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八 十三岁的际遇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3.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田晓菲,天津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在初中时她的第一本诗集获得“世界儿童诗歌
比赛”的国内奖。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出版作品有诗集《爱之歌》,散文集《生活的单行道》。
1985年,十三岁(近十四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三的田晓菲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又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大建校90周年写的。当年以神童著称的田晓菲,凭十三岁的年龄走进北大,可谓踌躇满志。面对北大浩瀚的书海,眼前如同展现出蔚蓝无际的天空。成就感鼓舞作者奋发努力,搏击长空;身处北大,“北大精神”即科学、民主、进取、创新的精神又以无穷的魅力感召作者,所以产生了“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
白驹 过隙 蓦然 迸溅 穹隆
积攒 沉淀 骤然 呜咽 絮语
摒弃 犀利 安恬 撷取 惆怅
jū
xì
mò
bènɡ
qiónɡlónɡ
zǎn
yè
xù
zhòu
diàn
bìnɡ
xī
tián
xié
chóu chànɡ
一、读一读
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
突然,忽然。
呜 咽:
骤 然:
穹 隆:
迸 溅:
白驹过隙:
向四外溅,这里指传播。
低声哭泣。
二、记一记
自由阅读课文后,以田晓菲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按时间的顺序,以“我与北大的故事”为题,讲述田晓菲与北大的故事。
明确:四个阶段(七岁、十岁、十三岁、即将十六岁)
向往北大
进入北大
回报北大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文章是怎样安排结构的?
“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
感谢北大(13-17)
向往北大(1-5)
成长在北大(6-12)
按 时 间
一、研读文本
2.“我为北大感到骄傲”和“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怎么理解?
“我为北大感到骄傲”: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是知识和学问的象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我在母校的培育下,刻苦学习,成为无愧于母校的优秀人才。
3.上铺的女孩为什么哭?“我”当时有没有理解她的心情?为什么?
女孩为自己的无知而难过。没有理解。因为我当时是班上的佼佼者,根本无法体会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的感觉,下面也谈到“我似乎也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4.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5.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
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直抒胸臆,并让读者感受到真实、亲切而自然。但文章也用了第三人称,如第四段,现在的“我”与“她”——两年前的“我”,此时的景与两年前的景交替出现,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文章还用了第二人称,如第五段,连用了三个“你”,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二、探究主旨
1.“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你是如何理解“风景”“河”“船客”“舵手与船工”的?
“风景”:北大的社会和时代背景
“河”:北大前进的轨迹
“船客”:莘莘学子
“舵手与船工”:北大的老师
三、品析语言
2.“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中“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种种舒适、安乐的情感。
七岁的梦想
十 岁的信心
十 三岁的际遇
十 六岁的回顾
十三岁的际遇
赞美北大
倾吐衷情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除了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如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感想,该怎么写?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托尔斯泰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课后达标训练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玫瑰(ɡui) 沉淀(diàn) 蓦然回首(mò)
B.撷取(jié) 摒弃(bìnɡ) 白驹过隙(xì)
C.安恬(tián) 穹隆(qiónɡ) 通幽曲径(qū)
D.怪癖(pǐ) 呜咽(yè) 朝夕相处(chǔ)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抽屉 一视同仁 茫然若失
B.尘缘 津津有味 目不转睛
C.犀利 生机勃勃 谈笑风声
D.絮语 耳目一新 一干二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无法用语言表达。)
B.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不胜凉意。(这里指不能忍受。)
C.在白驹过隙的一瞬,眼前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
D.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迷迷糊糊,十分陶醉。)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依恋北大却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B.文中作者详写了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还详写了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C.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D.文章开头以北大“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笔,最后以暮年归来,再“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梦幻结束全文,既增加了抒彩,又与开头相呼应。
5.综合性学习。
学完课文,你一定对作者田晓菲有了深入了解。田晓菲,13岁即被北大破格录取,成为人人羡慕的才女。
(1)假使你在网络上和她聊天,你最想请教她的问题是什么?
答:
(2)她成才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6~9段,完成6~11题。
6.从选段中找出两对同义词语: 与 ; 与 。
7.为什么“我”刚进北大,“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答:
8.请简要地概括一下在青岛过夏令营时留在“我”记忆中的那件往事。
答:
9.“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答:
10.为什么说北大不再是“影像”“建筑”“梦想”?
答:
11.怎么理解“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答: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2~15题。
哈佛梦想
刘 墉
你知道我小时候听过的第一所美国大学是哪个吗?
是哈佛!
高中时,从百科全书上,我知道哈佛的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远比美国长,早在六十年代,哈佛已经为美国培育了六位总统。我最崇拜的文学家、诗人,如艾略特、亚当斯、梭罗和爱默生,都是哈佛毕业的。
只是当时我连考国内的联考,都没有把握,哈佛自然更成为遥不可及的名字。
直到我认识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的儿子安拙 ( http: / / www.21cnjy.com )庐,想进哈佛的心才又动了起来。因为他对我说,他高中成绩并不极好,但经过口试却被哈佛录取了,当时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
于是我想:说不定以我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不怎么样的成绩,有一天也能混进哈佛研究所呢!然后我到了美国。才落地,就看见报上登,哈佛大学锐意革新课程,要求每个毕业生,都要精通写作、数学和电脑,他们认为这是大学生的基本训练,不能灵活地使用这三者,就难以在未来世界成为上等人。
报上又说,哈佛认为大学教育,不是培养一批会死记的书呆子,而是指导学生怎样到不同的领域中,做深入的研究。
正因此,他们取消了以前的入门课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譬如“美国历史的主题”和“化学导论”,取代为“中世纪的骑士浪漫主义”“东亚小说”甚至“非洲礼仪的艺术和神话”。而在毕业需要的课程中,居然“外国文化”和“文学及艺术”类占了四分之一。
哈佛说他们要的是“国际人”,也就是有国际的前瞻性,而不只是狭隘在本科里的人。本科修得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
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的胃口了,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城,去做一个“哈佛人”。
可惜,生活上的顾虑,和你进入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岱文森高中,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尤其是看到统计报告上写,连平均九十七点二七的高中生,都被哈佛打了回票时,更心想:“恐怕连儿子也进不去了!”
倒是你不死心,到学校图书馆翻出“学院档案箱”,那是由你们历届进入名校的学生发表的大学感言,所集合成的。
你对我说:“哈佛真是太吸引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然校友都说那里有天下最难吃的伙食,但是也讲:最吸引人的不是教授,而是学生!不是校园,而是气氛!半夜还有人在校园演奏、街头舞蹈。走在那儿,简直就像到了纽约的苏荷区,每个人都那么不同!”
“我们要的是不同!不是相同!死板教育下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产物是一个样子,但是哈佛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你眼睛里闪着光彩,使我想起少年时的自己,梦想成为哈佛人。
于是你从高四上学期(按:美国高中为四年制),就开始填申请书、写自传,要求哈佛提前批准入学。
“你可以说你帮我做过哪些事!”我建议。
“那不重要!因为学校不把靠自家人的成就算进去。”
“我们可以请大学校长写推荐函。”你母亲说。
“那也不重要!恐怕自己老师写的反而更可信。”
我们就不再多说了,任你自己实现梦想。只是当你把自传拿给我看时,令我湿了眼眶,你说:
“作为一个移民,我能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的眼光来看美国文化;但是反过来说,我更能从西方的观点,回顾中华文化的遗产。由于流着中国的血液,如果能进入哈佛,我希望在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间,找到一种交融之道。我要用自小的中文训练,帮助我完成这双语文化的桥梁工作……”
我发现:从你七岁来美,我就天天逼你学中文,不知为此发生多少父子争执,也不知费了我多少心力。而今突然有了收获、有了认同。
今天,在这个圣诞前夕,我从地球另一边写信给你,充满激动与对上苍的感恩。而在信的结尾,我要说:
“贺你成为了哈佛人!我们以你为荣!”
12.本文题为“哈佛梦想”,文中写了几代人的梦想?结果如何?
答:
13.哈佛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
14.为什么“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城,去做一个‘哈佛人’”?
答:
15.本文和《十三岁的际遇》相似,都说自己最喜欢的是校园的“气氛”,请你简要分析其缘由。
答:
四、写作训练
16.【写法借鉴】这篇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巧妙的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作者在文中写到“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连用三个“渴望”,构成排比,生动地写出自己对知识的追求。
【片段仿写】十三岁正是一个充满渴望的年龄,你渴望什么呢?请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注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撷”应读xié。
2.【解析】选C。“声”应为“生”。
3.【解析】选D。“迷离”应为“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4.【解析】选B。文中对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略写。
5.答案(示例):(1)“如何才能学好语文?”或“阅读有什么好的方法?”
(2)要有自信、有理想、爱读书,多下工夫,懂得自己的无知,就会去为之奋斗。
6.答案:骄傲 自豪 呜咽 抽泣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回答时,应思考作者面对图书馆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感觉。
答案:因为北大的书浩如烟海,400多万册图书,穷尽一生都未必能读完。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回答这类问题时,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尽可能地交代清楚。
答案:我和老师天南海北地聊天,上铺的女孩因课外知识贫乏而伤心呜咽。
9.答案(示例):文中那女孩是因为听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和老师聊天涉及的知识她一无所知,感觉自己课外知识很少而伤心,现在我站在这拥有400多万册图书的图书馆中,我也有了那种知识的贫乏感,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应该付出艰辛的努力,读更多的书,弥补这种缺失。
10.答案:因为作者开始明白进北大的现实意味着必须付出艰辛和努力去获取知识、追求真理。
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时,可结合进了北大,新的篇章展现在眼前,一切需要重新定位思考,紧扣8、9两段作答。
答案:因为北大为渴求知识的学子打开一扇神奇的窗户,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作者眼前,需要作者重新思考。
12.【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我”和儿子都想进入哈佛,“我”由于种种顾虑,打消了这个念头;儿子坚持不懈,最终进入哈佛。
答案:两代人(父子)。父亲终未入哈佛,儿子成为哈佛人。
13.【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哈佛注重的不仅仅是学生现在的知识多少,更是能力的多少。
答案:哈佛更注重学生未来的潜力,未来的能力。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上文来答,文章开头就说了作者自己的梦想,前一句更是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情。
答案:因为哈佛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而且“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的胃口了”。
15.【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着学生“读书”“争辩”等方面的自由气氛来谈,分析这样做给学生的影响,意合即可。
答案(示例):正是这种读书、争论、自由的气氛,才会使学生们得到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就。
16.答案(示例):我渴望做一个快乐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我渴望做一个自由的人,像海鸥一样在大海上飞翔;我渴望做一个无忧无虑的人,像鱼儿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教学目的
1、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了解本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情检查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
1、加点字注音
驹 积攒 安恬 撷取 蓦然
2、查工具书,掌握下列词语,并抄录在本子上。
尘缘:尘世的缘分。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才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机会。
穹窿:指中间高、四周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凝固而又沉重。
安恬:安详恬静。
撷取:摘下,取下
惆怅:伤感,失意。
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课文指许多话堆积在心底。
呜咽:低声哭泣。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它。
绅士风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度:指有教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到空虚、无所知,好像失去了什么。
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 ( http: / / www.21cnjy.com )。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深去处的曲折小路。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提问: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
要求学生充分发言,讨论并归纳: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各部分再细读一遍,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再感受这些句子的情意,最后再做归纳整理。
第一部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成功,悄悄升起在这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第二部分:入学之初发出了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太多……”这第二部分的许多重要语句,都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感激之情。北大让作者读了许多书,结识了许多人;北大让作者开始新的生活;北大让作者的心灵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用更多直抒 ( http: / / www.21cnjy.com )胸臆的语句,表达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情。如“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由以上的细读、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感受、理解,我们可以这样的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一情意。
3、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教师给予足够提示,还可以互相交流)
提问后归纳:本文叙写了作者与北大的际遇以及自己在北大的怀抱中成长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感激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三、课堂研讨
1、作者的语言优美,请找出例句加以分析说明。
2、“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没有什么使我停留……我是不系之舟。”你对“风景”“河”“船客”“舵手与船工”“不系之舟”是怎样理解的?
四、拓展延伸
1、“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作者是怎样评价自己与北大朝夕相处的整整两年的时光的?你同意这个评价吗?为什么?
2、作者说:“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大为我感到自豪。”有人认为作者这样说有些狂妄,有人认为这样是作者自信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作者入学之初的幼稚无知,你怎么看?
五、小结
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学,1 ( http: / / www.21cnjy.com )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虽然难以跟她比肩,但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过程中吸取一点什么,这就是自信,执著,大量地阅读、思索,渴望创造等等。希望大家能学习作者的这些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使自己早日成为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1)抄写出课文中运用下列词语的例句,并用这些词语自己各造一个句子(不能跟课文的例句一样)。B类
1、徜徉 例句_____造句__________
2、似曾相识 例句_____造句__________
3、茫然若失 例句_____造句__________
4、通幽曲径 例句_____造句__________
( http: / / www." \o "中国教育出版网\ )(2)本文作者有那种“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你有什么渴望?请你模仿这个排比句,写出自己的渴望。B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