改(1912年5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 1 《中学修身教科书》修订比照(部分)
结合《中学修身教科书》修订内容的变化,概括民国初年国家治理理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50年代的工人新村及住宅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156项”工程工人及其家属的居住问题,我国建设了大量工人新村。
—据周千智《“156 项”工程工人新村更新策略研究》等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华北地区职工住宅标准单元
一梯两户、一户两室(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 一梯三户、一户两室(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
——孟璠磊等《新中国计划经济初期工人住宅设计标准演变及其遗产价值研究
(1949~1962)》
(1)指出图2、图3 反映的工人新村建设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对华北地区职工住宅标准单元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4分)
19.(15 分)图6、图7、图8 是世界史三个历史时期(13~14 世纪、16~18世纪中期、19 世纪中后期)国际贸易路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提取图 6、图7、图8 的国际贸易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5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