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阶段性检测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阶段性检测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01 10:22:09

文档简介

高二学业水平检测(二) 2024.1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 案 D A A B B B A B C C A C A B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4分)
(1)实质:是维护传统礼教精神与主张近代法治精神之争。理由: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受西方思想影响,追求法律平等,主张减轻刑罚,编制新律法。礼教派立足中国传统中华法系来修律,主张维护传统的伦理纲常,强调家族宗法观念。(4分)
(2)特点:《大清新刑律》是时代的产物;清政府通过立法形式推行,具有新旧杂陈、中西结合的特点;使中国在法律发展方面融入了世界。(6分)
原因:清末,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当时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内忧外患,清政府下旨推行新政,通过修律来维护自身的统治;西学东渐,中国出现礼法之争,《大清新刑律》是礼法两派妥协的产物。(4分)
17.(13分)
(1)区别:县代表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治理,贯彻政府的法律和意志,是地方行政机关;而乡里是是具有地域、血缘特征的社会组织,也是与乡民联系紧密的基层组织;国家对基层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基层自治的功能逐步削弱。(6分)
联系:乡里配合县的施政,在县与乡民之间起到纽带作用;县通过乡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提高基层治理能力。(4分)
(2)关系:户籍编制的基础是乡里制度为代表的基层组织;乡里制度承担赋役征发的职能;户籍制度是赋役征发的依据。(3分)
18题.(14分)
(1)15世纪末-16世纪初,原产于南美的马铃薯,在新航路开辟后,伴随人口的迁移东传至欧、非、亚及大洋洲,并经由欧洲传回北美。(必须包含时间、地点和相关事件2分)。
(2)结论:17世纪-19世纪上半叶,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逐步在欧洲普及。(2分)
理由:
从史料记载的时空角度看:材料2证明18世纪中期还没有普及;材料3证明与17世纪晚期相比,18世纪晚期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下降接近一半,并且与材料4的政府政令推广形成佐证;材料5的饥荒证明在19世纪上半叶时土豆已经是主食。研究范围涉及荷兰、佛兰德、德国、英国等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
从史料记载的内容角度看:从农业生产种植范围扩大、社会生活食物消费、国家治理推广等视角推动了马铃薯在欧洲的普及。
从史料来源角度看:涉及多种史料互证,有政府文告原始史料、历史学家研究成果、计量史学。(任意两个视角,史论结合4分)(结论、理由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3)改变了欧洲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提高了欧洲粮食产量,促进欧洲人口增长;主食种过度依赖单一品种,影响粮食安全。(6分)
(14分)
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发展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演变。(2分)
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村落。(2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集镇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繁荣。(2分)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了。城市具有政治、经济、生活和文化等多种功能。(2分)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民居也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2分)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2分)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也日益加剧。(2分)高二学业水平阶段性检测(二)
历史试题 2024.01
(90 分钟 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 第Ⅱ卷必须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秦汉时期,国家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削弱了皇权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加强了相权 D. 有利于合理决策
2. 19世纪初,英国以党派为基础任用的官员,常因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替而大批更换;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不与内阁同进退的“文官”,不参加党派之争,一般终身任职,执行政府的决策,论功奖惩。这一变化实现了
A. 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B. 削弱了内阁行政权力
C. 促进了决策及执行权合一 D. 导致了政党政治衰退
3.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善,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下列法律文件具有以上特征的的是
A. 《法国民法典》. B. 《大宪章》
C. 《1787年宪法》 D. 《权利法案》
4. 《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约开商埠的模式。1898年清政府开始自开商埠。针对美方提出增开商埠要求,清政府主张自行开放,不写入商约,仅以彼此互换照会的方式加以解决。这一变化体现了
A. 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B. 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C. 美国资本输出的强烈需求 D. 清政府坚守重农抑商政策
5. 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苏币”。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 “苏币”发行旨在
A. 维护银元为法定货币地位 B. 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 遏制经济危机波及到苏区 D. 反击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6. 某份文书记载: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 “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此文书最可能属于
A. 秦汉的刑律 B. 隋唐的律令 C. 宋元的税法 D. 明清的乡约
7.下表是清代湖北部分地区农产品种植情况。这表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
錒 概况
松滋县 田内冬春季种麦或豆,夏秋季产棉或稻
英山县 田中先种水稻,秋季以后则种大麦、芸苔或小麦,地中则以棉花、蕃芋、豆菽,芝麻、芦粟等与小麦轮种
石首县 棉花、黄豆、绿豆、高粱、芝麻、黍粟与菜麦轮作
A. 注重专业化 B. 农产品生产出现商品化
C. 粮食产量高 D. 南北农业格局趋向均衡
8. 二战后,微芯片的发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有了微芯片,就能开发更加经济高效的小型计算机系统和现代化的电话网络。有了微芯片,就能替代以前由人力劳动所承担的例行工作。它的发明和使用说明
A. 战争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B. 新技术推动经济和生活方式变革
C. 电子计算机时代到来了 D. 通讯技术在世界范围广泛的使用
9. 《管子·立政》中提道: “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华丽的色彩和纹样),国之贫也; 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这一言论强调了
A.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B. 劳动的实践意义
C. 手工技术的实用价值 D. 富国强兵的追求
10.唐朝中后期, “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商人售盐,即使百姓没有现钱,用米谷杂物交换也能成交,某些场合甚至还可以赊购。穷乡僻壤,商人肩挑背负,足迹亦能抵达。这一现象表明此时期
A. 国家调控物价能力高 B.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 唐朝商业贸易的发展 D. 借贷关系已经普遍化
11.下表所示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流出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由此可知,当时
年份 企业海外直接投资 私人购买外国证券 政府对外贷款和其他资本流出
1961 2653 762 1928
1963 3483 1105 2204
1965 5011 759 2463
1967 4805 1308 3638
1969 5960 1549 3489
A. 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增强 B.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C. 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着危机 D. 美国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12. 明代,陈建指出古代都城选址各项条件,即“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据此推断,他认为,古代可以建都的是
A. ①北京 B. ②西安 C. ③ 洛阳 D. ④南京
13. 秦汉和隋唐时期,立国的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至宋,立国态势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一转折
A. 基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B. 基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
C. 导致了中国政治重心南移 D. 推动了政府赋税制度变革
14. 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 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 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展置九所 ”的记录。这有利于
A. 古代官方的行政机构的加强 B. 国家政令统一
C. 古代地方的基层治理的强化 D. 丝绸之路开辟
15.1918年至 1920年,大流感席卷全球,期间美国死于流感的人数约为67.5 万人,关于大流感的起源,美国媒体众说纷纭,有“西班牙流感说”“俄国流感”“德国流感说”“中国流感说”。据此推断,这表明当时美国
A. 参加一战引发了疫情传播 B. 媒体掩盖了疫情传播真相
C. 意识形态左右了疫情报道 D. 国家应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14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清末修律
材料
1902年,清政府颁布修律上谕: “现在通商交涉事益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现行的一切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恶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俟修定呈览,候旨颂行。”此后十年,沈家本翻译西方法律,改革旧律,制定新律。修律过程中,出现了礼法之争(部分内容见下表)。
——摘编自《中国古代与近代的法治与教化》
(1) 礼法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请说明理由。 (4分)
(2) 概括《大清新刑律》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0分)
17. (13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管理主要依托乡里组织展开和进行。乡里组织不是一级政权单位,但却在乡村公业事务治理中居于主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古代乡村、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们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乡里组织。它们秉承官府的政令,负责乡民的教化、户籍、赋税、力役、缉盗等事宜,还代表乡民与官府交涉有关事情。乡里保甲组织还有以礼俗乡约教化民众的职能。唐至明清,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
—摘编自薛冰等《古代中国基层自治实践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意义》等
材料二
县是地方基本治理单位,封建王朝对百姓的控制主要通过县级政权展开,所谓“六部之事系于一人”。劝农桑被历代王朝列为县级政权的“百政之首”,不少县官在劝农桑方面尽职尽力。各类民、刑案件必须先赴县衙投诉,县衙不能无故拒绝受理。县级政权还负责捕盗和维持社会治安,战时守卫本土。历代统治者还把县级学校当作县政和基层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赵秀玲著《中国乡里制度》
(1) 根据上述材料,比较说明乡里自治与县的治理的区别和联系。(10分)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三者的关系。(3分)
18.(14分)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马铃薯的传播
材料一
材料二
克伦德特(荷兰城市) 附近的领地在1739年前从未种植过马铃薯。就在1739年这一年,一个男子率先在0.6公项的土地上种了马铃薯……到了1741年,种马铃薯的农民增至3人, 种植面积2. 8公顷。
—摘编自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
材料三
佛兰德地区(法国、比利时、荷兰三国交界地区的旧时统称) 因食用马铃薯导致每人每天谷物消费量变化统计表
———摘编自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四
各地区长官,请高度重视种植一种被称为马铃薯的作物,此植物生长不受地域和自然条件所限,不论对人类还是对牲畜都有益而无害。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品……。
—摘编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政令
材料五
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爱尔兰人靠种植马铃薯度过荒年。自此爱尔兰开始栽培单一种类的马铃薯,成为只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1845年开始,马铃薯晚疫病席卷了整个欧洲,导致爱尔兰1/3的马铃薯作物丧失殆尽。次年,爱尔兰大饥荒爆发,此后十年,人口减少了162万人。
—摘编自斯利彻·范·巴思《西欧农业发展史》
(1) 根据材料一,概述马铃薯的传播历程。(2分)
(2)根据材料二至材料五,围绕着“马铃薯的传播”得出一个结论并说明理由。(要求:结论明确并多角度涵盖材料信息) (6分)
(3)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铃薯的传播”的影响。 (6分)
19.(14 分) 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回答问题。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目录 子目 关键词摘编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村落的产生 人类、农业、居住形式、公共活动场所
集镇的出现 生产力、交换、财富和人身安全、市场
城市的产生 功能、布局、典型代表
世界各地的民居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演进 工业革命
居住条件的改变 居住、生活服务
基础设施的发展 自来水、电力、交通、通讯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交通、贫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第四单元的内容主旨。(要求:主旨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超过300字) (1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