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7-22 18:4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莆田哲理中学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名句默写。(10分)
1.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 ,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2)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
(3)孤鸿号外野,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4)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5)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
(6)宫女如花满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
(7) ,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8) ,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9)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10)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15分)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延祐四年,往四明监 ( http: / / www.21cnjy.com )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
拜监察御史,用故事监吏部选。有履历当升者,吏故抑之,问故,吏曰:“有过。”克敬曰:“法,笞四十七以上不升,今不至是。”吏曰:“责轻罪重。”曰:“失出在刑部,铨曹安知其罪重。”卒升之。治书侍御史张伯高曰:“往者监选以减驳为能,今王御史乃论增品级,可为世贺矣。”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拗蕃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诛求:强制征收。②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③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 檄:下文通告
B.拗蕃者例籍其货 籍:登记没收
C.具以上闻,众不能夺 夺:强夺,夺取
D.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 信:的确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王克敬为官之“仁”的一组是( )(3分)
①悉去之,抚以恩意 ②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
③失出在刑部,铨曹安知其罪重 ④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
⑤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 ⑥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吴人身陷日本,后随日本商人归国,王克敬认为他感怀国家恩德而归国,不会有什么祸端发生,于是欣然接纳了他。
B.王克敬任绍兴路总管时,当地商人对行省的管理措施有异议,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同。王克敬替他们向朝廷申诉,受到了商人的感激。
C.王克敬任两浙盐运司使时,有海漕舟没能按时到直沽,王克敬认为,能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已属难得,后至之罪,情有可原。
D.王克敬认为,松江大姓每年给朝廷献米万石是为了求取名爵享受荣耀,现在身死家破,就不应该再让其他人受此牵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3分)
②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3分)
三、诗歌鉴赏。(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①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郊扉:郊居。
(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概括。(3分)
(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3分)
四、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凤姐一行从丫头司棋的箱子里搜出她与表兄弟潘又安互赠的私物及信件,而司棋正是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凤姐命人将司棋监守起来。
B.宝玉赞扬袭人的为人:“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了,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又说:“你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之人。”
C.贾政朋友给宝玉提亲,女方也是宝贵双全的人家,只是要女婿入赘在她家。贾母以为断使不得,说亲未果。
D.宝玉说起前晚上自己的那块玉竟放起光来了,满帐子都是红的。联系到为宝玉提亲之事,凤姐道:“这是喜信发动了。”
E.雪雁把宝玉定亲的传闻告诉黛玉,黛玉竟糟蹋起自己的身体,以求速死,以至于恹恹一息。后听得是议而未定的事,病才慢慢好了。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红楼梦》中,黛玉死后人们都不敢把她的死讯告诉宝玉,是谁首先把这事告诉宝玉的,这人为什么这样做,结果如何?
(2)《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述本性”中写道“王夫人不免暗里落泪,悲女哭弟,又为宝玉耽忧,如此连三接二,都是不随意的事,那里搁得住……”又写“贾政也无心应酬,只念家中人口不宁,又不敢耽延在家,正在无计可施……”使贾政夫妇“不随意”的是哪些事?请简要叙述。
五、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
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
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2)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么?为什么?(3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元芳体走红的社会学解读
前些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很火。这个“元芳体”就出自于狄仁杰和他的得力助手李元芳之口。李元芳在电视剧中是狄仁杰的副手,因思维缜密、善于推理而备受器重。每每遇到疑案,狄仁杰总是要问“元芳,你怎么看?”征询元芳意见;对此,李元芳总是“公式化”地答道:“大人,此事必有蹊跷。”其实,元芳体突然在网上走红,其中也有蹊跷。微博带动起一股跟风热潮,一时间,网友世间万事皆问“元芳”,有搞笑的,有调侃的,有质问的,有发泄的,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更有借机炒作一把的……网友们疯狂使用“元芳”造句,或自言自语,或分析事件,或引人关注,或制造话题,一时间,竟有上百万网友向元芳发问,如:“我现在还没有女朋友,元芳,你怎么看?”“连续三个月未发工资,元芳,你怎么看?”“地铁票价到底多少合适?元芳,你怎么看?”“昨夜楼下施工,搅扰得大人我彻夜未眠。元芳,你怎么看?”种种逗趣问答,令人忍俊不禁。有的还借用央视记者的口吻发问:“你幸福吗 元芳,你怎么看 ”
元芳体为何能够风靡一时,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说,李元芳总是回应一句:“大人,此事必有蹊跷。”这表面看似古板其实透着一种生存之道,迎合了人们积极求发展的心态:这既显示了他对疑案保持深究的专业眼光,同时也故意点到为止,给上司狄大人进一步发挥留下足够空间。最后,当狄大人把案情分析得头头是道,说出英明判断,他再补上一句“大人真乃神人也。”由此,这折射出了职场潜规则,下属重要的是洗耳恭听不必多言,更不能抢夺上司风光,这问答之间暗藏着职场智慧甚至是官场哲学。
但在更多的网友眼中,所谓元芳体不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种面对生活压力的自我戏谑和调侃。如果心理是一个箩筐,人们总得找到清空的办法。大家利用元芳体发出追问,其实没指望别人能作出回答,这种看似无厘头的问答,重点不是问而是在表达网友意见和传递网友情感,网友在发问前,其实答案已在心中,有的甚至以此寻求大家共鸣,这不仅显示了当今价值的多元,同时也成了一种游戏式的时尚,大家乐在其中,借此释放情感,带给人们以阅读乐趣,体现了网络时代的互动精神,我们不必对此进行过度解读。
网上据此以“从众心理”“诉求表达多元”为题做了一个网络探因调查:支持“从众心理”35.3%;支持“诉求表达多元”64.6%!
但我不这样看。我以为,应当还历史的真面目。“元芳,你怎么看”?有这样几层意思:
民主讨论的作风。办案是一个缜密的,循序渐进,抽丝剥茧的过程,要避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得倾听他人意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办案最忌领导搞家长制和一言堂。习惯于与同僚、下属讨论和论证,更能够有助于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同时,“元芳,你怎么看?”在中国目前两极分化严重,民生问题突出的大环境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个“你”既指老百姓,更指各级领导。“怎么看”包括了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反省,更包括了兼听则明之民主议政。“元芳,你怎么看?”不仅是改善党群关系,政群关系,上下级关系,平级关系,区域关系,贫富不均,分配不均的总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很务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态度。是对民心,民情,民意,民议的一种民主讨论作风。任何事情,社会上出现不同意见,不同看法很正常;这是因为现在社会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知识不对称,社会地位不对称,经济收入不对称,个人际遇不对称的客观事实;每一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总是来自于这些“不对称”,因为人们只能在自己掌握的知识范围内去识别信息的真伪好坏优劣。
让人说话有天不会垮的自信。李元芳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个傻子,如果狄仁杰把李元芳视为傻子,那狄仁杰自己就先是一个傻子了。李元芳之所以始终没有正面直接表达过自己的看法,但是,“此事必有蹊跷”已经非常明白地表达了他对案子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的,只是囿于种种原因不能或者不便和盘托出己见而已。
“大人真乃神人也”,是李元芳在狄仁杰破案后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唱的万无一失的马后炮赞歌;这样的赞歌会让任何人都陶醉其中,狄仁杰也不例外。事情办好了,成功了,听听赞歌不算得意忘形,可以理解、包容。
总之,“元芳,你怎么看”?在今天比较符合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很值得进一步讨论研究。
10.下列关于“元芳体”走红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芳体”的流行是因为它在中国目前两极分化严重、民生问题突出的大环境中具有现实意义。
B.网络调查显示“元芳体”的流行源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和人们“诉求表达多元”的需求。
C.作者认为“元芳体”流行的深层原因源于人们对民主作风的渴求,符合创新生活管理的要求。
D.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很火,知晓度高,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得以流行。
1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主讨论的作风有助于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电视剧正是通过“元芳体”形象地表现了狄仁杰办案的民主作风。
B.“元芳体”蹿红的现象显示了当今价值的多元,体现了网络时代的互动精神。
C.李元芳在破案之后总有一句“大人真乃神人也”,这表达了他对狄仁杰的钦佩之情,也说明狄仁杰喜欢听赞美之词。
D.由于对任何事情社会上都会出现不同意见和不同看法,所以导致社会存在信息不对称。
12.探究文中“元芳体”的流行蕴藏着哪些社会心理。(5分)
七、小说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
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60米见方。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
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来,先不忙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却先来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
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吃了这碗面,恢复了味觉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
面店举城闻名,源于面的味道之好。
据传,这面店追溯起来,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
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
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
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来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来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好像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来了。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
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来。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来了,老头把面推给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来,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
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羊肉也没动,看上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来的面。老头又推回去:“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夹起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老头把所有的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来,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妇人围上毛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来这里吃面了?看来,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来,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转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丹田之音:“把那只碗给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是哪只碗?”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作品叙述了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
B.微型小说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有时会通过模糊的方式来呈现题旨,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
C.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巧妙,情节曲折,作者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D.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E.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面馆吃面满足而快乐,但也有个小插曲:在吃面的过程中,老妇人把面推给老头,老头很生气,又把面推回给老妇人。
14.小说以“一碗面的悲与喜”为题有何妙处?(4分)
15.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八、语言文字运用。(9分)
1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分)
我曾在图书馆里看到过《莫扎特作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卷帙浩烦的杰作整整摞满了一大书架,翻开书页,那些跳动着的音符就是流淌在五线谱上的颗颗明珠,玲珑 (tī)透,洋溢着永恒的青春活力。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答: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答:
17.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一位复旦附中高二男生关于“男 ( http: / / www.21cnjy.com )孩危机”问题的研究论文《一个男孩眼中的“男孩危机”》引起人们对“男孩危机”的警惕。男孩危机是一个提出已久的问题,在中小学时期,班里的尖子生原本都是女生,班干部名额也基本被女生所占。
俗话说“穷养儿,富养女”,而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发达城市,许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都一样地“富养”,这不利于男孩的成长。但也有不少家长认为,“穷养儿,富养女”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当今社会,女孩和男孩一样,都要有自立能力和开拓精神,而刻意给男孩的成长制造“磨难”,似乎也没必要。
(1)文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2分)
②_____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2分)
(2)请用一个成语概括“男孩危机”这种状况:__________________。(1分)
18.下面是画家梵·高讲的极富哲理的一句话,请仿照这句话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蕴含相同的哲理。(2分)
你是麦子,必须要把你种到麦田里去,才能生根发芽,不要在巴黎的人行道上枯死。
九、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松树与高山
高山对顶着风雪的松树说:“雪压不倒,风摧不折,寒暑往,永葆青春,你不愧是树中的伟男!”
松树感激地:“峨峨然高山,你千秋屹立,阅尽人间春色,负载千钧,始终是我力量的泉。”
高山连忙说:“不,不,你总比我要高些,况且有了你,我才有了这一身的葱郁。”
松树深情而又诚恳地说:“我是高一些,但那是人们把我栽种于您的高山之上,有您负载着我这棵小树苗的缘故啊!”
雪花飞扬。高山岿然不动,松树依然挺立。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
同课章节目录