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问月 品味豁达人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品析14《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跨越千年问月 品味豁达人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品析14《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01 12:1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跨越千年问月 品味豁达人生 ——品析《水调歌头》
一、教材解读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首词。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夜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与无限热爱。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与苏轼相关的重点文学常识。
2、品味该词语言,借助于人、景、事等信息把握作者传递出来的情感。
3、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梳理词人三次“问月”,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玩个带“月”的诗词飞花令。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我感觉像是在和诗人交谈一样。是啊,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是月,诗人都爱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月亮的词——《水调歌头》。
初读见月
1、听示范朗读。
2、正音 绮 qǐ
3、这首词是大文豪苏轼写的,大家对苏轼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简单介绍一下?
4、 师:接下来我们去感受一下它让余词尽废的魅力所在。
【屏显】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先来看正文前有一行小字,这行小字叫小序。苏东坡是第一个在词前添加小序的人,也是第一个大量写小序的人。小序有很多重要信息,请读一读,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
【屏显】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生:交代了写作缘由和时间。
6、朗读全词,说说作者整首词都围绕什么来写的?
明确:明月
7、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片:把酒问月;
下片:对月怀人
再读悟情
师:词人多次向明月发出了提问,词人在文中几次问月,请同学们把词中“问月”的地方划出来。
明确:第一次“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第二次“问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第三次“问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第一次“问月”
师:我们先看苏轼的第一个问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他问谁?
生:青天
师:词人端着酒杯为什么会问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读读背后的故事。
【屏显】
背景:这首词作于1076中秋节。这时,苏轼近 40岁,因为在变法上与当朝宰相王安石发生分歧, 政治上不得意, 便自己申请下调地方,开始在杭州做官。后来为了能够和在济南做官的苏辙离得近一点, 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贫穷的山东密州做官。虽然地理上的距离缩短了,可由于种种原因,与胞弟苏辙(子由)已有七年未见。这年中秋,词人对月畅饮,乘兴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师:此时此景,大家还感受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明确:愁苦,苦闷、孤独
第二次“问月”
师:第二次“问月”问了什么?
生: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再往后读,找出体现苏轼情感变化的句子?体现苏轼情感起伏的关键词有哪些?
明确:我欲乘风飞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流露了苏轼想回到朝廷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反映了词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
师:苏轼困在了矛盾痛苦当中吗?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师:他选择了什么?回天上还是去人间?
生:他选择留在人间(地方)做官。
师:那他为什么选择在人间呢?
生1:因为在人间可以“起舞”,是自由,没有桎梏,没有诽谤。
生2:这里有酒有朋友。
生3:在地方做官奋发有为,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师:朗读指导
[热切、昂扬]我欲乘风归去,
[轻缓、低沉]又恐琼楼玉宇,(唉~)高处不胜寒。
[振奋、明快]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第三次“问月”
师:苏轼第三次“问月”没有直接出现月亮,而是先写什么?
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师:谁来译读一下?
生: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
师:侧面写了什么?
生:很客观地写了月的移动,时间流转。
师:这暗示了什么?
生:时间很长,夜深甚至夜将逝,而人却未眠。
师:为什么无眠?
生:思念弟弟子由。
师:此时词人看着天上那轮明月不禁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师:啥意思呀?
生:苏轼问:月亮啊,你不该有什么怨恨吧,我倒要问你,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的时候圆呢?
师: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生:埋怨、痛苦、悲伤。
师:词人是否一直沉浸在这种思念的痛苦中无法自拔呢?从哪里看出。
生:并没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作者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苏轼一下醒悟了,人不团圆,月会残缺,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人生不顺之事十有八九,天上人间都是如此,我既然无法改变,又何必苦苦愁怨呢?最终,苏轼由低沉郁闷,转变为自我慰藉,并将兄弟分离的痛苦化作美好的祝愿。
师:什么祝愿?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什么意思呢?
生: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明确:这句千古名句妙就妙在词人巧妙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界限,虽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一轮明月。同时,他更突破了个人情感,将天下人的离愁别绪都包含其中。最后作者想通了,也解脱了,转而发出美好的祝愿。这祝愿既有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又有他对天下人的祝福,
师:词人希望在未来的时光里,愿我们都能……
生1:健健康康、顺顺利利。
生2:平平安安
生3:快快乐乐
生4:幸福美满
生5:平安顺遂
……
三读悟人
师:读到这里,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苏轼?
生1:乐观的苏轼。
生2:豁达的苏轼。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苏轼的一生足迹”,更真切地去感受他的豁达。
师:不仅如此,他每贬到一个地方都做了很多诗词,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豁达。
屏显:
1.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儋州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黄州
3.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黄州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黄州
5.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临江仙·送钱穆父》
6、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师:我们在苏轼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在遇到人生低谷,遇到人生挫折的时候,他是如何自我化解,如何与苦难相处的。他的这种乐观,这种豁达,这种坚韧,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他在苦难中,在逆境中,一点一点地自己爬出来的,所以我们才会这么喜欢。因为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那种向上的精神,不朽的生命的精神。
指导配乐朗读
师:现在不妨忘却自己,设想自己就是苏轼,回到九百年前的宋朝,被贬密州,政治失意,思念亲人,中秋之夜月下独吟,请拿起书本,齐声朗读这首词,读出苏轼的情感。
拓展提升
师:学完本课三首词,说说编者为什么把这三首诗词编排在一起?你从李白、刘禹锡、苏轼身上看到什么相似点?
明确:尽管每一个人都有波折人生,都会迷茫困顿,但是他们依旧在苦中作乐,笑对人生,他们都是乐观者,而这些品质就是乐观者的思维模式。
教师总结
师:为什么说这是千古第一中秋词,让余词尽废呢?罗曼·罗兰讲过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22岁丧母,30岁丧妻,49岁丧子,乌台诗案差点丧命,人间至痛几乎尝遍。当苏轼经历过人世间的艰难万险,发现生活的真相之后,心底却依然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依然保持着一片赤诚,所见皆美好,所遇皆良善,世人谤我欺我辱我恶我,我仍善良以对。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这就是苏轼的世界。在追逐月亮的途中,我们会被月亮照亮。希望所有同学都能做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人。一朝展鸿鹄,何惧风和雨,九州同信念,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